书城亲子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2157300000015

第15章 不要替孩子的学习做主(1)

——让孩子自己掌握学习的命运

1.“非重点学校不上”等于害了孩子

在我们周围有多少父母,在设计孩子的人生道路时,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提出个“非重点学校不上”的目标,让孩子压力重重。

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向心理咨询老师诉说了他的烦恼:

“临近初中毕业考试了。父亲三番五次地警告我:‘你要是考不上县重点高中,就甭想回这个家!’根据我平时的学习成绩,考上重点高中的把握不是很大。因为整天担心考不上,无法向父母交代,甚至有几次彻夜难眠。由于焦虑,上课走神,无法集中精力听讲,作业做得一塌糊涂,看书也是前看后忘,我感觉精神就要崩溃了。”

对一个心理还未成熟的孩子,威胁具有破坏性。父母出此下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把自己个人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由于国情,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接受高等教育,需要通过考试,这就直接催生了所谓的“重点学校”。

只有上了重点小学才有希望上重点初中;只有上了重点初中才有希望上重点高中;只有上了重点高中才有希望上重点大学,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大家都想挤进重点学校,但是毕竟只能有少数人进去,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进去的。如果要求孩子考不上不行,问题就来了。

有位父亲是个教师,他比一般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为此,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将精力集中在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监督上,可是眼看儿子就要小学毕业,成绩却总在中游徘徊。他不甘心,他要“救儿子”!想来想去,他决定将儿子带在身边,自己教!从此,他直接控制了儿子的一切: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止,他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都作了详尽的安排。

通过一年的“鏖战”,儿子终于以全乡第六名的成绩考上了他执教的乡初中重点班。他的“紧箍咒”、“捆绑术”似乎起了作用。初中两年父子俩更是形影不离了。

一天,这位爸爸翻看儿子的日记本,发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实在活得太累了。学习任务重不说,每天还要面对父亲过高过大的期望,过严的要求,这些都快要把我压扁了,虽然只有15岁,自觉与一个老头无异……”

十多天后,他这个15岁的独生子突然离家出走了。这位父亲心急火燎地找遍了所有角落,也不见儿子的踪影。他正准备去报社登“寻人启事”时,忽然收到了儿子没留下地址的信:

爸爸:

您不用找我了,您就是再找到我,我也不会再做您的影子,您笼中的保护鸟儿。

我是一只第一次出笼的笨鸟儿,面对这陌生的令我害怕的世界,可怜的我差点儿夭折途中。好在命运给我安排了四个互助的好伙伴。

你不是常说为了我牺牲了您的一切吗?我实在连累不起您了,从今往后,您和我都将自由!

您的不孝之子读着儿子的信,这位父亲泪如雨下,悲痛万分,醒悟中他异常后悔,他以整个身心呼唤:“回来吧,孩子!爸爸明白该怎么做了!”

还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

“算上今年的高考,我已是三次参考。第一次成绩还不错,能上个普通大学。可是父母早就给订下了非清华、北大不上的目标。几次三番地对我说:‘考不上清华、北大,你一辈子就完了。’普通大学当然不上了,父母决定让我复读,非考上清华、北大不可。哪知一年不如一年,连续复读两年,两次高考成绩都在分数线以下,普通大学都没得上。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我已经彻底失去了自信,真的不想再读,可父母不肯放过我,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孩子的父母如果看见了他的日记,难道不该反省自己,问一问自己: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有什么益处呢?

2.对孩子关照过头绝不是好事

父母的关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是凡事都需适度,如果关照过了头,反而会产生父母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个男孩子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秀,功课拔尖,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前三名,并提前升入大学,19岁就读完大学本科。大学毕业后,轻而易举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而且还是第一名。学校领导看他才华出众,认为他很有发展前途,于是,决定送他到国外留学深造。一般学生要是有这样的机会,自然非常高兴,可这个学生却不一样,当他听到要出国学习的消息后,非常害怕,说:“到国外学习,妈妈不能跟我去,谁照顾我的生活呀?”原来他是独生子,从小到大都是由父母照顾他的生活,最起码的自理生活能力也没有。上大学以后,母亲都要每周去学校两次:一是带给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袜子什么的。他在学习上是强者,在生活上却是弱者。后来,学校送他到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做出国前的准备。

由于他太担心出国以后无法独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得了习惯性的失眠症。夜里常常在睡梦中惊叫,大呼“妈妈”。到后来,只要有人当他的面提到“出国”二字,他便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经多方治疗也未奏效,成为一个废人。

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一旦照顾过了头,那就成了问题,比如孩子自己会吃饭了,父母还是一口口地喂;孩子会自己洗脸了,父母还给他洗;孩子上学能自己走,父母还是接送;每逢卫生值日,父母就赶到学校,忙着替孩子扫地抹桌子;读到中学,家里更是重点照顾,家务事一样不沾,自己的衣服也不用洗,吃完饭连碗筷都不洗;等到考进大学,家长们更是帮着提了大包小包去报到,甚至连床铺都要替他铺摆得整整齐齐的。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中学生由母亲带着来到心理门诊咨询,经诊断是典型的强迫症。男孩的父亲原是小学教师,夫妻俩结婚比较晚,对孩子照顾有加。由于夫妻俩又都是十分好强的人,对孩子的期望很高。

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从小学开始,父亲就承担了孩子的学习辅导任务,不过采取的是包办代替的方式。比如数学题,他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孩子这道题有几种解法,然后让孩子牢记。小学还好,孩子的成绩一直在班里排在前面,孩子自然也有许多优越感。可是到了中学,父亲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而孩子的依赖心理却已养成,成绩开始下滑,与父母一样好强的他开始感到不适应,情绪压抑、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在一次偶然事件以后出现了强迫症状,一发而不可收拾。

家教箴言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照顾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其实,孩子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由此观之,父母事无俱细,包办代替,照顾过头,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有大脑而不需要用,有手脚而不需要动。他们不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会做家务,生活不能自理,主观能动性丧失,一旦离开父母、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由于父母总是特殊地照顾,容易养成懒惰、好逸恶劳的性格。孩子只会接受照顾,不会照顾别人,不会为别人着想,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冷漠无情是必然的,一旦进入社会,肯定不会受到欢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又有何用?只能成为社会、家庭的沉重负担。

父母照顾孩子过头,根源是认识有问题。有的父母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是独生子女,当然应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因为孩子还小嘛。

有的父母小时候很少受到照顾,吃了不少苦头,自然对孩子多照顾点儿,让孩子感受到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应该说,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3.莫让学艺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

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对于开发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跃生活都大有裨益,或许还能造就出一个“小天才”。但是学艺如果已经成了孩子不堪承担的重担,家长就需重新思量了。

在一次举行的号称“全国儿童艺术最高赛事”的全国少儿才艺大赛上,全国仅报名参赛的少年儿童便有80万人,而这个数字反映的还仅仅是少儿才艺教育中的一个“精英群体”,即学艺术学得较为出色、达到一定水平的一部分,显然,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学艺”群体在支持着80万这个数字。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学习音乐、舞蹈、口才、书法等各项才艺,我们的教育似乎正在走向一个“才艺时代”。

有一位报社记者,在某小学三年级的一个班级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让全班学生写出自己的特长,结果,在全班56名学生中,只有两人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特长,而其余54名小学生则都填上了钢琴、古筝、萨克斯、绘画、书法、写作、口才、舞蹈等特长项目,有的孩子甚至一个人就填了3项特长。

为什么一时间才艺教育在我国风生水起?有关专家认为,说到底是源于大众对教育的认知程度的提高。孩子们与玻璃球、滚铁圈相伴的时代已经越走越远,越来越多的父母们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要从小培养。在教育受到空前重视的今天,家长们煞费苦心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层面之外再给孩子附加才艺教育,就是要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早做准备。一位郑女士这样表示,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孩子从小就要面临很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学一门才艺是对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学习艺术也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或许,将来孩子在就业时,一项特长会决定成败。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表现出了艺术方面的天赋,自己就应该竭尽全力地培养,也许孩子很可能像那些“神童”一样,将来成名成家。

也有相当多的家长对才艺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有一些甚至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看到周围学才艺的孩子很多,便也让自己的孩子加入到了“学艺”大军中。

对于目前涌现的少年学艺大潮,有关专家表示,学才艺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对该门艺术有兴趣,有天赋。如果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却被家长“逼迫”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开始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家教箴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做父母的不能不顾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强迫孩子学习某种技能。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吴小莉是一年级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她就得每星期去游泳教室三次,除此之外,每星期还有一次学习电子琴、一次学绘画。

小莉并不喜欢去学游泳,但却不得不去,否则妈妈就会骂她。可是,最近每到上游泳课的时间,她就会开始呕吐,在学校上课的态度,似乎也失去了自信,甚至连做作业的速度也变得较缓慢。老师发现这个情形,便和母亲联络。

母亲问小莉:“你是不是不想学游泳了?”小莉很高兴地回答:“嗯,我不想再去了!”可是母亲认为:已经学了这么久,放弃很可惜,所以不知是否应该停止学习。

陈小君是一位幼儿园的孩子,在读幼儿园不久后就去音乐教室学弹钢琴,妈妈认为“不必学到什么技巧,但至少要会弹钢琴才对……”

可是,小君并不想天天在家里练习,母亲便经常责备她,最后弄得小君一边掉眼泪,一边练钢琴。

其实,有很多例子就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好恶不同而造成了许多困扰。

假如孩子讨厌去学习,父母应先问明理由,也许小莉不是不喜欢去学游泳,只是觉得一个礼拜去三次太多了,觉得压力很重,很痛苦,那么,不妨先减少至一个星期一次,待观察结果后再作决定。

小君其实也很喜欢在家中自由自在地弹钢琴,但是,受到母亲的监督,又要将成果表现给老师看的练习就很难忍受了!所以,母亲应该不要在一旁限制她该练习几个小时,或是必须练习到某种程度,只要让孩子有兴趣地玩玩就行了!

孩子如果没有兴趣,仍然强迫孩子继续下去,无疑会伤了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