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的智慧
21459800000024

第24章 建议和格言(8)

第二十五节

拉罗什富科曾经很恳切地说:如果对一个人十分尊重的话,那么就很难喜欢他。因此,我们要么选择受到尊重,要么选择被喜爱。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原因,但他们对我们的喜爱总是出自私心;除此之外,我们并不会为自己受人欢迎的原因而自豪。总的来说,我们对他人精神思想水平的要求降得越低,我们受人欢迎的程度就越高,而且,我们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地降低要求,不能是因为容忍,因为容忍来源于鄙视。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一句十分正确的话:“足以取悦我们的思想深度正好与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相同。”从这一点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我们受到的他人的尊敬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尊敬是我们从他人那里强行夺取的,违背了他们的意志,因此别人通常会掩饰自己的尊敬。我们可以从他人的尊敬中得到极大的内心满足,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价值;但他人对我们的喜爱却和我们的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喜爱是主观的,而尊敬则是客观的。诚然,对我们来说受人喜爱更有益处。

第二十六节

大多数人都无法脱离主体的“我”,根本上来讲,他们唯一感兴趣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此外别无其他。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听到别人的话立刻就能想到自己,哪怕是无意的一句话,只要与他们稍有关系,他们就会把全部的精神和注意力投入进去;这样他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理解谈话的客观内容了。与此相同,如果推理和辩论触痛了他们的利益和虚荣心的话,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所以,这些人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常常会觉得被他人侮辱或者伤害了。在和这些人讨论客观事务时,我们一定要小心翼翼地避免在话语中提到与这位尊贵而敏感的人相关的事,更不要涉及不利于他的事,因为他们会而且只会将这些话记在心上。别人话语中的卓越见解、格言警句和优美之处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但对于那些可能使自己脆弱的虚荣心受伤的话——虽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间接而微弱——以及所有能暴露出他们在意的自我缺点的谈话,他们却非常敏感。他们就像被踩到爪子的小狗一样敏感而脆弱;所以,对于它的吠叫我们也就必须忍受。抑或,就像对待一个身上布满伤口和肿块的病人一样,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碰到他们。有些人甚至到了这种程度:只要有人在交谈中表现出思想和理解力,或者没有将这些东西完全藏而不露,那他们就会觉得被羞辱了。但是,当时他们不会表露出这种想法。事情过去之后,那个缺乏生活经验的人只能无用地苦苦思考到底是哪里得罪了这些人。然而,根据相同的理由,想要奉承和讨好这些人也是轻而易举的。所以,通常来讲,这些人的判断力都非常差,毫无客观和公正可言,只不过是倾向与他们所属的政党或阶层的话语和表白罢了。这些都源于以下事实:这些人身上的意欲要比认识力强得多,他们微弱的智力完全依赖和受制于意欲。

通过占星术可以很好地证明人的自我总是可耻地认为一切围绕着自己,一切从自我出发。正是因为这样,人们认为所有东西都和自己有关,通过每种思想间接都能直接联想到自己。占星术就是在天体运行与人的可悲自我建立联系,并将空中的星体与人世间的庸俗和丑恶的事情关联起来。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情况(参见斯托拜阿斯的著作)。

第二十七节

当出现了一些荒谬、颠倒黑白的观点,抑或虚假荒诞的文字作品广受欢迎,或者没有受到谴责和驳斥,我们不要因为事情无法改变而感到绝望。反而,我们应该认识以下事实并以此自我安慰:未来,人们将会对这些观点和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讨论、思考和澄清。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终将做出正确的评判。因此,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具体事情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时间的长短——差不多所有人都看清了那些头脑清晰的人当时一下就明白了的东西。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耐心。一个具有正确见解的人与那些受到蒙蔽的人们在一起,就像一个人的手表指示的是正确的时间,而整个城市中的钟楼指示的时间都是错的,正确的时间只有他才知道。但是这并没有任何用处。所有人都按照错误的时间行事,就连那些明知这个人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人也是如此。

第二十八节

在这一方面普通人和小孩很像:要是我们宠着他们的话,他们就会变得顽劣。因此,我们对任何人都不能过于迁就和顺从。通常来讲,如果我们拒绝一个朋友借钱的要求,我们并不会失去这个朋友;但是如果把钱借给他,我们反而更容易失去这个朋友。与此相同,如果我们用一定的傲气、忽视和大大咧咧的态度对待朋友,那我们并不会轻易失去他;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礼貌和周到的话,反而容易失去他,因为礼貌和周到会让他变得高傲和难以容忍。这样,朋友之间就产生了隔膜。尤其不能让人们知道别人需要他们,因为如果他们认定自己被人需要,就肯定会变得傲慢无礼。而一些人只要别人与他们交往,常常和他们交谈,或者对他们表示信任,他们就会变得粗鲁无礼;不久之后,他们就认定我们理应容忍和承受他们的一切作为,紧接着就会超越礼貌的界线。所以,我们能够与之深交的人十分罕见,我们需要小心避免和那些卑劣下流的人走得太近。如果一个人认为比起他需要我来说,我更需要他,那么他就会立刻觉得我欠了他什么东西;他就会试着获得补偿,把欠了他的东西要回去。只要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依赖他们,并且让他们认清这一点,我们就能在与他们的交往时占据优势。正因为如此,无论对方是男是女,我们都要让他们感觉到对我们来说他们并非不可或缺。这样做对友谊有益。确实,我们在与大多数人打交道时,如果偶尔表现出轻微的轻视态度,并不会产生什么危害;反而会让对方更加珍惜这份友谊。这句意大利谚语十分精妙:“不尊崇别人的人反而会被他人尊崇。”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确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像隐瞒罪行一样隐瞒这一事实。这个道理虽然让人不悦,但却是真实的。试想:就连一条狗都受不了别人过于宠它,更何况人呢。

第二十九节

一般情况下,那些本性高贵、思想杰出的人,往往令人惊讶地不懂得人情世故,在青年时代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很容易被别人欺骗,或被误导。但那些本性庸俗低劣的人却很快就能学会这些,从而更好地在世上生存。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缺乏经验,那就只能对事情进行先验的判断。通常情况下,实际经验是无法与先验知识相提并论的。那些平庸之辈的先验知识就是从自我出发的对问题的看法;但那些杰出卓越的人却并非如此。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和普通人格格不入。当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揣测他人时,得出的就会是不准确的结果。

然而,哪怕这样高贵的人最终掌握了后验的知识,也就是:将他人的教导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终于明白了对人应有怎样的期待;懂得了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就最好与占总人口六分之五的人保持距离,尽可能不和他们打交道,这些人的道德和智力水平决定了这一点——哪怕如此,这个高贵之人仍然无法充分认识到普通人卑劣、可鄙的本性。日后,他对这方面的认识会逐渐扩大和丰富,但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会经常失算并连累到自己。他虽然确实用心牢记教训,但是当他与陌生人一起交往和谈话时,他还是会很吃惊地发现这些人诚实正直、具有君子风度、头脑灵活、幽默风趣。他无须对此感到不解,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大自然在造人时与拙劣的文学家不同。后者对无赖或笨蛋的表现手法十分笨拙、生硬,而且体现出很强的作者的主观意图,好像作者就站在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拒绝承认他们拥有独特的思想和语言,而且大声警告我们:“大家请注意,他是骗子,而他是傻瓜,千万别上他们的当!”与此相比,大自然更像莎士比亚和歌德。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任何人物——就算是魔鬼——只要站在那里说话,那么他们说出的话就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就是因为这些人物得到了客观的展现,所以读者就会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所吸引,不自觉地对他们表示关心和同情。大自然的作品就和这种人物一样,有着一种内在原则:他们的言语、行为都是以这一内在原则为依据的,所以好像出于自然,也好像出于必然。因此,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世界上存在头上长角的魔鬼或者身上挂着铃铛的傻瓜,他就会被这两者俘虏和玩弄。除此之外,人们在和他人交往时,都像月亮和驼背的人一样,永远只露出一面。的确,每个人都天生具有摆弄五官,伪装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的能力。一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制作自己的面具,因此,这面具与他本人十分贴合,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当需要讨他人欢心时,他就会戴上面具。他人的面具不过是一层油布罢了,此外毫无价值。我们要记住这句精妙的意大利谚语:“再坏的狗都会摇尾乞怜。”

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要给予刚认识的人过高的评价。不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失望和羞愧,甚至招致不幸。此处应该提到塞尼加的话语:“一个人的性格本性可以从小事中看出来。”一个人有可能在细节上疏忽大意,从而使自己的本性暴露在外。一个人处理细枝末节的方法,或者单纯的举止态度就能体现出他完全不顾他人、无限膨胀的自我。这类人就算将自己的本性加以伪装,但在大事上也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观察他人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在处理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时——也就是“法律不管的小事”罗马帝国的法律原则。——从来不顾及他人,只图自己方便,为自己谋利,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将大家的东西据为己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的内心没有丝毫的公正。幸亏有法律和司法机构的管束,否则他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恶棍。对于这种人我们不能给予一点信任。的确,在自己的私人圈子中无视规则,肆意破坏的人,在他感到自己的安全不会受到损害时同样会破坏国家的法律。

原谅和遗忘意味着对我们得到的宝贵经验的遗弃。如果一个与我们交往或有关联的人表现出一些令人不悦甚至生气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扪心自问:这个人拥有的价值,值得我们情愿忍受他的行为吗?因为这种行为肯定会继续发生,甚至程度会更加严重。如果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无需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因为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我们就可以稍微劝告他一下,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听任事情过去。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这样做的后果是他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带给我们同样的困扰。但是,如果得到否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立刻而且永远地和这位可爱的朋友绝交;如果他是我们的仆人,那就要立刻解雇他。因为如果再遇到相同的情况,他肯定会毫无意外地做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虽然他现在发自肺腑地保证再也不会这样。一个人能够忘记一切,但他唯一不会忘记的就是他的自我和本性。性格是绝不可能改变的,因为人的所作所为都依据一条内在原则;按照这条内在原则,一个人在同样的情境之下永远都只能做出同样的行为,而不可能做出其他事。诸位读者想要摆脱错误观点,可以读一下我那篇关于意欲的自由的获奖论文。所以,与已经断绝交往的朋友重新恢复关系是很软弱的;我们最终会为这种软弱付出代价,因为只要时机成熟,这个朋友就会再次做出当初导致绝交的事。只不过,这一次他会更加胆大妄为,因为他已经暗暗认定对于我们来说他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那些已经被我们解雇又重新聘用的庸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根据相同的原因,如果情况改变了,那么就不能指望一个人做出和以前一样的行为。自己的利益一旦改变,人们的观点想法和行为态度就会紧跟着改变。确实,人们那些有目的的行为很快就会像短期支票一样兑换成现金,我们需要把眼界放得更短,才能接受这种行为。

所以,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人在某种假设的情境中会是怎样形式,那我们千万不要听信他的许诺和保证。原因在于,哪怕这个人许下的诺言和保证都是发自真心的,但他实际上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因此,只能通过思考他准备进入的情境,以及这种情境和他的性格之间存在的冲突来推测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