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知识读本
2143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时代呼唤创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当今世界,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它带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决定未来的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向人们逼进。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即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将由人们的一般追求发展成为残酷的集团竞争与国际竞争。虽然知识是唯一在使用中不被消耗的资源,但要形成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而不是不断复制。知识创新呼唤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创新知识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那么创新人才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

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可以说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致力于研究新情况下的新问题是永恒的主题。当前管理的对象开始变为知识劳动者。管理要素以知识为中心,管理模式变为分权制的网络格式化方式,管理程序变为目标管理。

因此,必须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创造必要的条件创新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新任务新机制新环境向人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提高创新能力是改革的需要。改革是一种创新的革命,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大胆地创造和探索。尤其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将显露出来,使得情况更为复杂,工作更加艰难。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开拓,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拿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将改革引向深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尽快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面对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因循守旧终将贻误时机,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开拓前进,才能战胜困难,进一步发展自己。提高创新能力,重要的是对创新意义的认识,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独立思考,不断开创新局面。

创新作为人类知识生产的原动力,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素质,体现于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以及创造性地传播和应用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人类传播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创造出过去从未有的新产业、新产品和新服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大。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以知识为资本的新一代明星企业,作为知识经济的细胞,其发展的基础已不再是传统的固定资产,而是科技人才和科学技术有机组合,以形成创新素质和持久的创新能力。

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其主体范畴已超出个体概念,扩展到整个社会,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基础是实现创新不可缺少的条件。宏观的科技进步、创新成效及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取决于发挥互动作用的创新机制。所以,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机制是构成创新素质的基本内容。系统主体的构成要素、按创新过程分布的人才和资金投入结构等,反映出创新体系结构的基本状况。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的智慧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对知识的系统整理与融会贯通。在创新过程中,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的速度和质量,人力状况是衡量创新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创新的角度考察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一般应包括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科技素养,以及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创新实力是创新素质的表现形式,一般由通过拥有科技成果、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技术贸易额及创新投入水平等反映出来的现有创新实力和通过创新强度、创新模式、创新机构和人才对创新信息的灵敏度等反映出来的创新潜力构成。社会经济体制、国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机制、政府对创新的需求、追求创新的社会风尚等因素,共同营造一个创新的社会氛围,构成创新环境。

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以创新的精神对待工作,树立探索意识、风险意识和奉献意识,做创新的带头人。需要克服的一些思想障碍:一是唯书。对书本、理论、文件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机械地照搬照用,照抄照套,而不是从实际出发,不顾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在生动火热的实践中,不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习惯于从本本中找答案。二是唯上、唯权。不管对错,都盲目地听上级的,听领导的。谁有权谁就有理,谁权大谁真理就多,把上级,领导庸俗化了。三是因循守旧。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又有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历史的某些积淀依然影响着人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心理还在不少人头脑中作怪。对那些陈旧的或过时的东西存有留恋情绪,对新理论、新观念、新事物总有一种怀疑、排斥心理。如此种种都是有害的,它扼杀幼苗,销蚀生机,阻碍社会发展与创新。

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要使这一基础性工程真正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可靠的伦理底蕴,就应树立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提高认识。要认识到,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职业道德不是可有可无、没有效益的投资。职业道德是三个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准有了明显提高,那么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就没有滋生的土壤。如果我们各行各业都遵守自身职业道德要求,文明服务,文明工作,以礼待人,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那么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硕果累累。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三重视”。一是重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解决“诚”与“信”的问题。要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只有维护企业良好的信誉才能拥有市场,拥有客户,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重视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三是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注重实践。注意营造积极向上、激励先进的良好风气,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氛围,使职业道德成为全体职工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做到职工道德规范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并在每个具体岗位上见到成效。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职工中普遍开展“争做文明职工”的活动;二是评选先进人物,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三是将职业道德建设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四是采取多种形式营造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展开舆论监督和道德评价,推动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注意克服单纯强调知识灌输,或单纯强调行为管束,并由此形成的“说教式”和“管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只强调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忽视义务与权利的对等性。这种无视主体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所塑造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和敬职精神,缺乏责任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正确对待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同履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有利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加强职工的道德建设,要以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为动力,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职业道德教育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有力措施,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效果。那种只注重理论上的说教,情感上的启发,而放弃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建设,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是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表现。三是社会职业道德与具体职业道德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各行各业的具体职业道德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实践中,一方面必须抓住个性,从我做起,从本单位做起,另一方面,在认识和变革个性的时候,又离不开共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