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让心灵回归本真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快乐,每个人的快乐也不尽相同。快乐不是费尽心机计算出的结果,而是一个无心而求的美好过程。只有不为欲望所累,顺其自然地生活的人才能时时刻刻享受快乐。
禅心如灯
佛教里的许多禅师,虽然打坐时闭目入定,不看不听,但是内心却很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法喜安乐,才是涵养生命的重要资粮。
——星云大师
人本是自然之子,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为社会所左右,表现出许多非自然的属性。所以,要保持人原有的质朴、纯真的自然属性,就需要养一颗自然之心。整日工于心计、追逐名利,如何养身?如何养心?所以,要回归自然,首先要在心态上回到自然中去。
高峰妙禅师住在山洞里,他每天以野果为餐。很多人对他这样的修行方式十分不解,有人问他:“野果有什么好吃的呢?”
高峰妙禅师说:“野果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美味。”
那人又问:“你看你,住在这个山洞里,乱糟糟的,头发长长了也不梳理。”
禅师说:“我并没有烦恼,还需要梳理什么?”
“你一年到头就这一身衣服,为什么不准备一套换洗的呢?”
“这身衣服足以。”
“你总要洗洗澡吧?”
“我的心一干二净,不需要洗澡。”
“你没有朋友,没有爱人,不觉得孤单吗?”
高峰妙禅师指指外头:“看见花花草草了吗?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那人猛然醒悟,高峰妙禅师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在洒脱。
一心参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清净的生活,实在难能可贵。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闹市,心久系名利,人就会活得很累。荣华富贵、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得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烦恼。
不如将争强好胜之心放下,走出门,到大自然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峰,人就会舒服许多。
一个年轻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就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在一片绿草丛中,看见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不知道那个牧童为何如此高兴,于是就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很高兴地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按照牧童说的,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又开始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看见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
年轻人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
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年轻人回答道:“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没有。”年轻人吞吞吐吐地回答道。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霎时,年轻人醒悟了。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也许会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很可笑,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自寻烦恼。
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以下几条可作为具体参照:
1.不刻意追求,不用任何执著心给自己设置障碍。能活得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2.每天留一点时间独处,回到内心,在心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时时矫正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心态。
3.保持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人应活出自己的本色,保留一颗原始朴素的初心。
4.简朴生活。清理生活中由欲望带来的累赘,拥有的东西能满足需要就好。
心灵寄语
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棵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便能从现实的烦恼中超脱出来,体味生命中无尽的快乐。
)第二节 助人才能得乐
禅心如灯
当我们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时,事实上对方已经回报了我们一份“欢喜心”,这份欢喜心能够消除身心的疲劳。
——证严法师
《增一阿含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随时念惠施,受福如响应;永已无短乏,所生常富贵。施为众行具,得至无上位;亿施不起想,欢喜遂增益。”意思是说,做人要时时保持施与的善心,最终才能得到福报。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乐于索取,一种人乐于付出。吝于付出的人,他的生活也将死气沉沉,被幸福疏远。懂得分享、给予和付出的人,才会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和满足。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天太黑,又没有路灯,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这边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都要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被路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你真的是盲人吗?”
打灯笼的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明,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
僧人更加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知道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每到晚上人们都看不清彼此,也看不清路,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啊!原来你是为了帮助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全是,我也是为了自己。”
僧人又迷惑了,问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撞了呢。”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明,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撞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盲人提灯笼,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与胸怀啊!为别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便利了自己。真正的善心总会换来回报的。世事就是这样,当我们左手付出爱时,便能从右手收获爱。
心灵寄语
做人应当像火炬,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别人。当我们将付出的意识贯注自身并向周围扩散时,身边的人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带来的浓浓暖意。每个人得到了爱,也会有所回馈,也许只是一句感谢,或者一句赞美,却足以将爱升温。
)第三节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可乐终身
禅心如灯
追求快乐,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健康,乃至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却独缺快乐,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拥有快乐,可以说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星云大师
阮籍曾经写过一句名言:“隋炀可怜为皇帝,安石不幸做相公。若使二人皆布衣,一为名士一文雄。”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才有精彩与快乐可言。
的确,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甚至自暴自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因此,如果你想要成就自我,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李辉初到南方时,曾为找工作奔波了好长一段时间,起初他见几个跑业务的同学业绩不俗,赚了不少钱,学中文专业的他便找了家公司做业务员,然而辛辛苦苦跑了几个月,不但没赚到钱,人倒瘦了十几斤。同学们分析说:“你能力不比我们差,但你的性格内向,言语木讷,因此不太适合跑业务……”
后来,李辉见一位在工厂做生产管理的朋友薪水高、福利好,便动了心,于是他费尽心力谋到了一份生产主管的职位,可是没多久他就因管理不善而引咎辞职了。之后,李辉又做过餐厅经理、客服主管等,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最后,李辉痛定思痛,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不再盲目追逐高薪或舒适的职位,而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应聘到一家杂志社做了文字编辑。这份工作与以前的职位相比,虽然薪水不高,工作量也大,但李辉却做得非常开心,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几个月下来,他的工作能力便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回顾以往的工作历程,李辉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味地追逐高薪、舒适的工作,曾让我吃尽了苦头,走了不少弯路。事实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结合自身条件,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选择相应的事来做。只有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生活不是试跑,也不是正式比赛前的准备运动,生活就是生活。按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生活,才能享受自己的快乐。
心灵寄语
古人说:“止于至善。”就是说人应该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这样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最终碌碌无为。
)第四节 人生需要看得开
禅心如灯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是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圣严法师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他沮丧地对老僧释圆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老僧释圆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抱怨,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少顷,小和尚送来一壶温水,释圆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微微一笑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俯身看看杯子,只见杯子里微微升起几缕水汽,那些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问:“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释圆微笑不语,只是示意年轻人用茶。年轻人只好端着杯子,轻轻呷了两口。
释圆说:“请问施主,这茶可香?”年轻人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
释圆笑笑说:“这是福建的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年轻人听说是上乘的铁观音,又忙端起杯子呷了两口,再细细品味,还是放下杯子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释圆微微一笑,吩咐门外的小和尚:“把温水拿去加沸。”
少顷,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吐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过来,释圆起身,又沏了一杯茶,年轻人俯身一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清香便从杯里缓缓地逸出来。嗅着那醉人的茶香,年轻人禁不住去端那杯子,释圆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些沸水。年轻人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厉害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升腾出杯子,在禅房里弥漫。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释圆笑着问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用水不同吧。”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就轻轻地浮在水上,没有沉浮,茶叶怎么会散溢出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浮了又沉,沉了又浮,沉沉浮浮,茶叶就释出了它春雨般的清幽,夏阳似的炽烈,秋风似的醇厚,冬霜似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似这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弥漫不出他们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饱经沧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袭击他们,他们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茶,在风风雨雨中沉沉浮浮,最终溢出生命的清香。”
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的挫折堆积而成的。但挫折和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面刺激”,总会使人不愉快、沮丧、自卑。因此,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战胜脆弱、走向成功的关键。
心灵寄语
人生在世,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过一生,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然而,人生路上,总会有些不如意,总会有些无奈。因而凡事都要看得开,看得开就能使人脱离沮丧和痛苦的纠缠。
)第五节 懂得宽容的人,才是快乐的人
禅心如灯
我们要把心量放大,或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观察的角色做个对调。这样,很多事情就会很好解决,就会知道要谅解他人,自己也就不会陷入烦恼的深渊。所以,要学会谅解他人。谅解他人,往往跟要求自己一样很难做到。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一种相互的关爱给予谅解,这样的人就会有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
——明一法师
“宽容”二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理,它不仅是一种雅量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它将“冤冤相报”变成了“相逢一笑泯恩仇”。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他欣喜地走回住处,这时却看到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洗劫”,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
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观望,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
小偷看到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了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我又别无他物,你就穿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一时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宽容是一种大度,是一种豁达;宽容能够容纳万物,宽容能够包含太虚。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就能活得轻松、潇洒、磊落。
也许你曾经遭受过别人的恶意诽谤或者是致命的伤害,这些伤痛在你的心底一直没有得到抚平,你可能至今还在怨恨他,不能原谅他。其实,怨恨是一种被动和侵袭性的东西,它像一个不断长大的肿瘤,使我们失去欢笑,损害我们的健康。怨恨,更多地伤害了怨恨者自己,而不是被怨恨的人。
心灵寄语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这就是宽容之道。懂得宽容的人,才是善于得到快乐的人。
)第六节 苦中作乐,怡然自得
禅心如灯
我们应该让心中常常保持没有烦恼的状态,也就是头脑里没有忧郁、不满意的事,因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经知道,可能会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现,那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圣严法师
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痛苦,但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快乐与否,有时完全在于心态和精神思想,正如某位国学大师所说的“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人生常常遭遇痛苦,但精神却可以改变它,使人乐观,使人能够苦中作乐。钱钟书在《论快乐》中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烹调得怎样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是的,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生活是快乐的源泉,有了生活,快乐就不会枯竭。生活中并不缺少快乐,缺少的是发现快乐的眼睛,缺少的是感受快乐的心灵。
一个信徒问禅师:“人们都说信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信佛多年,却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一回事?”禅师问他:“你现在都忙些什么呢?”信徒说:“人总不能活得太平庸了吧,为了让门第显耀,我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禅师笑道:“怪不得你得不到快乐,你心里装满了苦闷和劳累,哪里还容得下快乐呢?”
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常问:“快乐究竟是什么?”许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快乐,有的人虽然得到了,但代价却是巨大的。其实,乐由心生,心随情移。快乐是一种心态,它与人的心境、心态密切相关。一个人生活得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态度。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得之越艰,爱之越深。也许你并不富有,但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许你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你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也许你并不出名,但你有宁静而不受干扰的生活……快乐的关键是你要用心去感受快乐。
尽管生活中也会有痛苦,可是只要我们认识到,痛苦是快乐的催生剂,心态就能把忍受变为快乐享受。
所以,生活中的我们,千万不要轻视每天发生的小事,幸福和快乐往往与此相伴。快乐并非天外来客,生活中常常充满快乐,如果不珍惜每一刻时光,快乐就与你无缘。何必刻意地到处寻找快乐,其实快乐时刻在你身边;何必苦苦地等候快乐,快乐时刻要你去创造、去感受。
星云大师说:“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在他看来,智慧就是对万事万物的豁达和穿透一切的力量。别人看到外,你看到内;别人看到点,你看到面。
心灵寄语
生活多一点苦,未必不是好事。吃苦可以增进人的阅历,丰富生命的内涵。凡事一帆风顺未必是好事,这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第七节 心情好,一切都会好
这个世界怎么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不要被外境迷惑,平添烦恼。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两样心情:有人怜惜好花飘零,有人却喜花果将熟。
——星云法师
心情好,一切都会好。但是,很多人还是没有意识到心情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那么,好心情是怎样得来的呢?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就是其中之一。
假如你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所有的烦恼就会慢慢地消失,你会变得平静、快乐,压力也会离你而去。
在亚里桑那沙漠度过第一个夏天,保尔觉得自己会被热死,因为那里炽热的高温都快把马铃薯烤熟了。刚刚到四月份,保尔就开始为如何过夏天担忧起来,3个月炼狱般的生活马上就要来了。
一天,他开车到小镇的加油站加油,无意中和主人马克先生聊起这里可怕的夏天。
“哈哈,为过夏天担忧,真有那个必要吗?”马克先生说,“对炎热的害怕,只会使夏天来得更早,结束得更晚。”保尔付钱时,他意识到马克先生说得对。在自己的感觉里,夏天不是早已经来了吗?
“这个该死的夏天,又将是3个月的热浪肆虐!”保尔心里嘀咕着说。
“像迎接一个惊人的喜讯那样对待酷暑的来临吧,”马克先生一边说着,一边给保尔找零钱,“千万别错过夏天送给我们的各种最美好的礼物……”
“这该死的夏天还能给我们带来最美好的礼物?”保尔急切地问。
“难道你从来不在早晨5点至6点起过床?你想想,六月的黎明,整个天空挂着漂亮的玫瑰红,就像少女羞红的脸;七月的夜晚,满天繁星就像钻石一样明亮……”
当马克先生去给另一辆车加油时,站在一旁的年轻加油工卡特微笑着对保尔说:“先生,今天你得到了马克的特别服务——他的人生哲学——这是你开车跑多少里路也无法学到的。”
让保尔惊奇的是,马克先生的话果然有效,他不再害怕夏天的来临了。
当高温天气真的到来时,清晨,保尔在天堂般的凉爽中修剪草坪与花木;中午,他和孩子们舒舒服服地在家里睡觉;晚上,他和孩子们在院子里踢足球,吃冰淇淋,喝冷饮,真是痛快极了。
整个夏天,保尔就在这种愉快的生活中悄然度过。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拥有一份好心情。因为,只要你保持乐观的心态,用“心”微笑,你就可以拥有无限的活力,你的人生也将因此而更加精彩。
心灵寄语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遭逢不幸或挫折时,我们要保持一个好心情,也许这不容易做到,但毕竟还是能够做到的,一旦这样做了,我们将引导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八节 不要把快乐的底线定得太高
禅心如灯
有时候我们觉得空虚、疲倦和不快乐,我们并不满足。这时候,即使我们努力去接触其他人和社会,也不会成功,越是努力,越是失败。我们应该停止接触外界,回来接触自己,独处一些时间。我们回归自己,觉察呼吸,觉察我们周围正发生的事,和它们共处,对它们微笑。我们可以修习在正念中行禅、坐禅、洗衣、拖地板、沏茶、清洁卫生间,我们将能够收获内心的富足。
——一行禅师
不要把快乐的底线定得太高,生命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你细心品味过,可以说都与快乐有关,只要能给快乐一道底线就行。
美国《时代》杂志上曾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伤兵的故事。这个受伤的士兵叫约翰·纳斯堡,在战争中,他的喉头被飞来的炮弹碎片击中,输血七次之后,他才从昏迷中醒来。
他写了一张字条给医治他的大夫,上面写道:“我会活下来吗?”
“会的。”医生回答说。
他接着又写了一张纸条问:“我以后还能够说话吗?”
他得到了相同的答复。
于是,他再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想想它与谢谢它”,这句话被刻在了英格兰克伦威尔的许多教堂的墙上,然而,这句话更应该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想想它与谢谢它”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要多去想一想那些我们应该感激的事情,以及感谢造物主给予我们的恩赐与布施。
作家史铁生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了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几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想到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上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知足者常乐”,给自己的快乐画一条底线,我们才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到快乐的滋味。
心灵寄语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你不能预测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无论怎样都不要失去热情,那时你将魅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