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安住这颗心
2142800000004

第4章 大师谈人生得失——拿起是负累,放下是超然

)第一节 悬崖撒手,自肯承担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还没学会放下。放下对金钱无止境的渴求,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仕途中,放下对权力的追逐,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

禅心如灯

世上的一切财富,都是无常的。得来是那样艰难,可结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学佛的,财富不可强求。如散失了,也不必过分懊丧,因为这是迟早要散失的。反而应该注意:财富应怎样得来,得来了应怎样处理,才不致让它无意义地消散了。财富应用得当是大有裨益的。佛法要我们修福修慧,如用财富来布施行善,便是成佛的福德资粮。

——印顺法师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才能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

放下,是因为因缘聚散无常。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常。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进行,很多时候,万事如意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罢了。

一个人能够放下对虚幻美好的执著,不因失意而忘形,便能看淡因缘无常、得失无常。

一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因此备受打击,一病不起。

这时,一位路过的僧人得知这件事情,决定点化一下那个书生。僧人来到他的床前,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让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了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盖在女尸身上,然后离开了。

再路过一人,走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夜,被她的丈夫掀起了盖头。书生不明就里,问僧人这是何意。

僧人解释说:“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听后,豁然开朗,病也渐渐好了。

书生之所以会病倒,是因为他不能承受未婚妻嫁给别人带来的打击,也无法坦然地放下曾经的感情。但是佛教里说,前世的因造就今生的果,前世只有以衣遮身的恩情,今生也就只可能是短暂相恋的回报。书生放下了,也就解脱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心灵寄语

我们常常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在乎什么,应该放下什么,所以被心魔所困。其实,只要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统一的心;放下统一的心,提起自在的心,就能放松身心。

)第二节 舍去多余外物,求得内心清闲

禅心如灯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更以它的宁静祥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想到的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我们没有闲暇欣赏田园风光,没有心情感受鸟语花香。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从生活中悄悄溜走,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要靠什么去滋润呢?

——济群法师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当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超过生命的承载力,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留下什么?舍弃什么?这时选择将变得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幸福就会从身边溜走。

明云禅师曾在终南山修行达三十年之久,他生性淡泊,兴趣高雅,不但喜欢参禅悟道,而且也喜爱花草树木,尤其喜爱兰花。寺中前庭后院栽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这些兰花来自四面八方,全是明云禅师年复一年地收集所得。他茶余饭后、讲经说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些心爱的兰花。大家都说兰花就是明云禅师的命根子。

有一天明云禅师有事要下山去,临行前当然忘不了嘱托弟子照看他的兰花。弟子也乐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认认真真浇水,等浇到最后只剩下那盆兰花中的珍品——君子兰时,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这可是师父的最爱啊!这个弟子也许浇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听使唤,水壶“哗”的一下落下来砸在花盆上,整盆兰花都摔在了地上。这回可把弟子给吓坏了,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景象,肯定会大发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禅师回来了,他知道了这件事后非但一点儿不生气,反而平心静气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种兰花,为的是修身养性,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才种的啊!世间之事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那不是修禅者的秉性!”

弟子听了师父的一番话,这才放下心来,他对师父的言行敬佩不已,从此更加认真修行了。

生活在这个世界,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大多数人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他们的心房,这样哪里能快乐自主呢?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丧失理智。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下。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财”方面放得下,那可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下。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原因就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最终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超脱的放下。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得上是幸福的放下,因为没有忧愁确实是一种幸福啊。

心灵寄语

功名利禄就好像是背篓里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反倒是心灵之物装得越多,越有智慧,看待事物也简单而幸福。

)第三节 用心取舍,找到最适合的

禅心如灯

念佛人心地慈悲,一切时、一切处,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没有力量的时候,欢喜赞叹,广结法缘;有能力的时候,随分随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桩好事,这个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有钱,用财物帮助他人;没有钱,我们有时间,我们去做义工,以劳力帮助他人。

——净空法师

佛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世界是阴与阳构成的,万事万物皆在舍与得之中成就自身,并达到和谐统一。欲望是人的本性,人在世间活着,其实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不会舍弃,也就不能体会得到的欢欣。

人生总是有失有得,在得到的时候会失去,失去的同时也会得到。如果我们在该舍弃时不愿放手,最终往往会失去更多。在得失中作出了选择,就不要后悔,大踏步地向前走。著名的南隐禅师说:“不能学会适当放弃的人,将永远背着沉重的负担。懂得用心取舍的人,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快乐。”

佛陀曾经开释过一位乞妇,教给她舍与得的道理。

乞妇是当时印度最穷的乞丐之一,因为她不但生活穷苦,甚至连心灵也很贫乏。她贪求很多东西,这使她愈发觉得自己贫困不堪。一天,她听说佛陀被须达长者请去。须达长者很富有,并且乐善好施,因此她决定也跟着去,因为她知道佛陀一定会将剩下的食物分给她。

她参加了供佛斋僧的典礼,然后坐在那里,一直等到佛陀看见她。佛陀转向她,问:“你想要什么吗?”佛陀当然心知肚明,这么问只不过是要让她承认并亲口说出来罢了。

于是,她回答:“我要食物,我想让你把剩下的食物给我!”

佛陀说:“可以,不过你必须先说‘不要’。我给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拒绝。”佛陀将食物递给她时,她发现说“不要”非常困难,这时候她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生都没有说过“不要”!不论谁给她东西,她都说:“好,我要!”因此,她觉得说“不要”太困难了,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终于说出了“不要”二字,佛陀于是将食物给她。如此一来,她终于了解到她的内心一直被“想有、想要、想抓取、想占有”占据着。

先说“不要”才能得到,换句话说,要想得到,就必须先舍去。佛陀用“不要”二字,让乞妇看清自己的贫穷不单来自物质上的匮乏,更来自内心的贫瘠。正因为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舍弃。不舍弃,留给自己的只能是重负。舍弃虽然意味着某种失去,意味着难言的割舍,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伤感和惆怅,但更是为了前方路上宝贵的撷取。

现实生活中,人为了追逐利益、满足己私,绞尽脑汁地获取好处,甚至施展欺骗和诱惑的伎俩。贪心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如果一个人贪心太重,任贪婪作祟,那么快乐会随之消失,疑虑和忧愁会接踵而至。

行善正是抵制贪念的第一利器,是一个人充满爱心的表现,更是一个人有智慧和有责任心的表现。因为一个没有智慧和责任心的人不会想到他人需要自己的帮助,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帮助别人。行善有物质上的赠与,知识上的教授,道义上的支持,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的理解。

在行善时,不应当存有贪求福报的心,行善不但是给予他人,也是给自己一个体验。如果一个人能抱持这种善心,就会从自私和贪婪中解脱出来,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

心灵寄语

舍了就是得了,不仅要学会舍弃自己的负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自己的善念传播给他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舍与得并不矛盾,而是相生相依的关系,有舍才有得。

)第四节 舍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禅心如灯

能够“以退为进”则是不争,懂得“以无为有”则是富足。

——海涛法师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与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的关系,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

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心胸的人: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他怎么肯舍给人;如果他的内心不是充满欢喜,他怎么能把欢喜给你;如果他的内心没有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怎么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给小刚带来一则消息,某一知名跨国公司正在招聘计算机网络员,录用后薪水自然是丰厚的,而且这家公司很有发展潜力,近些年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小刚当然很想去应聘,可在职校的培训已近尾声了,这要真的被聘用了,一年的培训就夭折了,连张结业证书都拿不上,这时小刚犹豫了。

父亲笑了,说要和小刚做个游戏。他把刚买来的两个大西瓜放在小刚面前。让他先抱起一个,然后,要他再抱起另一个。小刚瞪圆了眼,一筹莫展。抱起第一个已经够吃力了,第二个是肯定没法抱起来的。

“那你怎么把第二个抱起来呢?”父亲追问。

小刚愣神了,还是想不出招来。

父亲叹了口气:“你不能把手上的那个放下来吗?”

小刚一听恍然大悟:“是呀,放下第一个,不就能抱起第二个了吗!”

父亲提醒道:“这两个总得放弃一个,两者不能兼得,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小刚顿悟,最终选择了去应聘,放弃了培训。后来,小刚如愿以偿地成了那家跨国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员。

是啊!如果你什么都不舍得,什么都想要,那又怎么能得到对你最有利的东西呢!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生活中许多时候学会放弃,至少不会让我们的人生“满盘皆输”。更多的时候,生活就像下围棋,选择在某一步放弃一些小的利益,反而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心灵寄语

虚云禅师有言:“放下一切,成就一切。”除掉人生田地和花园里的杂草害虫,我们才有机会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亲近,才会获得适合自己的东西,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种,最终收获丰硕的果实。

)第五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禅心如灯

不要以富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就是有福。

——圣严法师

妙莲法师教化众生要布施,将钱物等散布给他人,布施是众善之门,六度之首,一切功德福报,皆从布施中来。

一对夫妇平时待人不错,极有人缘。他们下岗不久,便在朋友、亲属以及街坊邻居们的帮助下,在小城新建的一个市场里开起了火锅店。

火锅店刚开张时生意冷清,全靠朋友和街坊照顾,但不出三个月,夫妇俩便以待人热情、收费公道而赢得了大批回头客。火锅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几乎每到吃饭的时间,小城里行乞的七八个大小乞丐,都会到这家火锅店来行乞。

人们从未见过小城里其他店主,能够像这夫妇俩一样宽容平和地对待这些乞丐。其他店主一见到乞丐上门,就会拉下脸来严厉地呵斥辱骂,而这夫妇俩则每次都笑呵呵地把这些肮脏邋遢的乞丐的讨饭盆中盛满热饭热菜。而且夫妇俩在施舍乞丐的时候,没有丝毫做作之态,他们的表情和神态十分自然,就像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原本就是分内的事情一样。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一天深夜,市场里一家从事丝绸生意的店铺忽然失火,很快殃及旁边的火锅店。

这一天,恰巧丈夫去外地进货,店里只留下女人照看。一无力气、二无帮手的女店主,眼看辛苦张罗起来的火锅店就要被熊熊大火所吞没而束手无策时,只见经常上门乞讨的乞丐不知从哪里跑了过来,在老乞丐的率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将那一个个笨重的液化气罐迅速地搬运到了安全地段。紧接着,他们又冲进马上要被大火包围的店内,将那些易燃物品也都搬了出来。很快消防车就来了,由于抢救及时,火锅店只遭受了一点小小的损失。

火灾过后,人们都说这是夫妇俩平时的善行得到了回报,要是没有那些平时受他们施舍的乞丐们出力,火锅店恐怕只好关门了。

佛家讲究善恶轮回,因果报应。这种“因果报应”是机缘,更是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对行善者的报偿。

若想得到好的果报,不先付出是不可能的。这正如农夫种地,想有好的收成却不先辛勤种地怎么可能呢?我们若想事情有好的结果,就应该先付出,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收获。福祸也是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自己的缺憾反而能为自己带来益处,生活就是这样存在着因果福报。

心灵寄语

《金刚经》中讲:“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这样别人不但会记住你、感谢你,还会在你有需要的时候给予你很大的回报。

)第六节 莫让贪婪侵蚀你的内心

禅心如灯

在无知、贪婪心的驱使下,把心思、精力与钱财浪费在表面的虚荣上,到头来自己不但没有获得多少实际的利益,反而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习惯性浪费的坏毛病。不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且大量消耗社会宝贵的资源,是一种彻底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值得人们去反思。我深信,就地球现有的资源而言,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然而却永远无法满足人心的贪婪、人性的虚荣与习惯性的浪费。

——净因法师

瑞新禅师开示:“不能舍,何能得。欲不舍而得,是为贪。”

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陷阱,而这些陷阱之中,最为可怕的一种是自掘的陷阱——贪婪。因为贪心,人们会不顾一切去满足欲望。这时,即使危险摆在面前,也不会去理会,不去避让。一旦贪心遮住了你的眼睛,你便无法看到危险来临。

在阿尔及利亚有一种猴子,它们非常喜欢偷吃农民的玉米。尤其是晚上的时候,由于农民没有时间照看,所以玉米常常会被洗劫一空。起初农民拿它们没办法,后来他们发现猴子都有贪得无厌的习性,于是他们根据这种习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把一只只葫芦形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然后把它们拴在一棵大树下,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玉米,然后就等着猴子们上钩了。

到了晚上,猴子们来到树下,见到瓶中的玉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玉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到一把玉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拿不出来了。而这些猴子十分贪婪,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玉米,就这样,它们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于是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当农民抓住它们的时候,它们依然抓着玉米不放。

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使我们感到不满足、不快乐;欲望解除了我们思想的武装,使我们最终任人摆布。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常常让人们任性自欺而上当受骗,许多人都心甘情愿地跳入陷阱而不自知。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过一句话:“往往人们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太贪。”正如宋学大家程颐所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只有在诱惑面前能够克制欲望、放下贪恋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心灵寄语

《维摩诘经》道:“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生活是一个单项选择题,每时每刻你都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要追求一个目标,你必须在同一时间放弃一个或数个其他的目标。该放弃时就放弃,不要贪得无厌,否则到最后你有可能一无所获。

)第七节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禅心如灯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个人除非有助于他人,除非养成对人心怀善意的习惯,除非对人抱着亲爱友善的态度,否则他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净慧禅师

一位学者说:“一个人的心脏只有拳头大小,但是,如果你把整个地球全部装进去,也装不满,它还会有空隙。”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人是非常贪婪的一种动物。

普陀山下有个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仍然穷得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

也许是佛祖显灵了吧。有一天,樵夫在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大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而这些“亲朋好友”都像是一下子从地里冒出来似的,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又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宁。他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在发愁?就是贼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一个,那十七个我还不知道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

这个樵夫抱了个金罗汉却还整日愁眉不展,于是落得疾病缠身,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

什么是贪?“贪”为人生三毒之首,贪名、贪利、贪感情……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满足它,它的胃口就越大。贪婪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的算计中,更有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走极端。而贪婪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无法知道贪婪的结果的,因为贪欲早已迷惑了他的心,遮住了他的眼,他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就像一头拉磨的驴,只顾一个劲儿地往前走。

贪,带来的邪恶力量是无穷的。它所引起的欲望阴云会遮蔽幸福,甚至让一个人彻底迷失本性。一个人如果沾染上贪的习气,就会陷入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须知,欲壑难填,保持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才是得平安、收获幸福的正确之路。

心灵寄语

金钱并非万能,一个人一旦把对追求和索取金钱的欲望演变成贪婪,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不知廉耻、贪得无厌的魔鬼。

)第八节 无得便也无失

禅心如灯

在现实生活里,在经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里,假如我们能不把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人并不是拥有良田千顷、广厦千间就能快乐满足的,真正的快乐是心里有智慧,没有挂碍。一个人即使钱财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挂碍、有人我的是非,有名闻利养的百般计较,家事、国事、心事太多,心理压力就太重。钱财越多,名位越高,便越是放不下,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星云大师

《华严经》中有偈曰:“众生心不同,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圣严法师这样解释:众生的信念彼此不同,由心生起的妄念也各形各色,因此在十方净土之内,也是如幻如化的诸般泡影。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句名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想拥有,是因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弃,就不会心生痛苦。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太少,反而是因为拥有太多。

有一位贫穷的人向禅师哭诉:“禅师,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穷人点了点头。

“那你就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吧。”

一个星期后,穷人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穷人说:“有。”

“那你就把羊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过了几天,穷人又来诉苦。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有十多只呢。”穷人骄傲地说。

“那你就把它们都带进屋子里吧。”

至此,穷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穷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禅师,请求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穷人来看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呢!”

穷人的烦恼,不是因为房子太小,也不是因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为他拥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时候压力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就像这个穷人,想掌控的东西太多,而又无力承担,拥有就会成为负担。

心灵寄语

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是人们总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明智的做法是学会放弃,因为放弃是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