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平淡中呼吸幸福芳香
幸福不在于拥有物质得多少,只要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就可以了。不必为了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而丧失人生其他的乐趣。已经拥有的,便是好的,便是财富。
禅心如灯
有时候羡慕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人也应该像鸟儿一样,欢呼于枝头,与清风嬉戏,与明月为伴,饮山泉,觅花果,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这才是鸟儿的生活,这才是人们应该有的生活。
——湛弘法师
人生原本只是一段平淡的旅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非宿命的安排,也不是上天的选择,只是自然繁衍的过程而已。一切所谓的生命应当如何精彩,只不过是渴望自我存在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变相证明。我们把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行舟的水手当作人生的偶像,却忘了在岸边垂钓的老翁也有他怡然自得的快乐。生活并不是为了追寻刺激,浓烈如酒,只能让你在迷醉中体味虚幻的快乐;清雅如茶,才会使你在淡淡的芬芳中品得幸福的真谛。
修行之人因其精神世界的安静与富裕而相应减少了自身的物欲,清淡素朴是他们的生活中平常而恒久的主题,他们的心中坦然清明,因此也不易受到外物变迁的影响,他们视简单为平常,白菜也好,萝卜也好,不过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无欲无求,心中却有大乐。
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得道的高僧,1924年,正值兵荒马乱时,他修道于宁波七塔寺。他的挚友夏尊邀他到白马湖小住。他所带的铺盖只是一床破席,衲衣为枕,洗脸的毛巾虽破旧但洁白。夏先生要替他换掉这些所携之物,但弘一婉言拒绝。
他平淡地说:“还可以用,好好的,不必换了。”
夏先生带来的饭菜,咸了些。他又微笑着说:“这样蛮好的,咸有咸的滋味嘛!”
夏先生说:“你在这里安心住好了,每天我会差人送饭来的。”
“不必了,出家人化缘是本分。”弘一法师还是婉拒。
“那么,下雨天就让人送饭来吧!”夏先生还是请求说。
“不用了,我到你家去好了,下雨天也不要紧,我有木屐,可走潮地,这可是我的法宝呢!”
后来,夏尊先生说起弘一法师,总是赞叹不已:“在他心目中,凡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宝,很是珍惜。小旅店、大统舱、破席子、旧毛巾,白菜也好,萝卜也好,走路也好,木屐也好,他都觉得好得不得了。人家说,这太苦了,他却说这是一种享受,真正的享乐!”
弘一法师是真正懂得享受平淡的人,他能从朴素中独得无欲之乐,享受生命之清静。其实人活一世,华贵衣帽、别墅豪宅都不过是人生的装饰品而已,而一份自得其乐的心境,却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富有。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人的内心。内心的满足,才会让人真正感觉到幸福。君不见古时诸多风雅名士,因一颗甘于平淡的心而选择归隐田园,他们闲来无事的时候弹弹琴、唱唱歌、喝喝酒,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快乐不外如是,平淡便是生活的本色,正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一个人想要成功不难,难的是成功之后,仍然能够保持最初的本色,平淡地面对天下一切事,这样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换句话说,不管遇到了怎样的境遇,是富贵、贫贱还是默默无闻,始终坚持自己的本色,这就是所谓的超脱。
圣严法师有一位朋友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家财万贯。
圣严法师去拜访他。这位朋友从冰箱里取出半个柠檬,切下一片放进圣严法师的茶杯里,接着切下一片放进了自己的杯子里,最后又把剩下的少半个柠檬放回了冰箱。
圣严法师说:“这个柠檬似乎已经被切过好几次了。”
朋友回答:“是啊,之前也用来泡茶招待客人。”
“这个柠檬已经吃了几天了呢?”法师问。
“今天是第三天。一般来说,我一个柠檬可以吃上五六天。大师是不是觉得我太吝啬了?”朋友略有些局促。
圣严法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又问道:“你每天的早餐都吃些什么?”
“一杯咖啡、一个苹果、一杯牛奶。反正我一个人吃饭,早餐也习惯如此。”
“你一个柠檬吃五六天,早餐也如此简单,是不是太节省了?”圣严法师微笑着等待对方的回答。
朋友平静地说:“可是,我只需要这么多!”
一个巨富之人生活竟如此简朴,一般人可能都会觉得他太过小气,但圣严法师对他的生活态度却大为肯定。更重要的是,这位商人把个人的消费降到了最低,对他人却非常慷慨,将自己的很多金钱投诸于慈善事业上。
圣严法师将朋友的这种生活称为“清贫”的生活,这种生活“符合自然,尽量节约,崇尚朴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或许仍然会有人把“吝啬”等同于“清贫”,但圣严法师认为两者的实质截然不同:清贫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尤其是其中家境较为宽裕的人,不花钱并不是因为舍不得;悭吝者是因为舍不得给自己,更舍不得给他人,所以才节省。
珠光宝气并不是高贵的象征,人之所以高贵,更重要的是因为气质和品格,而非外在的浮华。金钱是用来实现人某种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而许多人却把它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人活着的目的远远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人的内心深处都追求着精神自由,没有精神作支撑,人就只是麻木地在人世间行走的躯壳而已,所以在这个世间生活的人,都是在实现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者内心信仰,如此说来,金钱远远支撑不了世人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其在乱花迷眼的花俏世界中晕了头脑,不如做个清淡、简朴的清贫者,过着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清心少欲,在朴实、简单的生活中安定下来,不随着物质世界颠倒起伏。
心灵寄语
对于幸福,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就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要伸出手去握住它,用心灵去感受它,用整个身心珍惜它,我们就能体会到幸福。
)第二节 人生失意无南北
禅心如灯
有人寻找最好的生活,找来找去找不着,哦!原来最好的生活总是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局限,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不完美,随处可见;生活中的无奈,你无路可寻。生活之外的生活呢?就全凭你的体会、体验、体悟了。有了体会、体验、体悟,最好的生活原来不在生活之外,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
——觉真法师
“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生命。”在禅宗《五灯会元》中,白兆圭禅师曾经这样说过。空中飞鸟翱翔天际,本身即在天空中,它并未想过向天空索取更大的空间,因为天空已经够宽;游鱼遨游水中,水对它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而它并未一味因其重要而操心忧虑。若能以这种积极的态度努力生活,而非处处起烦恼,必然会生活得很幸福。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里同样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他人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人们总喜欢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了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在意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与其不停地长吁短叹,不如静心欣赏一下自己的生活,静心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在一条河的一边住着凡夫俗子,另一边住着僧人。凡夫俗子看到僧人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一天,凡夫俗子和僧人达成了协议。于是,凡夫俗子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时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做僧人的种种好处。
可见,你眼中的他人的快乐,并非生活的全部。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必与人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好。
生于尘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艰难困苦,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良药,可以愈合你的伤口,让你怀着新的希望上路,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幸福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钱带来的物质愉悦,也不是显赫一时的声名带来的精神满足。幸福是一种态度,一种让人可以在平凡中体味出美来的态度,一种让人可以在简单中领悟甜蜜的态度。
幸福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哲学范畴,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心灵变化。那些充盈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填满了幸福。
心灵寄语
幸福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那些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寄托于外物的人,幸福的大门并不会向他们打开。
)第三节 简化内心,珍惜拥有
禅心如灯
人生知足心常乐,不要事事和别人比较。如果老觉得别人样样都比我好、自己很不足,这样日子就会过得很煎熬。一个人若懂得善解、感恩、包容,人生一定很满足,即使生活过得朴实平淡,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
——证严法师
一个女人和一个爱她的男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一开始,生活在不咸不淡中稳定而又幸福地继续着。但是几年过后,女人不再满足于这种平淡的日子,她在一次社交活动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在年轻人的花言巧语下,女人发展了一段婚外情。
有一天,年轻人对女人说:“我们是真心相爱的,为什么要偷偷摸摸?要不,我们去一个谁也不认识我们的地方,组建一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家吧。”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女人长期平淡无味的生活中最想拥有的,她答应了。
趁着丈夫外出的时候,女人拿走了家中大部分能带走的财物,随后便来到约定的码头和情人会面。
情人说:“为了不让人起疑,我先把东西运过河,再来接你。”
女人便留在码头等自己的情人。
夜深了,情人没有出现。女人继续等,一天,两天过去了,情人再也没有出现。女人知道自己被骗了,后悔也无济于事。这时的她又饿又累,她因为背弃了丈夫而不敢回家。此刻,她的情人又背弃了她,她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个时候,她在码头看见一只嘴里叼着鹰奔跑的狗,那头鹰在狗的嘴里不断地挣扎着。当狗跑到河滩时,被水中的一条鱼吸引住了,于是放下鹰,朝鱼走去。狗一到水边,鱼受了惊吓游开了,等狗悻悻地回过头时,鹰早已飞走了。
女人“扑哧”一声笑了,她笑这只狗真傻,嘴里叼着的本来已经够好了,却还想去抓鱼,最后弄得一无所有。
这只狗看着嘲笑自己的女人说:“你笑我傻,你自己何尝不是?我最多为此饿一顿罢了,而你却耽误了一生。”
人往往就是这样,自己拥有的不懂得珍惜,还一味去追求更多的刺激,结果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困扰。故事中的女人就是这样,用一时的激情换来无尽的痛苦。
人总是习惯于把所有的东西都具体化,于是打着“追求幸福”的旗号到处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追求地位。当一切都拥有时,却被复杂而奢侈的生活蒙上了双眼,看不见最简单的幸福。
幸福的真意是珍惜,那么,需要珍惜哪些东西,才能守住幸福呢?
1.珍惜每一份际遇
人生的际遇,无论波折还是顺畅,无论付出辛劳还是累积经验,都是一种财富,都要珍惜。
2.珍惜简单的美好
简单是通往幸福的捷径,珍惜简单,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3.把握眼前的幸福
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难以忘怀的回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眼前的幸福。只有把握住了眼前的幸福,才能让幸福延续。
4.珍惜每一场缘分
缘分来之不易,又转瞬即逝,惜缘才能让我们收获每一场缘分带来的幸福。
5.珍惜生命,珍惜健康
生命是最宝贵的,健康必不可少,所以生命还在,健康还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源自知足,源自珍惜,源自内心的简单。大凡简单而执著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单,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
心灵寄语
这个世界上,一大半的悲剧是因为人们的“瞻前顾后”而造成的。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尽情享受当下的欢乐,才能感知人生的幸福。
)第四节 不抱怨,把天地装在心中
禅心如灯
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
——证严法师
古语说得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就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天地之间,美随处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抱怨,把天地装在心中,就能看见自然的美。
抱怨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抱怨的事情,而似乎每个人都理直气壮,却忽略了幸福源自珍惜,生活不是攀比。当这些牢骚与抱怨化作心灵天窗上厚厚的尘埃时,灿烂的阳光又怎能照进心田?
抱怨往往是无止境的,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完美。既然能找出一处缺陷,自然就能找出更多。抱怨是一种心魔,一旦沾染上往往就难以摆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们的,社会欠他们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一个人倘若无休无止地抱怨,就不会想到去改变,也就不会有所成就。
女主人公谭艾琳和男朋友伍岳峰分手之后,巨大的伤痛让她几乎崩溃,她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抱怨:
你现在打死伍岳峰他也不会明白,其实损失最大的是他,而不是我。我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一次爱情,他错失了,他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他以为天底下有几个谭艾琳?他真是有眼无珠,他以后只有哭的份儿了,这就叫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他肠子都得悔青了。
“有的男人对我来说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伍岳峰就是鸿毛。我像扔个酒瓶似的把他彻底打碎了,他根本不懂女人,离开他是我的幸运和解脱,他将永远处处碰壁,对,碰壁,碰得头破血流。
他完蛋了,他会一蹶不振,追悔莫及,太好了。”谭艾琳如祥林嫂一样整日对朋友喋喋不休,直到有一天,朋友实在忍受不住了,就说:“你已经唠叨了一个星期了。说实话我听得已经有点儿头晕耳鸣了,再听下去我会疯掉的。”于是,在之后的日子中,她与同样失恋的男人章月明一起倾诉自己的不幸,在章月明的抱怨声中,谭艾琳开始沉默,直到有一天她也听够了大喊道:“别说了,太无聊了,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一辈子愤怒的是爱情、谩骂的是爱情、得意的是爱情、沮丧的还是爱情,一辈子就忙活爱情吗?你别再跟我唠叨了,我受够了!别人没有义务承担你感情失利的后果,这是你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你爱一个人就是愿打愿挨的事,没有人逼你,知道吗?敢做就得敢当!”
的确,就像谭艾琳那样,当自己不断抱怨的时候,对于自己已经成为别人眼中的“怨妇”毫无知觉,可当看到另一个人如同自己一样整天抱怨的时候,这时候才突然觉醒,原来自己竟是如此可怜、可悲。在别人的事情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可能会突然觉得如此的抱怨是多么可笑。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许多人都抱怨过处境艰难,有人抱怨之后着手改变现状,有人却在抱怨之后放弃了,而放弃便意味着屈服于现状。
不抱怨,才能发现被心魔遮住的风景;不抱怨,才能于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然和幸福。
心灵寄语
事实上,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摇摆于欲望和现实之间,每天说着、做着的,无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我开心,我痛苦。人们感叹无奈,但感叹之后仍是继续妥协,这也许是人们之所以和幸福擦肩而过的重要原因吧。
)第五节 转个身,就能看到阴影背后的阳光
禅心如灯
幸福是叠加的和延长的快乐,是一种对生活充满满足感和感恩心的状态,它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无关。
——湛弘法师
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所产生的。”两个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的人,透过铁栅栏看外面的世界,一个看到的是美丽神秘的星空,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烂泥,这就是不同的心态带来的区别。
活着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个人不够睿智,那至少应该豁达。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看问题,就会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从前,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非常便宜的店里。这已经是他第五次进京赶考了,所以他对一切事情都小心翼翼。考试前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屋顶上种南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未婚妻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屋顶上种南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还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未婚妻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要回乡了?”
秀才把算命先生的话说了一遍,店老板一听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屋顶上种南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还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未婚妻脱光了衣服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机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觉得店老板的话更有道理,于是信心百倍地去参加考试,居然高中。
换一种思维方式看问题,就能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同时赢得一片新天地。无论是谁,一生中都不可能不遭遇挫折,当我们遭遇到负面力量时,就要努力将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这样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幸福就在每一次转念、每一次转身之间。转个念头,心情就会明朗;转个身,就能看见阴影背后的阳光。
心灵寄语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感受。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心中有欢喜,心中有圆满,珍惜拥有的,感恩得到的,就能时时感受到幸福。
)第六节 随所住处皆安乐
禅心如灯
我们的身心有时会斗争,我们相信幸福只在未来才会成为可能。认识到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不必再远行了,我们已经在这里了,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宁和快乐。我们幸福的条件已经俱备了。我们只要允许自己活在当下,就能体会到它。为了幸福,我们还要寻找什么?一切东西都已经足够。我们不必在自己面前放置一个追逐的目标,然后相信在得到它以前自己不可能幸福。
——一行禅师
《无常经》中有这么一句话:“随所住处皆安乐。”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佛家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包含了不惧无常,随缘则心安的理念,即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过去曾有一个沙弥,由于夜间回寺太晚,无奈之下便露宿寺门外。他在静谧之中写下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大意是,没有罗帐,便以天为罗帐;没有床毡,便以地为毡;天空中的星月都陪我入眠;而我晚上睡觉时极其小心翼翼,只是怕“踏破海底天”。只有胸襟广阔,看透世事无常而能随处安心自在的人才能写下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们能对人世间的一切事情抱着随缘的态度,就会在每一个安住的片刻获得幸福。
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谁能够把自己比喻成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胜利。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禅师不落后:“我是粪里的蛆。”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偃禅师回答说:“我在避暑乘凉啊!”
为什么禅师在世人看来最污秽的地方还能逍遥自在呢?因为禅师早已没有了差别心。禅宗说,心净则国土净,五欲六尘都是解脱的地方。这就是禅,是承担、是接纳、是自在,是物我如一。
龙门清远禅师有一首偈语:“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醉醒坐卧都不拘小节,天涯海角任逍遥,即是禅者的人生观。
从容以对天下,进可入世,融入俗世红尘却不觉烦恼牵绊;退可出世,静修其心,乐得逍遥自在。
苏东坡赞美西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每个人的人生也应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
苏东坡的友人王定国有一歌女名叫柔奴,眉目清秀,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
苏东坡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苏东坡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安然处之。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
柔奴便是因为深谙随遇而安的道理,因而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并使自己“万里归来年愈少”。为人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想做之事。
但生活中常有不尽如人意的事,当一个人面对拂逆和不顺,而人力又不能改变的时候,就应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不如适应环境。
如何才能做到随遇而安呢?
1.什么都能接受,都能安住
不为不如意之事所扰,无论处于何种境况,均能保持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
2.随缘生活
生活中总有好坏、善恶,这时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一切随缘。
3.随心自在
内心要随时感到自在,不起差别之心,看一切人和事都感觉自在,如此才能在生活的细微处感受到充盈的小幸福。
心灵寄语
当我们处于不可改变的境遇时,不妨安然面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有随遇而安的心,身心自然无牵无绊,自然就能在任何境遇下领悟幸福。
)第七节 接受并填补幸福的缺口
禅心如灯
我们生活在知足、感恩的世界中,又能相互关怀,应该好好珍惜,若人人都有这份大爱,就能过得安然自在。然而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虽然物质富足,却生活在不安之中。其实,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名车、豪宅,而是来自丰富的爱心。世上最富有的人,就是能付出的人。
——证严法师
有一个小和尚,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完美。有一天晚上,禅师看见小和尚还在擦地板,忍不住问道:“其他人都去休息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干活呢?”
小和尚见是师父,于是放下抹布,手掌合十,恭恭敬敬地对禅师说:“师父,我觉得地板不够干净,我要让地板一尘不染。”
禅师用手拂过地板,不带一点灰尘,于是说:“已经很干净了。”
“不,师父!”小和尚说,“我从早上就在擦地板,期间不知道从外面飘来了多少灰尘,师兄师弟们你来我往,又在这地板上留下了不少灰尘,就在刚刚说话的时候,不知道又有多少灰尘落在这地板上,所以我还要继续擦。”
禅师问道:“除了擦地板,你还做了什么?”
小和尚说:“什么都没做,我一直在认真地擦地板,我想让地板一尘不染。”
小和尚原本以为禅师会夸他认真、专注,谁知道禅师在他头上重重地敲了三下:“你为了擦地板错过了多少事情,即使将地板擦得明亮如镜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永远都有缺憾,哪来那么多完美和圆满呢?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完美锲而不舍地追求,殊不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很多东西。正如小和尚拼命地擦地板一样,地板擦得再亮又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大师经常教我们如何在这不完美的婆娑世界中捕获幸福,提高生命质量:
1.能“安心睡”
现代人一整天工作下来,十分辛苦,如果连晚上都无法安心睡眠,该是多么痛苦。若能睡得着、睡得好,的确是莫大的幸福。
2.能“快乐吃”
多少人吃饭总觉得没有胃口,处处挑剔,却不知在别处还有很多人为一口饭和一口水而挣扎,还有很多人甚至吃不上饭。
3.能“欢喜笑”
经常把笑容挂在脸上,对任何事都不抱怨,不计较,把别人的赞美当作蜜糖,把别人的批评当作良药,把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当作锻炼,才能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做到了这三点,生活即便不圆满,也会快乐、自在。
心灵寄语
悦纳生命的不圆满,对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知足,就是幸福。把生活中的每个消息都当成好消息,把每一次得到都当成财富,就能把每个日子当成好日子过。
)第八节 用双手构筑幸福的天堂
禅心如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过程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体验,迎着太阳,我们走向美丽的田地,看着夕阳西下,扛着锄头回家,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美好呢?这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应该是一样的吧!所以,我们一定要寻求每一天的充实,世界上很少有永恒的东西。
——海涛法师
如果有人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听到这话的人第一个反应恐怕是嗤之以鼻吧!大多数人就喜欢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一天什么都不干,认为那才是幸福。然而,人们有时却在不需要劳动的时候怀念起劳动来。
农民忙过了秋季,享受整个闲暇冬季的时候,不免感到无所事事,感到很无聊。
闲且贵的人,有些也会心血来潮租一块城市周边的土地亲自耕种。
忙碌的上班族,闲暇太久也会嚷嚷没意思,或许心里会想:还是工作好!
……
弘一大师在《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中重点强调了劳动,他说:“人的双手双脚是为劳动而生的,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之事,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不仅寻常的出家人需要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有一天,佛看到地上不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一起扫地,不一会儿,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酒的弟子,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让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打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还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呢?”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善心去照应。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说完就将那病中弟子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整理干净,然后扶他上床。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嚷道:“谁能替我穿针啊?”佛听了立刻答道:“我来替你穿。”于是便走过去为他穿针。
佛尚且常常劳动,更何况普通人呢!幸福的右手是快乐劳动的天堂;不幸的左手是无所事事的地狱。
一个人想体验一下想象中的天堂生活。一天,他有幸见到了上帝,便说出了自己的请求:“我想过天天有美食吃的日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活儿都不干。”上帝满足了他的愿望。刚开始的几天,他感到非常快乐,享受着美味佳肴,享受着别人的服侍,自己东走西逛,累了有舒适的床。时间久了,他感到有些无聊,想做点儿什么,可是他和上帝的约定是什么都不干,自然没有事情可做。后来,他只能无聊地数树上的叶子,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找到上帝说:“与其这样闲着,我宁愿下地狱。”上帝说:“你不知道吗?这里就是地狱啊!”
人们讨厌劳动,多是因为劳动过于劳累。但无可否认,劳动能带来幸福。不劳动,等待自己的便是无聊、空虚、寂寞,若想生活充实,怎能缺少劳动呢?
心灵寄语
人的双手双脚是为劳动而生的,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幸福不在享乐中,而在辛勤的劳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