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执行到位就是竞争力(MBook随身读)
2141600000009

第9章 执行到位,提升竞争力

)第一节 执行就是为结果而战

⊙“执行”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做”,而是要“做对”“做好”,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结果,所以我们说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你也许会迷惑,已经完成任务了怎么还不算好员工?这就需要我们对“执行”一词进行深层次的解析。长久以来,人们都将“执行”等同于“做”,只要去“做”就算“完成任务”了,以致造成了诸如“办事不利”等问题。殊不知,正确的“执行”不只是“做”,还要“做对”“做好”。所以我们说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好员工应该“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办事的结果。

领导让小刘去买书,小刘先到了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又去了第二家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隔几天才有。小刘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

快到中午了,小刘只好回公司,见到领导后,小刘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小刘,欲言又止……

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结果?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刘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因为他没有为公司提供结果。而公司是靠结果生存,为“结果”支付报酬的,没有结果,公司如何生存?

如果我们要任务,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如果我们要结果,那么我们多半得到的是方法。

比如买书,去买是任务,买到书是结果。小刘的确跑了三家书店都没有书,这就意味着小刘已经付出了劳动,却没有结果。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白费?只要小刘执著地想办法,就有很多办法。

方法一:向书店打听,或者上网查这本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邮购。

方法二:打电话问其他书店是否有这本书,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跑书店的时间。

方法三:到图书馆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就问领导愿不愿花钱复印。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保证小刘得到书,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在哪里呢?就因为小刘没有将“任务”和“结果”分清楚,只停留在完成任务(去买书)的阶段,而没有考虑结果(买到书)。而且他的内心也没有“结果意识”,不了解执行的终极目的是要一个好的结果。

姜汝祥先生在其著作《请给我结果》一书中还举了一个“九段秘书”的例子。

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次日上午九点开一个会议。那么,通知到所有参会的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是“任务”。九个段位秘书的做法便会得到九种不同的结果。

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都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先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裁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去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领导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则就不会经常对过去一些决定了的事,或者记不清的事争吵)。

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并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汇报总经理。

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从以上九个不同段位的秘书的工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对执行的理解程度不同,秘书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以,执行到位就要求我们在做工作时不能将目光只停留在“完成任务”上,我们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将执行的着眼点放在“结果”上,而且,最好是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好结果。

)第二节 永远不要说“做得够好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值得每个人铭记一生的格言。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如果你将自己定位于称职,就不会再上升一个层次;如果你将自己定位于卓越,那么你一定能找到方法让自己做得更好。

在职场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了。当任务完成得不理想时,他们习惯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工作中习惯于说自己“做得够好了”的人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每个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如果你能在心中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标准,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那么你就能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任何事情,只要你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能变得更好。有些事老是做得不完美,只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用心而已。

对于公司的员工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不满足的态度更能帮助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了,老板往往并不会因为他“想要成为将军”而拒绝或冷淡他。只有那些不求上进的下属,才是令老板们最反感的。

张涛和王雷同时进入一家开发、销售电子产品的公司。张涛是一所电子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学历是本科;王雷学的是贸易专业,学历是专科。两年后,王雷升为销售部的主管经理,张涛却仍然是一名普通员工。

在元旦的宴席上,一位老员工小声问身边的总经理:“张涛是本科毕业,所学专业又与我们的产品吻合,你为什么提拔了王雷而不提拔他?”

总经理微微一笑:“虽然王雷的学历没有张涛高,但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欲望。无论交给他什么任务,他总是力争完成得十全十美。”

是的,一个总是以为自己做得够好了的员工,觉得只要能保住现在的饭碗,即使工作和人生毫无意义也无所谓。这样的员工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敢挑战自我、不敢接受新任务,只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到头来却是迎来了老板给自己发来的解聘书。

“不论耗费自己多少精力与时间,都是值得的。”优秀的员工都会这么说,因为每天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是金钱无法买到的无价之宝。那种“干好工作的强烈愿望”实现后的喜悦,是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员工永远也领略不到的。

只要你相信你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你就一定能做到,关键还在于,一定要改变你的态度!

当每个员工将“做到最好”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做不到最好”成为一种习惯时,其后果将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只会给你的上司和公司带来一点点的经济损失,但它却影响到你个人前途的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值得每个人铭记一生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手头工作敷衍了事、糊弄的态度,终其一生都处于社会底层。细想一下,你的内心也应该有所触动吧!

)第三节 积极进取,“我的位置在高处”

⊙不思进取的员工不但不能够发展,说不定还会在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中被淘汰。只有那些能够积极进取,适应企业需要的员工才能够在企业里长久地生存。

有人曾把世界比喻成了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那些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黛安妮是美国一家大时装企业的创始人。她23岁的时候,从父亲那儿借款3万美元,自己开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同丈夫分居以后,她将自己的公司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时装企业。现在年销售额达200万美元。接着,她又办起一家经营化妆品的公司,还同其他公司合作用她的名字作为商标生产皮鞋、手提包、围巾和其他产品。她只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切。

这位时装企业的女强人对成功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她说:“如果把生活比作旅程,成功便是在沙漠中来到一片绿洲,你在这里稍事休息,举目四望,欣赏一下这里的景致,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再睡上一个好觉,然后继续前进。我认为成功就是生活,就是能够享受生活的一切——既有欢乐和胜利,也有痛苦和失败。”

黛安妮认为,有一种不断前进的欲望在推动着她。“当我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又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条通往开辟新生活的道路。我并不是总知道自己在走向何处。前进中会发生各种事情,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甚至遇到灾难,而道路也越走越广。我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遇。’”

黛安妮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她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现状意味着退步。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为更高的目标作准备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会超越自己,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甚至会倒退。

美国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总经理贝克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员工:“我劝你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的含义是指上进心的不满足。这个不满足在世界的历史中已经导致了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绝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自己,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每一个职业人士来说,都是必要的。

不思进取的员工不但不能够发展,说不定还会在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中被淘汰。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学习、适应企业需要的员工才能够在企业里长久地生存。和自己较劲的员工,就拥有了不懈的动力,凭借这样的动力,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到最好,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不管你在什么行业,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技能,也不管你目前的薪水多丰厚、职位多高,你仍然应该告诉自己:“要做进取者,我的位置应在更高处。”这里的“位置”是指对自己的工作表现的评价和定位,不仅限于职位或地位。

)第四节 功劳和苦劳不能画等号

⊙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那些作出实际业绩,能够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业绩的人才能够赢得公司的青睐,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明确记录道: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

联想为什么会着重强调这一理念呢?原来这一理念的提出源自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早年刚刚创建联想的一段经历。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柳传志沉重地告诉大家: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轻信他人,被骗走了一大半。而且,骗他们的人,还不是一般人,而是某个部门的干部。这一来,公司元气大伤,甚至逼得员工要去卖蔬菜来挽回损失。

毫无疑问,刚刚创业时候的联想,大家都有对事业拼命的干劲和热情,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并不能保证财富增加与事业的成功。不仅如此,商场如战场,光有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当时就那么一点点的资金,如果没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产!这时,只是强调繁忙、勤奋、卖命、辛苦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

经过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自从成立以后,到如今已经20年。这20年,它已经从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的公司,变为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后来有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讲:“没有功劳有苦劳。”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那些作出实际业绩,能够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业绩的人才能够赢得公司的青睐,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业绩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位曾在外企供职多年的人力资源总监颇有感触地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老板给我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就要看我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现在就是一个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

不管你的能力如何,不管你的工作是否努力,你想在公司里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你都需要用业绩来保证你实现你的梦想。只要你能创造业绩,不管在什么公司你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得到晋升的机会,因为你创造的业绩是公司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而要创造出良好的业绩,找到正确的方法是最关键的。

业绩至上,方法至上。仅仅会埋头苦干、不问绩效的“老黄牛”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更需要能插上效益翅膀的“老黄牛”。

著名的三正半山酒店的酒店管理行动纲领里面写着这样几条:

我们追求出正果。出正果就是我们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个好的结果。

我们反对只说不做,同时我们也反对做而无效。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不折不挠地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

企业对员工价值认可的程度,取决于员工为企业创造业绩的多寡。我们坚持以绩效的获取和提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以绩效水平作为评核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依据。

工作价值和市场价值决定着员工的分配基准,绩效水平决定着员工的实际获得。

在职场中,业绩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无论黑猫白猫,能够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多干少干,能够出绩效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员工。在以往的时代,我们强调“老黄牛”精神。不错,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但也必须看到,进入凡事讲效益的现代,光像“老黄牛”那样低头做事是不够的。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师吴甘霖先生曾提出过一个“市场经济下的新敬业精神”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强调以效益为核心!让“老黄牛”插上效率和效益的翅膀!

对于一名员工来说,我们需要重视如下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发展法则——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财富,单位才会给你财富。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空间,单位才会给你空间。

只有你为单位打造机会,单位才会给你机会!

为此,要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要在公司获得更大的发展,你就必须格外重视方法不可!

如果你有机会到日本松下公司参观,你就会在标语牌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

如果你两样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员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

1.具有敬业精神并能找方法的员工。他们拥有智慧并乐于奉献智慧,这份智慧必然会给企业创造财富。毫无疑问,这类员工是最好的员工。

2.敬业但是缺乏方法的员工。他们能够也只能奉献汗水,这种员工单位需要,但他们自身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3.既不去找方法又不敬业的员工。他们什么也奉献不了,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离开。

)第五节 让老板对你120%满意

⊙称职的人会使老板对他100%满意,而到了明天、后天,这种满意度会贬值,不再是100%满意,而是“不满意”了。而要成就卓越,就要做到让老板对你120%满意。

为什么说要“让老板对你120%满意”呢?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头脑里,只要努力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老板交代给我们的任务,工作不出现大的差错,就能够让老板对我们100%满意了,这就够了。

但是,我们提出:一定要让老板对你120%满意。这多出来的20%是需要你在工作中加入变通的思维、创造性的方法才能够获得的。也就是这关键的20%,将成为老板为你加薪晋级的砝码。

你有没有想过,你今天的工作令老板100%满意,到了明天、后天,这种满意度会贬值,不再是100%满意,而是“不满意”了。如果你用你的主动与创造性将工作做得令老板120%满意,那么,你的优秀表现就会让他记忆深刻,在众多平凡的员工中他能够立刻想到你,并委以重任。这些都是那20%的功效。

小张、小李、小刘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三人一同进入了一家贸易公司。他们的薪水却大不相同:小张的月薪是5000元,小李月薪3500元,小刘月薪1500元。

有一天,他们的大学系主任来到这家公司洽谈项目合作事宜,得知他们薪水的差距之后,就去问总经理:“在学校,他们的成绩都差不多呀,为什么毕业一年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总经理听完系主任的话,笑着对他说:“在学校他们是学习书本知识,但在公司里,却是要执行的结果。公司与学校的要求不同,员工表现也与学校的考试成绩不同,薪水作为衡量的标准,就自然不同呀!”

看到系主任疑惑不解地皱着眉头,总经理对他说:“这样吧,我现在叫他们三人做相同的事情,你只要看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总经理把这三个人同时找来,然后对他们说:“现在请你们去调查一下停泊在港口边的船。船上毛皮的数量、价格和品质,你们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尽快给我答复。”

一小时后,他们三人都回来了。

小刘先作了汇报:“那个港口有一个我的旧识,我给他打了电话,他愿意帮我们的忙,明天给我消息。我和他关系很好,今天晚上我再催一催他,您放心,明天一定给您消息。”

接着,小李把船上的毛皮数量、品质等详细情况给了总经理。

轮到小张的时候,他首先同样报告了毛皮数量、品质等情况,并且将船上最有价值的货品详细记录了下来。然后又说:“我已向林助理了解到您的目的,是要在了解了货物的情况后与货主谈判。于是,我在回程中,又打电话向另外两家毛皮公司询问了相关货的品质、价格等。据我了解,这些船上的毛皮质量与价格都是比较好的,但船主称他所有的毛皮均是一级品,我看过之后发现只有2/3是一级品,另外1/3是二级品,船主称价钱还可以再商量。我想这些信息在您明天谈判时都能用得上。”

此时,总经理会心一笑,系主任恍然大悟。

相信任何一个人看过这个故事后都会“恍然大悟”。小张能领到较高的薪水是因为他多做了20%的工作,老板对他的满意度也就增加了20%。而另外两个人,如果说小李的工作还能称得上让老板100%满意的话,那么,小刘的工作只能说没有做到位了,长此以往,恐怕他连1500元的薪水也难以得到了。

这就是差距!别小看那多做的一点点,往往你的命运就因为那“一点点”而改写。

现在已身为副总裁的海伦回忆说,对她一生影响深远的一次职务提升就是由一件小事情引起的。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与海伦同在一层楼办公的一位律师走进来问她,哪儿能找到一位速记员来帮忙——他手头有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

海伦告诉他,公司所有的速记员都去观看球赛了,如果晚来五分钟,自己也会走。但海伦同时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帮助他,因为“球赛随时都可以看,但是工作必须当天完成”。做完工作后,律师问海伦应该付她多少钱。海伦开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约1000美元吧。如果是别人的工作,我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律师笑了笑,向海伦表示谢意。

6个月后,在海伦已将此事忘到九霄云外时,律师找到了海伦,交给她1000美元,并且邀请海伦到自己公司工作,薪水比她原来的薪水高出1000美元。

海伦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一点分外的事情,最初的动机不过是出于乐于助人的愿望,而不是金钱上的考虑。海伦并没有责任放弃自己的休息日去帮助他人,但那是她的一种特权,一种有益的特权,它不仅为海伦增加了1000美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为她带来一项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

一般人认为,忠诚可靠、做到称职就可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赢得卓越,必须做得更多、更好。多付出一点,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青睐,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

让老板对你120%满意,这并不难做到,只要你能够更积极一些、更主动一点,将好的创意融入你的工作中,就能够做到。但是,它又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你持之以恒地努力,将“卓越地完成任务”当作自己的使命与习惯。

)第六节 营造个人品牌,提升竞争力

⊙不只是企业、产品需要建立品牌,个人品牌同样是一个人才宝贵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甚至高于人才的有形资产,使个人在工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它就像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样,要有知名度,更要有忠诚度。

企业有企业的品牌,产品有产品的品牌。那么,个人有品牌吗?当然有!我们经常听说某某人敬业、某某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某某人擅长财务管理等,这就是品牌。

当然,顶级品牌是那些被授予“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之类称号的人。比如,创下一天销售四辆汽车纪录的乔·吉拉德,以及朝日保险公司的齐藤竹之助等。

要在工作中树立品牌,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比别人更忠诚。品牌不是吹出来的,虽然吹嘘可以在短时间内迷惑一些人,并捞得一些好处,但时间一长,必然原形毕露。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吹得天花乱坠又有什么用呢?

1996年,邱飞在一家企业做顾问工作时,曾经碰到一个叫靳西的人,靳西见他的老板乔羽先生很信任邱飞,便央求邱飞在他老板面前多给他美言几句。

“我进公司时,乔羽先生答应聘我做公司的技术总监,可他一直都没有兑现,只是说正在考虑。你看,都考虑一年多了,还没有一点动静。”靳西向邱飞诉苦。

邱飞想老板既然许了诺,就应该兑现,不兑现也该说明原因,一定是乔羽先生做得不对了。于是,邱飞找了一个恰当的机会专门和乔羽先生谈起了这件事。

“这个人我不敢重用。”乔羽先生说。

“为什么呢?”

“你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来我公司的吗?他原来在另一家公司工作,那家公司曾经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有一天,他约我见面,说他掌握了那家公司全部的技术秘密,如果我肯高薪聘用他,他愿意将那些技术秘密奉献给我。我答应了他的条件,给了他高薪,但重用的事,一直不敢兑现。”乔羽先生说。

“你的意思是说,如果重用他,他掌握了你的秘密之后,也可能出卖你,对吗?”邱飞说。

“是啊,他是一个不够忠诚的人,一个卖主求荣的人!原来那家公司对他很不错,他出卖了老板,使得那家公司一蹶不振。有了第一次,肯定会有第二次,重用他的话,下一个受害的可能就是我啊!”乔羽先生说,“我非但不肯重用他,我还准备辞退他,但在作好准备之前,我不能让他知道,谁能保证他在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会怎样疯狂地搞破坏呢?”

一个不够忠诚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帮助他的,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一个士兵如果死于忠诚,也是光荣而伟大的;如果靠出卖忠诚而活着,反倒是一种耻辱。

同样,在企业里,一个人靠出卖企业获取私利,也是一种耻辱。一个自身素质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对公司来讲是一个潜伏的杀手,不知哪天会跳出来倒戈相向。

事实上,不只是企业、产品需要建立品牌,个人品牌同样是一个人才宝贵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甚至高于人才的有形资产,是无法估量的。

著名管理专家宋新宇博士介绍说,个人品牌就是个人在工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它就像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样,要有知名度,更要有忠诚度。具体而言,个人品牌有几个特征:

第一,个人品牌最基本的特征是质量保障。这一点跟产品品牌一样,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业务技能上的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人品质量。也就是说,既要有才更要有德。一个人仅仅工作能力强,而道德水平不高,是建立不起来个人品牌的。

第二,个人品牌讲究持久性和可靠性。建立了个人品牌,就说明你的做事态度和工作能力是有保证的,也一定会为企业创造较大的价值。企业使用这样的人是可以放心的。

第三,品牌形成是一个慢慢培养和积累的过程。任何产品或企业的品牌不是自封的,而要经过各方检验、认可才能形成。对个人品牌而言,也不是自封的,而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第四,个人一旦形成品牌后,他跟职场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像一个企业一样,如果有了品牌,它做任何事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同样对个人来讲,一旦建立了品牌,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在职场中,拥有最高价值的人,通常是最有能力、对公司贡献最多的人。

乔·吉拉德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种品牌的建立使他的事业迈入到一个更加辉煌的境界。同时,这种个人品牌的树立得益于他的创新头脑,他总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创新之举,使客户更加信任他、喜爱他。

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走进乔·吉拉德的汽车展销室,说她想在这看看车,打发一下时间。她告诉乔·吉拉德,她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就像她表姐开的那辆一样。但对面福特车行的推销员让她过一小时后再去,所以她就先来这儿看看。她说,这是她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生日快乐!夫人。”乔·吉拉德一边说,一边把她让进办公室,自己出去打了一个电话。然后,乔·吉拉德继续和她交谈:“夫人,您喜欢白色车,既然您现在有时间,我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双门式轿车,它也是白色的。”

他们正谈着,女秘书走了进来,递给乔·吉拉德一束玫瑰花。乔·吉拉德郑重地把花送给那位妇女:“尊敬的夫人,有幸知道今天是您的生日,送您一份薄礼,祝您好运!”

她很感动,眼眶都湿了。“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礼物了。”她说,“刚才那位福特推销员一定是看我开了部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我刚要看车,他却说要去收一笔款,于是我就上这儿等他。其实我只是想要一部白色车而已,只不过表姐的车是福特,所以我也想买福特。现在想想,不买福特也可以。”

最后她在乔·吉拉德手里买走了一辆雪佛兰,并填了一张全额支票。其实从头到尾乔·吉拉德都没有劝她放弃福特而买雪佛兰。只是因为她在这里感觉受到了重视,于是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转而选择了乔·吉拉德的产品。

乔·吉拉德是世界级汽车营销大王,在15年的推销生涯中,共卖出13001辆汽车,曾创下一年卖出1425辆(平均每天4辆)的纪录,这个成绩被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他的几万个客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接到他寄来的贺卡,上面只有这样的一些话:“祝你生日快乐”“为你的荣升干杯”“希望什么时候再能聆听你的教诲”……他的秘诀是:绝不营销汽车,只营销问候。

乔·吉德拉不仅是销售大师,还可以称得上是个人品牌专家了。他并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方法使工作方式发生多么大的改变,而只是用了一点小创意,便帮助自己打出了一个区别于其他销售员的个人品牌,这也是奠定他辉煌业绩的一个基础。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属于一个公司、一个职位,很多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唯一能够控制和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和口碑。

美国管理学者华德士提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他认为,不只是企业、产品需要建立品牌,个人也需要在职场中建立个人品牌。

用创新树立职场中的长青品牌,是每一个职业人都应有的职业追求,同时也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