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心(MBook随身读)
2140200000004

第4章 不浮躁:修炼德行,塑造强大内心

)第一节 淤泥莲花,不随世俗而流转

弘一大师曾在他的一把扇子的扇面上画了一朵白莲,然后题词解释道:

只缘尘世爱清姿,莲座现身月上时。

菩萨尽多真面目,凡间能有几人知?

由此可见弘一大师对于莲花的推崇与热爱。

南宋诗人周敦颐在他的《爱莲说》一文中对莲花大加赞赏,称其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将莲花喻为花之君子。而莲花也确实具有许多高洁的特质:

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

佛是人,人人都是佛,只因执著妄想,迷失自我,如陷淤泥。但若性如古莲子,千年之后,仍旧能够生叶开花,香馥如故。

弘一法师在尘世时,因爱老法师“月上时”的髯随风飘的清姿,毅然出家,做了和尚。“只缘尘世爱清姿,莲座现身月上时”之句,是他出家过程的真实写照,而“菩萨尽多真面目,凡间能有几人知”则是弘一大师修行多年的体会。

赵朴初很喜欢这首偈,认为它充分反映了弘一法师“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他在《佛教常识答问》里说,近代中国佛教自清末杨仁山居士倡导以来,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薄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在弘一法师的时代,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佛法在当时相当凋敝,尤其是律宗,由于律宗对于修行者的言行举止的要求甚为严格,因此当时很少有人在此方面涉足,就更不用说获得较高的建树了。而弘一法师则正是在这种佛法凋敝、混乱的状况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要求极严的律宗,就如同一朵开在战乱社会中的出尘清莲。

莲花没有选择在最干净的地方开花,而且选择了在淤泥中扎下根来,选择了最需要它的地方。关于莲花为何扎根于淤泥,还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

佛祖东行普视人间,俯视大地,发现淤泥乃为世间最肮脏之所,于是佛祖便问:“谁愿意扎根于淤泥之中?”座下的莲花答曰:“我愿意。”佛祖又问:“你如何去降伏淤泥?”莲花回答道:“出淤泥而不染地去感化。”

莲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不厌弃那些丑恶的事物,反而是因此而存在,并且不但保持自身的高洁,还对那些丑恶的事物进行感化和改造。做人也应如是。

但愿这世间人人都有一颗莲花一般纯洁的心,正如身披袈裟的喇嘛所赞誉的:这其实是一颗无尘的心,它要用自己的坚毅换来一方的祥和,让每个生命都拥有洗尽欲念后的纯真,并给予每个生命圣洁的启示、吉祥如意的祝福。

心灵悟语

做人应如莲,拥有一颗无尘的心,即使身处淤泥,也要用自己的坚毅换来一方的祥和。

)第二节 善屹如山,非邪恶所能动摇

善良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善良,有时像天使背部一片洁白轻柔的羽毛,让人感受到温暖,让人感觉到希望;有时又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宽阔而结实的胸膛,让人感到无比的振奋,让人感到无比的力量。善与正直、爱心、悲悯为伍,与邪恶、阴毒、冷漠为敌。柔软时的善良,可以融化冷傲的冰川;坚硬时的善良,可以穿透任何顽固的岩石。

善良是人性中的至纯至美,一切伪善、奸笑、冷酷、麻木在它面前都会退避三舍,任何顽固的丑恶都只能在阴暗角落里对善良咬牙切齿。

善的价值无可估量,它会像一粒种子,生发出百倍、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善良的果实。

我们心中的善良,就像雪山脚下的淙淙细流,每一滴都是圣洁纯净的雪水的聚合体。汇集成溪的善良之水,一路欢歌,荡涤着沿途的污浊、腐朽、风尘,理直气壮地汇入人生的江河大海。

清澈的水来自雪山之巅,人的善良来自干净的心底。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在挥洒善良中度过了她的一生。

特蕾莎修女不仅为穷人和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为病人和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还给这些人带去爱心和尊严。她立志要服务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传染病人之中。她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的饥饿。”

特蕾莎和其他修女一起办起了儿童之家,收养从路上捡来的先天残疾的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告诉他们“你是这个社会重要的一分子”;她们还开设了麻风病人康复中心,收治照顾那些甚至被亲人唾弃的患者,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天主抛弃”;最著名的是她在贫民区创办的临终关怀院,使流落街头的垂死者得以在呵护中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那些被背进关怀院的可怜人,有的躯体已经被鼠蚁咬得残缺不全,刚入院洗澡时要用瓦片才能刮去身上的污垢,却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握着修女的手,嘴角带着微笑“踏上天国之路”。有个老人,在入院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特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特蕾莎修女之所以放弃修道院里闲适而宁静的生活,换下修道服而穿上与穷人一样的衣服,完全是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居高临下地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一个人的尊严是极为有害的,甚至可能造成敌意的产生。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特蕾沙,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这位“除了仁慈和善良之外一无所有的修女”。授奖公报说:她从事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尊严——善良的本质,只有站在同一台阶上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我们也许不能像佛祖那样为别人舍弃肉身,也不能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为他人去奉献自己的一生,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善良就像溪水边的大树,根系在大地深处蔓延,邪恶的风是动摇不了的。

心灵悟语

善的价值无可估量,它能像一粒种子一样,生发出百倍、千倍甚至上万倍的果实。

)第三节 自我约束,时刻省察内心

时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与处世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才能减少过失,无愧于心。自我约束是减少错误最有力的道德力量,因为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信义的事,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内心的惩罚。而正直和诚实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一个人心中的审判官。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禅师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要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回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将军上船?”这位蛮横的将军一鞭子下去正好打在梦窗禅师头上,鲜血顺着脸庞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他。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于是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位置并且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惭愧,但身为将军,却又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良心的惩罚是最痛苦的煎熬,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背负着良心的惩罚会让你苦恼得寝食不安。要做到坦坦荡荡,唯有让自己的心充满正直、诚实。心中有原则,做事就不会为得失所惑,心情就不会为得失所累。为人处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让灵魂受审判。

心灵悟语

自我约束是减少错误最有力的道德力量,正直和诚实是一个人心中的审判官。

)第四节 摒弃浮躁,贪多求速反不达

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何改正以往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时,曾说到了他的经验与体会。他认为人在下决心对以往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的时候,往往易陷于浮躁,将缺点一条条地列了出来,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其实这样往往达不到实际的效果;还不如慢慢来,一次改掉一个缺点,然后不断地检查,再慢慢地改掉另外一个缺点,这样,效果反而更好些。

《孟子·公孙丑》中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都长高了一截。”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植物生长必须依赖一系列的条件,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砸了。

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人,如上述寓言中那个拔苗助长的人一样,一心只想着求大、求多、求快,而不去注重事情最终的实际效果。这种情况与明代边贡《赠高子》一诗里的描述非常相像:“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是讲有的年轻人刚要坐下来学习书本知识,又想去学习击剑,一心贪多,以至于在浮躁间让时光白白地溜掉,到头来只落得白发苍苍而一事无成。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是同浮躁斗争的一生。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累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只要我们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之路。

心灵悟语

浮躁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是我们迈向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

)第五节 自尊自爱,德在心中莫浪求

弘一大师认为:一个人不能自己看轻自己,而应该自己尊重自己,这样的人才不会妄自菲薄,才会朝更高远的目标前进,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德山悟道后,把《青龙疏抄》付之一炬,慨然叹曰:“穷尽无数思辨玄论,也不过像放在太空中的一根毫毛;用尽天下计谋巧智,也不过像投入山谷里的一滴水珠。”

德山悟道后才明白佛法其实只在心中,很多人期冀看书看成佛,不是在缘木求鱼吗?做人和成佛一样,它需要智慧和积极的行动,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拥有足够的胆量和魄力。没有人能代替你自己,你的生命是你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在自然界,有一些生物比人类还要更加看重尊严,当生命遭到无情的践踏时,会用改变、放弃甚至死亡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

自尊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巴尔扎克认为人的内在品质便是人格。自尊是一个人的品德、形象、气质的基础,没有自尊,一个人的品德和名誉便会大打折扣。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一定要做到自尊自重。

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在热烈地讨论,这时德国的皇后和皇太子从他们身边走过,并向他们脱帽致敬,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贝多芬把头一昂,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似的;歌德却受宠若惊,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衣领,脱下帽子拿在手上,迎上去向皇后他们弯腰致敬。

看见歌德这种卑躬屈膝的样子,贝多芬先前心目中关于这位诗人的高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了。

自尊自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所必备的品格。智利作家尼高美德斯·古曼说过:“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一个人,无论是平凡还是卓越,只有懂得尊重自己,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不应看轻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做天地间大写的人。不重则不威。自己不尊重自己,则任何人都可以践踏你。懂得做人做事的学问,懂得尊重人的道理,才能做事尽心尽力,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

有一首诗说得好:“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正如诗中所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每个人的心就是一座宝库,有无数闪亮发光的钻石与珠宝。一个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不外求诸相,最终取得成功。

心灵悟语

尊重自己的价值,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

)第六节 谦和之心,谦受益而满招损

弘一法师虽然一生名誉相随,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很谦逊的人。

只有谦虚的人才会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得到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自己不断进步。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方能成其深。科学家牛顿在听到有人称赞自己时,曾说:“在我自己看来,我只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美丽的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我面前浩瀚的大海,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定律的确立,万有引力的发现,微积分的创建……牛顿一生成就卓著,却毫不满足。巴西球员贝利每次进球后,别人问他哪个球踢得最漂亮时,他总说:“下一个!”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最纯朴而谦逊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好为人师。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有一个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禅,刚开始他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之后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云游四方,禅师讲法的时候他什么都听不进去,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无德禅师把这些全看在了眼里。

这天,无德禅师决定问清缘由,他找到学僧问道:“这些日子,你听法时经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学僧见禅师已识透他的心机,便不再隐瞒什么,他对禅师说:“老师,我这一年来学的东西已经够了,我想去四方云游,到外面去参禅学道。”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学僧认真回答。

禅师随手找来一个木盆,然后装满了鹅卵石,对学僧说道:“木盆满了吗?”

“满了。”学僧毫不含糊。

禅师又抓了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

“满了吗?”禅师又问道。

“满了!”学僧还是信心十足。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也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再问。

“好像满了。”学僧有些犹豫地说。

禅师又顺手往盆里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不见了。

“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没有说话,跪拜在禅师面前道:“老师,弟子明白了!”

“谦受益,满招损。”不要因为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不可一世,其实处处都是学问,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九牛一毛、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因此,只有学会谦虚,才能得到真经。

一颗谦虚的心正如那盛了石子、沙子、石灰及水的木盆,将能盛得下更多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智者的原因之所在,因为只有拥有谦虚的态度,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才会有务实的精神,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真正谦虚的人就正如那流淌着的活水。水,不具固定形态,随方就圆,可依任何容器改变它的外形,深谙圆融之道。水,利于万物而不居功,为善而不欲人知。水,能洁净万物,却不与之同流合污,借由三态变化,永远保持纯真本性而不变。水,看似柔弱无比,却是大自然中最强大的力量。水,服从自然法则,哪里卑下,就往哪里去,拥有谦逊的美德。

心灵悟语

只有谦虚,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才会有务实的精神,也就才能不断进步。

)第七节 借事练心,处处皆是修行所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在一个叫逝多林的地方,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于是立即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叶阿难陀等都闻讯赶了过来,看到佛祖亲自扫地,于是大家都纷纷效仿佛祖,一起扫地。扫完后,佛祖和众弟子便一起来到了讲经堂,坐了下来。这时,佛祖说道:“其实,扫地至少有五种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二是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五则热爱劳动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将扫地当作一种修行,把扫地和修行完全结合起来的方式,正是效仿释迦牟尼佛的行为。

随着岁月的流逝,峨山禅师老了。但他还是经常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信徒偶然看到了,奇怪地问:“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峨山禅师吗?您德高望重,有那么多的弟子,难道这些小事还要您亲自动手吗?”

峨山禅师微笑着反问道:“我年纪大了,老年人不做点小事,还能做什么呢?”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打坐呀!那要轻松多了。”

峨山禅师反问道:“你以为仅仅只有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小处也可修行啊!”

禅师的一番话,让信徒了解到生活中处处可修行。正像峨山禅师所言,做小事也是修行,也是参禅的必不可少的法门。当然,做事情也是如此。徒有凌云之志而不善于从小事情做起,所谓“凌云志”便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空想而已。

世间之大事无不是由小或积、或延、或变而来的,这样的道理或许人人皆知。然而,如今仍有人轻视自己身边的一些平凡事物,仍不相信那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物对于造就一个成功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微不足道的事物组成的,我们不能因为它太过平常就忽视它。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事情,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俗事,是不值得去做的。

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却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责任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对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件小事迅速作出准确的反应和判断。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便相约一起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继续去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弟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以后,女方再次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绝道:“如果和你结婚,我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弟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走上求道的路,最终成就了佛果。

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人自愿帮助她。弟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甘心帮助一家孤儿寡母,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弟弟才是真正懂得修行的人。

修行之道,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航舟、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修行不必非要到深山老林,只要你有心,到处都可以。

不要看不起眼前不起眼的小事,只要你有心,在小事中磨炼自己,照样可以修身养性。

心灵悟语

修行之道,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