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的99条人生经验
2139100000018

第18章 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得的相处之道(2)

郭子仪之所以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要不是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又有一定的德性修养,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斗争,恐怕早已在风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粉身碎骨了。

不少人在春风得意时都极易喜形于色,夸耀自己。当一个人身处高位抑或认识一个身处高位的朋友,便往往会颐指气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这种唯恐天下人不知的虚荣心不知害了多少人。保持低调行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高出于人的那一面,往往却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辉煌。

正确地认识自我

爱尔兰戏剧家王尔德说:“那些自称了解自己的人,都是肤浅的人。”这的确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要想完全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一个人,无论是聪明还是愚蠢,是贤良还是奸诈,他的表现,都是与其当时的“自我观”相符的。没有人会去做一件在当时他认为与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情。就像穿衣服,你会选择和你的年龄、职业相称的服装,讲话时会选择和自己身份相称的词句,甚至外出吃饭也会选择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相称的场所……总而言之,每个人都会依照他的自我观点,来决定哪些事他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或是该怎样去做好一件事情。因此,别人也就能够根据他通常所表现的行为,对他有所了解和认识。

如果某一个人觉得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颇为接近,也就是说,他有着比较正确的“自我观”,那么他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很恰当。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一个人之所以不易于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往往是由于许多方面的品质不能直接衡量,而间接得来的又不十分可靠的缘故。此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在进一步认识自我的同时,是否能够接受自己,悦纳自己。

著名的爱尔兰戏剧家王尔德曾经说过:“那些自称了解自己的人,都是肤浅的人。”这的确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要想完全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像有些时候,我们面对镜子里的自己却发出疑问:“这是我吗?”

人的一些复杂品质,是目前还没有办法或用工具可以直接量度的。于是人们就得经常利用间接的方式来获得。而通常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人们利用实际的工作成绩,利用自己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把自己同某个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或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来进行推断。

1.在比较中认识自我

想要了解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每当我们需要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怎样”时,就很自然地使用这种方法,去判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我们除了要不时和四周的人相比较之外,还会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从父母、教师以及各种传播渠道,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价值观念,并由此融合而成了若干的理想与模范标准。我们知道了很多名人或成功者的事迹,并被教导要以他们为榜样。也就是说,把他们作为比较的对象,以自己能否达到跟他们同样的标准作为成功或失败的衡量尺度。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屡见不鲜。

与别人相比较虽然是简便常用的方法,但还称不上是十分理想的方法。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它的缺点。首先应该指出的就是,人们很难在真正公平的情况下,互相比较。通常人们也许会变,认为同在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教导,用同样的题目考试,计分标准也没有差别,应该可以算是公平的了。但是如果我们再认真地分析一下,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他们在身体健康、智力水平、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有的甚至差别还很大,因而学习成绩必将有所差异。那么这时互相比较的结果,是否完全合理呢?

再说和理想的标准相比较的方法,也是被经常采用的,而且极富教育意义。历史上有许多圣人、先哲、英雄、学者……都是足以为后世所效法,并奉为典范的。不过一般人不会注意到那些伟人先哲最值得后人效法的,乃是他们立身的准则、处世的态度、认真治学及治事的精神,不屈于困难或逆境的勇气等,这是大家都可以学并应当学习的。至于先贤们的丰功伟业,在某一方面的卓越成就,那自然是历史上的重要事实,不过却不一定是每个人必须与之相齐的。

2.从人际态度中反馈自我

一个人总是需要跟别人交往、共处的。因而别人对你的态度,相当于一面镜子,用以观测到自身的一些情况。比如某人若是被父母所钟爱,被师长所重视,被朋友所尊重和喜爱,大家都乐于和他(她)交往,愿意和他(她)一道工作或游戏,那就表示他(她)一定具备某些令人喜悦的品质。如果他(她)经常被大家推举承担某项工作,或是经常成为周围人们求教的对象,则表明他(她)具备某些才能,或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被周围的人所重视和喜爱,甚至大家对他(她)有厌恶感,不喜欢与他(她)一起工作或参与其他活动,这虽不足以说明此人满身缺点,但通常情况下,他(她)应当会感到不安,而不得不自我反省一下了。

我们因为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同样,我们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时,就得通过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来获得些印象。一般说来,当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愈密切时,对方的态度对自己也愈有影响力。

由别人的态度反映出来的自我印象,有时也难免被有意歪曲或夸张。由于对方的偏见或是缺乏了解,使其赞美或批评,常常与当事者本身的情况不尽相符。如果单纯据此来认识自我,自然是不适宜的。

当然,这个缺点还是可以弥补的。有缺陷的镜子终究不占多数,如果能多用几面镜子,总是可以看清自己的。同样,有成见的人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较多地与人交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有助于自我了解的。

3.用实际工作成果检验自我

除了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之外,我们还可以凭借本身实际工作的成果来评定自己。由于这种方法有比较客观的事实作为依据,所以通常因此而建立的自我印象也是比较正确的。这里所指的工作是广义的,并不局限于课业或生产性的行为。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才能互不相同,如果只是看他们在少数项目上的成就,往往不能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作用。好些时候,一部分人的某些才能或许因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而将被淹没,而这,不管是对他们个人而言还是对于整个团队而言,都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此外,年轻人要想正确地认识自我,还要远离狭隘,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气量和他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高,眼界也会变得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丢得开,就会“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物”。当然,满腹经纶、气量狭隘的人也有的是,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有害于修养,而只能说明这些人言行不一致。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经常读书对于开阔一个人的胸怀,裨益不小。

做人不要逞强,适当弯曲是为自己好

年轻人应该懂得张弛有度、松紧适当的生活哲学,当面临巨大的压力时,要提醒自己适当地放慢节奏,学会享受生活。

狂风袭来,树被吹弯了,可是在风停之后,它们又会挺起腰继续它们的参天之梦。懂得弯曲的小河,有时也会奋不顾身,形成瀑布;善拉弧圈球的乒乓球高手,有时也会大刀阔斧,直接扣杀。何时该曲,何时该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加拿大魁北克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谷,这个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了松树、柏树、女贞树等,但它的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景观许多人都不明所以,也一直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一对夫妇却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一年冬天,他们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找回爱情,他们打算去旅行。如果能找回爱情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当他们来到这个山谷时,正好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雪松就能完好无损。但是其他的树,却因为没有这个弯曲的本领,因此树枝被积雪压断了。

妻子对丈夫说:“以前东坡上肯定也有过其他的树,只是那些树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顷刻间,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刀再锋利,如果一碰就断,也没有什么用。面对压力,我们不能一味地往前冲,否则只能将自己逼到崩溃的边缘。我们应该懂得张弛有度、松紧适当的生活哲学,当面临巨大的压力时,要提醒自己适当地放慢节奏,学会享受生活。

据说,老子曾经问他的一个学生:“牙齿和舌头谁硬?”

学生说:“牙齿硬。”

老子张开嘴让学生看:“牙齿硬,但是现在一个都不剩了;舌头软,现在还完好无缺。”

老子以此教育他的学生,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要刚柔相济,特别是要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学会弯曲。

生活中需要学会弯曲。弯曲,并不意味着低头承认失败,并不意味着放弃追逐希望,而是为了弯曲后的重生。生活,不曾要求人们一味地如“铁人”一般,因此,我们实在无须为了所谓的坚持,所谓的自尊而放弃“弯曲”的权利。适时弯曲,才是生活的智慧。

总要超出别人的期待

多付出一点点儿是一种经过几个简单步骤之后,便可付诸实施的原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你必须好好培养的心态,你应使它变为成就每一件事的必要因素。

西方有句谚语:“工作中的傻子永远比睡在床上的聪明人强。”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要想取得成功,只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是不够的,还应该比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儿,这样你才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吸引更多的机会。

多付出一点点儿是一种经过几个简单步骤之后,便可付诸实施的原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你必须好好培养的心态,你应使它变为成就每一件事的必要因素。

如果你愿意提供超过所得的服务时,迟早会得到回报。你所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必将会发芽并带来丰收。

巴恩斯是一位意志坚定,但却没有什么资源的人。他决定要和当时一位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合作。但是当他来到爱迪生的办公室时,他不修边幅的仪表,惹得职员们一阵嘲笑,尤其当他表明他将成为爱迪生的合伙人时,大家笑得更厉害了。爱迪生从来就没有什么合伙人,但巴恩斯的坚持为他赢得了面试的机会,最终巴恩斯在爱迪生那儿得到一份打杂的工作。

爱迪生对他的坚毅精神有着深刻印象,但这还不足以使爱迪生接受他作为合伙人。

巴恩斯在爱迪生那儿做了数年的设备清洁和修理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听到销售人员在嘲笑一件最新的发明——口授留声机。

他们认为这个东西一定卖不出去,人们为什么不用秘书而要用机器呢?

这时巴恩斯却站出来说道:“我可以把它卖出去!”于是他便得到了这份销售口授留声机的工作。

巴恩斯以他做杂工攒下的薪水,花了一个月时间跑遍了整个纽约城。一个月之后他卖了7部机器。当他抱着全美销售计划回到爱迪生的办公室时,爱迪生便接受他成为口授留声机合伙人,这也是爱迪生唯一的合伙人。

爱迪生有数千位员工为他工作,到底巴恩斯对爱迪生有什么重要性呢?原因就在于巴恩斯愿意展露他对爱迪生发明的东西的信心,并将此信心付诸实施。同时巴恩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没有要求过多的经费。

巴恩斯所提供的服务已超过他作为杂工的薪水程度,他是爱迪生所有员工中唯一有这种表现的人,也是唯一从这种表现中获得利益的人。

多付出一点点儿的意义还在于不仅能强化自己的工作能力,还能使自己在工作上精益求精。

鲁迅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小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不论如何,不要轻易放弃。九十九度加一度,水就开了。开水和温水的区别就是这么一度。多付出一点儿,温水也许就能变成开水。

即使你的投入无法立刻让你得到相应的回报,也不要失望和沮丧,因为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第三节 会来事,能扛事,才有大作为

被人需要胜过被人感激

年轻人要想保全自己,并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就要让别人依赖自己,让别人知道一旦离开了自己,他们的计划就无法进行。

真正聪明的人选择让人们需要,而不是让人们感激。因为需求心理比世俗的感激更有价值,人们对你有所求,便会离不开你,而感激之情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淡漠。

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国会议员,在国会中他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让人意外的是,他与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权势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结盟,这与人们的猜测大相径庭。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身为国王,但性格软弱,经常对国会里的自由派作出让步。这种缺乏骨气的人,正是俾斯麦在政治上所不屑的。

俾斯麦的选择的确让人费解,当其他议员攻击国王诸多愚昧的举措时,只有俾斯麦支持他。

1851年,俾斯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但他并没有满足,仍然不断努力,请求国王增强军队实力,以强硬的态度面对自由派。他鼓励国王保持自尊来统治国家,同时慢慢恢复王权。国王也完全依照俾斯麦的意愿行事。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他的弟弟威廉继承王位。然而,新的国王很讨厌俾斯麦,并不想让他留在身边。

威廉与腓特烈同样遭受到自由派的攻击,他们想吞噬他的权力。年轻的国王感觉无力承担国家重任,开始考虑退位。这时候,俾斯麦再次出现了,他坚决支持新国王,鼓动他采取坚定而果断的行动对待反对者。

尽管威廉讨厌俾斯麦,但是他明白他更需要俾斯麦,因为只有得到俾斯麦的帮助,才能解决眼下的统治危机。于是,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虽然两个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国王对他的重用。每当俾斯麦威胁要辞去宰相之职时,国王从自身利益考虑,便会让步。俾斯麦聪明地攀上了权力的高峰,他身为国王的左右手,不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掌控着国家的命运。

俾斯麦利用别人对他的需要成就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而有些人则利用别人对他的需要保全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