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明之我主沉浮
21383600000054

第54章 李春烨的担忧

“以缴获倭寇的黄金白银作基础,我再送你一笔长期的军费。”朱由检将水泥、红砖的生产工艺和建厂事宜,以及即将在京师建造的玻璃厂的情况,都和秦永年说了,为了大明的海军,他可是将自己压箱底的活都拿出来了。“本来我准备向皇兄请求,担任山东的巡抚,全力为你筹建军费,但一来我太年轻,未识官场事宜,威望也不足,难以统御山东;二来京师事物繁多,实在无法脱身。”朱由检沉思了一会,“指挥使大人,你认为李元能否担任山东布政使吗?”

明朝的巡抚,权力很大,总管当地一切军政大事,但巡抚是临时性的,随时可以裁撤掉。布政使是一省最高民政官员,是常设性的,相当于省长。如果朱由检留下来,他希望担任巡抚,这样随时能以裁撤巡抚的名义回京,而李元任职,则应该时间长一点,担任布政使更合适。

“嗯。”秦永年被朱由检说得心潮澎湃,似乎自己就是大明的中兴之臣。冷静之后,他提出最为关心的问题:“殿下,那奋武营怎么办?”

“自然是回京,总不能让京师军常驻山东吧?兵部也绝不会同意。不过,我可以禀明皇兄,山东武备需要整治,让奋武营延迟三个月回京。”朱由检知道秦永年舍不得奋武营,不过山东天高皇帝远,又有自己罩着,只要秦永年认真练兵,将来不知道会出现多少个奋武营。

“嗯,不过殿下得给我留下一些军官,帮助训练山东兵。”秦永年好像已经是山东的总兵了,开始为山东兵规划未来。当然,能不能担任山东总兵,那是朱由检是事,如果不能留在山东,那他还是要回奋武营的。

“最多给你留下骑兵千总钱礼民、步兵千总蒋根。京师正在组建军校,将来地方军中的中下层军官可以来京受训,山东兵优先。”山东兵现在完全崩溃,不留下两名军官是不行的,但留下的军官不能太多,否则奋武营就散架了。

借着剿灭倭寇的机会,朱由检搞定了山东。在他设想中,山东文有李元,武有秦永年。

秦永年也许不是战场上的猛将,但他是正直的军人,能在明末这样的大染缸里保持军人的风骨,朱由检还是信任他的。

李元原来只是七品知县,一下子上升N级成为二品布政使,朱由检不指望他对自己感恩戴德,只希望他能为山东的百姓和山东的军队做些贡献。虽然李元需要时间熟悉新的工作,但即使李元什么也不做,也比那些只会把手伸向百姓的官员强得多。

然后朱由检和秦永年商量向兵部汇报军情的事。朱由检当然不会把歼灭倭寇的功劳完全揽在自己身上,一切归功于奋武营,作为指挥使,秦永年自然是首功。

秦永年说什么也不同意,直到朱由检以山东总兵的任命为重,他才红着老脸默不作声。

接着,秦永年接连发出两道军令:

“山东军情,六百里加急。送兵部,转呈皇帝。”

“着钱礼民率本部人马,天明出发,日夜兼程,奔赴登州,擒获留守之倭寇,缴获倭寇的船只、财物。”

奋武营的指挥权已经随着倭寇的覆灭,重新回到秦永年的手上。朱由检看看没有自己什么事了,只好洗洗去睡。明天,秦永年留守山东,他将带着特战队回京复命。

“大明天启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京师奋武营在指挥使秦永年身先士卒的情况下,在山东临淄县以东、青州府以西,全歼倭寇一千九百八十三人。奋武营自身伤亡十人,另有一十八名士兵受伤。指挥使秦永年率奋武营暂住在临淄县军营,指挥同知朱由检将回京复命。”兵部尚书李春烨看到这份军报时,惊讶得下巴都掉下来了。

秦永年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他的心中只有奋武营,不参与上层的政治派别。但若是以十人的代价全歼倭寇,他应该没有这样的能力。

难道是朱由检?李春烨对朱由检在奋武营的训练、演习很是推崇,自从看了朱由检奋在武营搞的演习后,他对朱由检一直十分关注,朱由检这个武略将军就是他向天启皇帝推荐的,如果朱由检真有这样的能力,那说明自己是有眼光的。

李春烨顾不上吃午饭,他带着这份军报,立即赶往乾清宫。

“这完全是不对称的战争,倭寇全歼,而奋武营只是死伤二十八人。”平时只关心木器制作的朱由校,今天难得十分兴奋,“既然奋武营能以一营之力全歼倭寇,那山东十几万军队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能让倭寇侵到临淄?”从墙上的地图中,朱由校看到战场的位置,不禁大为光火,难道山东的十几万士兵,竟然比不上奋武营的一战之力?

“陛下,倭寇虽然只有两千,但悍不畏死,战斗力极其强悍,只怕其中另有隐情。”李春烨委婉地说出自己的疑虑,军报的内容太简略,具体的情况他也不清楚。

以奋武营的人数,能打败倭寇就不错了,完胜似乎不太可能。

当初他鼓动魏忠贤,推荐奋武营出战,是为了给奋武营练兵的机会,顺便看看朱由检搞的训练到战场是否有效。

他当时还留有后手,如果奋武营不能打败倭寇,他会调四勇营去山东,准备利用人数上的巨大优势消耗倭寇。现在,他的后手牌用不上了。

“爱卿是指?”连李春烨都不明白,平时很少关心朝政的朱由校当然更不明白了。

“军报上只有结果,详情等信王殿下回京自会明白。”李春烨都想直接去问朱由检了,但朱由检还没回京,军报是六百里加急,当然比朱由检来得快。

他希望是奋武营出乎他意料的强大,而不是秦永年和朱由检犯下大明军队常有的恶习。如果是他们二人谎报军情,即使他十分推崇朱由检,即使朱由检是信王,他也要向皇帝揭发他们。李春烨的背后是魏忠贤,在朝中,除了东林党,他谁也不放在眼里。

“爱卿是否认为秦永年谎报军情?”朱由校虽然痴迷于木器,但他不是傻子,李春烨显然话中有话,如果这么明显的话他都不懂,也不配当一名出色的木匠了。

“有信王殿下在,秦永年应该没这么大的胆子。”李春烨知道明军多有杀良冒功的传统,但如果倭寇未除,山东仍会有倭患上报,谁也瞒不住。况且秦永年自率大军驻扎山东,让朱由检回京,说明他心中无愧。

李春烨担心的是倭寇的数量没有这么多,山东文武为了推卸责任,夸大了倭寇的数量,而奋武营为了邀功,也就默认了倭寇的数量。

李春烨估计,如果夸大倭寇的数量,多半是朱由检点的头,所以他先把事情往朱由检身上推。

“那爱卿是认为奋武营的战斗力太强?”明军好久没有大胜了,毫不容易有了高兴的机会,这李春烨,怎么就这么不着调?

“老臣认为,如果奋武营战斗力强大,恐怕与信王殿下有关。”李春烨也不敢肯定,朱由检没有出征的记录,奋武营的战绩又太过惊人,实在不好判断。但他认定,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与朱由检有关那是错不了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冒功,应该是朱由检作的孽,如果真是奋武营的战斗力逆天,那应该也是朱由检的功劳。

李春夜觉得自己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第一次看不透一个少年,这朱由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信王?”朱由校被李春烨绕糊涂了。

“恐怕只有信王殿下才能给出答案。”不管他如何器重朱由检,如果朱由检也是冒功的人,那就不值得自己处处维护他。与倭寇相遇战场,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责任问题而耽误了战场的良机。

“那就传旨,信王殿下一回到京师,着他即刻来见朕。”得不到答案,朱由校的兴奋劲就降了一大半,只得挥退了李春烨,继续与鲁班探讨他的木器去了。

……

从临淄到京师,就是快马,也需要四天。朱由检此时一身轻松,所以并不着急赶路。直到第七半天上午,他才回到勖勤宫。

接连的劳累,让他看起来十分疲倦。但回到勖勤宫,他还是感到很亲切,到家了,终于可以休息了。

“殿下回来了。”徐应元听到马蹄声,赶紧迎了出来,他忘了给朱由检牵马,就这么呆呆地看着朱由检的脸。

“嗯,应元,快让婉儿准备热水,我要洗澡。”一路上紧赶与慢赶,出了一身臭汗,如果泡上个热水澡,换身干净清爽的衣服,在躺椅上小憩片刻,该是多么惬意啊。

“殿下还是先洗把脸吧!宫中来人了,已经等了半天。皇上要召见殿下。”朱由检刚进府,婉儿应声而出,端出一盆清水,放在面前的小几上。

“奥。”朱由检不以为意,估计皇兄看到奋武营的军报,脸上一点是按耐不住的等待,要不怎么让太监在勖勤宫坐等呢。

“殿下。”徐应元左右观测,见厅中只有自己,朱由检和婉儿三人,“倭寇真死了一千多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