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明之我主沉浮
21383600000035

第35章 怪人丁岚

丁岚的目光突然晶亮起来,和他身上既旧且脏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长期研究火箭的他,当然能明白朱由检的科普知识,但他对朱由检的说法还是有些怀疑,“殿下,气球真的能将人安全带回地面吗?”

“当然能。”朱由检说的斩钉截铁,这是后世已经证明过的方法,不用怀疑它的真实性。但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完,否则,让研究了几十年的丁氏父子情何以堪?

而且,这些技术活,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一步一步试验,他也没有这个时间,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过,气球要做多大、用什么布匹、炭火盆什么时间开始点燃和熄灭、人呆在气球的什么位置,就需要你去研究了。”

丁岚默默地点了点头,晶亮的眼睛中闪现出一丝坚定,和那一缕倔强和谐地糅合在一起。过了好久,估计是在回忆朱由检的每一句话,这才想起朱由检所说的分成两块,“殿下,那还有一块,是关于火箭的……”

看来丁岚对朱由检所说的升天方法,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经过朱由检的点化,终于可能实现人类的自由升天、安全落地了;遗憾的是,自从万户以来,三代研制火箭的心血,可能白费了,这对一直坚持研制火箭的丁岚,打击可是不小。

“那我就再说说火箭。”朱由检也不谦虚,其实他对火箭应用于军事上是有很大期待的,现在的火箭虽然不能指望像喀秋莎、V-2那样,击毁对方的装甲车、坦克,但打击游牧民族的骑兵,特别是惊吓战马、扰乱阵型,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火箭一旦运用到战场上,就会加快它的发展,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也是大明向落后民族充分展示先进科技的机会。“火箭现在不能载人升天,不等于将来不行,火箭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它的下落是可以控制的,那时候就可以载人升天了,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多难,都不能放弃。现在的火箭,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射程和精度。”

关于射程和精度,对于丁岚来说,是新的名词,朱由检又花了一点时间来解释,由于他采用白话的方式来描述,连刘一飞都听懂了,在朱由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再也不会将丁岚当作异类看待了。

“主管大人,可能现在还体会不到,但热气球与火箭,是大明划时代的科学成果,现在以丁岚为首来进行研制,但研制的条件太差了,主管大人是否能改善一下丁岚的研制条件和环境?”对于这样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制,朱由检不希望是丁岚一个人在战斗,大明火器局人才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他现在没办法改进火器局的运行规则,却希望刘一飞能帮助丁岚一把,让丁岚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

“是,殿下。”从朱由检的语气中,刘一飞意识到,气球与火箭可能是重要的科技成果,而且很有希望实现,作为火器局的主管,大明火器最重要的通才,对前沿科学的把握比一般人敏锐得多。但大明技术的研制和发展,从来都是由工匠们独立完成,虽然他很想为丁岚做点什么,但不知道从哪入手,“可是,殿下能否明示,如何帮助丁岚?”

朱由检想了一会,这不能怨刘一飞,这是大明体制上的问题,身在其中的刘一飞看不明白不足为怪,看来自己又得当回老师了,“一、不能歧视丁岚,给科技人员应有的尊重,为丁岚正名;二、给丁岚配备一些助手,包括生活上的助手,将丁岚从繁琐的杂务中解放出来;三、取消丁岚其它方面的工作,专门从事热气球与火箭的研究工作。”

“是,殿下。属下一点照办。属下将给丁岚配备十名工匠,有丁岚统一使用。”明白了方向,刘一飞只有照办的份。

“我也会给丁岚经济上的支持。”说道这儿,朱由检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丁岚,研制工作需要大量的金钱,这是一百两,先拿着用,如果不够,再跟我说。另外,如果其它方面需要帮助,尽管和我说,一切,为了热气球与火箭。”

上次为了研究手雷和地雷,朱由检也是给了一百两,但那一百两是研制成功的保证金,而这一百两,没有任何的条件,也就是说,不论丁岚能否研制成功热气球与火箭,这一百两都是丁岚的了,这是研究热气球与火箭的启动资金,如果丁岚能研制成功,还有另外的奖励。

可以看出,朱由检对热气球与火箭的重视。朱由检的重视,不仅是因为热气球与火箭可能应用于军事上,更重要的是,这是大明国家的科学事业,本来应该由国家拨给经费,但大明朝廷只会明争暗斗,有谁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科研上?国家不能履行它的义务,来自后世的朱由检,准备自己承担起这份责任,况且,他是王爷,为朱家王朝尽点责任也是应该的。

从火器局出来,回到信王府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疲惫而又兴奋的朱由检,正要在婉儿的服伺下用晚膳,徐应元却急匆匆地跑进来:“殿下,圣旨到。”

朱由检赶紧让徐应元大开中门,自己一边走一边思考:皇兄现在给我下旨,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自己支持丁岚研制火箭的事被皇兄知道了?不可能,皇兄不可能这么快知道,就是知道也没下旨训斥自己呀!自己最近做过其它什么违法的事吗?

由于朱由检的大脑中充斥着对大明处境的担忧,所以平时所做的是事,基本上都是围绕大明的中兴,有时难免会做些违反大明体制的事。

比如,进入军营,就是违反自成祖以来的祖训。现在他是未成年人,打着锻炼身体的幌子,别人也没怎么重视他,一旦成年后,如果还赖在军营,不去封地,难免会遭到言官的弹劾。

大明的言官,本来是为了监督各地的官员,从鸡蛋中挑骨头,专找官员的不法之事进行弹劾,目的是在都察院之外,增加一重保险,让官员廉洁自律,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但任何一项制度,在极端的腐败面前,都不是万能的。随着大明政治的腐败,言官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言官们要么对贪腐之事熟视无睹,因为他们也是主角之一;要么在首脑人物的带领下,对某一事件狂轰滥炸,连皇帝都忌惮三分。

但进入军营是皇兄同意的,还拨了一万两银子,应该不是为了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朱由检实在想不明白,也就没再去想,反正一会就会知道答案。

一名年近六旬、脸上皮肤皱得像黄牛脖子的老太监抖了抖宽大的宫裤,他看了朱由检一眼,发现朱由检已经端端正正地跪在自己的面前,于是拉开黄线,展开圣旨,朝南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信王朱由检,善统兵,富谋略。特奉京师五军营奋武营指挥同知,武略将军,负责奋武营的日常训练,钦此。”

“吾皇万岁万万岁。”朱由检差点忘了谢恩,在宣旨太监的提醒下,才谢过恩,接过圣旨。

原来是好事,还亏自己琢磨了半天。既然皇上下旨让自己在奋武营担任指挥同知,那自己留在奋武营就是名正言顺的事了。

这和以前担任奋武营参谋有天壤之别,参谋只是秦永年的临时任命,随时可能取消,即使秦永年不主动取消,一旦遭到言官的弹劾,官小位低的他根本保不住自己。

有了皇帝的任命,一般人根本不敢弹劾,即使有言官弹劾,只要朱由检不做出谋反的事,朱由校以皇帝的身份,大可对弹劾的奏章留中不发。

“请问公公,皇帝为何奉我担任武略将军?”朱由检知道规矩,他虽然贵为王爷,也要给宣旨太监谢礼,送了十两银子后,才打听缘由,毕竟,每天和皇帝在一起的太监,对皇帝的心意了解得多一些。

“具体的原因咱家也不清楚,听说是兵部尚书李大人在皇上面前保举殿下的。”接过十两银子,宣旨太监的脸色稍稍缓和些,不过,他的声音太难听,比公鸭还公鸭。

虽然朱由检的身边不乏太监,比如徐应元就是他的贴身内侍,但传旨太监的声音太难听,要不是想探听一些信息,朱由检觉得看到这样的人,晚上睡觉都会做噩梦。

送走了宣旨太监,朱由检还在思考圣旨的事,原来是李春烨的推荐,显然,这是一件好事,有了正式的军官身份,便于自己训练和掌控部分军队。

“殿下是否在思考圣旨的事?”徐应元并没有离开,见朱由检在沉思,估计是在想圣旨的事。

“应元,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朱由检虽然心中有了答案,他还是想听听这位近侍的想法。

“是好事也是坏事。”徐应元给出一个令朱由检十分惊讶的答案。

“恩?应元,你说说看。”朱由检不太喜欢这种过于辩证法的答案,每件事情,如果分析起来,都有好和坏的一面,如果这么说,每一件事都没有好坏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