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大艺术家的故事
21368800000037

第37章 徐悲鸿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现代美术大师。他画的奔马已成为中国画的一个象征。

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乡村画师家庭。他的父亲除了给人画画之外,还要种几亩田地,才能维持全家的生计。由于家庭贫寒,父亲无钱送爱子读书,于是自己给孩子当老师。徐悲鸿从小悟性很高,尤其喜欢画画,很快成为父亲的好帮手。他曾跟随父亲卖画为生长达数年之久。

1915年,徐悲鸿来到上海,希望能够找到学习的机会。到上海之初,徐悲鸿处处碰壁,身无分文。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徐悲鸿差点以自杀来结束生命。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徐悲鸿受到商人黄震文的资助,得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徐悲鸿此时已立下志愿,要去世界美术中心巴黎求学,并开始了个人奋斗的历程。

1917年,徐悲鸿与蒋碧薇私奔。他们来到日本东京,了解了日本美术教育体制,大量购买美术品,半年后回国。

由于此时正值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留学的愿望暂时不能实现。徐悲鸿经康有为的指点,来到北平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北大校长蔡元培特别欣赏徐悲鸿的才华,特意设立了“画法研究会”,延请徐悲鸿担任导师。在北京,徐悲鸿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鲁迅、刘半农等人有过交往。同时他也结识了陈师曾、梅兰芳等文化界人士,扩大了艺术视野。

1919年,徐悲鸿获得官费生资格赴法国留学。夫人蒋碧薇同行,同船的还有近百名第一批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

徐悲鸿到法国后,考入国立巴黎最高美术学校。他以全部精力学习,上午上课,下午外出写生,晚上在宿舍读书、画画。每逢星期天,他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前往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处临摹名画。徐悲鸿的才华遭到个别法国学生的妒恨,他们辱骂中国人是蠢材,但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作了有力的驳斥。

在国外,徐悲鸿时刻关注着祖国的情况,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连在一起。1927年,功成名就的徐悲鸿怀着变革中国美术的雄心壮志,只身返国。

回国初,徐悲鸿先后任教于南国艺术学院和中央大学。后来由于蔡元培的力荐,徐悲鸿在1929年出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在当时画坛备受歧视,徐悲鸿甫任院长,就亲自登门请齐白石出山。后因保守势力反对未能如愿,徐悲鸿也因此愤然辞去仅任满三个月的院长之职。

徐悲鸿也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的美术教育家。早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时期,他就收当时以拉黄包车为生的李苦禅为徒;1931年,徐悲鸿在南昌发现才气横溢的傅抱石,不仅登门拜访,而且为送他出国四处奔走。这两例成就了中国近代画坛的两位大师,而像这样的例子在徐悲鸿一生中又何止几个!

“九·一八”事变后,徐悲鸿以一个美术家的身份奔赴国难,参加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战斗。他创作的《田横五百士》和《奚我后》取材中国古代典故,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七七”事变后,徐悲鸿为了宣传抗战和赈济灾民,赴南洋举行画展,后来又到印度,同样盛况空前。

在抗战胜利之际的民主运动中,徐悲鸿投身于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抗战胜利后,徐悲鸿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行前,他与蒋碧薇解除了婚约,与廖静文结合。

在北平,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同时还聘请了大批思想进步的画家,将北平艺专办成了一个左派学校。他的改革中国传统美术的思想,也被很多人理解和接受。在历史转换关头,他坚定地站在共产党、人民的一边。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火热的生活。1953年不幸因中风逝世。

徐悲鸿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的艺术事业,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精神正如他善画的奔马一样,将永远留在后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