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21367900000010

第10章 贝多芬(2)

烧烤人心的“恶魔”

维也纳当时不仅是欧洲的政治中心之一,也是欧洲重要的乐坛中心。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这风光秀丽的城市。贝多芬怀着自信、希望和理想,再度踏上这块土地,但他情不自禁地想起5年前在这里度过的两周。

那一次,他原是为了求教于莫扎特而来的,但由于莫扎特正忙于写作歌剧,不能答应做他的老师。

这一次的重访,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前途呢?

他先租了一间比较简陋的房子住下来。他不得不节减各方面的开支,同时也尽量使自己有高雅的举止和风度,以适应社交场合的需要。不久他就结识了维也纳许多爱好艺术的上流人物。其中里赫(hè)诺夫斯基公爵和其夫人对贝多芬尤为关注,经常给他各种经济援助。没过多久,贝多芬就搬进了公爵的家里,不再为房租担忧了。

公爵十分喜爱音乐,而且还是一个音乐鉴赏家,他自己也会弹钢琴,十分欣赏贝多芬,他经常请一些客人来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有一次,公爵要求贝多芬为拿破仑的军官演奏,他不从,后来毅然从公爵家出走。

贝多芬虽然经济上经常得到权贵们的支持,但他对权贵们的态度却不卑不亢(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言行自然、得体)。在他看来,天才优于出身,优于官位。

在维也纳,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即兴演奏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一种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和特点自由发挥的演奏方法,许多人都认为他的即兴演奏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贝多芬刚到维也纳不久,就开始向海顿学习作曲。贝多芬当时对海顿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海顿名气很大,被称作“交响乐之父”。贝多芬刚开始非常喜欢和敬重这位老前辈。

但是海顿本人也对贝多芬的许多创新不能接受。有一次,贝多芬拿着他刚写的一首协奏曲给海顿看,海顿看完了乐谱(pǔ),对他说:“全曲的创新之处太多,会使人们难以接受的。”贝多芬发现海顿没有认真地看他的作品,因此渐渐对海顿感到失望,两个人脾气也越来越不合。

贝多芬也不满意听海顿的课,于是偷偷到别的音乐教育家那里上课去了。

有一天,贝多芬听说海顿创作的乐曲《创世纪》要公演了,于是他也赶去欣赏。乐曲在宁静详和的气氛中展开了。随着乐曲的展开,那种汹涌澎湃(汹涌澎湃: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的激情,以及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演出结束了,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贝多芬也被音乐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他快步走上台跪在老人的面前亲吻了老人的手和前额,并由衷地赞美海顿的这首乐曲。艺术消除了两人之间的隔阂(hé),海顿也终于理解了贝多芬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一老一少的关系又十分融洽了,两个人经常同台演出,合作得很好。

贝多芬虽然经常与上流社会的人来往,但是他却十分关注贫民百姓。

1795年,贝多芬在纳也纳的贝格剧院举行了一场义演。这次演出是贝多芬以钢琴家及作曲家的身份在维也纳的首次正式演出,同时也是一场为孤儿寡(ɡuǎ)妇募(mù)捐的义演。这场音乐会立刻在维也纳引起轰动。听众挤满了剧院,大家兴高彩烈地等待着这位天才的表演。

贝多芬出场了,他首先对听众行了个礼,然后没说什么,就坐在钢琴边。大家静了下来,于是贝多芬那种生机勃勃的即兴演奏开始了。

贝多芬演奏时,时而情绪热烈、气势恢宏(hónɡ);时而潇洒流畅(chànɡ)、婉转如歌、极具魅(mèi)力;时而妙趣横生(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意趣)、出人意料。各种表情常被他夸张到了极点,特别是幽默的点头示意动作尤为突出。

没过多久,大家都被钢琴的声音征服了。

“天呀,这简直是魔鬼在演奏!”

“我这一生都没听到如此出色的即兴演奏,他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钢琴家。”

激动的人群忘了听音乐的规矩,有的禁不住叫起好来;有的则情绪高昂地站了起来,挥舞着手向贝多芬致意。

等到奏完了一曲,贝多芬停了下来。大家疯狂地鼓掌,向这位天才致意。贝多芬为大家鞠了躬,然后简短地说:“诸位先生们,今天最使我感到高兴的,不是我个人演出所带来的成功和荣誉,而是我能够用艺术来为天下的贫苦人效力,为穷人造福。这一直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很感谢大家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在维也纳上流社会中,贝多芬的创作越来越成为议论的话题。有的人称他为天才,有的人为他乐曲中粗犷(ɡuǎnɡ)而奔放的激情所震动。著名钢琴家格林克对他的学生说:“贝多芬简直是要把我们烧毁的恶魔,否则他怎么能写出那样撼(hàn)人魂魄的即兴曲!”

而有的听众在听他演奏时,竟禁不住嚎啕大哭。上流社会轰动了。各种沙龙邀请贝多芬出席演奏,敬如上宾。热情的音乐迷和许多名流,都以一睹(dǔ)贝多芬的风采和他高超的演奏为快。贝多芬以自己的音乐才华征服了维也纳。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

他经常在沙龙中演奏自己创作的即兴曲,但是竟有人偷偷地把曲子记录下来,然后到其他场合,可耻地宣称这是他自己的创作,以沽(ɡū)名钓誉(沽名钓誉(ɡū):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谋取名誉)。贝多芬当然很生气,针对这种情况,他就把自己的曲子加上极难演奏的部分,使那些庸(yōnɡ)才望曲兴叹,无法再来剽(piāo)窃。

贝多芬的性格高傲而倔强,有时甚至近乎暴烈,这也使人议论纷纷。虽然有人善意规劝,但他常常难于控制自己,他的个性太突出、太鲜明了,当情感迸发时,他不愿用任何繁文缛节(繁文缛节(rù):烦琐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和世俗常规来束缚自己,这往往会得罪一些达官贵人。然而他却常常警告自己:“音乐是人类的财富,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品,要自己去开拓道路。”

随着成功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演奏。奥地利宫廷请他和海顿一同演出;1795年,又在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建议下,访问了比尔森、布拉格、德累斯顿,最后到普鲁士王国首都柏林演出。威廉二世亲自出席了演奏会。他大为赞赏贝多芬卓越不凡的才华,并多次邀请他进宫即兴演出。最后威廉二世向他提出;“贝多芬,为了有机会多听你的演奏,你可否长住柏林?”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普鲁士国王亲自邀请他为宫廷服务,这无疑是音乐家所得到的最高荣誉了。

但是,贝多芬婉言谢绝了威廉二世的好意。

回到维也纳,他的声望如旭(xù)日东升,光芒四射,几乎每场演奏都是爆满。作曲工作也空前地顺利,灵感如不绝的泉水汩(ɡǔ)汩涌出。

这段充满兴奋、成功和荣誉的日子,或许是贝多芬一生最幸福的时期了。

1798年,有位伯爵来访问贝多芬,同时也把他介绍给法国大使馆的大使。他和那位大使寒喧之后开始谈论起艺术。这位大使不仅给他讲法国艺术界的故事,同时,也与他谈到了法国的一场革命。其中最使贝多芬感兴趣的是拿破仑。大使告诉他:“拿破仑是一个小小的士官出身,家境贫寒,并且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那么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展起来的。”贝多芬插嘴说。

“是的,”大使回答,“拿破仑相信凡人可以战胜命运而变得崇高,他是一头战无不胜的雄狮。”

当时的法国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拿破仑的军队节节胜利,打碎了旧的制度,把受苦的人们解放出来,因此得到了多数人们的拥护。

贝多芬对大使说:“在拿破仑的身上我感到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他是个真正的英雄,是我的榜样,我将为他而骄傲。”

大使笑着说:“那么您何不作一首乐曲献给拿破仑呢。”贝多芬说:“我会尽力而为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贝多芬开始构思《英雄交响曲》。那时他正经历了失恋和耳疾的剧痛,他感到拿破仑和自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伟大的征服者,不同的是拿破仑在战场上征服敌人,而他则在内心征服命运。

这部交响曲从1803年开始动笔,整个创作十分顺利,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到第二年的春天完成了全曲的写作。在这部分作品中,贝多芬深刻地体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当时的先进思想。是作曲家从绝望状态,从自我崩溃(崩溃:完全破坏)和极端沮丧(泪丧:灰心失望)状态中挣脱反抗的结果。

那一天,他的学生里斯问贝多芬:“您创作这部交响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贝多芬笑着对他说:“是为了拿破仑,更是为了我自己。”

贝多芬修改了几回,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诗般的交响乐,然后就把它放在桌子上。

有一天,里斯突然跑来找贝多芬,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气喘嘘嘘地对贝多芬说:“亲爱的老师,太不妙了,拿破仑称帝了。”说着把报纸递给了贝多芬。

贝多芬接过报纸一看,大声嚷道:“这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

“那么他岂不也是一个俗人吗?”贝多芬气得脸都青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俗人,他被权力迷住了心窍(qiào),想要高居于万人之上,他岂不又成了一个暴君?”

贝多芬说完,转身看着里斯:“这样的人怎么能称得上英雄呢?我怎么能将我的作品献给这样有野心的俗人,还好,还好我还没有把它发表出去。”

于是贝多芬转过身来,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桌子前,拿起了那份已经完成的交响乐手稿。手稿的扉(fēi)页顶上写着“献给波拿巴·拿破仑”下面写着贝多芬的名字。贝多芬用力把扉页撕下来,把它撕成碎片,撒了一地。然后又重新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只写了“英雄交响曲”几个字。

翌年,《第三交响曲》公演,贝多芬亲自担任了首场指挥。又过一年,当这部作品公开出版时,封面上写着:《英雄交响曲》:给一位逝去的伟大人物。

第五交响曲《命运》,也是反映贝多芬音乐主题和风格的典型作品。有人说:“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上成为一个巨人的。”第一乐章简洁紧凑,开门见山地冲出一个节奏强烈的曲调。这个曲调不但构成第一乐章的全部主题,而且贯穿整个交响曲始终。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各国的皇族权贵和政要人物都到了维也纳。他们利用战争的胜利,重新瓜分欧洲领土。为了庆贺胜利,会议上有许多的活动,如舞会、演戏等,当然少不了音乐会。这使贝多芬有机会接近这些各国的统治者。

各国的统治者都坐在贝多芬的近旁,身穿金光闪闪的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

贝多芬被介绍给每一个国王,他觉得最可亲的是俄国皇帝,他诚实地对贝多芬说,他对音乐一窍不通(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贝多芬成为欧洲名人中的名人,许多沙龙争相邀他出席,拜访者川流不息(川流不息:像水一样连续不断),他被称为“欧罗巴的光荣”、“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1823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是贝多芬突破了命运的悲哀、生活的苦闷及一切挫(cuò)折,创作成的一部杰作。

这部交响乐终于在5月份上演了。

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来了,剧场挤满了人,演出盛况空前,整个维也纳沸腾了。

当全曲告终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连续鼓了五次掌,来欢送贝多芬。照规定,演出只能鼓三次掌,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场面。

尽管台下掌声十分热烈,但贝多芬却背对着听众,他独自看着乐谱,十分平静,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台下疯狂的听众的反应。

这时一个女高音歌手察觉到这一点,于是她示意贝多芬转过身来,好让他亲眼看看观众们的反应。

贝多芬回过身来,面对听众,这才发现了听众们疯狂的欢呼,他十分激动,但不知如何是好,好半天,他才很恭敬(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地向听众行了个礼,听众又一次热烈的喝(hè)彩。

演出结束后,他的秘书问贝多芬:“这是不是您一生最成功的演出?”

贝多芬说:“我想是的,我从未看到像今晚这样狂热的听众,以至于掌声快要把乐曲声给淹没了。”’

巨人的生活与不幸

正当贝多芬在维也纳声名大振的时候,他遇到了音乐家最致命的打击——耳朵开始聋了。

有一次,贝多芬给学生上课:“你先把上一次学的东西重新弹一次,看看是否全部学会。”

学生正弹着,贝多芬突然说:

“你怎么不弹低音部分的旋律(旋律: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呢?”

“老师,我弹了低音旋律呀!”

学生又重弹了一遍,可贝多芬依然感到没有低音部分,于是他对学生说:

“你的低音处理得不好,应该这样才对。”说完,他让学生起来,自己坐在钢琴前亲自把那一首乐曲弹了一遍。然而使他奇怪的是,他自己弹的低音也是很弱。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钢琴出了问题?”贝多芬看着钢琴说,“低音居然这样弱,简直都听不到了。”

“老师,低音并不弱,听得很清楚呀。”

“你说低音很清楚,是吗?和平常一样清楚?”

“是的,老师,很清楚。”

“噢,上帝呀!”贝多芬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脸上呈现出一丝恐惧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