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领悟读书的三重境界
一个人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终有到达成功的那一天。
每一天都要有所长进
王国维先生是一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王国维先生能在短短五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取得如此显著的学术成就,与他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他曾要求自己每天都要进步,今天的我总得比昨天的我要有进步。
人生折射
的确,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人,如果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住他最终的成功呢?《礼记·大学》中有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老的中国经典文化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一个人,只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终有到达成功的那一天。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式的小智力题:
荷塘里有一片落叶,它每天会增长一倍。假使30天会长满整个荷塘,请问第28天,荷塘里有多少荷叶?答案要从后往前推,即有四分之一荷塘的荷叶。这时,假使你站在荷塘的对岸,你会发现荷叶是那样的少,似乎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第29天就会占满一半,第30天就会长满整个荷塘。
正像荷叶长满荷塘的整个过程,荷叶每天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的,可是前面花了漫长的28天,我们能看到落叶都只有那么一个小小的角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然而,前面那漫长的“28天”因无法让人“享受”到结果,常常令人难以忍受。人们常常只对“第29天”的希望与“第30天”的结果感兴趣,却因不愿忍受漫长的成功过程而在“第28天”放弃。
每天进步一点点,它具有无穷的威力,只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第28天”以后。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着去做。我们的学习贵在每天持之以恒的坚持之中,贵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勤勤恳恳的背诵之中。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急于求成、一鸣惊人不好做,但永远保持一股韧劲,认认真真完成每天该做的事,就会不断提高。
智慧点拨
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要让自己在修道修德的漫长人生旅途中,今天要比昨天强,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每天都在为心中那个大目标作着永不懈怠的努力!为此,要始终保持一份平静、从容的心态,步履稳健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允许每一天的虚度,不放过每一天的繁忙,不原谅每一天的懒散,用“自胜者强”来勉励、监督自己,克服浮躁,战胜动摇。要求自己在修道修德的旅途中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是做给别人看,所以不能懈怠,更不能糊弄自己,而是要用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可贵精神,走一条回归自然的光明大道。
领悟读书三境界
说到读书治学,就不能不提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读书治学“三境界”之说。他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他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深刻的内涵。
人生折射
王国维先生认为,治学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是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本是写闺妇对远方爱人的遥盼与思恋。而王国维先生在此把它解释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说明读书要专注。一是要把读书当作自我需要,思想上重视,情感上喜爱,潜心读书,专心致志。二是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要明确目标,下定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表现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句旨在比喻读书、求知须历经一个艰苦的过程。
古人云,“人之于学问,犹玉之琢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今凡有造诣者,无不经历一个刻苦攻读的过程。战国苏秦读书,头悬梁锥刺股;李白读书,“匡山读书处,白首好归来”;毛泽东读书,不管是在戎马倥偬的战斗中,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岁月里,从不间断;马克思读书,常常废寝忘食,甚至通宵达旦,即使重病缠身……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事都没有平坦大道,对事业,对理想,要执著追求,忘我奋斗。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在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此诗句原本描写的是一青年经过“千百度”的追寻,终于在人群中找到心中久久思恋的情人。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苦读后的收获与幸福。这是第二境界的必然。经过“千百度”的苦读、探索、钻研与思索,你得到的将是物欲私念的超脱、人生哲理的顿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灵感的激发。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句作为最高境界,来说明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贡献。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读书治学方法,可以说适合于任何人。天资聪颖的人自然应当如此,就是天资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决心、精神和毅力,到一定的时候,也会茅塞顿开,蓦然有所发现。知识和学问,对勤奋的人都是无私的。
这三种境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读书治学,如果没有求知欲,不能吃苦,不肯吃苦,就不可能坚持到底;如果有求知欲,并能吃苦,但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也难有所发现。
智慧点拨
我们要想读书成材、治学有成果,必须具备这三种境界的精神。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循着这三种境界的规律去做,才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你才会感到读书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