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我们很难有足够强的预知能力来决定命运,也无法预知未来是朝哪个方向发展。但并不是说,我们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任凭命运摆布。我们可以睁大眼睛看清时势,再作出有利自身的选择。既然环境不容易被改变,那么不如先改变我们自己:看清周围的“气候”,然后灵活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趋利避害。
一般说来,社会“气候”是很难改变的。这种“大气候”一旦形成,通常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一个人在这种社会气候中只能学着接受。
“大气候”不易改变,“小气候”总是还有让人发挥的余地的。一个人在家庭、职场活动中,只要努力追求,总是会有很大的空间。
分清自己所处的“大气候”和“小气候”,明白自己的位置,清楚活动的空间,辨别生活的利害,采取适当的手段,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韩信,淮阴人,少时“贫无行”,不会谋生,“常奇食于人,人多厌之者”。曾有一恶少年侮辱他,让他钻裤裆,“市人皆笑(韩)信,以为怯(懦)”。但“其志与众异”,他是位“忍小愤而就大谋”的“盖世之才”。
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胸怀大志,意在封王,然而他却不懂得分封制度在当时已不合历史潮流。
韩信虽出身贫民,却满脑子分封思想。刘邦虽然曾“自以为得(韩)信晚”而任他为大将,但刘邦始终没有像相信、依靠萧何、张良那样把韩信作为心腹对待,因为韩信总热衷占据一方、封王封土,这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
刘邦坐稳江山之后,看到韩信握有重权,并且深得军心,不由得十分担忧。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恭贺,也忧心忡忡。张良察言观色,明白了刘邦害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控制,就私下对韩信说:“你是否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自古以来,只可与君主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同享富贵。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啊!我们要好自为之。”
韩信尽管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对刘邦还是抱有幻想:自己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诬告韩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刘邦更是不满于韩信的所作所为,不久,就设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韩信错就错在没看清“气候”、不识时务,而作出了错误选择,即使才略满腹也只是个有勇无谋之人。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世事诡变难以预料。所以,只有顺应时势,伺机而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扎根。
处世感悟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世事诡变难以预料。所以,只有顺应时势,伺机而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