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要知道点经济常识(MBook随身读)
2134000000018

第18章 贝克汉姆为什么要不断变换发型

世界杯是一个帅哥的舞台。英俊的外表再配上经典的发型,帅哥们想让人们不记住都难,贝克汉姆就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例子。除了一脚优美的“贝氏弧线”之外,贝克汉姆之所以如此有吸引力,他那变幻莫测的发型恐怕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有着“万人迷”之称的贝克汉姆已不再是单纯的足球运动员,自从和维多利亚在一起之后,他正逐渐成为一个时尚界的明星。他对于时尚的敏感度和品位都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从文身、眉毛故意剃掉一半、莫希干头到染指甲、戴太阳镜等,不一而足,尤其是他的发型更是变化多端。

1995年,贝克汉姆从曼联青年队升到一队,并且在4月2日首次代表曼联参加比赛,他们的对手是利兹联。那个时候的贝克汉姆一脸稚气,唯一能够代表他独特气质的便是那一头蓬松的金发和他灿烂的极具魅力的笑容。每当球队取得胜利的时候,或者他自己将球攻入对方大门的时候,小贝都会张开两臂在场上飞奔,那一头飘逸的金发就成为场上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1997年,小贝认识了辣妹组合中的“时髦辣妹”维多利亚,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见到一个不一样的贝克汉姆了。那个曾经以为美国著名设计师范思哲是一个意大利球员,那个根本没有听说过GUC-CI、阿曼尼这些世界著名品牌的贝克汉姆成了一个超级明星,他的发型也由原来的清汤挂面变成了很有性格的莫希干头:脑袋两边剃得精光,只在中间留下两寸来宽的头发。但是球队主教练弗格森大光其火,斥令贝克汉姆要么留头,要么留人。于是,贝克汉姆的“莫希干”夭折了。

2002年世界杯之前,英国某赌博公司为贝克汉姆设计了8种发型,但他们还是不了解小贝。贝克汉姆以一个胭脂鱼的发型出现在赛场上。自从贝克汉姆到日本后,许多日本球迷纷纷模仿小贝的发型,他们理这样一个发型大约需要花费2万~3万日元,相当于几天的工资。东京涉谷专门开了一家贝克汉姆莫希干发型设计屋,每天从上午11点半一直到晚上8点生意都相当红火。

2003年5月21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接见来访的英格兰国家队。为了这一次接见,贝克汉姆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很非洲的发型——将自己的头发编成了近20根小辫子。而为了完成这个发型,小贝需要安静地待上4个小时,花费450英镑。

2005年,头发变长之后,小贝就开始以马尾辫示人:有的时候是后脑上扎一个小辫子,有的时候会变成上下两个。

球星们的闪亮登场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吸引眼球,更多的是经济因素在作怪,因为众多的眼球中不仅仅有球迷的,还有广告商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经济的作用。用经济学家的话说,这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叫作“注意力经济”,俗称“眼球经济”。

对于球迷来讲,是“从精神上支持你”,但这是不值钱的;而一旦被开发商发挥成一个广告,“眼球经济”马上就会发挥效力。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换成钱来理解,例如芙蓉姐姐,虽然没有挣到钱,但是某些网站可以靠她的几张图片赢得点击率,一些网站靠她的几个视频赢得了收视率。

当我们“在精神上支持你”的时候,球星的价值和我们的注意力之间发生了交换,这种交换跟货币交换没有什么两样。在将来,这种注意力交易的发生不会比现在货币之间的交易来得更容易。人们渐渐开始衡量付出的注意力所换回来的价值是否值得,就像现在衡量用金钱买来的东西是否值得一样。如果不值得,就会把注意力给别人,就像现在会到其他的商店买东西一样。当然,注意力并非那么简单,并非像上面所说的点击率、收视率那么肤浅,它们表现丰富,例如,投诉你是投资你,那就是注意力资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是比任何介绍信更有力的推荐。美的东西,自然会产生更强的注意力,有注意力,就会有商机。这就是“注意力经济”日渐风靡的道理。

“注意力经济”还可以延伸为名人效应。要不然,市场上怎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品牌,诸如“李宁”、“乔丹”,等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效应,也不是所有的商家请了名人后都能脱胎换骨,甚至起死回生,但有一定胜过于无。

明星的发型可以解释为性格独特,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因此发型也要与众不同。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恐怕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也许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发型独特,才能吸引球探、球迷、媒体尤其是广告商的眼球,在当今强调“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谁吸引的眼球多,谁的身价自然就高。且不说转会身价和转会后的薪水,单是担任某个产品的广告形象代言人,收入就很可观。

世界杯之后,铁杆的球迷们可能还会记住球星们的球技,但大部分业余球迷却根本记不住,这并不影响业余球迷像铁杆球迷那样牢记球星们的怪异发型。谁会忘记威斯特的朝天辫,谁又会忘记马西斯的“莫希干”发型和那么多锃亮的光头呢?在球技基本相当、声望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请发型独特的球星做广告,和请一个发型平庸的球星做广告,哪个广告效果更佳,这是不言自明的,也许这就是球星们的“发型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