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好的自己(向大人物看齐)
2132800000008

第8章 做最好的自己(2)

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如此优秀,这两位编辑久久难以平息自己激动的心情。之后,涅克拉索夫和格利罗维奇把《穷人》拿给了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看,并叫喊着:“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开始不以为然地说:“你以为果戈理会像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呀?”但他读完以后也激动得语无伦次。他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双眼瞪着这位陌生的年轻人说:“你写的是什么,你了解自己吗?”情绪稍微平静下来以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腾出一只手”给别人也许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可是在成就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心灵的平静与快乐。别林斯基等三位伟大的艺术家虽然后来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抢了光芒,但毕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功而使自己的人格举世皆知。别林斯基没有掩饰自己的心声,而是对这位年轻人加倍鼓励。

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别林斯基如此的青睐,他拥有了更多书写的激情、勇气与信心,同时他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责任,他不能辜负前辈的期望,他要继续写下去,他做出了反应:“我一定要无愧于这种赞扬,我要勤奋,努力成为像他们那样高尚而又有才华的人!”

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加发奋著书,经常日夜兼程,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成为俄国19世纪的经典作家,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格利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因各自的成就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但同样令人们尊敬的是他们“腾出一只手”托举一个陌生人的行动。而且从最初他们就预料到这个年轻人的光芒将盖过自己,但圣洁的他们连想也没想就伸出了自己的手。

向大人物看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功,离不开三位前辈对他的殷切关怀。在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腾出一只手”,给别人施以援手,那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腾出一只手”给别人,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无论被托举者最后是否伟大,无论能否得到回报,都不影响我们爱的价值。我们重视的是付出的过程,而不在乎结果,因为在过程中已经收获到了应有的快乐与满足。

助人一臂,成就自我。

§§§06 宽恕比责罚更具震撼力——丢失手枪的鲍威尔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年轻时任步兵排长,奉命到德国法兰克福去执行任务。那时,他们最珍贵的武器是口径为280毫米的大炮。他们常用卡车拖着这些大炮在树林里转来转去,以防止苏联军队知道准确的炮位。

有一天,汤姆·米勒上尉命令鲍威尔的排去保护一门大炮。鲍威尔给自己的手枪装好子弹,然后坐上吉普车,带领全排出发了。没走多远,他发现自己的手枪不见了。军人丢失武器不是件小事,他惊呆了,随即用无线电向米勒上尉报告。

“什么?”米勒上尉难以置信地问。沉默几秒钟后,他接着说,“好吧,继续执行任务。”鲍威尔回来时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米勒上尉将怎样惩罚他。米勒上尉叫他过去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说:“我有件东西还给你。”他把一支手枪递给鲍威尔,“你的枪从枪套里掉了下来,被村里的孩子捡到了。”

“孩子捡到的?”鲍威尔打了个冷颤。

“对,幸好小孩子只打了一枪,我们听到了枪声,立即跑去把枪要了回来。鲍威尔,看在上帝的份上,别让同样的错误再发生了。”

米勒上尉开车走了。尽管手枪已经找到了,但是鲍威尔还是有些后怕。拿到枪后,他马上检查子弹匣,发现子弹一颗都没少,原来手枪并没有发射过。后来他才知道,枪是他出发前在帐篷内丢掉的,是米勒上尉编了个孩子捡枪的故事来教育他。

宽容在道德上所产生的震撼力,要比责罚产生的震撼力强烈得多。米勒上尉的做法,让鲍威尔深受感动,也使鲍威尔从中学会了适度地宽容部下过失的领导艺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容有时候就是一种拯救。

这件事本来可能断送鲍威尔的前途,是米勒上尉挽救了他。鲍威尔很感激米勒上尉。他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用怨恨或责罚来实现的目标,完全可以用宽容来实现。如果稍有差错就将问题捅到上级那里,自然会失去部下的信任,不是领导者明智的做法;相反,适度遮掩部下的过失,却可以得到部下的衷心拥戴。

宽容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宽容不是放纵,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同情和仁爱。学会宽容,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学会宽容,同学之间会更加团结,朋友之间会更加友好相待,从而收获理解和信任。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明。

鲍威尔懂得了宽容的力量,从此以后,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总是把全部精力用在自己部队的管理上,对待别人的过失也常以宽容的力量化解。在以后的日子里,鲍威尔节节高升,在1989年就晋升为四星上将。鲍威尔的严以律己和宽以待人,使其在部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鲍威尔凭着日臻完善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人生事业的巅峰。

宽容待人的人,总是能收获更多尊重的目光。宽容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是否平和,而内心平和的人,往往能拥有更多快乐和幸福。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学会宽容待人,会让我们收获更多真诚的友情,让我们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宽阔。

向大人物看齐

给别人一个机会,别人会感激你一辈子。

对犯错的人给予关怀和体谅,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更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要知道,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宽容是一种淡泊的人情味,让心头弥漫着感动和友善,领略到为人的操守和品位;宽容犹如爱,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坚强有力的表现,看似仅仅对别人做出了善意的举动,而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内心的充实和肯定呢?

§§§07 乐观向上,终会成功——幽默大师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诞生于美国的一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曾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因为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拥有最多读者群的幽默作家。

马克·吐温出生在米苏里州佛罗里达一栋只有两个房间的狭窄房子里,他童年所住的房子,现在的农夫可能还不屑于当作牛棚或鸡舍使用。他们一家七口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犹如奴隶住处一般的地方。他刚出生时身体非常孱弱,甚至被认为可能熬不过那年冬天。可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他安然地成长着,但又很调皮,他最擅长的就是恶作剧,非常不喜欢上学,时常逃学到密西西比河,乘着木筏到遍布于河中的各个神秘小岛去,或者坐在岸边望着密西西比河波涛汹涌的雄伟景观,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他曾有九次差点儿溺死在河中,但仍乐此不疲地在河流附近玩印地安人或海盗的游戏,或进入洞穴探险、吃乌龟肉,或乘着木筏顺流而下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这些点点滴滴的宝贵经验,都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由于马克·吐温不喜欢上学,加上他的父亲在他十二岁那年去世,家里的负担日益加重。于是他的母亲决定送他去印刷厂工作,虽然前两年没有工资,但好歹也是一门技艺,对以后的生活肯定有帮助。于是,马克·吐温去了印刷厂,这一待就是两年。一天下午,马克·吐温在路上走着,有张纸片被风吹得在路边飞扬,他顺手捡起,这似乎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却是改变马克·吐温一生的大事件。原来那张纸片是名为《圣女贞德传》中的一张,描写贞德被关进卢昂城的一段情节,十四岁的马克·吐温认为这件事实在太不合理了,为此愤慨不已。但贞德到底是什么人,她究竟曾发生过什么事,他一点都不了解。从此以后,他阅读一切有关贞德的书籍,他对贞德的关心一直持续了大半生,最后还写了一本名为《对圣女贞德的感想》的书,虽然在书评家眼中,这本书并非他的最好作品,但他自己却认为这是他的最佳杰作。

在马克·吐温的23部作品中,《顽童历险记》、《汤姆历险记》这两本书堪称永垂不朽的名作,在未来的时间长河里,他们都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这两本书都是很据马克·吐温自己的经验所写成,书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经历都生动地跃然纸上。

虽然马克·吐温没有受到很好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仍然获得了牛津大学以及耶鲁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并和世界各国的一流学者交流思想。

马克·吐温在度过七十五年多彩多姿的生活后,于1910年告别了人世。

向大人物看齐

虽然马克·吐温的童年很不幸,但他似乎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幽默感。无论是在条件困苦时还是在生活优越时,他都饱有一份很乐观的心态。这或许和他母亲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因为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极具幽默感的女性。

乐观的人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因为他们能把快乐带给大家。并且在乐观心态的指引下,他们往往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最佳状态,而不会轻易倒下或消沉。也正是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乐观指引着马克·吐温的前进道路。

§§§08 用别人的快乐救赎自己——洛克菲勒的善举

洛克菲勒年轻的时候唯利是图,自私冷漠,一心只想着如何赚钱。在宾夕法尼亚州,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最痛恨的就是洛克菲勒,充满火药味的信件每天都会如雪花般涌进他的办公室,信中充满了对他的攻击与侮辱,并且有人扬言要暗杀他。

为了防止遭人杀害,洛克菲勒雇了许多保镖。一开始洛克菲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可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精神压力下,他的意志开始慢慢地崩溃了。首先他的身体开始支撑不住了,疾病从内部向他发动攻击。失眠、消化不良、掉头发、烦恼等病症让他措手不及。最后,他的医生把实情坦白地告诉他,他只有两种选择:必须在财富和死亡之间做出选择。

洛克菲勒选择了退休,他宁愿舍弃自己的财富而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医生们开始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并为他立下三条规则——这是他以后奉行不渝的三条规则:

1.避免烦恼,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为任何事烦恼。

2.放松心情,多在户外做适当运动。

3.注意节食,随时保持半饥饿状态。

洛克菲勒自此以后始终遵守这三条规则。退休后,他学习打高尔夫球,整理庭院,和邻居聊天、打牌、唱歌等。抛开金钱的杂念之后,他发现自己也可以过得如此快乐。同时他开始反省以前的自己,开始思索自己的金钱也许可以给更多的人带去幸福。

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把数百万的财产捐出去。可是,当他向一座教堂捐献时,全国各地的传教士齐声发出抗议,拒绝接受洛克菲勒的捐赠,因为他们认为洛克菲勒的财产是“腐败的金钱”。

但是,洛克菲勒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捐赠。在获知密歇根湖岸的一家学院因为抵押权而被迫关闭时,他立刻展开援助行动,捐出数百万美元去援助那家学院,将它建设成为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大学。之后他一直坚持做善事,后来,又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全世界的慈善事业。人们对他的态度也渐渐有了转变,洛克菲勒也开始一点点地享受到这种奉献的快乐。

洛克菲勒的善举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笑容每天开始出现在他的脸上,快乐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他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命。

向大人物看齐

金钱能不能买到快乐?这是世人不断探索和追问的一个题目,有人说,没有金钱一定不会快乐;也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快乐二字自然不在话下。

从洛克菲勒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当我们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时,金钱也会买到快乐。因为心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到了满盈的爱与幸福。

把心放宽,与人为善,更多地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送去你的温暖和祝福,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快乐已经长驻在你的心底了。

§§§09 一事无成到IBM创始人——沃森父子的成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