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马化腾的资本
21291200000027

第27章 狼性,那些强劲对手是如何被干掉的(2)

在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路上一定都是很辛苦的,没有必要你杀我、我杀你。互相鼓励,互相分享,更加透明一点,更加开放一点,企业才会做得更好。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在做生意,彼此之间根本谈不上仇恨,而当彼此产品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要采取良性的手段解决眼前的事情,这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4.“像干掉来往一样,干掉钉钉”

钉钉(DingTalk)是阿里巴巴专门为中小企业打造的协同和沟通的平台,提供手机版、Web版和PC版,同时支持手机和电脑间文件互传。钉钉已为各行各业提供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案,阿里钉钉的创始人无招曾透露,截止到2015年11月初,钉钉平台接入的企业已超过85万家。

有了来往的经历,野蛮生长的阿里钉钉再次让马化腾感受到威胁。一向低调的马化腾也有点着急上火了。据爆料,在腾讯内部的一次大会上,马化腾发狠话称要“像干掉来往一样,干掉钉钉”。阿里钉钉回应:“就体量来讲,微信是恐龙,我们是蚂蚁。可恐龙已经灭绝了,蚂蚁还活得好好的。”

有关人士猜测,马化腾喊话马云要像干掉来往一样干掉阿里钉钉很有可能是真实的,并且也有传言称微信企业号要打算单独做一个工作APP,组织了100多人的团队独立开发,直接和钉钉竞争。

说起腾讯和阿里的竞争,在社交领域双方恩怨最深。马云当年力推“来往”,对移动IM(即时通讯)市场志在必得。马云对于来往的期望想必和马化腾现在想干掉钉钉心情一样:一定是直接干掉微信。为此,马云挽起袖子亲自上阵,每天泡在来往,拉上名人强推来往,甚至强制每一个阿里员工必须拉来100个好友才能得红包。可惜还是没能干掉微信。

2013年11月上午,腾讯对阿里巴巴旗下来往使出杀招,在其微信产品中全面屏蔽了来往的动态分享。这是来往大规模推广后,首次遭到微信的阻击。

不少用户发现,朋友圈中关于来往的分享链接无法打开,直接提示来往链接发出“含有恶意欺诈内容,终止访问”。此前的3Q大战中,屏蔽手段被广泛运用,最终导致了极端的“二选一”状况,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来往在受到腾讯狙击后,从此慢慢地走向没落,直到重新走上社交领域的钉钉出现。而这一次阿里钉钉的曲线救国似乎让阿里看到了用另一条路围堵腾讯,至少不能让微信一家独大。

巧的是,钉钉出自于阿里来往团队之手。2014年4月,来往事业部分出一支60人左右的团队独立。阿里低调悄悄推出的新通信工具钉钉,主打企业级市场,为企业内部沟通提供工具。钉钉与此前的来往不同,它主要面向企业级用户,解决工作团队的实时沟通问题。

钉钉支持移动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的双方及多方语音通话,钉钉的群聊功能将显示未读人数和未读的人,对于没有收到信息的用户,发起人还可以将内容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发送到其手机上,保证工作内容不会被遗漏,提升工作效率。而微信群聊不同,在同有老板与员工的微信群聊里,经常会遇到员工“故意”潜水的问题,使得老板的指令得不到及时的下达。此外,钉钉还具有阅后即焚、语音转文字等功能。

有分析指出,钉钉相当于直接“灭掉”了市面上一大堆企业协助通讯工具,包括那些多方电话会议收费服务,而从APP到电信语音通话,无缝连接,对用户几乎无区别。虽然该产品主打企业级方向,但显然并不局限于职场范围,这也是阿里希望通过企业社交入口进军社交服务的极大野心。

马化腾的担忧也能理解,虽然微信现在看起来就像一头恐龙,钉钉就像一只蚂蚁,看上去不在一个量级。但中国还有句古话叫作“千里之提,毁于蚁穴”。阿里在社交领域和腾讯过招已经吃过亏,这次的钉钉想必已经想好了后招,钉钉在完成了亿万级别企业级用户的积累后,必然会侵蚀到微信的市场。

紧接着在2015年5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钉钉2.0版及全新Slogan——钉钉。当时口号是“是一个工作方式”。马化腾想打败马云的钉钉,至少需要同样功能定位的产品。目前腾讯的产品无疑是企业QQ。

这步棋马化腾应该能够看得到,企业QQ无疑是进攻钉钉2.0的主力火炮,再加上微信也布局了企业级市场——微信在订阅号及服务号基础上推出“企业号”,定位为企业办公账号,完成认证后可将员工微信导入;微信打卡、微信报销、微信会议等企业功能都可以在微信上完成——再通过QQ企业邮箱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猛烈进攻。

“大数据”不仅仅是量级的体现,更是转化能力的体现,QQ和微信加起来有几亿的用户,利用这样的企业级工具可以对其价值更好地挖掘。社交的基础即人,有了人才能形成可不断扩张的社交关系网,数据的价值才有落脚点。

马化腾和马云两个人堪称“水火争锋”,“二马”相争孕育于时代,也必将引领时代。就目前来讲,马化腾不想被人赶超,马云不会坐以待毙,无论最后鹿死谁手,在将来或许“二马”还将展开更激烈的争斗。

马化腾在一次金融论坛上曾经说过:“两家互搏也无所谓。在一个市场太舒服了,一定会出事儿,‘不敢怠慢,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使企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正像马化腾说的一样,良性竞争是会相互促进的,最终有利的是我们消费者,得到发展的是企业,甚至是国家。

5.微信、支付宝红包大战

在2015羊年春晚,腾讯旗下微信和央视独家合作。微信摇一摇总次数为72亿,峰值8.1亿次每分钟,送出微信红包1.2亿;作为反击,支付宝推出了新玩法,推出个人红包、群红包、红包接龙等。期间双方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微信还是略胜一筹。

微信红包的爆红,让马云感受到一丝凉意,后来这被马云定义为只是一次“珍珠港式偷袭”。接下来便是微信与支付宝在2016年的红包大战,看到微信红包如此强势后,于是支付宝斥资2.688亿元拿下猴年央视春晚独家合作权;作为回应,微信不惜将朋友圈除夕前后10天所有广告收入用来发免费红包,这样便拉开了新一年的红包大战。腾讯公司集团副总裁兼殷宇表示:“我觉得这两年红包活动做下来,我们更有信心。红包更多的是用户的社交,上不上春晚并不重要,我们QQ和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近几年间,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纷纷投入“撒钱”的大潮中,不论是哪家、哪种形式的红包,对网民而言无非是多了一种娱乐消遣,对赞助商而言则是广告营销的一种,但对发放红包的平台而言,则无疑是一场重要战役,既体现当前,又影响未来。

从腾讯的角度而言,红包的最终目的是夯实社交,并拉动金融;从阿里的角度,红包的目的则是夯实金融,推动社交。不过交集肯定是有的,从既有战役来看,腾讯要好过阿里。此番新的一轮较量,腾讯旗下QQ、微信两大产品同步发力,更是加码了在未来红包大战的胜算。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QQ整体月活跃用户8.6亿,其中移动端6.39亿,而且QQ与微信这两个巨无霸型的产品,仍然在飞速奔跑,这对于支付宝而言,能挪动的空间就被压缩了,这是马云最不愿意看到的,但对于马化腾来说也不会让步的。

例如,在2016年1月28日,支付宝推出了红包新玩法“集福卡”,用户只要集齐5张不同的福卡就有机会在除夕当天与他人平分超过8亿元的现金红包!新玩法一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同时支付宝支持生成“吱口令”,并可直接粘贴至微信中来吸引增加好友。

不幸的是,吱口令仅上线半天就遭遇了微信的封杀。支付宝为了反抗腾讯的封杀变换了多种方式,加符号、加拼音、繁体字等,仅29日一天就更换了12条“吱口令”文案。而就在微信阻截支付宝红包的同时,微信推出了红包照片,也同样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用户。

腾讯与支付宝这对老冤家在2016年的红包大战中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从支付宝的集福卡到腾讯的红包照片,可以说2016年红包大战的精彩程度远远超过2015年,大家也都玩得不亦乐乎。

对如此激烈的红包大战,有的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微信和支付宝之间各有千秋,有着不同的优势:在为生活增添情趣方面支付宝敌不过微信,而在场景支付方面微信敌不过支付宝,两者争用户有什么意义呢?

确实,微信的支付场景不多,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游戏、易迅,与支付宝相较,线下的支付场景简直微乎其微。然而,微信的用户和流量可观,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发送微信红包将渐渐变成一种生活情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也在复制支付宝的战略,逐步覆盖一些应用场景。但就像我们习惯用微信和朋友聊天,我们也习惯通过支付宝使用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觉得靠谱、踏实、值得信赖。而这一点,也是微信最羡慕支付宝的地方。

同时有关人士认为,两家在各补短板,判断两家输赢的标志并非谁比谁火,对于微信来说,赢,应当是看增加了多少绑卡用户,并且,这些用户的支付场景是否能突破红包,向各类充值缴费、移动电商方面转移;而对于支付宝来说,赢,则是要看通过红包这一个产品,是否能构筑起自己的关系链。

但更重要的一点大家不要忘了,那就是互联网金融。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红包大战的最终目的在于争夺互联网金融的入口,培养用户金融消费的习惯。当用户涉及金融服务时,先用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这对于腾讯或阿里的意义都是重大的。因为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是一块前所未有的大蛋糕。

6.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移动大战已经开始

几年前,当人们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就标志着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很多人习惯用移动端上网、买东西、下载APP软件聊天、玩游戏等,移动互联网又闯进了我们的世界,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已经不再是趋势,而是刚需。

可以说,未来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可能跟移动互联网产生关系。各大互联网公司也看中了移动互联网这块“肥肉”,纷纷投入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移动互联网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其中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的战争最为激烈。

在腾讯与阿里的移动大战中,如果说春节期间的微信红包是偷袭了阿里巴巴的“珍珠港”,那么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则又上演了一场腾讯与阿里之间的遭遇战。

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背后的两座大靠山——阿里巴巴和腾讯,他们不遗余力地“砸钱”,对移动支付打车这一领域“寸土必争”。两家打车软件早有“厮杀”,但是在进入2014年时,突然发力,很多人都有措手不及之感。

进入2014年,快的打车率先发力,在追加5亿元投入后,司机每笔奖励将在此前基础上增加5元,达到15元,乘客的返现奖励暂时仍维持每单10元,乘客每天2笔封顶和司机每天5笔封顶的奖励规则不变。此外,每天还有10001个随机双向免单机会,只要被抽中,乘客和司机都能获得当次打车款等额的现金返还,对于免单金额上不封顶。

而滴滴打车则宣布:在1月10日至2月10日期间,乘客使用微信支付车费,每单可以减免10元车费;提供微信支付结账的司机,每单可以获得奖金10元,这之外还有一万个免单机会。

有媒体称,两巨头共“烧掉”了15亿元。或许人们不禁要问:两家大企业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打车补贴呢?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不是打车软件竞争,而是移动支付的竞争。首先第一点是要培养用户习惯,一款软件用得好就会产生用户黏性,但如果在媒体上打广告并不一定能产生如此轰动的效果,干脆直接往用户手里塞钱,还能打击竞争对手的锐气。

滴滴和快的只是腾讯阿里在移动端小范围的战争,如今腾讯和阿里都大刀阔斧地实施并购政策,在并购的领域中交集肯定会有的,竞争更是避免不了。但是在过去的2015年中,移动应用爆发性增长,几乎成指数级增长,移动互联网一时呈饱和状态。正如新浪董事长曹国伟在2016年1月新浪年会上表示的那样,移动互联网红利期已经成为过去,接下来将进入平滑期,未来企业将进入拼资源抢用户的阶段。

可见,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移动大战是愈发不可收拾了,如今移动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各大互联网公司力争的项目,更重要的是,云计算是腾讯和阿里移动生态之争的重要延伸。阿里系与腾讯系的封杀大战自不必多说,而在O2O、电商、游戏、金融、教育、医疗、零售等行业的大力触网,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云服务需求,能否通过云服务作为中间的“桥梁”拉拢这些行业,无疑对两者长久以来的生态之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说,腾讯云和阿里云的竞争热度,全方位、全战线的拉锯已经展开。

2016年3月17日,腾讯公司发布了201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在发布会上腾讯首次提到云计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腾讯云是除阿里云外第二家明确披露业务收入方面数据的公司,直接叫板阿里云。

阿里和腾讯均有大量的自身业务需要仰赖云计算的支撑,随着腾讯不断加强对云业务的倚重,腾讯云和阿里云的正面对抗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