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史玉柱的资本
21290900000029

第29章 谈团队:如何赢得下属死心塌地的跟随(2)

海底捞历史上有个很经典的故事,有一次有客人在店里闹事,和店员动起手来,那些小混混回去叫人,不一会儿来了一卡车的人,手持铁棍声称要砸店,当时的店长是杨小丽,女孩,身高只有1米5几,但是杨小丽一声令下,所有店员抄起桌椅板凳冲出去,杨小丽一个弱女子站在最前面。《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作者黄铁鹰教授写到这个细节,他事后问杨小丽,你不害怕吗?杨小丽当时的回答耐人寻味,她说一个店装修要好几百万,绝不能让他们砸了。这个死心塌地的姑娘杨小丽,现在是海底捞的高级副总裁,是海底捞CEO张勇最得意的助手。

员工们其实很单纯,他们要得不多,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合适的工资水平以及有归属感的团队。企业需要把员工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天生忠诚的员工,只有逐渐对企业认同的员工。

4.不用空降部队,给员工发展的空间

史玉柱对于人才的使用有这样的观点:尽量不用海归高才生,而用国内自己培养的员工。他说:“外面那个人是MBA毕业的,是个海归,这个人有多大本事,然后聘来做总经理,这种事我们不做。不是说他没有本事,而是中国很多企业的特点造成的。固然他有可能很有本事,但是有没有本事是相对的。比如一个外科医生,在他的手术室里面,他是个人才,他跑到商店里面,要当促销人员,可能还不如一个小学毕业的,他就不是一个人才了,人才是相对的。”

史玉柱觉得企业已经聚集起队伍了,你从外面空降下来几个人才,公司的管理层、下面的员工都很难去接受,“你再有本事,只要大家抵制你,你也没办法。但是你也不可能引进一个大海归,就把所有过去的人通通都换掉,也不可能。”史玉柱觉得哪里都有真正的人才,人才不一定要去外面找,也不是说海归人才都是名不副实,他认为在“那个特定环境下,是个人才;换了个环境,就不一定是人才”。

高学历、高职称的人相对那些没有学历、普通的人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占了很多优势。然而,有优势不等于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就必定强过这些人,也不能说只有这些有学历顶着桂冠的人才算是人才。在西方有这样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这充分说明,人才其实也是相对而言的。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够完全发挥他的作用,关键是看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能够做好,做出成绩来,他就是人才;如果不行,即使顶着再多的桂冠,他也不是人才。

阿里巴巴成立之后,马云把企业目标定为全球化的企业,又刚刚得到软银大笔的投资,马云便从全球各地招揽了大量国际知名院校的MBA。马云曾对自己的十八罗汉讲过:“你们只能够担任排长、连长的职务,团长以上的职务我要另请高明。”阿里巴巴在刚起步的时候,为了能够尽快地步入正轨,他请了一个曾经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这位职业经理人的确魄力很大,张口就要1500万美元的预算,把马云听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个时候阿里巴巴的几位创始人掏尽了口袋,也不过凑了50万元创业资金,与这位成功人士的要求差距太大。最后只得将对方送走了。几乎所有高才生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马云最后将95%的MBA都赶走了。

马云把此次经历形容为:“把波音飞机的引擎装到了拖拉机上,结果就是四分五裂。”当然,马云也不是全盘否定高才生,他说那些职业经理人、MBA管理水平确实高,但无奈不适合阿里巴巴这个草根出身的企业。马云说:“就如同把飞机引擎装到了拖拉机上,但是如此高性能的引擎真的就适合拖拉机吗?业界的高手们讲起来头头是道,感觉真是很有道理,但是结果却是做起来全错!当时公司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马云多次表示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也不是完全抛弃掉高才生,要到企业稳定发展之后,具有更广阔的目标之后,再去聘请其他的优秀人才,这样渐进式才有好处。马云在抛弃“海归”之后,大胆起用身边的“土鳖”,尤其是重用原来的联合创始人,这些人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不过这也不是说阿里巴巴团队都是“土鳖”,其实从联合创始人开始,就没有真正的“土鳖”,“土鳖”只是相对而言。

企业家应当为自己的员工建立一套完备的上升体系,供员工学习、成长,在里面选拔人才,这远远要比从别的地方寻找人才要靠谱得多。国内一家知名公司就是这样做的,该公司会为每位新员工配一位导师,在辅导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新人们了解公司文化,此外还会安排他们参加一系列丰富完整的新人培训。新人入职的第一周可自由组合,可以随机采访公司内的老员工,请他们讲述在企业内的经历和故事,感受老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切身体会。这令新人刚刚入职就迅速融入企业中,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产生良性促进。

此外,在后备干部的培养项目中,该公司还专门安排了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研讨沙龙等活动,让学员和高管互动,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背后的故事。为了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费了很长的时间和人力,最终打造出管理发展和专业发展双重晋升发展通道,以引导员工清晰定位并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各尽所能。并能通过科学的培养方法培育更多的人才,能根据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让真正的人才得到与能力相匹配的提升。

就像一列火车飞速前行,想要长久地保持速度,那么就需要火车上、铁轨上每一个零部件都保持最佳状态,如果想变得更快,就需要使用更好的零件。员工就是这样一个个零件,他们的成长直接决定企业的未来。

5.多引进战术人才,少引进战略人才

2015年8月,久未露面的史玉柱出现在巨人员工大会,他给员工们分享了最新的观点,其中一条就是谈到战略问题:“因为整天想着战略、讨论战略是最耗时间的,容易让团队眼高手低。我们公司只有三个人可以谈战略:我、刘伟、纪学锋,其他人别谈战略。”这两个人是史玉柱的“左右手”,是巨人网络的总裁。

史玉柱说:“企业制定战略的人不需要很多,如果一个企业制定战略的人太多,就会整天在一起夸夸其谈。制定战略的人是谁呢?就是公司董事长。然后他负责到处打听消息,开拓知识面;比如去读书,今天听听这个经济学家的,明天跟那个企业家去交流;然后身边再安排几个顾问或高层人员进行培养。我曾经培养过很多战略人才,但后来都离开了。”

史玉柱对此很遗憾,这种只会夸夸其谈的“战略人才”耽误了不少计划的执行,史玉柱评价说:“往往水平不高的人自封为战略家,因为那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办法证实的。而战术问题是,你做得出来就是做得出,你做不出来就是不会做。”他强调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要有执行能力,尤其要有执行战术的能力,善打小规模战斗,而企业真正的战略走向留给董事长以及高层们就好。

战术型的人才显然要比所谓战略人才重要得多,他们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公司里,扮演着执行战略的角色,没有一群战术型人才负责执行,再好的战略也只是纸上谈兵。战术性人才一般都是在他们所在的专业领域表现突出,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入的了解,最后爬升到该领域的专家。

在小说里或者电影里,常有不按常理出牌又往往把事情做成功的男主角,这些人特立独行,总是破坏规则。还有一些老好人在企业里“享福”,做不出突出业绩,仗着自己进公司时间长,跟每个人都和和气气的,对于这样的人,企业领导者就是拉下脸也要跟对方说“拜拜”。

社会人文学博士霍夫斯坦德曾经说过:“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的、以完整主义理论为依据的观念,但其结果是坚实的。”企业绩效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好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中国有句老话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员工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他们可以把企业的业绩搞得红红火火,也可以把企业搞覆灭掉。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千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谁提,谁离开!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后,你讲的话我一定洗耳恭听。我们喜欢小建议小完善……我们感恩你的每一个小小的完善行动。”马云也不喜欢那种纸上谈兵的人,他比较喜欢脚踏实地的年轻人,任何企业都需要大量真真正正做执行的员工,他们才能让战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个人执行力决定个人的成败,执行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是执行力最简单也是最精辟的解释。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的执行力,却是很多个人、团队、企业所欠缺或者说是不完备的。真正的人才会在第一时间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一般不会出现差错和失误,把任务交给他总让人放心。当然,执行并不是囫囵吞枣般地上面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人才会把上面的意图充分领会,实现战略层面的对接,出色地完成任务。

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据周鸿祎回忆,1998年左右张小龙就已是非常厉害的程序员,张小龙当时在编写免费共享邮件客户端软件Foxmail,张小龙以一人之力开发出的软件,足可与一家公司相媲美。Foxmail 3年之内积累了200万用户。

但张小龙不是一个喜欢创业的人,Foxmail用户越来越多,张小龙一个人维护的任务越来越重。此时,刚出任金山软件CEO的雷军给张小龙发了一封邮件,谈论的是Foxmail的漏洞,随即提出收购Foxmail,张小龙开价15万,想一卖了之去美国。可雷军当时因为其他事情烦扰,收购就没成。两年后,Foxmail卖给了博大,价格是1200万。张小龙也成了博大的技术负责人。

2005年,博大被腾讯收购,张小龙正式进入腾讯,开始了QQ邮箱生涯,张小龙将QQ邮箱打造成中国第一邮箱。2010年,张小龙给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里面表示即时语音通信软件即将崛起,建议启动项目。马化腾给了张小龙一亿元研发资金,自己组建团队,告诉他一定要成功。最后微信诞生了,张小龙被称为“微信之父”。

张小龙就是典型的战略与战术执行双人才,但是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乱说话,只给马化腾发一封邮件提建议,其他时间就是默默地做好交代的事情,他把QQ邮箱做到极致,不弹广告、无限容量,他把微信从0做到5亿用户。

选用有超强执行力的人才会让企业家“省心”很多,而那些自诩“战略家”的人才,大多是未经过真正考验的大学毕业生,空有热情,并不能够真正地制定战略,所以企业在选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6.老板要想大富,先让员工小富

2015年12月,此前称自己“退休”的史玉柱重回巨人网络,主抓研发工作,他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已经回到巨人大厦上班了,他还说回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给研发人员加工资,平均幅度加50%”。

史玉柱很看重为员工开高工资,他认为老板想要赚钱就要先让员工赚钱,他问“为什么秦始皇能统一六国,成为第一代皇帝”,因为“秦始皇采用了耕占机制,即,抢到十亩田,分战士三亩,杀一个人,奖十块钱”,所有民众的积极性高涨。史玉柱说,做老板要敢分钱,敢分权,敢用人,而分钱决定了赚钱,科学地分好钱,才能让公司赚到大钱。

史玉柱有这样的观点:“根据我的经历来看,给员工高工资时,实际成本是最低的,公司是主动的。在人才面前,若你比其他竞争对手给出的工资高一截,一年之后你回过头来看,你所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你所付出的成本,企业最高的成本不是给合格员工发高工资,而是还在给大量不合格员工发低工资。”史玉柱认为高工资其实是低成本,作为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老板就不能跟员工“抠”那三百五百的工资,那样只会让你离心离德,所以史玉柱是以高工资“利诱”员工,让员工产生高涨的工作热情,他们会给史玉柱带来更多的利润。

与史玉柱的观点相同,华为“大佬”任正非认为“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在任正非眼中,华为是“三高”企业: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他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重赏之下才有勇夫。

华为对员工们敢花钱是出了名的,新员工正式上岗前的内部培训期间,工资、福利照发不误,华为曾经提出:“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花不了的要扣工资。”华为还鼓励员工在该花钱的时候一定要舍得花钱,对重点客户的投入不惜血本。1996年,华为在开发上投入了1亿多元资金,年终结算后发现,开发部节约下来几千万。任正非知道后说了一句话:“不许留下,全部用完!”开发部最后只得将开发设备全部更新了一遍,换成了最好的。

联想柳传志也抱有同样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联想最困难的时期,柳传志咬着牙拿出来10万元钱在山东聊城办了一个养猪场,让自己的员工能够吃上肉。在年金制度上配比10%~20%的奖金,等到员工退休的时候,能够有一笔退休金,这样员工就可以过很好的生活,如果这个员工在工作5年以后辞职离开联想,他会觉得联想是一个很好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