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1290300000032

第32章 拒绝智慧,应酬中要恰如其分地去说“不”(2)

试着将话题扯远

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话,如果我们用“不能告诉你”来回答,那会使自己显得粗俗无礼;如果套用外交用语“无可奉告”来回答,又会给提问者造成心理上的失望与不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拒绝对方的同时又不使自己陷入难堪的泥潭中呢?这时你不妨学着赵本山的样,将话题扯远。

在一次小型的联欢会上,观众席上有一个女子突然问赵本山:“听说你在全国笑星中出场费是最高的,一场要一万多元,是吗?”

这个问题听起来就让人为难:如果当时赵本山作出肯定性的回答,那会有许多不便;如果确有其事,他也不好作出否定的回答。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赵本山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将话题扯远的方法。

赵本山说:“你的问题提得很突然,请问你是哪个单位的?”

“我是大连一个电器经销公司的。”那位女子说。

“你们经营什么产品?”赵本山问。

“有录像机、电视机……”女子答道。

“一台录像机卖多少钱?”

“四千元。”

“如果有人出四百元,你卖吗?”

“那当然不能卖,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那位女子非常干脆地回答道。

“那就对了,演员的价值是由观众决定的。”

那位女子问的是“赵本山出场费要给一万多元是不是属实”,而赵本山却岔开了提问者的话题,换成了“演员出场费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他在亮出底牌以前却又撇开问题,去扯一些看似无关的闲话。经过一番类比性闲话的诱导以后,赵本山才使他岔开替换的话题呱呱坠地。这样,既回避了正面回答,又没有给对方留下一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的印象,使得交际气氛异常轻松而和谐。如果赵本山不采用这种将话题扯远的方法作答,而是拒不回答此问题,就有可能把交际气氛弄得异常紧张,甚至不欢而散。

运用将话题扯远的拒绝技巧,换题才是关键,所转换的话题一定要和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有着某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同时,将话题扯远还可以运用在其他场合。比如,对方对自己所讲的话题不感兴趣时,我们可先放下正题不谈,而从对方感兴趣的问题下手,等对方进入状态后,再将话题转移回来,这样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聪明人懂得委婉拒绝

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些情况:别人有求于我们,而自己却出于各种原因不能帮助到别人,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因此而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若对方提出的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反驳对方;我们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意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要想处理好上述情形,就要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巧妙委婉地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说“不”。

第一,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多数情况下,直言因逆耳而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或行为时,可采取假托由于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从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

例如: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要求自己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可自己又不想订阅。这时我们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请谅解。”

第二,反复申诉。

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权利时,我们要维护好自己的权利,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也不能生气,不能急躁或高声喊叫,应该学会在一种冲突的情境中有效地反复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例如:你到商店去买东西,由于购物的人多,售货员少找给你十元钱。你向售货员提出,售货员因记不清而引起了纠纷。这时你要以一种平静而重复的声音诉说是如何少找给你钱的,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下面这段店员和买主的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买主:小姐,你少找给我十元钱。

店员:不会吧,我们总是一手交钱,一手付货。

买主:我相信你们总是这样做的,可是你确实少找给我十元钱。

店员:你有发货票吗?

买主:有(拿出发货票),你看,就是差了十元钱。

店员:(看发货票)你在这里买的是两双儿童的靴子。

买主:不错,你再算算,就是差十元钱。

店员:你看过你的衣袋没有?你是不是掉在哪儿了?

买主:不会的,我没动地方。我衣袋里再没有钱了。

店员:现在没法结算,快关门时我们结账,你来一趟好吗?

买主:好。

第三,模糊应对。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那么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

例如:

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

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养病,慢慢会好的。”

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是说不清的,但给病人以希望,对病人也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第四,热情应对。

明确表示自己希望满足对方的要求,并表示同情,可是实际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请对方谅解,而不直接拒绝。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

客户要求电信局安装市内住宅电话,由于供不应求,无法一一满足,但又不能拒绝客户的要求。回答时,应表示同情,并热情地说:“满足客户的要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可是由于目前线路短缺,还不能全部解决,我们正创造条件,请您耐心等待。”

第五,旁溢斜出。

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给予回避性的回答,而不直接否定对方提出的不合己意的问题。

例如:你的同学问你:“某某小说写得很不错,你认为怎样?”

你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某作家的某一本小说。”

再如,星期天,你的妻子说:“今天我们去看话剧好吗?”而你不愿去,可以说:“去看电影怎么样?”这种回答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对方可能会同意你的意见。

糊涂得恰到好处

含糊其辞要用得恰到好处,该含糊的地方含糊一下,能使你游刃有余;该详尽之处,万万含糊不得,否则会让人误解你没有诚意,反而弄巧成拙。

得糊涂时且糊涂,但你可不能真的“糊涂”,嘴上糊涂,心里可要比谁都清楚,脑子更要飞快转动,这就叫适度糊涂!

当上司提出某种要求而属下又无法满足时,属下可以设法造成已尽全力的错觉,让上司自己放弃其要求。

比如,当上司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时,你可采取下列步骤先答复:“您的意见我懂了,请放心,我保证全力以赴去做。”等过几天,再汇报:“这几天因急事出差,等下星期回来,我再立即报告他。”又过几天,再告诉上司:“您的要求我已转告了,他答应在公司会议上认真地讨论。”

尽管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你也会给上司留下好感,因为你已造成“尽力而为”的假象,上司也就不会再怪罪你了。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总是念念不忘。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音,就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的问题,反感、不满便会由此而生。相反,即使不能满足上司的要求,只要能做出些样子,对方就不会抱怨,甚至会对你心存感激,主动撤回那些让你为难的要求。

在拒绝中,一方对另一方提出的问题,不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采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给予答复,搞得对方不知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故意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不对问题正面回答。这就是拒绝别人的“模糊语言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社交活动中语言表述应力求清楚明白,少用或不用模糊语言,这是对的。但适当地运用一些诸如“大概”、“也许”、“可能”之类的模糊语言会给你的讲话提供巨大的帮助。尤其在需要拒绝别人的情况下,巧用模糊语言,可以使对方不知不觉地处在被拒绝的位置上。

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小的时候,有一次有人把他领到一个装有一獐一鹿的笼子跟前,问他:“你能说出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吗?”

王元泽确实是分辨不出,他苦思良久,然后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

人们听后大为惊奇,对他的巧妙回答赞叹不已。这里,王元泽回答时用的就是模糊语言。他的回答甚是巧妙,不仅使别人无以辩驳,也使自己摆脱了困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模糊语言拒绝别人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当你遇到有人向你推销电饭煲时,你虽然心里不想买,但又怕说出来伤人面子,此时你便可以说:“买不买我还没想好,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这样,你虽然没有直说不买,但却给了对方一个模糊的答案,实际上也就等于把他拒绝了。

另外,采用模糊语言,有时也指故意装糊涂,或对问题支支吾吾、含含糊糊,或干脆装作不知道,没听到别人的问题。

勇敢而明白地说“不”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明君,而魏征则是敢于向皇帝说“不”的名臣。

有一次,“大逆不道”的魏征竟然指责皇上李世民失信。

“陛下曾说:‘朕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但陛下言而无信,自己就失信过好几回了。”魏征对李世民说。

“寡人什么时候失信于人了?”李世民心中有几分不悦。

“且听微臣细细道来。”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登基之初,曾下令免去所有百姓欠官家的债务。可如今朝廷仍然追索秦王府的旧债,理由是秦王府的债权不属朝廷。陛下过去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虽贵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也应该属于官家所有。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追索呢?”

李世民低头不语,显出沉思的神色。

魏征见状,接着说:“刚才只是一例。陛下又曾降旨免除关内外两年之赋税,百姓闻之欢欣鼓舞。而今又降旨说今年照常征收赋税。朝令夕改,只会失人心于天下。臣以为,若想以诚信御天下,当从陛下始。”

面对这种触犯龙颜的行为,李世民非但没有降罪于魏征,还高兴地说:“爱卿说得好,寡人确实言而无信,幸好让卿家给点了出来,否则失信于天下,那就不妙了。”

魏征毫不隐瞒,一针见血地向李世民失信于民的行为说“不”,李世民不仅不生气,还对他大加赞赏,并且心存感激地给予魏征很高的评价:“贞观以来,尽心于主、献纳忠言、安国利人、犯颜正谏、匡朕之违,以唯见魏征一人。”李世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识到魏征虽然对自己说“不”,其实是从反面赞美自己是一个明君。因为只有明君,才可能接受臣子的诤谏。同时,李世民明白魏征是为自己的江山着想,君王的过失,臣子及时指出来,有利于治理国家。

所以,当别人的行为有错误时,说“不”比一味迎合更重要。迎合容易使对方忽视自己的缺点,沉浸于虚幻世界里,不利于他的进步。在对方出现错误时,还一个劲地恭维,这种赞美就有阿谀奉承,甚至居心叵测之嫌。

另外,对于不能办到的事,我们要明确地说“不”。模棱两可的说法会使对方怀有希望,容易引发误解,当最终无法实现时,就会使对方觉得受了欺骗。俗话说,晚断不如早断,要一次就让对方死心,否则会害人害己。

在喝酒时,如果有人问你:“再来一杯怎样?”你应十分清楚地告诉他:“我已经喝了十杯了,不能再喝了。”如果你说:“我已经喝成这样了……”就无法使人了解你到底喝了多少,或许对方会认为你还能继续喝。

男友约你一起去看电影,无论接受或拒绝,都该表明态度。暧昧的态度只会使他焦躁。如果你接受,那就要说:“太棒了,我一定要去。”如果是拒绝,你就表示:“真可惜,不能和你一块儿去。”

总之,你的言语必须确实明白地表示出你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虽一时能敷衍过去,但总有一天,当对方明白你以前所有的话都是托词时,就会对你产生很坏的印象。所以,与其如此,不如干脆坦白一点儿,毫不含糊地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