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1290300000021

第21章 委婉含蓄,应酬中说话要学会给人留面子(2)

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些直性格的人,这类人往往心直口快,说了许多不应该说的、过头的话,因此得罪了一些人。直虽有直的好处,但在不该直的时候直,就会伤到人。

同样的话,我们只要换一种口气、换一种态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必要时,我们需要把话说得含蓄点。

含蓄法是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含蓄语能使本来很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自己的信息。因此,有人称“含蓄”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

在平常交际中,总会出现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此时,你就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缓和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具体地说,含蓄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讳饰式含蓄法。即用含蓄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话。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会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见一孕妇上车便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觉得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妇女大姐让个座位。”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的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二是借用式含蓄法。这种方法是借用一事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比如: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会当着别人的面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提问者的一种含蓄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谈继续进行。

三是曲语式含蓄法。把话说得让人爱听,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对恰当的人,说出最恰当、最顺耳的话。

比如:当你去拜访朋友,主人热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而你却直言说:“不吃,不吃,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零食。再说,我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还有胃口吃这些东西。”这样不仅让人扫兴,而且还会伤到主人的自尊心。你应该体谅主人的一片热情和好意,含蓄地说:“谢谢!谢谢!多新鲜的水果,多香的糖,只可惜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太遗憾了!”

可见,含蓄说话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做人的艺术。含蓄是说话达到有效目的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待人友善的表现。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有这种文明意识,掌握这一有利于人际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含蓄是一种善、一种修养、一种韵味,一个没有人情味、缺乏修养的人,是很难含蓄的。含蓄是一种超越直白的更高的人生态度,它表达的是动态的人生成长成熟观。

给人指出错误也要留面子

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别人留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人留条退路,那么他只好使出最后一招——自卫,也不会给我们面子。因此,当我们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

法国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曾说:“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间接地指出别人的错失。

我们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当发现对方有明显的错误时,会毫不客气地批评并指责对方。由此一来,对方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或突然陷入沉默,或挑剔我们的言词来反驳我们。

因此,为了不触犯对方的自尊心,即使发现了对方的错误,也不要立刻指出,而应采取间接的方式。据说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时非常喜爱辩论,尤其对于别人的错误更是不能容忍,总是穷追到底。因此,他的看法往往不能被人接受。当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便改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来他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

由此可知,不要用“我认为绝对是这样的”这类口气威压对方,用“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这种委婉的态度与对方交谈,效果会更好。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不对他人纠错,但要学会巧妙地纠错,让对方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你善意纠错的意图,使他内心对你心存感激。或者纠错之前先总结一下对方的优点,然后再慢慢引入缺点。在对方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

另外,在我们进行纠错时,不能先入为主,对人抱有成见。

所谓成见,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入为主的执着,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一件事情,往好处去看,倒也罢了;往坏处想,把好的事情用成见定为坏事,把犯错的好人运用成见定为坏人,那就太不应该了。

成见就像茶杯里有了毒素、杂质一样,即使倒入再清净的水,也不能饮用;成见就像田地里的荆棘、杂草,即使播撒再好的种子,也不容易生长。

一件好事,本来有益于国计民生,但由于成见而持反对意见,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个好人,本来可以委以重任,前途大好,然而因为有人对他有成见而反对,致使人才不得重用,殊为可惜。

有些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实。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只要能改,也不可怕;如果一再固执成见,成为执着之病,那么有见解倒不如无见解。放弃成见,凡事用客观的态度看待,不必预设立场。“是”,就还给它一个“是”的本来面目;“非”,就还给它一个“非”的真相。唯有消除成见,去除执着,才能认清实相,拥有真心。

还有就是,纠错时,切不可没完没了。

在我们与别人沟通时,经常会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反思再深刻,也不如“旁观者”看得透彻。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时,及时予以指正和纠错,是很有必要的。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纠错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纠他人的错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纠起错来就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纠错方法。有经验的人在纠错时,懂得适可而止。纠错时,每次只可提及一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否则就会使对方难堪。纠错的话不宜反复去说,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说个没完,就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

最后,纠错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言辞,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为这是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也是缺乏修养、没有沟通风度的表现。有经验的沟通者,在纠错时,会采用各种技巧提出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但不会用讽刺、挖苦的言词和粗话等来侮辱对方的人格。

纠错是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一种方法,但纠错最忌讳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否则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还会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

说话委婉,替别人找个台阶

一般在谈话过程中,对方坚定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如果我们表示不同意,想要改变对方观点,首先要顾全对方的面子。因为如果对方同意了你的意见,也就等于承认他自己是错的,他的自尊心会难以接受。

谈话精明者知道怎样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

一位顾客到一家百货公司去退货,要求退换一件外衣。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只因为她丈夫不喜欢。她向售货员解释说“绝没穿过”,要求退换。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说明这一点,那位顾客是绝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绝没穿过”,而且也精心伪装过了穿过的痕迹。如果直接反驳她,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们家的某位成员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了。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一起堆放在沙发上,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这件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遇到了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有已经被洗过的明显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于是,她只好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售货员的话说到了顾客的心里,使她不好意思再坚持,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就这样避免了。

通常,人们会为谎言寻找各种借口,我们若想戳穿对方的谎言,不仅要让对方相信自己,而且还要懂得如何把对方从自我矛盾中解救出来,并且说得他心服口服,让他体面地收起那套鬼把戏。

有时,即使我们说的是千真万确的实话,对方也肯定能接受,但也要三思而后说。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是说话的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说实话。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如顾及面子、自尊,以及出于保密等,实话实说有时会令人尴尬、伤人自尊。因此,实话是要说的,但应该巧说。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实话巧妙地表达出来,说得既让人听了顺耳,又让人能欣然接受呢?在这里介绍几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