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在刚出院的1~2个月内,要保持住院时的活动量,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强度,避免运动量过大,加重心脏负担。运动前一定要征求医生的意见。目前,散步被认为是较安全的运动方式,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而在活动时还应注意保暖和自己的感觉,如有累的感觉或脉搏超过120次/分钟,提示运动量已超负荷,就应立即停止运动。如果出现胸闷,要立即含服硝酸甘油,并停止活动静养一段时间。
(2)保持情绪稳定乐观。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收缩血管,使血压增高,增加心脏负担,进而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病人要培养“顺其自然”的观念,遇事不急不躁,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不看紧张激烈的球赛和惊险恐怖的影视节目。
(3)注意饮食,戒烟忌酒。冠心病虽然为多因素疾病,但目前认为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糖尿病等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冠心病病人宜低糖、低脂肪、清淡饮食,不要吃得过饱,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豆制品,防止高脂血症。严格戒烟和戒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复发。
(4)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寒冷可使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诱发心绞痛。因此,冠心病病人在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夜间不要外出,更不要逆风走路。
(5)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要克服“万事大吉”的思想,仍应严格坚持按医嘱服一些扩张血管和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减少和防止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复发。同时还要坚持每2~3个月到医院复查血压、血脂、血糖和心电图,发现异常时,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66.为什么急性期心肌梗死病人需卧床休息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死使血供中断,导致供血远端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发生的坏死。心肌细胞坏死后有一个逐渐修复和愈合的过程,大约3~7天内肉芽组织开始增生,3~4周后肉芽组织基本纤维化,6周后坏死心肌会形成瘢痕愈合。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同时心梗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顺应性降低,可发生一系列血液动力学改变情况。包括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及外周阻力增高等病症。另外心肌梗死急性期由于坏死心肌尚未瘢痕愈合,心肌组织十分脆弱,若不加以注意则可能会出现心脏破裂而导致死亡。
基于以上病理生理上的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第一周,病人需绝对的卧床休息。不仅身体要得到休息,头脑也要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波动,才能达到最佳的休息效果。安静卧床休息时,会使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病人处于卧床休息状态,也会使心脏负荷减少,可避免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同时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可防止和减轻心律失常的发生;另外,也可减少或避免由于体力活动而诱发的心脏破裂、室壁瘤发生的可能性;安静休息还会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从而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
急性心肌梗死期间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但并不是卧床时间越长越好,否则可使患者体力活动能力下降,肺通气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肺不张或坠积性肺炎,有可能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肺栓塞,还会出现食欲减退、便秘、骨骼肌废用性萎缩或/和肌力减退,甚至骨质疏松和关节挛缩,也会导致患者产生心理压力,打击患者抗病的自信心。所以说,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卧床休息对康复有着重要意义。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开始增加活动,进行康复锻炼。
67.心肌梗死恢复期应怎样生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急重症,往往使病人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可以使一个原本健康的人在心梗发作后丧失治疗的信心,无形之中为疾病的治疗设置了障碍。所以,病人在恢复期建立战胜疾病的良好心态和学会运用科学的医学常识来调整和保养身体,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病人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做到在战略上藐视疾病,在战术上重视疾病,仍然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一、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掌握疾病的动态发展
经过正规治疗,心肌梗死急性症状可以较快得到控制,一周后再次梗死的可能性不大。许多病人在心梗发作后仍然可以正常生活许多年,期间并没有心绞痛发作,但也有少数病人在运动或情绪紧张时会引发心绞痛,经常需要住院治疗。还有少数病人在急性期后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或者同时伴有少尿、下肢水肿、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都说明病人的心功能已经受到损害,需要长期抗心力衰竭治疗。所以,要随时注意恢复期心肌梗死病人的病变情况,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坚持系统的治疗,严格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掌握疾病的动态发展。其次病人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作为二级预防,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另外,复查时要注意血压变化,观察心梗后有没有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病症出现,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病症,以便及时防范。
二、加强保养
(1)合理膳食。节制饮食,同时戒烟限酒(每天低于50克)。高胆固醇血症者营养要合理,要少食多餐,食物要清淡易消化,以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增加摄入高纤维食物。不要饮用咖啡及食用富含多饱和脂肪酸的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蛋黄、墨鱼、鱿鱼等。
(2)适量运动。心梗半年之内的病人不宜做比较剧烈的运动。锻炼要适量,根据个人情况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一般合适的运动量是指运动后轻微出汗,呼吸次数稍有增加,心率小于115次/分,无不舒适感觉。运动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练气功等。气温高或湿度高的天气情况应暂停运动锻炼。运动前后避免情绪激动,同时随身携带保健药盒。运动前不宜饱餐,运动后不要马上洗热水澡,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不舒服、胸闷、气短、心慌、头晕、大汗和心律失常等情况,要立即停止运动,服急救药物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3)戒烟。吸烟可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上升,并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所以心梗病人尽量不要吸烟。尤其在运动后不能吸烟,因为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心脏容易受损伤,再加上尼古丁的作用而易诱发冠心病等意外。
(4)情绪平和稳定。心梗急性发作的一个时期内,病人可能出现情绪不安、恐惧、焦虑,对此应正确对待。病后不要恐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病过度抑郁,避免精神压力和不良刺激,尽量防止强烈的情绪波动及过度的精神疲劳。虽然笑能解除烦恼和抑郁,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分泌,使人体的胸腹、心肺甚至肝脏得到有益锻炼,有益于减轻疾病。但是大笑、狂笑则不利于健康,特别是心梗病人,因为大笑可加速血液循环,使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5)起居有度。心梗病人应早睡早起,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宜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性生活应酌情恢复。多数患者在心梗后6~12周内,除重体力劳动外,均可回到原工作岗位。但应改变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保持工作与家庭生活愉快,定期参加体育与娱乐活动,继续自己美好的生活。
68.怎样预防冠心病猝死
由于冠心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目前尚未发现根治的方法。为了避免冠心病猝死的发生,专家建议患者宜做好以下预防措施,防微杜渐,将猝死的几率降至最低。
(1)保持情绪稳定。要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免因内分泌功能增强而引起心肌突然缺血。
(2)戒烟禁酒。要彻底戒烟禁酒,这是因为每天吸1~14支烟的人,死于冠心病的危险率比不吸烟者高67%;每日吸烟25支以上者,则死亡危险性比不吸烟者要高出3倍。戒烟以后,这种危险性可逐渐降低,3~5年后可降至不吸烟的水平。虽然少量饮酒有减少冠心病突发的作用,然而酗酒的危险性极大,应当适可而止,绝不可恃强狂饮,有冠心病者更应戒酒。
(3)保持理想体重。医学专家们发现,如果超过标准体重的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就会增加1倍。因此,肥胖者必须减肥。减肥的最好方法不是饥饿节食,而是坚持运动。喜欢运动的人,其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比习惯久坐者减少35%~55%。当然,运动宜适度而持久,不可剧烈。
(4)治疗高血压。高血压不仅可因突然发生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所以,从高血压的早期就应开始治疗,具体方法是:放松精神,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宜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缓和的降压药物。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千万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而发生危险。
(5)降低增高的血脂。血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是发生和加重冠心病的重要原因,故不宜吃富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和易使甘油三酯升高的高糖食物及大量饮酒。
(6)防止便秘。由于大便干燥秘结,排便时可增加腹压从而影响心脏健康,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所以,病人平时要养成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的习惯,以保持大便通畅。
(7)药物自救。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装有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保健药盒,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冠心病病人可坚持每日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50mg,对预防猝死也有良效。
69.怎样为猝死病人做体外心脏按压操
如果病人突然出现胸痛不止,口吐白沫,面色发绀,身体抽搐,意识不清,眼球上翻,呼吸微弱,脉搏跳停等症状,则说明病人心脏停跳,多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如果救治不及时,病人很容易死亡。此时,需争分夺秒救治,立即安排病人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握空拳连击病人心前区3~4次,叩击时力量要适中。如果心跳呼吸仍未恢复,应紧急进行体外心脏按压,使病人心肺得以复苏,为抢救赢得时间。
体外心脏按压的具体操作方法为:
(1)立即安排病人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注意头部不要高于心脏平面,否则会因重力关系,致使脑血流减少。可将病人的两下肢抬高15度,这么做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和增加心排血量。
(2)按压点为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
(3)施救者应位于病人一侧,以一手掌根部置于挤压点,另一手掌根交叉重叠在该手背上。
(4)肘关节伸直,借双臂和体重力量垂直向下用力,使胸壁向下压陷4~5厘米。
(5)下压与松开各占挤压周期的50%,下压会将血液挤出心脏(人工收缩期),松手要迅速,让血液再迅速回流充盈心脏(人工舒张期)。
(6)按压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7)只有一人进行抢救时,可采用两次人工口对口呼吸1次和15次胸外心脏按压,即2:15的比率;如有两个救援人员,可以每口对口呼吸一次,按压心脏5次,即1:5的比率。一人操作的缺点是每做一次口对口呼吸,就要中断心脏按压,势必降低抢救成功的几率。
如果行体外心脏按压后,病人的大动脉有搏动迹象,发绀消失,皮肤也转为红润,同时能测到血压,表明行使的心脏按压有效。
70.行体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什么
体外心脏按压法是救治者从体外压迫一度停止跳动的心脏,使之恢复跳动的一种急救方法。有效的心脏按压能维持心脏的充盈和搏动,诱发心脏的自律搏动,可保持人体重要的脏器(其中最重要的是脑)在较长时间内不被损害。正确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法时救治者应掌握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抢救者的双臂应绷直,双肩应在患者胸骨的正上方,上半身可向前倾斜,其臂部肌肉力度应够大,不然会使压迫心脏的力量减少,影响按压的作用。
(2)患者需仰卧在硬地板或床上。如患者躺在钢丝床上,应在其背后垫一块硬板,其长度和宽度应该够大。不然会使压迫心脏的力量减弱,从而减小了按压的作用。
(3)压迫部位必须准确。按压部位要在胸骨下段,不能压迫剑突、肋骨。若按压位置、按压力量不当均可引发并发症。体外心脏按压较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肋骨骨折可损伤内脏,引起内脏的穿孔、破裂及出血等。尤以心、肺、肝和脾最易遭受损伤,应尽量避免。老年人由于骨质较脆而胸廓又缺乏弹性,更易发生肋骨骨折,应倍加小心。
(4)按压时应带有一定的冲击力,使心脏受到一定的震荡,以激发心脏搏动。
(5)按压时应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方可将心内血液挤出,从而推动血循环。
(6)体外心脏按压必须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密切结合起来。
(7)操作中,如能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达60毫米汞柱以上,口唇、甲床颜色较前红润,或者呼吸逐渐恢复,瞳孔缩小,则为按压有效的表现,应坚持操作至自主心跳出现为止。
71.如何为猝死病人做人工呼吸
当病人突然出现心跳骤停、呼吸停止的状况,不可耽误时间应立即就地急救。对病人可先施行心脏按压法救治,如果救治效果不显著,可配合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使病人能迅速地改善缺氧状况。口对口呼吸法简便有效,适用于心跳、呼吸停止时的急救。行人工呼吸前,应先清除病人口腔及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异物,然后才能开始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法。具体操作方法为:
(1)急救者将病人嘴唇稍稍拉开,用另一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用力经嘴吹入肺内。
(2)吹气压力应能使病人胸廓隆起为合适,吹气宜短,大约占呼气周期的1/3,频率14~18次/分,吹气停止后应放开病人鼻孔。
(3)人工呼吸应与心脏按压配合,成人每做心脏按压4次行人工呼吸1次。
(4)若一人实施复苏术,则每压胸15次后迅速大力吹气两口;若两人实施复苏术,人工通气与心脏按压的比为1:5交替进行。
(5)为缩短心脏按压的停顿时间,在第一次呼气末应对病人进行第二次吹气。被动呼气应是完全的。
72.行人工呼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个人呼吸停止后2~4分钟内便会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病人实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将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口对口人工呼吸,是用急救者的口呼吸协助病人呼吸的方法,是现场急救中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正确对心绞痛病人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治者应了解的注意事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