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在黑暗中行走是可怕的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约创下了上市神话,马云出席了好几个顶级宴会,庆功宴后马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自己的团队,他很感谢这些人。
记者问道:“你回去最想拥抱谁?”
马云大笑:“哈哈,男人考虑问题和女人考虑问题的角度还真不一样!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过。今天的纽交所就像阿里巴巴的光棍节一样,回去不欣喜若狂,还是要继续工作。回去我还是要感谢我们的同事,第一,要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第二,虽然有很多人获得了很多钱,但这是他们应得的,他们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比这些钱多。这个社会运气有时候还真是很重要的。但我很感谢的是,我们这些人“很傻很天真”地走了这么多年,这些是他们应得的。”
马云说过:“如果你一个人在黑暗中走是很恐怖的事,但几十个人、几百个人手拉手往前走就不恐怖了。”如今单枪匹马的想法已经过时,有一个公式是:“一个人的100%小于100个人的1%。”“合作精神”在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世界上没有“全能冠军”,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所有的事情,合作往往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马云认为:“我们都是普通的人,阿里巴巴是所有的普通人聚集在一起做一件不普通的事情。”这也是阿里巴巴团队文化里讲得最多的。马云不懂计算机,也基本上不在网上购物,但是他成就了这么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对于马云来说,不懂技术没什么,懂人就可以了。
群体,在英文中为“group”;团队,在英文中为“team”。团队不同于群体。群体可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具备高度的战斗能力,而一个有高度竞争力、战斗力的团队,必须有“团队精神”。马云把团队精神和拥抱变化放在了金字塔的塔身位置,这是公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杨致远和大卫·费罗相识于斯坦福大学,两个人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参加活动、看书、研究东西。起初两个人并没有想开一间公司,只是想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有一天,两人无意中登录了一个叫“梅尔玫瑰”的搜索站点,尽管该站点内容空洞贫乏,缺少新意,但整个站点采用的分类目录的做法吸引了他俩。为什么不组织一个像这样可供登录者按自己的需求查询内容的站点?
做一个网站的想法诞生了,他们制作了自己的主页,把喜欢的靓站网址收集起来,链接到自己的主页上。他们在因特网上通宵达旦地游历,博士研究工作自然也被放到一边。像许多上网的人一样,杨致远和大卫各自收集自己喜欢的站点,然后互相交换,随着收集的站点资料日益增多,他们开发了一个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将它命名为“杨致远和大卫的www网站面”。
他们给站点分门别类,这就是雅虎的雏形。到了1994年冬天,他们的流量获得巨大增长,纵使压力很大,他们也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支持,不如就做下去吧。杨致远便中断了学业,跟大卫·费罗成立了雅虎公司。两个大学高才生,就此造就了互联网时代的神话之一。
可以想象,雅虎两位联合创始人少了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联合起来面对风雨总比一个人独木难支要好,所以要学会善用身边的人,能够联合起来创业或者做其他事情,往往就能够发挥出团队的力量。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互联网公司中那么多家都不行了,为什么阿里巴巴行?”答案就在这最初的十几个合伙人和后续加入的越来越多的“阿里人”身上,他们在马云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团队,如马云所说,这些人手拉手在黑暗里行走是无所畏惧的。
一个出色的企业需要有一个英明智慧的领导者,同时还要有几个跟他一样出色,却能甘居幕后的合伙人,在创业阶段还要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及至在底层员工的筛选上也越来越规范。企业要从上到下,一群优秀的人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团队,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创业成功,创业这项集体活动极具风险,所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再上路吧。
2.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帮很棒的人
200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团队获得“2007年最聚人气团队奖”。马云代表阿里巴巴团队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阿里巴巴可以没有马云,但不能没有这个团队。”马云一点也不觉得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他说:“就像我一直说的,我不是公司的英雄。如果我看起来像,那是因为我们的团队造就了我,不是我造就了团队。阿里巴巴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的员工,他们是我们的一切。”
在阿里巴巴,不能和团队合作的员工是待不长的,不能与人无私分享的员工也留不下。在阿里巴巴,每个员工都很重要,不管这个人在哪里,都是团队的成员,都应该全力发挥团队的功能。马云在谈到自己的团队时这样说:“什么是团队呢?团队就是不要让另外一个人失败,不要让团队中任何一个人失败。用价值观来统一思想,通过统一思想来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最后形成合力。”
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对团队的定义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才智,并且会自动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在比尔·盖茨背后有保罗·艾伦,在乔布斯背后有沃兹尼亚克,在马化腾背后有腾讯五虎,在马云背后有“十八罗汉”,在创造出商界神话的人中很少有人是单打独斗而成功的。只有把自己融入团队的人才能取得大的成功。融入团队要有团队意识,要让自己拥有团队意识,首先就要摒弃“罗宾汉式独行侠”的思想,所谓“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凝聚众人的力量,团结合作,才能开创一番真正的事业。
1999年,当马云收购陆兆禧的互联网长途电话业务小公司后,陆兆禧觉得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就跟着干了。到了2003年“非典”肆虐,深圳人人自危,业务根本没法开展。但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阿里巴巴华南大区在陆兆禧的带领下迅速壮大,到2004年8月,华南大区的业务团队已从陆兆禧组建之初的孤家寡人发展到百余人并负责管理福建区。
对此,马云非常满意,他力排众议任命陆兆禧出任支付宝总裁。2004年12月,陆兆禧带着手下7个人开始支付宝的初期创业。在陆兆禧的苦心经营下,支付宝几乎覆盖各个行业,长久占据第三方支付的龙头地位。
2008年因孙彤宇的离职,陆兆禧被调到淘宝,出任淘宝CEO。在他的任期内淘宝成交总额攀升了8倍。2012年7月,陆兆禧出任首席数据官岗位,负责全面推进阿里巴巴集团成为“数据分享平台”的战略,向集团CEO马云直接汇报。如今陆兆禧接替马云成为阿里巴巴CEO,后又为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马云对他是极为信任。
包括马云的夫人张瑛也在阿里巴巴创业之初作了非常大的贡献。用张瑛的话说,她能做的就是:“他们白天开会,我在厨房做饭。他们半夜开会,我在厨房做夜宵。我顶着政委的虚职,干着勤杂工的事。”食堂保证开火,夜宵保证品质,张瑛辞掉老师的工作,费尽心思做好阿里巴巴的后勤工作,是这些人一起凑成一个团队,才给了马云发挥的空间。阿里巴巴的成功是每一个员工用汗水筑成的,马云很清楚这一点。
3.企业需要人才而不是天才
马云对员工格外看重,他曾说:“你的员工,你的团队是唯一能够改变一切的力量。员工是帮助你实现梦想的基础。大企业总是抱怨创新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实现目标,原因是它们没有倾听员工的意见。他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股东身上。股东会给你很多意见,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却会离你而去。股东随时都在改变主意,但是你的员工却总是和你站在一起支持你。”
在员工的用人方面,马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觉得企业需要人才,而不需要那种所谓的天才员工。他在演讲中说:“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吧,要是你认为你的员工都是人才,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得像个人才,如果你不相信他们的能力,那么他们永远也不会变人才。”
马云表示当时他以为那些MBA高材生个个都是人才,事实上他们也确实都是人才,但不适合阿里巴巴,马云表示结果非常让人失望,他讲了这样一个经历:“那时,我记得曾有个营销副总裁跟我说:‘马云,这是下一年度营销的预算。’我一看,天哪,就问道:‘什么?要1200万美元?我只有500万美元。’他却回答我说:‘我做的计划从不低于1000万美元!’所以,在聘请员工的时候,应该找最适合的,而不一定非要最‘天才’的人才。”
马云表示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他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裁或董事。马云说:“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多关注员工,因为他们是有家庭有梦想的人。他们不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还带着他们的梦想并与你共同分享。”
马云把此次经历形容为:“把波音飞机的引擎装到了拖拉机上,结果就是四分五裂。”当然,马云也不是全盘否定高材生,他说那些职业经理人、MBA管理水平确实高,但无奈不适合阿里巴巴这个草根出身的企业,马云说:“就如同把飞机引擎装到了拖拉机上,但是如此高性能的引擎真的就适合拖拉机吗?业界的高手们讲起来头头是道,感觉真是很有道理,但是结果却是讲起来全对,做起来全错!当时公司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金庸给马云办公室题有一幅字:“善用人才为大领袖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所以阿里巴巴内部的企业氛围是,谁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成绩的就是人才,否则顶着再多的MBA、EMBA、博士、博导等光环都没用。
人才是对号入座的,企业需要的是各个岗位的人才,而不是一个目空一切的“天之骄子”,就好像比尔·盖茨在计算机领域算是天才,如果他愿意加盟你的公司,你敢用吗,你会用吗?这就像极度饥饿的时候捡到一块金子,金子固然好,但是那种状态下更需要的是一块面包。
其实马云讲的并不是人才与天才的争论,他讲的是“合适与否”,马云说:“我的建议就是寻找适当的人才,然后投资在他们身上,这样,只有他们成长起来时,你的公司才会一同成长发展。”
近些年已经不流行招聘看简历了。国内某大型公司苦于招不到人,手上的简历大多不符合公司标准。无奈之下,决定举办一次现场招聘,意外地发现,录用的人竟然很多都是先前筛简历过程中被Pass掉的人。这说明很多合适的人才都在筛选简历的时候被“误杀”了,这种看简历的方式看上去很专业,但其实最容易将人才拒之门外,因为有太多的人才可能连高中都没毕业,但是能力超强,无奈简历上不能撒谎,就被拒之门外了。
其实最适合企业的人才是最有用的,哪怕这个人才学历不高,只要他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优秀的成绩就够了,企业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应该是最适合企业的。那么什么人才是最适合企业的?想必这个问题是让很多企业家头疼的问题,因为职位越高产生的影响力越大,一个不合适就可能导致连锁反应,一家公司总不能因为“不合适”就天天换CEO吧,所以在第一时间就聘请到最合适的人才是非常难的,我们来看一下通用公司和微软是怎么做的。
通用公司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曾说:“在公司工作,你每天都应该感到骄傲。”他强调,公司从不在意员工来自何方、毕业于哪个学校、出生在哪个国家。通用公司讲究的是精英意识,年轻人在公司可以获得很多机会,根本不需要论资排辈的等待。
通用公司内部有很多经理人年龄只有30岁,并且这些人大都来自世界各地,公司在内部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培训渠道,让达到条件的员工得到更好的锻炼,在公司里唯能力说话,不管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年龄多大,只要在某个岗位做得好就会给他重用的机会。
微软公司被看作是全球最吸引人才、最有利于人才发展、最留得住人才的公司之一。微软在公司内部最重视“内部推荐”,人才提升都是靠内部推荐来完成的,在重要岗位上很少从外部招聘,而是从内部推荐选拔。而当微软开发美国以外的市场时,微软公司宁愿用当地的人,而不愿从总公司派人。因为公司认为只有当地的人,才了解当地的价值观和文化。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才很多,企业领导者不必把目光限制在几个鼎鼎大名的职业经理人身上,那些人要价高、脾气大,请过来也未必合适,倒不如在基层寻找真正适合自己人才,进行大力培养,这样培养起来的人才知己知彼,与企业长久发展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