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活着是一种修行(MBook随身读)
2124000000001

第1章 直面人生——唤起沉睡的你(1)

§§§第一节 生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精彩,我们就要为自己的人生找出意义来,这样我们才能活出质量,活出个样子来。

⊙生命没有意义,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找出意义

个人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千百年来,不分肤色国界,无论贫富贤愚,无数人在心头追问过这个问题。从呱呱坠地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没有停过。这也是人到一定年龄自然会深思的一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思想家罗素是如何回答的。罗素在《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写下如下一段话: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而言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

对爱、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深切同情,构成了罗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也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意义。爱因斯坦认为:“个人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透过这些伟人充满思想光辉的文字,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和对人生的追求。

作家毕淑敏到北大演讲的时候,也有学生问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毕淑敏沉思片刻,回答说:“人生其实无意义。”这句话竟博得场下掌声雷动,她接着说,“虽然无意义,但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妨为它找出一些意义。”

人生品悟

个人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

⊙生命,需要自己去感悟

如果说生命有谜底的话,那么这个谜底必须由自己亲自揭开。美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库尔茨指出:“人们追求生活的意义,仿佛生活中有一把神秘的钥匙,这种追求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意义在于追求一种积极的、冒险的、充实的生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创造快乐的机会,所有快乐的时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生的答案必须在行动中才能够揭晓。

1845年7月4日,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美国哲学家梭罗带着一把斧子走进森林,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让他得以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侵扰,深深思考生命的本质,智慧的光芒像清晨的阳光一样照耀着他。他思索着,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他说:“我来到森林,因为我想悠闲地生活,只面对现实生活的本质,并发掘生活意义之所在。我不想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才发现我从未享受过生活的乐趣。我要充分享受人生,吸吮生活的全部营养。”

梭罗所做的正是为了寻求生活的真正意义。他远离复杂、喧嚣的外部世界,让自己置身于一种最和谐、最平衡、最自然的生活中,在大自然的启发下,在宁静的湖光山色中,他发现了很多原来未曾发现的生命的秘密。

远离炫耀、疯狂敛财、利己主义等,追求一种让自己更安宁、谦逊、坦诚的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强烈地感受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乐趣。

人生品悟

没有行动,追求人生意义只能是一个空谈。不下河,不知道水有多深;不受伤,不知道心有多疼;不撞南墙,不知道自己有多傻……生活需要自己去感悟,命运需要自己去把握。

⊙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

“梅花有梅花的香,樱花有樱花的美,桃花有桃花的色彩,李花有李花的风味。百花争妍,才会有花园的美丽。”池田大作先生曾在《我的人学》一书中,提到佛法中的“梅樱桃李”的原理。他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写道:“比如梅花吧,它领先于春光到来之初,开出高洁的花;然后是樱花开放的季节,樱花也使自己开得极其美丽;桃花、李花也是如此。同样,人也应当使自己的生命开出美好的花朵。不,生命本身就足有开出绚烂花朵的力量。”

池田先生引用恩师户田先生的话——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池田先生认为这句话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千钧的分量,指出了人生终极目的所在。

我们要活出自己的使命,用自身的行动验证和解开生命之谜,而我们的人生意义也就在其中。

有一部叫《中锋在黎明前死去》的电影,说的是一个著名足球中锋,他曾经带领自己的球队夺得多个桂冠。后来,他被一位超级富翁看中并以高价聘用,不过不是让他去踢球,而是让他与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舞蹈家一起,在富翁的豪华别墅里作为“展品”存在,以满足富翁的虚荣心和占有欲。中锋离开了球场,虽然有优厚的待遇和高级的享受,可整天的无所事事让他生活在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之中,他终于在忧郁中死去了。

电影中的中锋之所以在忧郁中死去,是因为他在富翁的安排下,完全成了一种“展品”和摆设存在,失去了自己原来那种充实的生活,可以说他人生的探索和实践终止了,因此,虽然衣食无忧,但他终于还是在忧郁中死去。人具有社会性,一个人必须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发现自己的使命,完成自己的使命,并由此谋取生存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方能够不负此生。

人生品悟

活出自己的使命,用自身的行动验证和解开生命之谜,而我们的人生意义也就在其中。如果离开了积极的行动,离开了自己的使命,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失去生机。

⊙生命最美是顺其自然

生命从起点到终点,就是一次极自然的过程,洞悉了生与死的本质,就不会为终究要死去而惶恐不安了,而能够以顺其自然的态度看待人生这一最大的变故。

一天,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好友惠子去吊丧,却看到庄子两腿张开,蹲在地上,正敲着盆子唱歌。惠子愤愤地说:“夫人和你结为伴侣,生儿育女,身老而死,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能敲着盆子唱歌?是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微笑:“开始的时候我也很难过,但是再一想就觉得自己不应该悲伤,因为几十年前她还没有出生时,她不过是原野中的一股气,出生之后变成人,跟我过了一辈子,现在死了又回到那股气去了,所以她的死亡是回家,回家是很快乐的事情;她现在回家很快乐,我却在这儿哭,这不是很可笑吗?所以我要和她一起快乐。”

庄子认为,整个宇宙是“气”的流行,生命是“气之聚”,死亡是“气之散”,如此一来,我们怎么变都还是在“气”里面,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人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其实也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开始。有人说:“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字眼,因为它意味着消逝,没有了知觉,曾经拥有的都要灰飞烟灭……”这样的人生观未免太过悲观,须知万物方生方死,死其实是生的一部分。一个生命只有经历了死亡才算完整。庄子的夫人去世时,庄子不但没有悲痛哭泣,反而击缶而歌。庄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是因为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又何必哭泣呢!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生命如同莲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人生品悟

生命从起点到终点,就是一次极自然的过程,洞悉了生与死的本质,就不会为终究要死去而惶恐不安了,而能够以顺其自然的态度看待人生这一最大的变故。

§§§第二节 信仰——让幸福更加坚定与持久

⊙信仰,我的未来

温家宝曾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仰望星空》一诗,全诗四节,摘抄如下: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诗言志,歌咏言。从这首诗,我们可以读到一位总理的所思所想。全诗质朴而又意味深长,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温家宝在一次即兴演讲时,曾引用了一句哲人说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盯着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勉励大家经常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宗教信仰被我们国家的很多人看成是迷信,尤其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人认为没有科学解释不了的事物,宗教信仰就是无知的表现。的确,现代自然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世界是怎么样演变的,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世界的意义是在哪里,人为什么存在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既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同时又要有仰望星空的胸襟和自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人生品悟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盯着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带着一颗诚敬的心去生活

爱因斯坦说:“对上帝的信仰,在我一生中曾帮助了我,使我在进行研究时,即使遇到了重大的难题,也不至于失望。我心里这样想,答案必会找到的,因为上帝的确深奥难测,却绝不欺人。”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本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恰恰相反,爱因斯坦一生始终怀有一种对宗教的虔诚,这种虔诚成了他开启科学之门的重要因素。

1930年夏天,爱因斯坦在卡普思航海和反思期间,创作了他的信条《我相信的》(What I Believe),概括了他想要为他的“宗教信仰”作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经历的最美好的情感是神秘的。那是站在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摇篮里的最根本的情感。谁对这种情感陌生,谁就不能敬畏地去想,去全神贯注地站立,就像死亡了一样,如一支熄灭的蜡烛。要感觉我们经历的事情背后的东西,一些是我们的思维无法抓住的,里面的美和崇高只有通过间接的形式传达给我们,这就是信仰。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这段著名的话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但仍未满足那些只想知道“爱因斯坦是否信仰上帝?”这一简单问题答案的人。于是,纽约一位著名的犹太学者赫伯特·S.格尔德斯特恩发了一封很直接的电报给爱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吗?答案限在50个词以内。”结果,爱因斯坦的答案仅用了所限制字数的一半左右:“我信仰斯宾诺莎(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上帝,在存在的万物处于自然规律(法则)下的和谐时,上帝自己会出现,上帝不是控制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

由此看来,爱因斯坦对上帝的信念是真诚和坚强的。终其一生来看,爱因斯坦始终拒绝接受称他为无神论者的说法。“有人说没有上帝,”爱因斯坦告诉一个朋友说,“但是,真的让我生气的是,他们用我来做支持他们这种观点的例子。”

爱因斯坦说:“我和大多数所谓的无神论者最大的区别是,我对宇宙和谐中难以理解的奥秘保持绝对的谦卑。”看来,爱因斯坦并不迷信上帝,但他坚定自己对上帝的这种信仰,并将之与对“奥秘绝对的谦卑”联系起来。的确,带着一种虔诚和敬畏的心态去生活,这也许就是信仰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正因为这颗虔诚的心,能够让我们从信仰中得到无穷的滋养。

人生品悟

爱因斯坦说:“对上帝的信仰,在我一生中曾帮助了我,使我在进行研究时,即使遇到了重大的难题,也不至于失望。我心里这样想,答案必会找到的,因为上帝的确深奥难测,却绝不欺人。”

⊙实现自己的本性就在信仰中

真正的信仰,不在于标榜,也不在于膜拜神像,而是将自己引向内心,在一种虔诚的心境中,不断追求品德的完善,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一件事物的信仰,应当有助于发掘和解放我们的内在心灵。可以说实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在我们的信仰中。印度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谈到对神的崇拜时说:“我们并不爱神,如果我们真的爱神,就根本不会有崇拜这种事,我们崇拜神是因为我们惧怕神,我们的心中只有惧怕而没有爱。庙宇、念珠,这些都不是神,这些都是出于人类的虚荣及恐惧的产物。只有那些不快乐、充满恐惧的人才崇拜神。”

真正的信仰应当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本性。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说:“宗教的职能不是去消灭我们的本性,而是去实现它。”梵文“达摩”意译为“法”,在英文中通常译为“宗教”,而在印度的语言中却有更深刻的含义。“法”是万物最内在的本性,即本质,绝对的真理。“法”是我们行动的最终目标。这就好比说,种子的本性是包在壳里的,只有通过某些特殊的奇迹,它才能长成树。种子的外观并不是种子的本性,它的本性是成为一棵树。

当你让种子接受化学分析时,你可以发现在种子中包含着碳、蛋白质和许多其他的东西,而没有看到树的理念。只有当树开始形成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它的“法”,那时你才能肯定无疑地说,种子被消耗,在地里烂掉,它已经通过它的“法”,完成了它真正的本性。

我们的生命就好像是一粒种子,真正的信仰应当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本性,成长为一棵树,“冲破外壳,使其本身转化为朝气蓬勃的心灵上的嫩芽,在阳光和空气的哺育下,向四面八方伸出枝杈,而不是将生命禁锢在种子的外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