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2120800000008

第8章 语文实用学习法(3)

作者呢,有几个是初见的名字,有许多还是看熟的,虽然有时觉得有些生疏,但那是因为停笔了一年半载的缘故。FF

这两句中“陌生”和“生疏”是不能调换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努力”和“竭力”、“轻视”和“鄙视”、“优秀”和“卓越”、“艰难”和“艰巨”等。

②语义范围的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所指的虽属同一种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例如:

事情事件事故

三个词指的都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事,但“事情”包含的范围最广,它泛指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活动和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而“事件”则专指因特别原因而引起的不平常的重大的事情,范围要小得多。“事故”专指在工作或生产生活中偶然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词义范围最小。例如,我们可以说“我们应不放过生活中任何我们可以注意到的细小事情”,也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去干,事情才能干得好”。而“中山舰事件”、“陈希同事件”则不可改为“事情”。“交通事故”、“生产事故”也不能改为“事件”或“事情”。

类似的还有“时代”和“时期”、“战争”和“战役”、“灾难”和“灾害”等。

③适用对象不同。近义词在实际运用时,适用对象也有区别,这主要表现在说话人或陈述的对象所处的地位不同而所使用的词语也不同,还表现在不同的搭配习惯上。例如:

爱护爱戴

“爱护”和“爱戴”都可用于人,但“爱护”用于同志之间或上对下,而“爱戴”则只用于下对上。例如:

同志之间应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对群众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领导者有责任爱护他们,帮助他们。

他是一个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

这些句子中的“爱护”、“爱戴”是不能调换的。

“爱护”还可用于物,例如,可以说“爱护公物”;“爱戴”就没有这种用法。

再比如,“希望”和“期望”。“希望”可用于别人,也可用于自己;“期望”则多用于对别人,而且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组织或集体对个人。

有些词的适用对象表现在一定的搭配习惯上,例如,“交流”与“交换”,它们都有将自己的东西给对方的意思,“交流”多和抽象的事物搭配,如“物资”、“经验”、“思想”、“心得体会”等,而不和具体的事物相搭配。“交换”则既可与具体事物搭配,也可和抽象事物搭配,如“礼物”、“场地”、“战俘”、“眼色”、“意见”、“看法”等。同类词语还有“维持”和“保持”、“表现”和“体现”、“担任”和“担负”等等。

④语义褒贬不同。

有些近义词感情色彩不同,有褒扬、贬斥、中性的区别,这也是我们辨析近义词的一条途径。例如:

果断武断

两个词都有做事决断、毫无犹豫的意思,但褒贬不同。“果断”表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能够及时作出决断,不犹豫,不动摇,有褒扬的意思;而“武断”则有不考虑客观条件,只凭自己主观想法作决定的意思,是个贬义词。二者不可混用。所以我们说某某人办事果断他会很爱听,说某某人办事武断他就会皱眉头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鼓舞煽动鼓动

成果后果结果

团结勾结结合

谨慎拘谨小心

⑤语法功能的差别。

有些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别还体现在词性上,因词性不同,所以语法功能上也不同。例如:

奋斗斗争

“奋斗”是动词,不能带宾语,所以一般都说“为……而奋斗”。“斗争”也是动词,但可以带宾语,如“土地改革中农民斗争地主”。“斗争”可以做主语,如“这场斗争会很激烈”,而“奋斗”不能做主语。再比如:

充足充分

它们都是形容词,都有“足够”、“饱满”的意思,也都能当定语,如“充分的理由”或“充足的理由”,但充分还可以当状语,如“充分信任”、“充分发动”、“充分体现”,而“充足”就没这种用法。

类似的例子还有:

开端(多做名词)

开始(多做动词)

拘泥(动词)

拘谨(形容词)

企图(动词、名词)

意图(名词)

申明(动词)

声明(动词、名词)

愿望(名词)

希望(名词、动词)

⑥语体风格的差别。

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使用对象、表达内容、文章体裁等方面还存在着情味风格上的区别,这也是我们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一条途径。

其一,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愤慨”和“生气”,“母亲”、“妈妈”和“娘”,“恐吓”和“吓唬”等,有的适用于书面语,有的适用于口语。

其二,庄重场合与一般场合使用的词语不同。如“诞辰”和“生日”、“逝世”和“去世”、“协商”和“商量”、“夫人”和“老婆”等。

其三,一般文体和特殊文体使用词语不同。如“给”和“给予”,“现在”和“兹”,后一组词多用于公文、告示等文件中;一般文章中我们说“煤气”、“生锈”、“食盐”,而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就要说“一氧化碳”、“氧化”、“氯化钠”。

我们将以上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方法综合归纳为如下图表,以便记忆。

辨析同义(近义)词

1.语义①轻重

②范围

③对象

④褒贬

2.语体风格

3.语法功能

(2)词义活用法

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有时差别非常悬殊,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词汇的时候要活学活用。有时为了巧妙地阐明某些事理或生动地表达某种情境,词语的感情色彩临时发生改变,如以下几种情况:

①反语。反语是让字面上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色彩的方法。反语往往把贬义词褒用或褒义词贬用,如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写道:“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抱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援。”“顽固”本是贬义词,这里采用加引号的方法,化贬为褒,不仅阐明了全党全民要有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念,而且具有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

②别解。别解是先在字面上与对方的观点保持一致,接着便对词语作出另外的解释,从而表达出特殊的感情。如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中写道: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在这里作者先是似乎同意认为刘半农“浅薄”的观点,但随即又对这个词语作了另外的解释,即“淳朴”、“率直”、“真诚”。这就使“浅”这个原为贬义的词语具有了褒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半农人品的欣赏。

③望文生义。是指故意使用词语字面上的意思,改变原来的意思和感情色彩,为新的表达内容服务。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写道:“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异想天开”本来的意思是贬义,指想法离奇,不切实际,在这里却化贬为褒,指“敢想敢干”。

2.划分段落层次的6种技巧

(1)紧盯一个重要的关联词

当你求别人办事、别人表示愿意帮忙时,你最怕听见哪个词?当老师找你谈话、表扬你最近很有进步时,你最担心听到哪个词?当你的同学对你提出的要求摆出一大堆困难时,你最希望他说出哪个词?也许你被这一连串的问题问蒙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不要紧,我告诉你,这个词就是“但是”。因为它代表的是意思的转折,是成绩与缺点、很想帮忙与爱莫能助、有许多困难与尽一切力量之间的转折点。

我们在划分段落内部的层次时,也应该注意这样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一点起,这段话的意思就要发生转换,从一个意思变到另一个意思,而这里,正是需要划分层次的地方。

“但是”一词前后文字内容构成转折关系,这里面又包含着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但是”之前只起个铺垫或引子的作用,“但是”之后才进入一段的主要内容的叙述。例如《菜园小记》中的一段话:

种菜是细致活,“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

这段开头讲种菜的艰苦,只是作者要写的劳动生活的一个方面;写延安的大生产劳动的意义,对这段生活的赞美与怀念才是文章的主要意思。于是“但是”一转,就开始写种菜劳动的乐趣,转入这段的主要内容。这一转折正显示了这段话的层次。

第二种情况,文章先讲出主要意思,然后用“但是”补充另一层意思,“但是”之后仅是为使意思说得更完整些,比如下面一段话: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形,这是好事,因为这就暴露了需要解决的矛盾。写不下去,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地掌握。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己虽然觉得已经弄通了,其实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的,或者还只是个粗糙的轮廓,其中细节还很不周到。在这种情形下,当然写不成好文章。但是如果不写,也许还不能发现这种情形。

这是《关于写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文章先指出“写不下去”是好事,接着分析“写不下去”的原因,一是因为语言工具没掌握好,二是思想不成熟,比较杂乱、暧昧、粗糙。以上是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接着用“但是”一转,指出即使如此,写总比不写要好,使文章的意思更完整了。

第三种情况,文章本身就要讲相对的两种意思,它们是并列的,不显示明显的主次轻重关系,但又是对立的,这时也用“但是”来显示这种层次关系。例如:

我们反对不严肃的写作态度。如果不管自己有没有值得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明确化,条理化,只是硬着头皮写下去,而且写出来就要发表,这种连作者自己也不知道说些什么的文章,只能使人看着头痛,看罢后悔,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提倡大家来学习写文章,努力写出好文章来。不要因为自己的思想能力不高就不敢写文章,而应当用写文章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如果不努力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清楚清楚地写出来,甚至也不努力把这种思想清清楚楚地说出来,那么这种思想实际上只是处于混沌的状态中。

这段话实际讲了两层意思,首先讲我们反对不严肃的写作态度,人不应该随便就写文章,这么写只有坏处。接着用“但”引出另一层意思,即我们又提倡大家都学习写文章,而且应该努力写出好文章,“反对”随意写与“提倡”努力写正好是文章的两层意思,用“但”连接起来。

所以我们在分析段落内部的层次时,一个很省事的方法就是找到“但是”、“然而”、“其实”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汇,看其前后是否存在前面讲过的三种情况,就可确定段内的层次了。

(2)把握标志时间、空间转换的词语

在记叙或说明性的文段中,作者安排材料的顺序可能是时间顺序,也可能是空间顺序,这种顺序体现的就是作者的思路,因此,阅读时,应特别注意标志时间、空间转换的词语,这些地方往往是要划分层次的。例如:

那是一九七二年八月三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身体的左侧,嘎地停住了。我刚扭过头,这辆车后座旁的窗帘唰地拉开了。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了我的眼帘。呵!我仔细再看看,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受伤没有?

这段叙述很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先写“我”不留神骑车插入了快行线;再写“红旗”轿车急刹车,“我”发现了周总理;最后写周总理对“我”的关切。标示时间的词有“突然”、“刚”和“再”、“正”,层次划分正好在“突然”和“再”所在的句子处。

再比如: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大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段话中观察者的位置从远处到近处,显示出内容上的层次关系,第一层先写从远处观察得到的印象,第二层写到近处细细瞻仰。这里显示空间位置变化的词语提示层次划分的方法。

因此,在阅读一段文章时,看清它是否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对划分段内层次很有用,如果是,那么标示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词语往往是层次划分的标志。

(3)“掐头去尾”与“穿鞋戴帽”

有的段落,如议论文,往往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再议论,最后作总结。如下段文字:

我对松树怀着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炼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以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开头一句点明松树有自我牺牲精神,接下来从各方面讲松树对人类的贡献。最后一句指出松树为了人类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很明显,这段文字的“帽子”和“鞋”正好是分层的依据。

说明文则往往先说出事物特征,再作具体说明,比如: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有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道小梯子走下去。——这么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正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式样。

这段话先指明院子的特点——跟附近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再具体介绍其布局,最后一句强调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式样,非常普通。其一首一尾两句又正好是分层的位置。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

划分层次有捷径,“掐头去尾”常适用。

先总后分再总结,三个层次分得清。

当然,有的段落可能只有“帽子”而没有“鞋”,那就是先总后分的结构,这样的段只“掐头”即可。如下段: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其层次用图表示就是:

白杨的形神特点白杨的外形特点

白杨的精神特点

反之,亦有“不戴帽子”的段落,那就是先分后总的结构,这样的段落只“去尾”即可。

(4)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①记叙文的层进结构

“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是一种稳健的战术,有的文章安排材料也使用这种方法,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读这种结构的文章,你可以明显地感到它的意思是有层次性的,下一层次建立在上一层次的基础上,一层比一层的意思更深刻。这种文章段内层次的划分,就应划在意思推进的衔接处。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