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2120800000037

第37章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2)

②染上色彩。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说脑中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绿的流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小溪水在哗哗流淌,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④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定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不只写景的文章能变成图像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像少年闰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红润的脸膛;中年润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满布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习起来就越有趣,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

4.增强学习兴趣的心理训练法

(1)训练方法一:暗示训练法

暗示既能产生正面影响,也能产生负面影响。每当学习时,满怀热情,充满自信,心情愉快,自言自语地说:“这门功课很有用,这门功课很有意思!”“我能把它学好!”“我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在头脑中浮现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情境和生动形象;将暗示训练与实际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就是说带着训练产生的愉快心情去学习,效果就会好。如此长期反复练习,就会形成信念,使之嵌入潜意识,发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学习是困难而痛苦的。接受这种偏见的暗示影响,许多人对学习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干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效果不好,导致厌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人的高层次需要,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学习并不困难。用此观念暗示自己,在学习活动时,反复长期地暗示自己,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保加利亚教育家乔治·拉扎诺夫创造了暗示学习法,他的做法是,首先要让人们相信,学习并不困难,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一定要抛弃“学习是困难而痛苦的”这种社会偏见。许多老师遵照他的方式去做,效果相当可观,老师变得和善了,观念改变了。学生学得比想像的要快,而且学得更深入。有个小学开展试验,一年后,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大有进步,两科平均成绩提高了83%,其中阅读成绩提高103%。

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身兼多职,在学校既是校长又是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工作十分繁忙,他说他最缺的是时间,他要经常为人写文章,自己规定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每天写5000字,有时甚至写到9000字。他说:“如果从苦和累的角度去想,真有些苦不堪言。可我偏不那么想,而是在自我暗示:写文章很轻松,很愉快,思想通过笔和纸在流淌着,心灵借助文字在弹拨着、诉说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写作的欢乐呢,我更珍惜这难得机会,一点一点品尝写作的愉快。这样暗示着,写着,写着,暗示着……浑身只有轻松,只有愉快。疲劳、紧张的感觉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紧张、痛苦都是一些主观的心理体验,大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果你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痛苦、不苦恼、不畏难,总感到轻松、愉快、乐观进取,那谁也拿你没有办法。

事实上,真正的学习本来就是件愉快的事,是不断满足人们求知需求的,而且人们完全有能力获得各种知识,没有什么不可能。所谓的苦难和厌恶大多是主观上的偏见造成的,正确运用自我暗示训练,消除错误观念,将正确观念植根于潜意识中,并将积极自我暗示训练与努力认真地学习结合起来,坚持不懈,便会增强学习兴趣,效果非凡。

(2)训练方法二:假设法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提出:“假如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这态度往往就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这种态度还能减少疲劳、紧张和忧虑。”有位办公室秘书,经常要处理许多繁琐的文件,还要抄写和打字,工作很枯燥无味,因此,被累得精疲力竭。后来她想:“这是我的工作,单位对我也不错,我应该把这项工作搞得好一些。”于是决定假装自己喜欢这个工作(其实很讨厌)。然后,她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如果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认真去做,不断提高,那么,她真的就多少有点喜欢它了。她也发现,一旦喜欢自己的工作,就能做得更有效率。由于工作得好,她被提升了。这更加激发了她对工作的兴趣,于是她总是高高兴兴地超额完成任务,这种心态的改变所产生的力量,实在是她最重大的发现,的确神妙无比!

有材料说,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一个学校餐厅里干服务工作,工作平凡又枯燥无趣,他实在不喜欢这份工作,然而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做此工作,他就只好想办法使工作变得有趣些。他开始对饮食的配方、烹饪进行探讨,而且进一步对食品化学进行研究。由于他对食品化学极感兴趣,因而进入某大学攻读食品应用科学,终于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可见,只要想办法去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其意义,不断收集有关经验和资料,加深和扩大知识面,完全可以把不喜欢的工作变为有兴趣的工作。

读完这两段,我们不禁要问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没有使你们枯燥乏味的课程,你也假装着对它感兴趣,然后坚持认真学习,并多看一些有关的参考书,加深了解,并扩大知识面,这种学习态度往往就使你的假装兴趣变成真的。

(3)训练方法三:转化法

许多学生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能否将不喜欢或厌恶的事转化为有兴趣呢?回答是可以的。

将不喜欢的或没兴趣的事转变为有兴趣的事,一种办法就是对其加深认识理解,并参与实践活动,如果能使该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与自身的人生目标和切身利益紧密联系,那么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其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在入大学之前,大多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知之甚少或一点都不了解,不能说是有兴趣,只是由于领导分配才学了心理学专业,后来参加心理学研究工作,在长期的学习研究工作中,对心理学学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感到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因此,慢慢地,不但对心理学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觉得心理学已变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心理学事业已成为我们的第二生命!”这话很有代表性。

第二个是原苏联的西·索洛维奥克通过实验提出的有效转化技巧。它就是“满怀兴趣地学习”。他提出了开展“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设想,通过《少先队员》杂志鼓励青少年学生参加这一实验。实验设想是,你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吗?那么你坐下来,面对这门功课,充满信心地想像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把这门课的重要性想得越多、越生动越好。我从今天起要好好学习这门课,在这门学科中我一定能获得无穷的乐趣!首先有1700名学生参加了实验,后来增加到3000名学生,实验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人们能想像出某件事情一定会有趣的话,那么,人们的内心就会准备去做好这件事情,并在活动中获得乐趣。

成功案例一,有个叫卡佳·图克玛切娃的学生说:“每次我开始学习俄语语法时,我就……不断地打哈欠。我真觉得枯燥无味!开始实验时,我努力克制打哈欠。我非常想打哈欠,可我紧闭住嘴。在开始准备语法课前,我故意让自己表现出高兴的心情,就像在预习历史时那样(历史是我最喜欢的课程)。我跳啊、滚啊、唱啊,我想像着一定会像学历史那样有趣。这样持续了12天,您知道,现在这种自我寻找乐趣的方法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俄语语法课也真的使我觉得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了!”

成功案例二。有位叫加丽娅·玛雷申柯的学生说:“对我来说,地理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课堂上,我觉得毫无兴趣。我怀着一种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课铃声。后来,我们班开始做‘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我想,我一定能做好这个实验。放学后,我回到家就坐下来学地理,在这之前,我做了各种令人发笑的练习:‘我喜欢你,地理!’我重复着说。我开始觉得,地理不像从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第二天,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地理的书。回家后,我先收拾了一下房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读了起来。在上地理课时,我也开始听老师的讲解了。现在我很喜欢地理,总是急不可待地盼着上地理课。”

许多学生有偏科的毛病,对某些功课不喜欢,想改又缺少办法,希望这些同学用此方法试试看。相信只要你认真地去做定有收效。

(4)训练方法四:学习迁移法

学习迁移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是将获得的学习经验运用到另一相关的情境。例如,一个学会英语的人,学俄语就容易。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就快些。学习迁移涉及到多方面,诸如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动机、态度和兴趣等,对于这些方面的新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原有知识技能对新的学习有时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了新的学习,被称为负迁移。

充分利用个人已有兴趣的迁移,是指利用原有兴趣正迁移到新的学习上来,或者把对某一门功课的兴趣转移到另一科目上来。学习兴趣的迁移应掌握以下几点:首先应培养自己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成为个人的中心兴趣,使之成为兴趣迁移的基础;其次寻找新旧课题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就能产生迁移的作用,你若将喜欢数学迁移到喜欢物理上去,那就分析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共同方面,两者之间相同的要素越多,迁移越容易产生;三是对某科学习兴趣迁移到有关的项目上去,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他的兴趣可以迁移到与文学有关的各科中去;四是对学习材料的一般理论和原则理解水平越深,学生的知识结构概括水平越高,学习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五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敏锐而深刻的认识有利于迁移。学生应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自己的学习迁移能力。

(5)训练方法五:形象转换法

所谓形象转换法就是当消极的心理图像浮现时,能够自动触发一种积极的心理图像出现,从而清除掉消极的心理图像,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图像。运用形象转换法,首先要进行心身放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下步骤的训练。

第一步,确定你打算改掉的消极行为。你在大脑中对这种行为进行想像,在脑内浮现出鲜明的心理图像,好像这种行为正在进行。如你想改掉不喜欢学历史的倾向,你就先浮现出看历史书或上历史课的心理图像。

第二步,接着在你脑中立刻浮现出一种你喜欢的心理图像。如你喜欢学语文的心理图像,你想像学习语文是那么津津有味,充满兴趣。语文给你带来好成绩,使你自信、自尊,满怀人生希望。一幅幅鲜明的心理图像又大又近,生动具体,从而产生出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

第三步,把这两种图像连环起来。迅速将两种图像连环起来,使消极的心理图像自动触发积极的心理图像,经过练习,使消极的图像紧紧勾住积极的图像,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牢固的触发器。只要消极图像出现,就立即勾出积极的图像,从而使消极图像被积极的图像所代替,在脑内消除了消极图像的位置,消极的行为也被清除掉。

以改变不喜欢学历史为例,将三步骤连起来训练。首先要使身心放松。在你脑中出现学习历史的心理图像,那图像清晰鲜明。接着出现学习语文的心理图像,图像迅速变大,变得明亮、清晰,学语文是那么津津有味,充满乐趣,充满愉悦感,满怀自信、自尊,让人神往。接着将两图像联系在一起,学习历史也就像学语文那样,有味,有趣,满怀自信、自尊,现在出现在脑内的心理图像是学习历史有兴趣有意思的图像,这个图像又大又明亮、色彩斑斓,正是你所希望的图像,原来那个学习历史没意思的心理图像就变得支离破碎了。

心理训练后马上就去学习历史,满怀兴趣,充满愉快体验,集中注意力,讲究学习方法,把历史课的知识牢固系统地掌握,就是说心理训练与实际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利用心理训练产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去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进而通过学习的成功,巩固积极的学习行为。

形象转换训练注意事项:

①形象转换法的训练成功与否,关键是快速和反复。当消极图像出现后迅速出现积极图像,进而用积极图像快速占据大脑,清除掉消极图像。所谓反复是说反复训练,是将三个步骤的训练完成后,你马上再闭上眼,把这种连环过程再做一遍,看看不愿意学历史的那个图像改变的程度如何,如此尽快地训练五六遍,直到消极图像能自动触发积极图像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并被取而代之。

②坚持长期训练。以学历史为例,每当上历史课、做历史作业或复习时,都先做改变学历史没兴趣的转换训练,使心理状态处于积极状态时再开始历史学习。直至对学历史确实充满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优良而且稳定时,方可结束训练。

③心理训练与实际学习活动紧密结合。不可训练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

④对心理训练有渴求,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要使不喜欢的学科变成有兴趣的学科,乐意进行自我训练。勉强进行心理训练,不渴望改变自己,缺乏主动性,敷衍塞责,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⑤选择有吸引力的新形象。在第二步训练中所选择的有兴趣学科必须令人兴奋,有较强的吸引力,它能引导着想像从对某学科不愉快、消极的图像中游离出来,向着有兴趣学科方面转移,由有兴趣学科的愉快图像所代替。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保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他还强调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可见习惯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习惯是什么呢?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语言、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长期积累、强化以致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它已成为一种稳定的、不需意志努力、不需要压力和督促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就像我们常说的,习以为常。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作用如此重大,无怪有人把学习习惯看成是“恒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