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隋风云
21181500000033

第33章 废长立幼焉正道

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六日。

杨坚从仁寿宫回大兴,一路上戒备森严,警卫重重不说,晚上睡觉也因为害怕而搬了好几次,不知道在防备什么。

因为他接到“密报”,说太子于厩中养马千匹,另制兵甲,似乎欲谋悖逆之事。

但是杨坚不知道,这全都是杨广,杨素一行人设下的巧计。

高颍被罢相以后,杨素取代了他的位置,朝中再没有能和他抗衡的力量。同时,杨素也加强了对太子杨勇的诋毁,“舞文巧诋,锻炼成狱”,让太子陷入百口莫辩之地。包括他把太子身边的人全都收买了。而这封密报,也也是出自他之手。

而正是因为接到密告加诬告,杨坚自己觉得太子已经到了该废掉的时候了。于是等到天亮上朝,他面对群臣张口就问道:“我回到京师本来应该很高兴,但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但是朝上的群臣,除了杨素,有谁知道杨坚的意思,故而一时间竟无人答话。

杨坚勃然大怒,便是对着东宫属官一番斥责道:“仁寿宫此去不远,而为何我每还京师,却要严备军防,如入敌国?岂非是尔辈不忠主上,欲坏我家国?”

然后喝令将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数人拘押付审,并让杨素当廷宣布东宫罪状。

杨素将早已经准备好的言论一一说道:“微臣奉敕回京,依皇命令皇太子检校搜捕刘居士余党。太子奉诏之后,面露凶光,对我说道:‘居士党已经尽求伏法,却让我去何处抓捕!尔作为右仆射,就应该自行检校之,何此事与我何干?’,显是抗旨不遵!”杨素顿了一顿,续道:“太子又提及当年圣上顺应天道而受禅之事,道:‘如果当初此事功败垂成,那我便是第一个受到诛杀的人。可是,如今圣上作了天子,我竟然尚不如诸位弟弟。’此等言论,显是说陛下不够公正了。陛下,臣的言论句句属实,且有人证在场,望陛下明鉴。”

杨坚自然是气的不轻,又听得杨素尚有人证,遂道:“引证人上殿!”

证人应声而出,却是早间被杨素所收买的太子家人姬威。姬威顺着杨坚的意思,开始告发太子杨勇的罪行,内容无非就是杨勇大兴土木,不听劝谏,还扬言要杀秉公执法的朝官等等。最后,姬威竟然又揭发太子目无皇上,对皇上厌恶自己广置侧庶姬妾大为不满,经常发牢骚说什么高纬、陈叔宝都是嫡出,不也同样都是亡国之君吗?而且,太子还迫不及待想要抢班夺权,让人占卜算卦,想算出皇上什么时候死。

杨坚听罢,一张脸已经成了铁青,随即便下令将太子杨勇及其儿女一并逮捕起来,并委任杨素全权处置,严加审讯。

眼见杨坚脸色狰狞,百官无不屏息垂首,不敢出丝毫声音。

半晌,杨坚叹了口气,有气无力的说了一句“退朝”,竟似是瞬间老了许些。

十月九日。

皇宫武德殿甲兵布列,百官肃立于东,宗室肃立于西。杨坚则是一身戎装,威风凛凛端踞正中。

令人将杨勇及其诸子带入殿庭排列,由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废皇太子诏书。

杨勇也许是觉得冤屈,也许是觉得窝囊,也许真是被吓坏了,所以,泪流满面,沾湿衣襟。但却只能按着当时的礼仪,跪拜谢恩舞蹈离去。

杨坚眉头一展,就在方才宣读诏书的一刹那,他觉得自己的心都在滴血。可垂首看见站在一旁的次子杨广,却又突然笑了起来。

接着,杨坚便开始了“太子谋反案”的尾声。大杀,大关,大罢,牵连者难以计数,这其中,便包括了戎马一生的大将史万岁。被废为庶人的杨勇则由东宫迁居内史省,领五品官员俸禄,被软禁起来。却交由杨广看管。

十一月三日,杨广被立为新太子。

檀香因点燃而散发的烟气微微飘忽着,偌大宫殿里中只剩下杨坚一人,孤零零的很有些孤家寡人的味道。

揉了揉已经略有昏花的眼睛,却强撑着又打开了另一份奏章,看来杨坚颇有心力交瘁之感。

太子谋反一案,让他很是惊悸,几天的时间,便苍老了许多。

这时,内监匆匆来禀,道:“禀皇上,靠山王(因平陈有功,杨林又复升为靠山王)和昌平公求见。”

杨坚“哦”了一声,虽面上并无半分喜感,但眼睛却是一亮。随即说道:“宣他们进来。”

内监“诺”了一声,随即倒退转身而出,回来时,已经将杨林,邱瑞二人引了进来。

杨坚似乎没有抬起头,只是对其他人说道:“你们下去吧。”

等众内监纷纷退出来,杨坚方才把手中笔抛到一边,对二人说道:“师仁,梦龙,你们是来给勇儿求情吗?”

杨林摇头道:“不是,我们来是为皇上解忧的。”

杨坚眉头一皱,道:“我有何忧?”

杨林道:“皇兄,我们俩儿是领兵的,自然说的是领兵的事。我看的出来,自从勇儿一事,你对东宫,对禁军越来越不信任了。只可惜,鱼督都解甲归田,不问朝事,弃了他手中的‘禁卫羽林军’(即禁羽),不能为皇兄你分忧了。所以……”

杨坚眉头突然一动,道:“师仁,你是想让我再选一良将,统领九门,同时遏制东宫兵力是吗?”

杨林点头道:“不错。臣弟正是此意。不但如此,还想在遣良将,为我大隋守卫疆土。”

杨坚叹道:“话虽如此,可是却派何人是好?”

杨林亦是点头道:“不错,当今朝堂上,能让皇兄信得过的将领不是苍老,便是身居不可调任之要职。所以,派何人掌管大内禁军,的确是个难题。而去边远驻守,也是不简单。”

杨坚按捺不住,忙说道:“师仁,你就别卖关子了,说说你的想法吧。”

杨林瞧了瞧身旁的邱瑞,见邱瑞点头,遂道:“自魏晋以来,一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故而,我想,便是在皇兄你信得过的臣子家中,选几个年轻人,也算是再为我大隋,添几分新鲜血液。”

杨坚双目一亮,道:“好,此计果然妙。”随即又是思索一番,突然又问道:“不过,倒还是有一个问题。虽说忠臣之后,却焉得知后辈是不是不肖子弟。若是遇上个蓄谋已久的,岂不是引狼入室?”

杨林却是笑道:“皇兄尽管放心,此事尽管交给我,臣弟自有对策!”

杨坚不语,只是低头斟酌了一番,才说道:“好,这个担子,也就只能交给你了。”

杨林连忙跪下,道:“谢主隆恩!”

杨坚却是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令杨林平身,道:“真搞不懂你,快五十的人了,还是这么爱将成癖。”

杨林方方站直身子,便听见杨坚这么一句话,不由得老脸微红,道:“什么也瞒不过皇兄。”

杨坚“呵呵”一笑,将手一摆,示意二人退下。

校场至北,高高搭起的帅台上,依旧是一脸铁面具的杨林俯视着脚下的校场。

“嗬,伍公子,您来了!”通往校场的街道口,一名小校尉有意搭讪的拦住的一名身着铜甲的年轻将军的去路。”

那年轻将军年仅二十余岁,身长六尺挂零。穿一身紫铜甲,头顶钢盔。面如紫电,目似鹰隼。一团英气。手里提着一杆造型奇特的双尖枪,虽与伍建章的双尖金枪有些相仿,但却也大为迥异。长枪共长八尺,枪杆足有杯口粗细,两端铁枪做剑状,但却各长将近一尺,阔有三寸。枪身吞口处各是一雄赳赳的雄狮吞头形状。这杆枪,重四十二斤,胜过了多少大刀阔斧,着实罕见了。

那将军见小校拦他,便将马一勒,微微点头,“嗯”了一声后说道:“今日,还有谁进去了?”

小校连忙回答道:“已经进去的,有越国公府的杨玄感将军,靠山王门下弟子花刀大将魏文通,当年北征突厥而还的金刀殿帅左天成,还有昌平公的爱徒尚师徒,其他的,便是一众不入伍云昭公子您法眼的了。”

伍云昭微微一笑,道:“好,今日校场倒是有看头了。却是不知,我有几分胜算。”

那小校听了此话,忙奉承道:“公子这一杆混铁双尖枪,京城里哪个不识?今日的魁首,当公子您莫属了!”

伍云昭“哈哈”笑道:“便借你吉言!别忘了为我通报!”说罢,已经打马而过。

伍云昭方方走过去不久,那小校便又听见一阵马蹄声传来。忙侧首一看,一人牵着一匹骏马缓缓走来。

却不知来将是谁,后文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