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宝典
21162700000009

第9章 心理卫生对培养健全人格有何重要意义?

1.提供适宜的信息刺激

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阶段,其感觉器官、大脑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此时需要有丰富的外界刺激来促进其发育,如色泽鲜艳的装饰画、有响声的玩具等,经常抱到外边看看风景、听听鸟叫蛙鸣等,使其感觉丰富,发展智力。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可对儿童进行饮食、排便、睡眠、卫生等习惯的训练,培养定时进餐、独立用餐、不挑食、不吃零食的习惯,培养自然入睡的习惯,养成饭前洗手、讲卫生、爱整洁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个体的生长发育、心身健康、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3.满足依恋需要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表现,可表现为啼哭、嬉笑、喊叫、咿呀学语、身体偎依和跟随行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感情的情感连接,是双向情感交流过程,是获得母爱、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4.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婴幼儿有高度发展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他们对父母的言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极力加以模仿。因此,父母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双方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尽量一致,共同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无忧无虑中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发展自身的才华。

(2)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尊重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不要过早过重地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应采用适合儿童特性的教育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等,正确地诱发他们的思维,启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不过多干涉和压制孩子。

(3)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健康行为

教师是孩子接触社会走入集体的启蒙者,他们的言行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健康心理的培养影响极大。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平等、积极向上、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待每一个孩子,满足他们心理发展的社会需要,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人格。

5.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孩子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急躁等反常的心理和古怪的性格。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了解孩子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采取恰当、适合的措施,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以形成健康的个体心理活动,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