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刚脱离动物界以后,仍然是赤身裸体,不知衣饰为何物。后来由于寒风烈日、蚊虫叮咬等原因,为了保护身体,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身体上涂抹油脂和粘土,披盖树叶、树皮,在身上绘画花纹等。此外,人类为了狩猎的目的,往往把自己打扮成猎人的形象,如戴兽角、披兽皮,把自己伪装成野兽,以便靠近狩猎目标,这种实用的目的也是衣服发明的原因之一。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生活初步改善,思维能力达到审美的要求,才会有改进衣服的要求。装饰品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用石珠、海蚶壳、兽牙、鱼骨装饰自己。装饰的目的除供人观赏、愉悦自己外,有的也是为了吸引异性或炫耀自己所取得的胜利。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衣服原料已不限于兽皮、树叶。半坡人已能用野麻织成布,荨麻经过加工,就可以纺成纱线,织成麻布。半坡遗址出土了许多陶纺轮,就是原始人纺线的工具。另外,在许多陶片和陶钵上印有纹理清晰、规整均匀的布纹。从这些麻布印痕来观察,粗的类似于今天的麻袋布,细的像帆布,其中纹理较精细的,已达到每平方厘米10根经线10根纬线。人们在制陶时,利用麻布垫陶器,说明麻布已不是珍贵的纺织品了。
衣服的式样,大概无定形,根据一些民族学、考古学的资料推测,当时的“衣”和“裳”可能是分开的,像短衫或短裙,上身主要护胸,没有衣领和衣袖;下身主要护腰和前身。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281枚骨针,制作得精巧纤细,而且数量还那么多,说明半坡人缝制衣服是相当普遍的。与服饰相关的还有半坡人的装饰品。
半坡人佩戴装饰品以美化自己,她们崇尚美,热爱美,追求美,把对美的理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半坡遗址出土的装饰品有发笄、环饰、珠饰、坠饰、管饰、悬佩饰等共1900余件,几乎全身各个部位都有装饰品。装饰品的材料也相当广泛,有陶质、玉质、石质的,也有用骨、角或介壳类制成的。这些装饰品制作精美,工艺考究,富有浓郁的艺术气息。
发笄是用来束发的,相当于后世的簪子。从彩陶纹饰看,那时已有束发的习惯,人们不再披头散发,插上发笄,不仅便于劳作,而且起到极好的装饰作用。发笄发现的数量很多,无论是骨质、石质或陶质的发笄,均光滑细腻、润泽美观。
环饰造型多变,数量最多,大的陶环戴在上臂和手腕上,小的陶环可以作为耳饰、颈饰、胸饰。环饰外缘大多是平光的,环体剖面有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椭圆形等。有的陶环外缘装饰着各种花纹,如螺旋状、涡轮状和纽丝状花纹富有旋转律动变化的节奏感;雕刻成阴阳线条的花纹,凹凸有致,新颖大方;齿轮状陶环凸饰大小匀称,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是环饰中的精品。
珠饰以骨珠居多,还有陶珠、石珠,一般几十颗甚至上百颗串在一起,挂在颈上当项链或围在腰间做腰带。骨珠表面光滑,制作考究,从锯材、钻孔、切片、磨光,每一道工序都极不容易。
前述的姜寨M7少女厚葬墓中,在少女的胸、腰部随葬骨珠8577颗。另外,姜寨M54墓主也是一位少女,在其头、颈、上身、腰部共散有骨珠2052颗。
半坡的M152墓出土了63颗珠子,分布在小女孩的腰间及手腕上。可见,在遥远的6000年前,“珠玑盛装”的少女并不鲜见。
坠饰多数穿孔,可作为串饰上的坠子或耳坠。坠饰采用精美的青白玉石、绿松石及碧绿色蛇纹岩等贵重的石料制成,亮泽温润,晶莹可爱。璜饰大小约相当于环饰的1/2或1/3,石质、陶质均有,可佩戴在胸前作为串饰的主饰。
悬佩饰多用兽牙、骨片、蚌片制成,形状规则,薄厚均匀,制作精致,是悬挂在身上或镶嵌在衣服上的一种装饰品。装饰品中值得一提的是兽牙。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兽牙几乎全为猛兽的犬牙。这些动物异常凶猛,且不说人们在日常狩猎活动中难以猎捕到它们,即使不去惹它,恶兽也往往会给人的生命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一旦捕获到猛兽,既为人除害,又为人们带来肉食与皮毛,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啊!狩猎中立了大功的人,神采奕奕,如同战争中凯旋的英雄,被授以动物的犬齿以示褒奖,挂在胸前如同耀眼的勋章,受到全村人的尊敬与爱戴。
饶有趣味的是,装饰品大多出现在妇女的墓中,俗语常说“自古女性都爱美”,在此可窥其一斑。此时,我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一群健美而淳朴的半坡女性,她们头顶的发束上插着碧绿的发笄;耳朵上戴着玉耳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颈上还戴有整串的骨珠项链;胸前佩挂着用兽牙、蚌壳、坠子串起的五颜六色的串饰;上臂和手腕上戴着陶环和镯子;腰间系着彩色的珠链腰带;在她们穿的麻布衣上还点缀着带有各式花纹的镶嵌饰品。伴随着她们劳作之余的舞蹈活动,这些造型别致、五彩斑斓、绚丽夺目的装饰品相互碰撞,叮当作响,悦耳动听,仿佛伴奏出一曲旋律优美、沁人心脾的劳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