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小说选刊(2013年第3期)
2114400000062

第62章 来信与回复

希望“说话”不是作秀

杜主编你好:

订阅贵刊一年,想对你说点我的感受,不妥之处还望海涵。一年下来,《小说选刊》上的小说,看了有一半以上。

多数短篇小说都看了,中篇看得少,总共不过三五篇。不是时间问题,是自己的耐心问题。不少短篇小说也感觉很不短,动辄一万多字。离谱的近两万。八千字以下的不到百分之十。是不是名家写短篇小说都要长点?

好小说确实不少。那种读了让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的总有三分之一。

《小说选刊》上小说的标题多数过时,有新意和招人眼球的不多。有个很牛逼的标题叫《在肉上》,感觉又与小说内容不怎么协调。

多数小说作者还是一批名家、名手,新人不多,属于凤毛麟角。选自的刊物八成是大刊名刊,两成是一般刊物。地市级和民刊基本没有。是不是不够省级不进入编辑视野?

“阅读与阐释”(卷首语)写得很教条,很死板。

“责编稿签”写得都很不错,这个办法是不是《小说选刊》独有的?貌似能回避一些质量不达标的“关系稿”,也晒出了编辑的眼光。

杜卫东的“说话”栏整得很有特色。如果不是在“作秀”,那他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主编。

“发现”栏目和“推荐”栏目没什么起色,配置的评论往往“大路货”居多。

封三的“传奇茅台”故事做到六十六了,总是怀疑是不是在胡编乱造?

最亮的亮点是封面摄影,生存状态系列。每一期选发的作品都是精品。不站起来找杂志,我能记住的就有《玩石子的乡下小女孩》《看报纸的老头》《在天安门前合影的五朵金花》,还有《烧窑》《过年放烟花》什么的,生活情趣很浓郁。我打算哪天配齐了,翻拍下来,给大家一起欣赏。实在是很好看的,不知道编辑部能不能提供一批电子版?

2012年的全部刊物我都保留着,打算收藏。也深感物有所值。

又新订了2013年的,第一期昨天收到,一看很带劲,封面是《马背上的希望》。

广东东莞道窖镇南丫村南阁东三路二栋 袁有江

“可读性”是“我读你”的理由

尊敬的杜主编:您好!

翻阅贵刊2013年第1期,看到你向读者坦诚的回复话语,不由得勾起了我一个积压已久的想法,不禁想向您汇报一下关于“小说可读性”的一点感受。

现在文学刊物订阅大不如以前,我在无锡家乐福超市的过道摊位居然看到十元钱三本的文学杂志,品种较多;在青海西宁旅游时见过五元两本的文学杂志,它们大都属于大型刊物,虽说标有过期字样,其实不少杂志出版期相距现在不到一年。如此低价,翻阅者寥寥。于是我对一些杂志的订阅采取“精兵简政”了,暂时不订,等有过期的杂志在市场出现后有选择地购买,就如同精明的消费者不愿“享用”消费套餐是怕被套牢一样。我选购的往往是载有可读性强的小说的刊物。

期刊到手,先看目录,再挑着看,我对小说大都先看开头两页,不抓人,就搁下,再看别的,这是阅读习惯,据说也是许多编辑的习惯。虽说读者层次不一,口味不一,但大的方面应该一致,就是希望小说“可读性”强。“可读性”在文学评论家眼里可鸿篇论述,但对大众读者而言是最直接的需求——你吸引我了,我可以继续读下去,这就是可读性。2013年首期的《逃匿者》就是这样一篇小说,我看了两页,放不下,我可以放下手中忙碌的活儿来读。小说内容不复杂,却饶有趣味,彭瑞高这位老作家匠心独运,以精湛的人物心理刻画,不断推动情节演进,时时有出人意料又合乎逻辑的场景,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由小说人物口中不断转述的一个人物,直至自杀,也有性格和遭际,结尾出人意料,意犹未尽。

这篇小说适合多层次的读者欣赏,闲读、研究均可,对那些身居要职的人不无警示,甚至还能拍成扣人心弦的电影。当然,读者对小说的要求不宜期待过高,尽管读者心里有那么多的“偏爱”。小说的可读性又在其独特性,但有独特性的小说可读性不一定强,不少小说的所谓“独特性”并未在我大脑皮层留痕。对贵刊来说,“可读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多数读者购刊物不是为收藏和研究,是为精神的愉悦或丰泽。这也是我坚持订阅的原因。设若贵刊选稿用太过专业的方式,那么大批太过业余的读者会受不了“面考”而“无地自容”。我总在逃过“面考”,猜测下一期可读性强的小说是否会“逃匿”。我在期待中纠结着——不会再查了“年选”来翻期刊,或看了电影来找小说吧。

守望可读性强的佳作,因为我依然相信贵刊的选稿眼光。

敬祝杜主编等老师新年呈祥气象新!

江苏无锡健康路3号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 周晓慷

我恨我,我也恨《小说选刊》

卫东老弟(恕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你):

当年我是个满头乌发踌躇满志的文学爱好者,如今我是个两鬓染霜郁郁独行的文学痴迷者。今天室外已结了厚冰,我的书房没有暖气,夜间两点,我本已钻入被窝,却怎么也睡不着,又起床给你写这封信。

因为我深深地被第11期《小说选刊》“发现”栏目中裴蓓的《制片人》感动了。我必须尽快把我要说的话说出来,否则,我今夜不能成眠。

写得太好啦。怎么好呢?我是数十次流着泪,泪眼婆娑,一口气读完的。关于它的好,付秀莹老师已经站在全局的高度,以行家睿智的眼光,用了一整页的篇幅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可称为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无懈可击。那是“雅”论,但是我还是想以一个基层文化人的身份再说几句,算是“俗”说吧。

一是选材新颖。《小说选刊》反映各种阶层人物生存状态的作品都不少,但是表现电影行业的作品应是不多,现在有了就分外新鲜。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电影制片人是神圣的职业,每天都是美酒鲜花和掌声相伴,谁能想到现如今他(她)们也有这等辛酸?看贵刊的杜主编在《说话》栏目里对每一个订阅选刊的读者都表露感激之情,我还不时在心里对此有显露作秀的非议,看了这篇小说我对当下文化人的辛酸算口服心服了,这世道是怎么啦?!这样下去,文人怎么活下去?

二是情节跌宕起伏。你看转折多少次,一会儿走投无路,一会儿峰回路转,一次次一遍遍,真生动曲折,真扣人心弦。“我”以仅有的房产做抵押贷到了款,片子制成了,满以为会冲出泥潭,起死回生,却热脸一次次碰上凉屁股,还都拔凉拔凉的。尤其是反衬人物艳艳,可以说通篇都表现得放荡不羁,到最后说出“其实,素琴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委实是妙笔生花,令人震撼。

三是语言十分鲜活。基本都是别人很少使用过的语言,在各个不同的语境下如流水般地次第出现,语流甚美,蔚为壮观,让你没有任何理由不一口气读完。

我是《小说选刊》的铁杆读者,从创刊至今,一期没落下。以前对某些篇章还稍有微词。现在我看篇篇都是精品,只要有时间,篇篇都应该至少阅读两遍。现在还开辟那么多新栏目,与读者互动那么真诚,那么贴心,《小说选刊》办刊人同样不容易,人家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了。订一年才120块钱,绝对不亏,真值。现如今,再穷的文化人,谁还拿不出这点小钱?

我恨,是恨《小说选刊》办得太好了,把我弄得难以入眠,半夜起来敲键盘。

我恨我,是恨我这一段得了重病,不能够像从前,一拿到手立马就看,第11期刊物,现在已是12月中旬,才有时间去认真看。

河南省商丘市文联 王士敏

六点批评与建议

杜主编:您好!

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交到您的手里,如果您看不到,就当我写一写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吧。我是部队的一名宣传干事,也是《小说选刊》的新读者。以前我都是只读长篇小说的,从高中开始,基本上每年能读个七八本。说起与《小说选刊》的相识,还是在2012年9月的《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有关《小说选刊》和《收获》打口水战的消息,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当月的《小说选刊》。从那一期开始,我接连买了5本,每一篇小说都细细品读了,而且还在网上买了2011年全年和2012年其他期的杂志。说实话,《小说选刊》的办刊宗旨和形式风格还是我比较喜欢的,选载的作品质量也都不错,在此向杜主编和其他各位编辑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这里,我也有几点想法和疑问想向杜主编请教,长话短说:

1. 插图作者就那么几位,能不能换一换别的风格的,也好有新鲜感,而且作品插图都是写实的,是不是可以用抽象的例如国画、素描等方式来表现;

2. 每期封面上所选的那几篇文章名和排序有什么深意,还是随便选的;

3. 封面照片选的照片都不错,比较应景,值得品味一个月,是不是在封二、三和封底除了广告也发几组好的摄影作品;

4. 2012年第9期《北京邻居》第四章(33页最后一行),“2008年初秋的某一天”是不是应该是1998年;

5. 2012年第12期《归案》第四章倒数第十行(68页),工钱不是一万八千五百元吗,怎么抽回了一百五十元呢,应该是一千五百元吧;

6. ……

最后,感谢您和其他编辑的辛勤付出,祝你们新年愉快,工作顺利,也祝愿《小说选刊》发行量越来越高!

兰州军区68070部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胥魁

杜卫东主编的回复

本期“说话”,实在有话要说。

这一时期读者来信增多,我挑出了几封有代表性的刊发。回信的方式也做一下改变,不针对读者来信当中提出的具体问题一一作答,而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谈一些我的想法。

一、关于可读性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颇多争议。在2006年改版之初,我在答记者问中就明确提出,要把故事性强作为一条重要的选稿标准。故事性强的作品,自然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但是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故事性一强,文学性就差,作品就容易掉档,对此我并不认同。故事应该是小说的基本层面。雨果在《论司各特》一文中,对书信体小说、叙述体小说的缺陷加以分析后,提出了戏剧式小说的概念,就是在小说中适当运用一些戏剧描绘的技巧。他认为小说不是别的,而是有时由于思想,有时由于心灵而超出了舞台比例的戏剧。小说家的意图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讲述一个有用的真理。当然,更加美好、更加完整的小说应该既具有戏剧性又具有史诗品格。它真实而又伟大,生动逼真而又富于诗意,切合实际而又富有理想。情节淡化的叙事作品中不乏美学价值不菲之作,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蒲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等。即便如此,在中国他们也是被小众欣赏。为什么呢?诚如《海浪》的作者伍尔芙所承认的那样,她说乔伊斯和她自己的意识流小说,只是零星的生活札记,无法与《战争与和平》相比。相反,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史诗品格,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经典传世之作却是不胜枚举。亚里士多德讲悲剧的时候,认为故事情节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即便是把艺术的形式、方法和技巧看得高于思想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一文中提到,“从三个方面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也把“讲故事的人”放在了第一个层面。其实,说故事性一强作品就掉档的一些作家,恰恰是因为本身缺乏结构故事的才能。莫言获得诺奖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文学梦,但是他在不同场合也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则称赞莫言非常会讲故事,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纠正上述偏见。当然,我们主张的故事性,正像雨果所强调的那样“要有趣”。即不是浮在生活表层,对生活缺少独特感悟的俗套故事,而是在具有戏剧性的同时,也具有史诗品格,它应该有着深广的社会人性内涵和揭示力量。

二、关于作“秀”

袁有江先生和王士敏先生在来信当中,都对我在“说话”中的回复是否是作“秀”有疑问,我想有这个想法的或许不只这两位先生。何为作“秀”?通常理解为夸大其词、弄虚作假和做表面文章。王士敏先生读了《制片人》了解到当下文化人的辛酸,对我的回复表示了理解。读者是上帝,这绝不是我们口头上的虚与委蛇之词,而确实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家协会旗下唯一一家自收自支的局级单位。印刷费、稿费、办公费、工资、奖金和职工的各种保险都要靠刊物自行解决,刊物的发行量是刊物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经济来源。2006年第1期改版时由于大的市场环境,刊物发行量陷入低谷,一般职工的收入不过2000元左右。改版第1期刊物上市后,当我听说连续几天刊物无人问津,在办公室里我呆坐了将近四个小时,从夕阳西下一直到夜色沉沉。一周后,刊物销售情况发生好转,才如释重负。所以对每一位帮助过选刊的朋友、对每一位关注选刊的读者都心存感恩。回复当中的每一个字均发自肺腑,绝对不是作“秀”。我这样做,也要求杂志社每一位员工要尊重每一位作家、每一位读者、每一位期刊界同行。因为没有了他们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就没有选刊的存在。您读到这期刊物的时候,《小说选刊》下半年的征订工作即将开始,如果您能够理解我们工作的艰辛、为繁荣中国文学事业的一片赤诚,真诚希望您能到当地邮局填写一份《小说选刊》的订单。并且,我再一次郑重承诺:如果您对刊物不满意,年底只要把订单和没有损坏的刊物寄回,我们不问理由,无条件立即全额退款。

本期读者来信当中提到的诸多具体问题,因为篇幅有限恕我不再一一回复,来信刊发之前,已在杂志社传阅,表扬的意见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批评的意见也转交了相关责任人,他们会认真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是胥干事的第六点意见是对本刊一篇主打作品的批评,措词尖锐,考虑到作家创作的不易,我做了删节。胥干事对本刊的关心令人感动,我也曾在部队宣传科搞过报道,与胥干事有战友之谊,想来,他会体谅我的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