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白鹿论丛
21121500000046

第46章 书院:历史深处的大学堂

杜晓英陈凯

白鹿书院今天在白鹿原上正式成立。书院话题再度令读书人口舌生津。记者不由联想起不久前凤凰卫视一档节目里的一个争论,中国最早的大学该从什么时候算起。有人认真地说:应该是京师大学堂吧,有人则说当从古代的书院算起。书院也许不能算作建制齐备的大学,但作为中国最早的教育、治学、研究机构,其悠久的历史比起那些动辄数百年历史的欧洲的大学来说,却是丝毫不逊色的。这些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刻画了他们精神的脉络,滋育了他们的人格精神,并且丝丝入扣地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在今天,大学教育普及的情况下,几位有志于文化研究的读书写作者又着手恢复着建设书院,以期宁静地做点学问、写点文章。那么,古代的书院是什么样子呢?书院,藏匿于秀美山水的书院,藏匿于苍茫历史烟云中的书院,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寻找书院的注脚和遗迹!

苍茫尘烟里书院兴衰几经沉浮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当时的官方书院,如玄宗时的丽正书院(后改名集贤殿书院)是朝廷用于修书和侍读的地方;而民间的书院,则是私人读书室或私人学馆。无论是官办的或民办的书院,都有一套教学行政组织,主持人称山长、山主、洞主、洞正或堂正等,还有副山长、助教、书讲等教学人员。他们组成书院的领导班子。书院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供给学生膳食。它拥有一批学生,按院规从事教学和生活。它掌握一批由私人捐赠或国家颁发的图书,供教学之用。

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干戈纷扰之际。有些儒者受佛、道寺庙影响,“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朱熹:《重修石鼓书院记》)。到宋代开始兴盛起来。北宋时期的书院蓬勃发展。及至南宋,各地书院共计50余所。历史上有名的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篙阳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茅山书院即形成于此时。

元代的书院自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于燕京设立太极书院,成为官立书院的开端。

明代的书院波动较大。明初,朱元璋鉴于元末教育的腐败,大力兴办学校,吸引书院的师生相继转入学校。当时安徽的书院尚寥若晨星,到了嘉靖年间,江苏的书院已增加18所,而安徽的书院已有29所了。

清初,统治者担心书院有传播反清复明思想的危险,诏令严禁。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在统治秩序得到巩固的情况下,才对几所较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苏州紫阳书院等颁赐御书,实行开放。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又诏谕督抚于各省省会设一书院,并赐努金作为师生膏火之资,当作样板。当时在书院讲学比较著名的,北有孙奇峰,南有黄宗羲,西有李二曲等。李二曲是陕西周至县人,曾主讲关中书院。

总而言之,古代书院与大学相似而又不同。它的特点在于:(1)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2)通过“会讲”,开展学术交流。“会讲”类似今之“论坛”,是书院交流不同学术观点的主要形式。(3)奖进后学,重视传、帮、带。(4)重视总结自学方法。

四大书院照亮中国古代教育的天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一种高级形态的教育和学术机构,书院体制被文化界和学术界广为关注。如果出生年代可以选择,当今很多青年才俊可能愿意出生在唐朝;如果求学的处所也可以选择,那么他们很可能愿意到古代的著名书院,而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四大书院,是很多国人心目中的自豪和骄傲。

这四大书院是:白鹿洞、岳麓、唯阳、阳书院。均有较早的办学渊源,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赐予,对书院发展产生了历史性影响。1998年,国家邮政部门曾经发行了《古代书院》邮票,全套四枚,即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A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即唯阳书院)。

现如今,只有岳麓书院依然在办学,且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招收留学生。其余各书院或作为旅游景点开放,或仅存其遗迹。

关中书院起于冯从吾盛于二曲先生

在陕西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是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矫诏禁毁天下书院,关中书院被废。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西安知府叶承桃在万历年间名儒冯从吾“联友会讲”处,在宝庆寺旁小悉园重建关中书院,并礼聘学者李顒(李二曲)主持讲席,为李拒绝。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再次邀请李顒主持书院,李再三推辞后才就聘。李顒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拎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这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也是清代康熙时期的著名书院。

李顒执教关中书院后,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在学风上,李顒要求学生做到文武兼备,博览群书,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实修实证”,达到“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希望学生学会“用兵”,因为经世之法,莫难于用兵,学者只知读书,对军事一无所知,造成民族沦丧受辱。在主持关中书院期间,李顺还以昌明关学为己任。在李顺的主持下,关中书院在清初曾一度出现繁荣的景象。但随着李额离开,关中书院日趋衰落。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

现当代书院辽远夜空的星星点灯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新的认识,书院这种传统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重新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一些文化名人也相继开办书院。香港即有东亚书院,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在那里讲学。1984年11月,知名学者汤一介等人在北京办起了中国文化书院。2003年9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在他的家乡龙口办起了万松浦书院。张炜新近出版的《书院的思与在》大部分篇章即写作于万松浦书院。张炜描写书院“坐落在两万余亩的松林里,在大海之滨,在一条长河的旁边”。据说那里还是鸟的世界,可以一次看到“四十多只雄鹰在书院上空盘旋”,“书院的一株水杉上停歇着一百多只喜鹊”。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而今也与西安思源学院联手在白鹿原上办起了白鹿书院。在其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写到一个白鹿书院。据陈忠实介绍,《白鹿原》中其他人物都是虚构的,唯有白鹿书院的山长朱先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是蓝田县清末举人牛兆,白鹿书院原型是牛兆镰当时主持的蓝田县的芸阁学舍。

2002年,几位学者与陈忠实讨论文学问题和陕西文化如何发展时,有学者建议,何不在白鹿原上建一个白鹿书院,把小说中的物事搬到现实中来,让中国文化精神薪火传承。

书院是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陈忠实说,新成立的白鹿书院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广泛团结、联系国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开展文学和文化交流活动的机构。书院将设坛讲学,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生机。

(原刊于2005年6月28日《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