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白鹿论丛
21121500000029

第29章 文人书法的历史流变与当下困惑——白鹿书院首届文人书法论坛纪要

兰玉

编者按:

2006年6月17日,白鹿书院成立周年之际,陈忠实院长在全国范围,邀请作家、学者中有书画造诣者和书画家中有文字撰述者,作书绘画,以诗文致友,以书画会友,举办首届中国文人书画展览暨首届文人书法论坛。将近三百位作家、学者和书画家联袂献艺,堪称当代艺坛盛事,古都文化大观。

白鹿书院首倡“文人书法”,首届文人书法论坛上,作家、学者及书画家深入探讨了文人书法的历史流变与当下困惑。所谓文人,是指品德高尚而且擅长做诗能文之人,与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相通。文人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阶层和人群,更是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文化精英,他们在生活方式、思想情趣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传统、风格和个性,书法更是如此。

文人除了论学传道,还是一个兴趣极其广泛和高雅的群体,琴棋书画是传统文人的基本稚好。诗言志,文以载道,其实书法也具有言志传情的功能。独立精神、自由意志,乃文人书法之风骨;独抒性灵,以笔写心,为文人书法形式上之追求。

我们在这里刊发这次论坛部分嘉宾的发言纪要,为的是引发更多有识之士对“文人书法”这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关注和思考。

明清文人手札中的学术信息

文人手札是最直接、最能体现文人书法精神的。我们可以通过手札去了解一个名人,这往往超过野史的描绘、杜撰和戏说。

我在收藏明清文人手札的过程中有一个体会,在看到这些私人信件的过程中,以往被我们所神话了的名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此人跃然于纸上了。

能写手札的人,往往都有家学渊源,学识渊博,而且都有很好的写字功底,通过手札可以体现最真实、最细腻、最自然的书法精神,能见出许多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信息。由于我个人的偏好,我常常认为通过手札是最能够了解书法家或者文人书法家的。文人写的毛笔字,真正能够反映出书法精神。

张铁林(国际书协副主席,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二、解构与重构: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

我们探讨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有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性的选择。

书法的载体是文字,而文字是文明与文化的载体,同时是历史的重要分界线。有文字的时代称为“历史”,无文字的时代称为“史前”。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中国书法伴随着文字的发生与发展,也有近万年的书法艺术发生与发展史。中国文字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危机,是上世纪初古汉语向白话文转换的时期。可以说,这近一个世纪,是中国近万年文字历史中最大的一次危机。直到王选先生发明五笔字型电脑录入法以后,才真正化解了这个危机。

书法最大的改变,是它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变。几千年在士人——文人手中的文化工具与艺术,迅速变成接近全民的文化工具与艺术,这种通俗化的进程,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原有的精英文化与艺术的危机。近一百年来,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在急速地通俗化,特别是由晋唐以来一千七百多年所发展构筑的人类艺术的高峰——文人书法这种精英文化的前途,面临着巨大的生命拷问:“活着,还是死去?”

第二,历史的经验:两次划时代的解构与重构模式。

中国书法自魏晋时代成熟以来,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变革。当代书法正处在第二次变革之中。

钟繇与王羲之确立了文人书法传统。汉末至东晋是中国书法经历了漫长的篆书、隶书阶段而成熟于楷书的时期。这个成熟期的代表人物是钟,与王羲之。钟繇是楷书的开创者,王羲之是楷书的完成者。这个过程在书法史上称为从古隶到今隶的成熟过程,即楷书书体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成了书法艺术史上的分水岭。以创作主体为中心的魏晋书法,是对此前几千年书法艺术的重大解构,它导致构成了经典作品在书法史上的选择标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关注聚焦于知名书法家本身及其作品上。以王羲之、王献之及其以后的颜、柳、苏、米等为代表的经典书家与书作,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化谱系。

从魏晋到清末这一千七百年漫长的文人社会历史,造就了中国书法历代辉煌的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身份,书法艺术始终处于实用与审美的双向追求之中。

康有为以“帖学衰落”为口实而尊碑,他以“神、妙、精、能”诸“品”的风格价值作审美选择,完全排斥了对创作主体的行为观照。这是对晋唐以来一千七百年文人书法的解构与颠覆。

当代印刷术空前的普及、书法家与书法家创作交流的空前频繁,使书法技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但这种高度的技术性失去其文化内涵后,书法实际上处在一种亚文化的范畴内。这种朝亚文化方向的发展,确实构成了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危机。

第三,文人化书法——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

自清末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对经典书法的解构后,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重构,重构什么?我们在批判现实的过程中,要抓住最有价值的线索,去实现当代书法的历史性发展。

首先,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后现代选择视野;其次,重构文人化书法,吸取当代艺术的精髓。当代艺术的精髓,即是消解艺术与艺术的界限、追求作品与行为的同一性;最后,“艺术书法”与“文化书法”的悖论。

综上所述,书法的审美心理尺度是喜新厌旧;创新是主调;技法是基础;曲高和寡,崇高是目标。

刘正成(国际书协主席)

书法文化与文人书法

所谓文人书法,就是文人个性综合表现的书法。文人书法有三个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特征。第一,生命的修为;第二,对生命极限的冲击;第三,内容的独创。

文人书法一方面被西方现代化彻底中断了,另一方面是自毁前程。

最高的文人境界是“文以载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古人在15岁就能理解的,现在,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文人书法的境界很高,信息综合、喜欢独创,同时和生命紧密相关。中国书法目前处在“战国时代”。中国的书法史分为前现代和后现代。前现代是传统的书法,即以文人为主的书法史。后现代书法出现诸多流派,这些流派都跟着西方的理念走。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文化书法。文化书法有三大危机,第一是笔墨危机。第二是书法创作主题的雷同。第三是与西方艺术的雷同。

文化书法包括四方面的意思:第一,文化书法是一种理论的思考和理论的反省,主要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书法不仅是形式,更是一种载体。第二,文化书法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第三,文化是对身份的改造。有些书法家作品很不错,一旦名声有污,就会被马上把字取下来。第四,文化艺术是全盘西化的艺术。东方的艺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诗文,西方也具有。唯有书法,是东方所独有的。

中国是三和文化,对天下而言是和平的,对国内而言是和谐的,对家庭则是和睦的,这三和文化我们应该鼓足勇气慢慢向西方宣说。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教授)

暧昧的书法——关于当下书法运动的建明报告

自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的运作模式始终没有改变过,这对书法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书法与政治格局基本相同,领袖人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直至今日的书法,其操控和运作方式始终是政治化而非学术化的。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周志高时代、刘正成时代、刘炳森时代三个阶段。

周志高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创办(书法》杂志和举办全国首届群众书法大赛。意义在于确立了书法的“群众性运动”的特点,模糊了知识阶层与非知识阶层的界线。

随着周志高时代的终结,需要一个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同时,更具有政治手腕的人来使书法机器向最高速运转。于是,刘正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他所主持的《中国书法》很快就超越了上海的《书法》,牢牢把握住了书法的话语权,并随之慢慢地进入权力核心。刘正成时代是将权力、学术、金钱、热情、艺术完美地结合的典范,也是书法高度泡沫化的时代。

刘炳森时代的符号性在于带有官员身份但对书法或一知半解或有极大爱好的人开始介入领导层。在艺术倾向上以更保守的姿态出现。刘炳森时代的操作者以回归传统为旗号,其实质是对书法本质的反动,书法又回到了起点。

当下的书法是一种暧昧状态的书法,为什么如此说,因为,书法主流形式并未因此而改变,这是由于拍卖方式取代了官僚阶层的认同,所以,这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现状不会改变,而流行书风由于权力层支持的断阻也逐渐变得步履维艰,至于现代书法更可以说在中国领域里并没有真正出现过。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书法的前景显得暧昧不清,前途莫测。

胡传海(《书法》杂志副主编)

王羲之书法的文人气息

历史上没有文人书法的概念,但是从书法的发展史上看,我个人的观点是,在王羲之书法的创作过程当中文人书法就已经确认了,王羲之书法的最高成就就是文人书法的最高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达到了一种道的定义。完全是一种道的显现,精神的显现。王羲之以前的书法是以实用为主,审美其次,或者实用审美相结合,到王羲之书法的时候,他的个性完全显现出来,书法的线条完全是他精神的表达。文人书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对“韵”的发现。这是微妙的生命感受。

王羲之的书法是气韵结合的状态。文人书法的提出,如同文化的提出,它是一种高规格的追求和仰望。要达到文人书法有五个要求。

第一,高尚的人品。王羲之具有高洁的人品,他摆脱世俗,心灵自由,简单豪迈。高尚的人品是第一要求,没有高尚的人品,就不可能有心灵的自由,从而达到了一种创作的境界。

第二,丰富的学识。王羲之提出了“韵”,“韵”是一种文化感受。

第三,出色的才气。

第四,对高素质的追求,这是文人书法至关重要的,文人书法不是文人写字,文人书法的提出,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修养的追求。王羲之这样的大天才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积累,不断学习,反复锤炼,才达到了这种高度。

第五,创造力强。王羲之达到了文人书法的一种境界,即“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王羲之的书法气势很大,意趣丰富。

最后,文人书法达到高的境界,实际上是长期功夫的锤炼。这个境界,是自由的境界,是至高的境界。

徐步(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

文学性与文人书法

纵观中国的书法史,凡是有造诣的书法家,无不首先是诗人、文学家和学者,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王羲之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文学地位和成就历来为人称道,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我个人最为欣赏的,是其呈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品格和丰富的文学情趣。

文学性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第一是书法家写的内容。不管书家用何种字体进行书写,也不管他的书法达到何种精妙的程度,他书写的内容如果不是自己独创而且满意的文学作品,那这个书法作品绝对称不上上乘之作。

文学性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还须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学情趣的充盈和流淌。

好的文人书法作品里面有一种文学品格,也可以说是文学的趣味。文人书法须具备独特的字形,即面貌;独特的章法;独特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精神气质往往衍化成一种文学情趣,凭借字形和章法表现出来,提高书法作品的文学性,读书是一条通坦的大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净化自己的道德情操。一个人不但饱读诗书,还有对书法独特的字形面貌的理解。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书家通过读书,今儿实践,提高自己的文体意识,能够做出优美的文本以供书写。同时,通过读书,开阔眼界,扩拓胸次,从对事态和大自然的体察中,酝酿和催化丰富的文学情趣,并将其倾泻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也是文人书法的魅力所在。

聂鑫森(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文人与书法

我有一个简明的认识:历史上的文人,绝大多数都是书法家,历史上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是文人。现代文人很多是书法家,现代书法家很多是文人。当代文人绝大多数不是书法家,当代的书法家绝大多数不是文人。当代的文人是书法家的很少,而既是书法家又是文人则少之又少了。文人书法不会死亡,但是也不可能恢复到北宋时的辉煌。

流变与趋向——中国书法的文人化历史考察

文人书法是在中国文字的特定规范里自由书写而达到表述独特感情的笔墨状态。这里,由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的规范,是其必须遵守的边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规范之内,书写者的精神应该是自由的,而感情的流溢是其表征。所云笔墨即规定了介质的特殊性,又与规范合组为技艺的要求。

寻绎文人书法的发展成因,它是在中国文字成熟期以后的产物而非之前;它是在中国文字书写工具成熟期以后的产物而非之前;它是在中国文人阶层形成并成为传统之后而非之前。即使今天发现孔子之书,也不能谓之为“文人书法”,文人书法的产生与文人阶层的形成并不完全同步。

东汉的“草书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张芝的《冠军帖》,其书体形式和笔墨运动的空前自由,以及内容的“无关宏旨”,是文人书法的特质表现。可视其为“文人书法”的先导和滥筋。

从王羲之开始,中国文人书法形成了。不是出现王羲之为代表的以简易平常的工具完成的书法,中国书法不会走向全民性;不是出现王羲之为代表的将中国书法技艺发挥无限的书法,中国书法难以成为以后历代文人追求的精神表征;不是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书法在漫长的中国社会文化里代代相承,蔚成传统,中国书法除却其实用书写价值之外,很可能只是具备工艺性而如同上古之甲骨钟鼎摩崖终将成为文物。

文人书法的高峰不在唐代,而是北宋一代。苏东坡和黄庭坚代表了宋代以意趣为标志的文人化特征。苏、黄的墨翰和他们的道德文章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瑰丽的文化遗存,既延续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又光大着文人书法的辉煌殿堂。在苏轼和黄庭坚的人生轨迹和书翰墨迹里,可以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本属性是规范与自由融合中达成的高雅精致,中国书法的属性也融会其中。在规范中追求自由,规范严密到极致,自由发挥到极致,这也是中国文人智慧发挥的极致。

李廷华(作家、文化学者)

文人书法的当下提出及其特色

文人不是一个社会角色的概念,而似乎是凸显文化人的一种特质,近似于文化人格。

中国汉字的毛笔书写终究能成为书法者,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完全在于书法和写字的区别,而在于书法的三种品性:一是文化品性。书法需要技巧,要有法,但法度不是绝对的,由书写中所张扬出来的个人情趣、性灵、人格、修养等等这些文化品性才是书法的灵魂和生命。二是书法的历史品性。书法的意义既是当下的,更是历史的。也就是说汉字的毛笔书写被历史认可,能够流传下来的,就可能有供后人研究揣摩的书法价值。三是名人品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书法作品,很多都是出自当时的名人之手,特别是汉末魏晋以降更是如此。

“文人书法”的提出,有其历史的和文化的双重背景和根源。书法的发展就目前看。是由精英向民间下落。书法原本的贵族气质和文人情怀在书法艺术中被弱化和被稀释的情况日趋明显。

目前陕西的文人书法,在四个方面显示了自己比较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一、文人书法的文化内涵;二、文人书法的情趣意识;三、文人书法的性灵灌注;四、文人书法的票友心态。书法的票友心态,才是真正的艺术心态。

文人书法还有一个突出方面,就是技巧问题,即形式问题。文人书法家与职业书法家进行文化互补,将造成我国书坛的真正繁荣。

匡燮(作家、书法家)

当代文人书法式微的原因分析

文人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主流。传统文人可以说无人不书,能够在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书法家,极大多数都是文人。文人气、书卷气是书法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当今书坛,文人书法有式微的趋势。主要是文人书家稀缺的缘故。

“文人”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在当下社会,传统文人稀如星凤。“文人”有着特殊的内涵,文人不等于知识分子,甚至不等于文化人。要了解“文人”的内涵,应该把握以下关系:“文人”和“士人”的关系。“士人”往往是从“文人”中产生的。这就是古代的书家,特别是唐宋以来的书家,往往是身居要职的官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在野的隐逸文人;三是进入仕途的官僚文人;三是短暂为官,大部分时间弃官为文的,或是大部分时间在宦海度过,告老还乡后做一个纯粹的文人的。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只要是“文人”,他们除了熟悉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学养这一基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有风骨,有傲气,将名利看得比较淡,不甘同流合污;二是有个性,有性情,喜欢达情适意,率性而为;三是有雅兴、雅趣、兴趣广泛,往往兼擅琴棋书画;四是比较闲适,属于有闲阶层。

中国书坛“文人精神”水土流失以及“文人书法”、“文人书家”稀缺的原因分析:一是官本位意识侵蚀了文人风骨。二是商品经济大潮动摇了文人的操守。三是通俗文化瓦解了文人信念。

传统文人往往不修边幅,不受约束,率意而为。真正的文人,即使不以书名世,也定然格调高雅。真正的文人,书法是博学之后颐养性情的“余事”。

时代在发展,文人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现代社会,传统文人的土壤日渐消解。在古代,作家、诗人定然是书法家;在近代,不少作家、诗人同时是书法家;而现在,作家、诗人和书法家越来越分离了,很多作家、诗人不是书法家,甚至不会写毛笔字,而书法家队伍也缺少作家、诗人。这也是“文人书法”、“文人书家”稀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舜威(浙江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美术报》编辑)

文人书法必将形成

“文人书法”在当今是指非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书法从业人员之外的,多少有点文化影响的人,所写的毛笔字。历史上却不是这样。历史上凡被称作书法家的人,首先,一定是想当然的文人,或者说,是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历史上的书法,是由于书写内容的经典,值得传播而传世。

书法的法,当然是指应该遵循的某种书写规矩,但也决不能墨守呆板,因为它毕竟不是交通管理法、计划生育法、婚姻法甚至反国家分裂法。书法既然属于艺术,那就要体现出唯艺术才可能有的自由、浪漫以及难能可贵的创新境界。“书”再怎么“法”,一看那字,便判断出它是临何帖而来的,终归算不得什么光荣。

传统的书法,内容与形式是血肉一体的,文人既可书法,书家也同擅文章,只存在一个哪方面更突出的评判。现代社会,由于书写工具的变更,书与文逐渐剥离开来。书家多半不够文人,文人多半作书难看,这恐怕是一个现实。

文人书法的兴起,表明文人对于古典美学的怀念,是由民族复兴这一大背景诱发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文人书法是能够成立的。你可以瞧它不起,认为它压根不是书法,但你不能忽视它的面积广大的客观存在。

无论现代文人的书法,还是现代书法家的书法,只能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一部分作品,才算得上“文人书法”。文人书法虽然“其兴也勃焉”,但要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尚需时日。

方英文(《报刊荟萃》主编)

文化断裂中的文人书写

20世纪中国文化的裂变对中国书法传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和描述的。清理对书法文化传统影响至烈的重大事件,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如下儿个方面:一、汉字的革命;

二、文言文的隐退。

使用“文人书写”而不用“文人书法”,是由于:一、“文人书法”这个概念,从古至今,无确定指称。二、我们所指称的20世纪的“文人书写”,则包含了这样的含义:由于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精细,至20世纪,“文人”这个概念已不同于古一代“士”文化中的知识分子,而含纳现代意义上的一切人文知识分子,是“文化人”的简称。

将当下的书法状态切分为“文人书法”与“书家书法”的提法是欠妥的。书法是可以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和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两个不同视角来进入认知的,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切割的。那种“文人”就有“文化”,没有技术,而“书家”就没有“文化”,只有技术的认识是肤浅而缺乏理性的。继承书法的技术传统和文化精神同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从事书法活动的所有人群中提倡加强传统文化(包括汉文字以及文字书写)的修养,同样是十分紧要和迫切需要的。

当代的文人书写,如何才能完成与书法传统的对接,如何才能完成与世俗低层次书写的剥离,进而提升为“有效的书写”,这是我们应当切实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目前历史情景中,在文字断裂、文化隔阴的当下,首先肯定最基础层次的汉字书写的价值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吴振锋(陕西美术博物馆收藏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