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白鹿论丛
21121500000021

第21章 文学性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

聂鑫森

纵观中国的书法史,凡有造诣的书法家,无不首先是诗人、文学家和学者,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褚遂良、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颊、郑板桥、金农、康有为……他们的文学地位和成就历来为人称道,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呈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品格和丰富的文学情趣。

文学性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第一是书家书写的内容。不管书家用何种字体进行书写,也不管他的书法达到何种精妙的程度,我认为他书写的内容如果只是照搬古人的诗词歌赋,抑或是名贤的誓言警句,而不是自出心意的文学作品,那么这个书法作品绝对称不上是上乘之作,历代的名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之类,其文其诗本身就是精美的文学作品,其意高远,其情真切,其词高雅,加之书家精彩的书写,互为映衬,方组合成一件传世的不朽之作。在许多书展和评奖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书法”的品评,而忽略其内容的参照对比。即便是一些书写自家内容的书法作品,也因书家文学素养的肤浅,导致书写文木的浅陋和低俗。

文学性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还须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学情趣的充盈和流淌。

一个成功的书家,他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字形,即面貌;其二要有自己独特的章法;其三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独特的精神气质,往往演化成一种文学情趣,凭借字形和章法表现出来。潘伯鹰曾说:“苏东坡的字有他独特的字形和章法的,他的字和晋人的字面貌不同,但他却是学晋人的,他自己平日就强调晋人书法的‘萧散’,有意去学。”这“萧散”便是一种文学情趣,让我们想见魏晋仕子的一种精神风貌,一种生活态度。苏东坡承继了晋人“萧散”的文学情趣,移借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并加以强化。而郑板桥的书法融真、篆、分于一体,自称“六分半书”,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结构长窄者令其更长窄,宽松者令其更宽松,左右避让,大小提携,如“乱石铺阶”。从中可以体会他兀兀独立,不与世俗为伍,寻求一种心灵极度自由的可贵的精神内涵。他的这种精神内涵,往往转化成一种文学情趣,充盈在他的文本和书法作品中。

提高书法作品的文学性,读书是一条通坦大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净化自己的道德情操。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他还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黄庭坚在《论书》中写道:“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一圣哲之学,是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也。”

书家通过读书,进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体意识,能够创作出优美的文本以供书写。同时,通过读书,开阔眼界,扩拓胸次,从对世态和大自然的体察中,酝酿和催化丰富的文学情趣,并将其倾泻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苏东坡说:“留意于物,往往成趣。”诚哉斯言!

文学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基础,自然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强化书法艺术的文化品格,增加书法艺术的文学情趣,是提高书法质量的可循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