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在公交车上或是医院候诊室里,有数人并排坐在一起。这些人之中,彼此均属陌生人,或者并排之中,有二人或数人具有亲密关系。纵然他们默默不语地坐着,也有方法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亲近的人并坐一起的话,即使不说话而注视着前方,也可以在他们的脸部表情之中,感觉到那种不像微笑似的浅浅笑意;更正确的说法,莫若说是在他们的脸部表情中浮现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恬适感。纵然他们并不交谈,只要注意观察便可以了解他们是以这种方式共同表现出亲人就在身边的安心感。
例如某日下午,在驶往某地的火车上,有一位年轻女性流露出一副极为高兴的神情。人们猜测她大概是想起什么愉快事情之类,当她在下一站下车时,才知道原来她是伴随着相当高龄的爷爷乘车。
像此种情形,毫不顾忌他人眼光,所表现出来的笑容,便是最自然的情感。
不过,也许你会碰到下述场面。有一位男士,正匆匆忙忙朝着已响过开车铃的火车跑来,想赶搭该次列车。即将赶上时,车门却关闭了,他眼睁睁地看着火车离去,一边做出懊恼不已的动作,一边却忍不住哑然失笑。此种情形的笑容,当然不是愉快感情的流露。那么,这属何种笑容呢?可解释为:由于自己的丑态毕露,而以自己本身当做嘲笑的对象,企图掩饰内心的失望感。所谓傻笑之类,大部分也是属于这一范畴。这是为了表示不介意自己所陷入的不利状况,而以微笑的方式,企图得到精神上的安定。
外出不慎跟陌生人相撞之类的情形发生时,露出微笑者也与上述心理类似,且这一场合更包含着自己毫无恶意或攻击意图的一种无言解释之意。
如果在一张脸上,你连一丝笑也找不出来,那么,这就是一张严肃的面孔。所谓严肃面孔,换句话说也是毫无表情之意。
一个没有表情的人,难免会给人一种深沉、不易捉摸的印象,而令人觉得不容易对付。尤其是首次见面时,照理应该面露微笑,但却有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表情,无论你跟他讲什么,他都没有丝毫反应,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使你无法猜测对方是有兴趣呢,还是毫不关心?真是高深莫测。
在政府机关或组织庞大的企业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脸上完全没有表情的人物。这种人尤其以一方面必须管理部属,一方面又必须站在工作第一线的中级管理者为最多。
大型企业的中级主管,随时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整天忙着应付一些令他们怒火中烧、憎恶厌烦的状况。但是,他们虽然心中万分愤怒,却不能轻易表现出来,因此就会无意识地产生抑制这种情绪呈现于外表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也连带地压抑了与愤怒、憎恶无关的喜悦、哀戚等表情。此种抹煞所有感情的心理,一旦升高到顶点的时候,还会使人拥有一副对外界变化完全无动于衷的“死人脸孔”。
“死人脸孔”虽然是漠不关心、毫无感动的排拒姿势的直接表现,其实是对组织、上司压力的一种反抗。有时候,反抗心较强的年轻职员会故意对上司摆出一张无表情的脸孔,就是这个缘故。
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无表情”比任何一种表情更能表露当事人的心声。从乍看之下似乎很平静而又冷酷的这种“无表情”中,要透视对方的心理弱点,并非不可能。
不过,如果有人对你摆出一张“死人脸孔”,恐怕你就要多加反省注意了,因为你已经得罪了对方,成为他排拒的直接对象了。
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如果你想发掘对方的弱点,最好不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者说出足以刺激对方感情的话,免得收到相反的效果。最好当场不置一语,另外找机会不露痕迹地打开心胸,彼此坦诚相向较妥当。
鼻子也会动?——从鼻子的微妙变化上透视他人的内心
人的鼻子有没有身体语言,学者们看法不一,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
认为鼻子没有身体语言的理由是,鼻子本身是不能动作的器官,就像耳朵一样,因此,它们自身不能发出“姿势”信息,也就不可能有身体语言。至于用手摸鼻子和摸耳朵所发出的信息,应归为手的“语言”。
事实上,鼻子跟耳朵不同,耳朵确实不会动。就这一点,人不如有些动物,如狗遇到“风吹草动”就竖起耳朵,这表明有“情况”。人的耳朵是“死”的,它只能跟着头动,而自己不会独立地动。但鼻子则不然,它可以自己动。比如,人们都熟悉的“嗤之以鼻”这个词,实际上是有动作的,也就是说,在发出“嗤”的声音时,鼻子是往上提的,只不过动作轻微,不易察觉,但轻微也是有动作的,也是能发出“瞧不起某人”这种信息的。
有位研究身体语言的学者,为了弄清“鼻子”的“语言”问题,专门作了一次观察“鼻语”的旅行。他在车站观察,在码头观察,到机场观察。他旅行了一个星期,观察了一个星期。由此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旅途中身体语言是最丰富的。因为各种地区、各种年龄、各种性别、各种性格的人汇集在一起,而且都是陌生人,语言交流很少,但心理活动又很多,所以,大量的心态都流露于身体语言中。他说,“旅途是身体语言的试验室。”
第二,人的鼻子是会动的,因此,是有身体语言的器官。他说,根据他的观察,在有异味和香味刺激时,鼻孔有明显的张缩动作,严重时,整个鼻体会微微地颤动,接下来往往就出现“打喷嚏”现象。他认为,这些“动作”,都是在发出信息。此外,据他观察,凡高鼻梁的人,多少都有某种优越感,表现出“挺着鼻梁”的傲慢态度。关于这一点,有些影视界的女明星表现得最为明显。他说,在旅途中,与这类“挺着鼻梁”的人打交道,比跟低鼻梁的人打交道要难一些。
根据一位日本籍整容医生的临床经验:“某人一旦接受了隆鼻手术,以往本来属于内向性格者,常会摇身一变而为倔强之人。”
在一本小说中,有一段关于鼻子动作的描写。书中的男主角看上一位漂亮的小姐,于是展开爱情攻势。为了显示他的与众不同的吸烟法,他向空中吐着烟圈,然后烟圈飘向那小姐。这女士没说什么,只是伸手捂一下鼻子。他便问道:“你讨厌烟味吗?”那小姐没有答理他,只是继续捂着鼻子。
其实,用手捂鼻子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出了她的讨厌情绪,遗憾的是,那位吸烟者竟没看出来,反而去问一个不该问的问题,自然要碰钉子啦。
另外,有人认为应把用手捂捏鼻子的动作,归为鼻子的身体语言,而不是手的身体语言。再就是,若某人仰着脸,用鼻孔而不是用眼睛“看”人,这跟用手捂捏着鼻子一样,是要表达反感的情绪。
在旅途中,碰到有这些姿势的人,尽量少打交道。譬如:请他人帮助时,倘对方做出用手摸鼻子的样子,或是用鼻孔对着你“看”,与其将之视为他接受请求的可能性不大,莫如说是拒绝的表示较为正确。
因此,跟讨厌的人迫不得已交谈时,如果想尽快结束无谓的话题,不妨用手接二连三地摸鼻子。再加上不停地交换架脚,或手拍打物体之类的动作,也是其方法之一。另外,用手摸鼻子的行为,如果加上身体前屈的动作,则由该处表现出来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若是在对话的场合,这就属于“你的话靠不住吧!”之类。
姑娘多变的小嘴巴——从嘴的变化上透视他人的内心
有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一位漂亮而年轻的女子,约莫二十几岁,站在她新婚的丈夫身边。她的丈夫正在与一位朋友谈生意上的事,谈得不太投机,拉长了脸。这时,那女子上前插话,可能是想缓和一下气氛。谁知她丈夫却劈头盖脸给她来一句:
“你别插嘴行不行?”
那女子也不示弱,反顶丈夫一句:
“就算我没说,都怪我多嘴。”
说后,她扭过身体低着头,同时噘起了那漂亮的小嘴巴。
在这个镜头中,丈夫说她“插嘴”,她说自己“多嘴”,最后“噘嘴”。
其中,“插嘴”和“多嘴”其实指的不是嘴本身,而是指的从嘴里说出的话。而惟有这个“噘嘴”不是说出的话,而是做出的动作。
电视镜头一闪而过,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到,那女子的漂亮小嘴不会总噘着,过一会丈夫用几句好听的话哄她几句,她就会咧嘴笑起来。
这小嘴一“噘”一“咧”,反映出她对丈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人的嘴巴除了会“噘”能“咧”外,还可以做出诸如“嘴”、“挑嘴”、“撇嘴”等各种姿势。
这些姿势,表示此人对某人或某事的认识、感受和心态。正如一本小说中所写的:“你别问你爸,他肯定不同意这门亲事,你没看到昨天说这事时,他一言不发,还把嘴一撇一撇的。”
由此可见,首先,嘴部的无声语言远远超过了有声语言的作用。它可以“一言不发”地告诉你一切。
嘴部动作是由上下两片嘴唇构成的。基本的嘴部动作有“收缩”、“结合”、“突出”、“张开”等等。
嘴部的动作是很奇妙的。比如,一个人坚定不坚定,从说话时的嘴形上便可看出来。如果某人说话时,嘴常常抿成“一”字形。这表明他是个意志坚强的人。
根据这一发现,如果一个老板,交给部下去做一项棘手的业务,当交代完任务后,他会问:
“你看行不行?”
“行。”部下这么回答后,常常是把嘴抿成“一”字形。如果这样,老板大概可以放心了。
因为这是个坚强的人,他一定能完成任务。如果他一边回答“行”,一边张开嘴而合不上,这就要考虑他是否能完成任务了。因为他可能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
另外,当我们遭遇失败等情形时,做出“咬嘴唇”的动作,这也可以说是自我惩罚型的身体语言。
其次,有关攻击对方的场合等,“噘起嘴”说话的情形很多,此与嘴巴抿成“一”字形的表现或咬嘴唇的表现比较起来,表示将说话的攻击机能灵活地进行回转。
了解此种嘴唇动作、形态之后,假设我们正在说话时,也可据此判断对方是否注意听我们说话。注意倾听时,嘴唇两端会呈现稍稍拉向后方的状态。也就是说,以不太痛苦的心理状态听取说话的姿势,必然表现于嘴唇。
这里需要了解一下说话时有人伸出一个食指竖在鼻子下面挡一下嘴唇,也有伸出几个指头去挡的。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古有“说谎心虚捂嘴巴”的说法,由此可见,这是说谎话的一个下意识动作。所不同的是,“捂嘴”与“挡嘴”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挡嘴”,除了含有说谎的意思外,还有提醒对方注意什么的意思。
两个人正在议论单位的是非事,这时,其中一个人看见他们单位的头儿走过来了,于是他伸了一个指头在自己的嘴唇前一竖,另一个人虽然没看见头头走过来,但他明白了“有情况”,就停止议论或放低了声音。
另外,“挡嘴”还有要求对方听话后保密的意思。
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年轻妇女与另一个妇女说她婆婆的坏话,说婆婆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说完后,用几个手指把嘴一挡:
“我给你说的这些,可千万别让我婆婆知道了。”
“你放心,话到了我的耳朵,就等于烂到了肚子里。”对方给了她一个满意的回答。
作这个动作的尤以女性为多。
至于遮掩嘴唇的动作与“隐藏”的行为,也同时使用于拒绝对方情感传达的情况。根据某项实验显示,针对嗓门大而又滔滔不绝地说话的对方,把头往后仰,同时做出用手捂嘴的动作时,对方便会慢慢地关闭话匣子。由此得证尽可能远离对方与挡嘴的动作,被视为“我没有心情跟你瞎扯,请早点离开吧”的信号,故产生极好的效果。
不过,当我们“打呵欠”或“清嗓子”时,用手挡嘴的情形也很多。打呵欠也是想暂时逃避当场意识的欲求表现。在团体里,其被视同叛逆行为的理由即在于此。“清嗓子”是由于不安、担心而在喉咙形成黏液,抑或对正造成的气氛感到不适而引起的。
写着个性的下巴——从下巴的变化上透视他人的内心
要是你经常出席宴会等人多的场合,那么,你也会经常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你对他并不了解,但又必须做些交谈,这往往是同桌而餐的需要。
这时,你应通过身体形态对对方作个大概的了解。比方说,了解一下此人好不好接触,这只要观察一下他的下巴就可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
下巴的动作虽然极为细腻,但却能左右他人的印象。站在镜子前,将下巴抬高或缩回,会产生不同的判别印象:下巴抬高时,胸部及腹部都会突出,有骄恃、自大的样子;反之将下巴缩回,稍似驼背,个性上显得很懦弱、气馁,若此时观察对方,将会发现其眼球向上翻滚,仿佛疑心很重。
我们可从各种场合注意对方下巴的角度:
下巴抬高,此人十分骄傲,优越感强、自尊心强,望向你时,常带否定性的眼光或敌意。
下巴缩回,此人仔细,疑心很重,容易封闭自己,对他人发言内容不易相信。
由此我们已经看出,人的个性,往往反映在他们的下巴上。有关下巴的功能和语言学的关系,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当然,这时,我们不能单独看下巴,还要把下巴作为下颚的主宰而观察整个下颚。下颚就人类或动物而言,是担任发声或咀嚼的器官,从外形上看来,男性多带有稍许棱角的下颚与颧骨。实际上,下颚形态的男女差别具有相当的决定性,所以,男人不论如何装扮成女人,其下颚也无法蒙骗人们的眼睛。而且,下颚也决定了声音的性质。譬如:电视、电影的幕后配音者,何人担任那一角色的配音工作,据说也是取决于下颚的形态。
人类与生俱来的下颚形态,乃是用以推测某人的一般倾向性的手段,譬如:“拥有意志坚强的下颚者”或是“尖细的下颚表示神经质”之类。为探讨对方现在想些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时,单凭下颚的外观形状是不够的。惟有留意下颚的动作,才能解读身体言语。
提及下颚的动作,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即是“突出”、“收缩”的动作。处于极度疲乏的状态,一般人便会做出“伸长下颚”的动作;除了这种由于肉体上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姿态以外,“突出下颚”的动作,一般而言,不论男女,均属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可视为一种想表示“扑向前去狠揍一顿”意图的动作。有趣的是,英语的“Jowbone”即下颚骨,当做动词使用时,具有“极力说服”的意思。同时,“Hold your Jow!”(缩起你的下巴)亦即是“住嘴!”之意。
迪斯蒙得·摩里斯曾经说明“突出的部位,表示带有意图侵略对方势力范围的性格”。下颚的突出行为也相同,是用来作为自我主张的工具。因此,突出的程度越大,则其自我主张的程度也就越高。譬如:“颐指气使”之类的表现,采取这种动作,也是自认对方属下辈或自己很明显地站在优势,且很有把握自我主张必然完全推行时,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外国人在发怒时,经常将下颚伸向前方,这也可以视为想将其愤怒情感扔向对方的一种攻击欲求的表现。
另外,下颚特点不明显的男性,乃是欠缺自我主张之人,此种说法也是源自同一论点。
胡子也是使下颚更加突出、以表现自我主张的象征。在我们身边想必也有不少蓄留胡须的人,但是一旦跟他深入交往,很意外地可以发现这种人多半属于懦弱、缺乏个性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即是想将他在语言、态度上不能表现自我主张的部分,用蓄胡须的行为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