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风与政府建设
2111700000055

第55章 其他(8)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在特定环境中利用传播沟通的手段协调公共关系,树立政府形象的一种行政管理行为,国家一产生,公共关系实则上就已相伴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产系,其核心是为了公众的利益、群众路线就是这种公共关系的具体体现。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群众路线,并将之作为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老一辈革命家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现代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他指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新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要求,在“5·31”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

这个本领和方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以及国内出现“四个多样化”等背景下,对政府而言,就是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府机构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来加强和改进政风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政府公关,改进政府作风

政府公关关系的开展可以从理念、制度和操作层面人手,具体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入个方面。

1.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提高政府公关意识,实行全员公关

提高政府公关意识,必须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因为“三个代表”是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时代的号角和全党行动的指南。“三个代表”思想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公共关系是要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通过一系列公关活动,展示政府良好的形象。政风通过政府公关来体现,并不是个别领导或个别机构、部门的事,而是全体政府人员的一项义务,是全员必须要树立的意识。

2.实施政府形象战略

政府公关的目的是树立政府形象,而政风就是政府形象,因此政府公关可以作为政风建设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实施政府形象战略则成为一个有效载体。政府形象的建设及管理,有利于政府公务员树立形象意识,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事关政府形象和政府利益、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能够自觉地注意自己在公务活动中的行为。另一方面,确立政府形象系统也有利于公众的监督,使政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群众可以用政府形象标准对照政府的实际行为,对政府作出适当的评价,能有力地抵制不良作风的出现。

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公众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可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习气,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使政府行为贴近群众,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当家作主人的权利。

4.多办实事,取信于民

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不仅是要做好沟通信息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组织指挥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社会福利、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为百姓造福,切实地让公众得到实惠。通过实实在在的作为来树立良好的作风,通过一件件利民的实事来赢得公众的信任。

5.完善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

政府公共关系就是要求政府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建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模式,与公众进行充分交流信息,尽最大的可能争取公众广泛理解和支持。沟通的媒介形式多样,而且可以与传统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式相嫁接:(1)采用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等方式:(2)设立“领导信箱”、“专线电话”、“领导接待日”等;(3)信访渠道。信访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对群众合法、合理、合乎政策的要求要力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4)经常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民意测验或采用现场办公的方式;(5)大众传媒渠道。大众传媒通常是公共管理者与公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

6.建立和健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引导公众参政议政

政府本着“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讨论”的原则,不仅调动了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集中了公众的智慧,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和行政效率,客观上还起到了在政治、经济等改革过程中各种调整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增进政府和民众的相互了解,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社会协商对话,除了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等已有的协商对话渠道外,为适应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需求,还应进一步扩大和拓宽社会沟通面和沟通渠道,为政府塑造一个与日寸俱进、民主政府的良好形象。

7.政务公开,加强公众监督

勤政、务实、廉洁、高效是对政府的要求,但是政府却容易滋生腐败,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政务公开,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接受公众监督。政务公开包括了程序公开、任职公开、利益公开、实绩公开等。只有为政府公务确立程序,明确规范和标准,让人民群众来监督,实施阳光工程,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政府作风才能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8.精心策划,与时俱进

公关必须要谨慎地认识到公关活动的广泛性和影响力,公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政府公关的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公关任务和不同的公众对象,把握时机,采取不同的公关措施,政府公关应力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讲原则又灵活,充分展示政府公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给公众留下政府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前进,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光辉形象。另外政府还应有危机公关的能力,在碰到一些紧急而重大的突发性事件,能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及时化解危机,避免或换回损失,维护了政府声誉,这也会在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总之,通过有效公关,可以解决或抑制政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使政风建设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中得到塑造、完善和更新。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

政风建设要讲礼仪

罗忠桓

“不懂礼,无以立。”礼仪是交往中不可少的环节,它展示着一个民族,个国家的形象与文明程度。行政礼仪属行政文化的范畴。它包含行政主体的服饰仪表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和常施礼仪等内容。行政礼仪具有反映行政主体素质,体现政府形象,调节人际关系,促进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现等重要功能。

推进行政礼仪建设的意义

1.推进行政礼仪建设是行政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行政礼仪总是受制于行政环境,并服务于行政主体改造行政环境的需要。我国足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重视礼仪的传统,儒家就主张“礼治”,把“礼”放到与“仁”、“义”、“信”同等重要的地位,也由此建立起了一套建立在“统治型行政”基础上的行政礼仪制度。如“礼不下庶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了与人民政府职能及宗旨相适应的崭新的行政礼仪文化。如见面称“同志”,握手,穿解放装中山装等。这种行政礼仪体现了公职人员之间以及公职人员与民众交往的平等性。但这种建立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管理型行政”基础之上的行政礼仪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且普化成了社会礼仪。

市场经济需要一种建立在“公共行政”基础上的行政礼仪文化。这种礼仪文化就是服务于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要。它不再把政府看作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视之为社会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机构。今天,我们的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了60%以上。但这种体制转型使业已形成的行政礼仪文化不够适应。如有的行政礼仪内容已自然消失,有的丧失了应有的功能,有的已异化。

一是公职人员服饰礼仪存在不协调。“衣食住行,”衣打头,可见衣服对人的生命多么重要。服饰是人际交往中主要的知觉对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它不仅反映出主体的想象能力,也反映出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体现出时代特点和行业的精神风貌。社会交往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服饰,是美感还是反感,对行政主体行为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讲究服饰礼仪,往往有助于行政活动的成功开展。我国有发达的服饰文化,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观念和服饰穿着体现了开放性、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标志。但是,今天,有的公职人员在服饰穿着方面与其担任的公职不相适应,缺乏规范性、严肃性。

如穿着“错位”:有的公职人员如警察有职业装,却往往上班穿便服,下班穿职业装;有的穿着太随意,与职业角色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有的女公职人员上班穿着太艳、太露,缺乏公职人员应有的衣着形象修养。

二是公职人员交往礼仪存在不协调。如接送讲排场,摆阔气,搞声势,有的官员下基层不是轻车简从,而是热衷于迎来送往,下基层而吓基层。下级人员对上级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投其所好;餐饮铺张浪费,尚酒崇奢,陪吃现象泛化;称谓存在异化。称谓是待人接物碰到的第一个见面礼。在人际交往中,称呼是否恰当合适,往往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成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别人如何称谓自己是敏感的,恰当的称呼,能使对方产生心灵上的正效应,交往变得相当顺利,如果称呼不当,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远。称谓是公职人员之间、公职人员与群众之间交往重要的桥梁,是一种公职行为,称呼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公职人员的形象与情感,影响行政工作的成败。今天,公职人员之间称谓随意化与私人化现象屡见不鲜。不注意身份、不注意场合、不注意影响。这不利于公职人员形象的树立,也不利于团结和行政任务的完成;会议礼仪存在异化,有的地方文山会海、繁文缛节、形式多、套话多、直接导致会议效率不高。

三是官民交往礼仪存在不协调。公职人员对人民群众是否做到礼貌、热情,直接关系到干群关系及干部在群众中的诚信形象。因此,官民礼仪十分重要。今天,有的公职人员与老百姓打交道时,不把群众放在眼里,摆官架子,一副大老爷模样。在群众办事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而有的则看“来头,”看“面子,”看“金钱”,有来头、有面子,能给自己好处的就视若上宾,视为上帝,反之则不闻不问,不瞧不望,目中无人,甚至粗言‘秽语相待。老百姓有话不能说,有气不能出。

2.推进行政礼仪建设,是直接转变干部作风,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需要

良好的行政礼仪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绩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经过了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及法制建设,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长期困扰政府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餐饮腐败观象,接待上级领导和来人,一要进上档次的酒店,二要陪吃,三是无酒不安席,四是进歌舞厅、按摩厅消费娱乐,这才显主人的礼重、情重和尊重。因此,规范接待礼仪尤其是餐饮礼仪有利于刹住吃喝风,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建立廉洁政府;有利于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办事效率,建立高效政府。比如陪吃少了,就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3.推进行政礼仪建设是加入WTO后政府“入世”的需要

加入WTO后,行政礼仪更加重要。WTO的规则,首先是针对政府的,WTO规则的内容,也只有政府才能履行,可以说,经济人世,首先是政府的人世。作为政府行为与政府形象重要体现的行政礼仪在推进政府适应WTO,提高政府主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礼仪形象是政府给公众的第一印象,一个具有良好行政礼仪的政府会有一个好的形象来适应WTO。能被广大市场主体与投资者所认同和欢迎。

4.推进行政礼仪建设是推进社会礼仪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仓禀食而知礼节”,社会礼仪逐渐走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多样化的思想需要一种主流思想来引导,同样,多样化的礼仪仍然需要一种起主流作用的礼仪来引导。行政礼仪应该符合社会主流礼仪的要求,它是社会礼仪建设的先导,对社会礼仪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一生都要与政府打交道,公职人员的礼仪形象对社会公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礼仪经历着激荡变化,更需要行政礼仪来引导。只有健康先进的行政礼仪才能带动社会礼仪的健康发展。如良好的行政礼仪可以引导公职人员之间、官民之间交往朝着非功利化、人情味的良性方向发展。

行政礼仪建设的内容体系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的灵魂,行政价值是行政文化的灵魂,当然也是行政礼仪的灵魂。建设先进的行政礼仪文化必须要突出符合时代精神与人民需要的价值取向。

1.服务取向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新时代的政府将是一个服务型政府。行政礼仪要体现对服务观念,服务态度的规范作用,对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提高的促进作用,要有企业为顾客服务的风貌,不仪能展示政府的良好形象,更主要的是能为政府服务于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而广泛的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克服统治型行政和管理型行政礼仪的影响。同时,政府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非赢利性、公共性、排他性的特点,因此,必须消除市场经济等交换原则对建设行政礼仪文化的影响。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建设服务至上的行政礼仪文化。

2.民主取向

行政民主化是当代行政发展的要求与趋势,要建立一个民主化的政府,就必然要建立一个平等的政府,所谓平等政府就是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不仪在法律上平等,更要体现在实际交往中的平等,要吸收广大群众充分参与公共管理。这要求行政礼仪要有利于塑造这种平等、民丰的氛围。

民主是一种制度,电是一种文化,民主的行政礼仪文化具有一种包容的精神,既不卑不亢,又不失政府的权威性。同时,民主取向的行政礼仪既站在社会礼仪之上高于社会礼仪又在社会礼仪之中,具有社会礼仪的共性,要为人民群众所接纳和认同,克服官僚丰义、功利化。

3.效益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