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2109700000012

第12章 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1)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习惯不但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还决定了他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好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举止言谈习惯等对孩子的成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们都能增进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的能力;而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过来又会促使其他各种习惯的养成,所以,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这些习惯中,学习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只有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生命才能放出异彩,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获得成功,在生活中才脱离低级趣味。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说明,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往往开始于学习。

谁学习得好,较多地占有一些前人的智慧成果,谁就有可能使理想如愿以偿,因为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孩子自觉地学习,及时预习、复习,上课注意力集中,笔记工整清楚,遇到问题积极思考等等都是学习的好习惯。反之,也有种种学习的坏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曾调查过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据此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大的改进。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棵带有枝枝丫丫又弯弯曲曲的小树,长大能直吗?

学习习惯形成的标准一般有三条:

一是动作的速度,指经过多次反复练习,组成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动作的敏捷性日益提高;二是动作的质量,指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该不断提高;三是学习者本身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不断维持相对平衡。

如果孩子某种学习活动达到上面三条标准,说明他某种学习活动的习惯已经养成。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孩子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不会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

妙招30.让孩子养成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习惯

考察中外历史上取得成就的人,莫不把学习看做是自己的本分,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学习。他们对待学习就像蜜蜂采蜜那样不辞劳苦,日积月累,最终取得伟大的成就。而有的人总是企图依靠自己的小聪明,就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当然不可能持久。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现在,不少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勤奋的习惯,他们怕苦、怕累、怕繁、怕难,不是硬性任务不去做,不到考试不复习。有的还常常猜题和作弊,或者花钱雇同学代自己做作业。这样学习成绩必然下降,脑子必然生锈。

成功和勤奋是一对孪生姐妹。成功的最终目标是在勤奋的汗水里一点一滴地积累出来,是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汇集在一起的。

吴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当她刚从清华大学毕业,就拿到英国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吴雪是勤奋的,她看不起那些守株待兔,凡事总想不劳而获的人。她信奉一条原则: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分才会成功。小时候,父母就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育她。从小学开始直到上高中后,她都制订学习计划,要求自己勤奋学习不浪费每一分钟的宝贵时间。

吴雪为自己制订学习作息时间表是:

早晨5:30起床、洗漱、吃早饭6:30早读,然后按学校安排上课,课间要到室外去散散步12:00午饭、午觉下午1:30起床、上学2:00上课晚上5:30放学后跑步20分钟后回家6:10~7:00预习英语(要记住新单词和读熟课文)7:00吃晚饭7:30自学数学和其他科目(其中,一定要注意查清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9:00复习前一天学习的知识注:每周末,要总结一次各科知识点,并把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在-个本子上,并且一定要注明当时做错了的原因。

渐渐地,这套学习作息时间表成了吴雪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帮助吴雪走进了牛津。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学有所成,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学习作息时间表,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等,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利用零碎时间。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然而,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这些零碎时间,背记一些单词、诗文,是很有益的。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00~11:00点,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2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但不宜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入睡。有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孩子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要注意及时检查。

制订时间表后,就得合理地利用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时间效率,首先得了解自己的生理规律,人每一天的时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安静和喧哗、最佳思考和最不灵光阶段。只有在不同的阶段去做不同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各自最大的效率。

安静阶段,用来看书,这个时候看起书来,很可能过目不忘,效果特别好。

喧哗阶段,去与人聊天,畅所欲言,宣泄自己的情绪。

思考阶段,思考一些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思维的火花很可能就在这个阶段迸发。

最不灵光阶段时,那就去进行体育锻炼,锻炼身体,调节自己。

制订了时间表,还应要求孩子主动执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

张伯伦的母亲替张伯伦订下一个她认为完美的作息时间表:早晨6点起床,中午放学后回家,吃完午饭,先做1小时功课,再去上学;等下午回家后,先补1小时历史,再看母亲替他预录的卡通节目,然后有半小时自由活动的时间,晚饭后他可以休息一会儿如到附近公园散步,之后再回家温习功课,然后上床睡觉。

张伯伦母亲本以为有了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定会对张伯伦有极大帮助,谁知才实行没有几天她就发现,张伯伦的功课愈做愈慢,有时候甚至打瞌睡;她还发觉张伯伦的功课还没有完成,他的好朋友布迪便已打来电话,问他看过某个电视节目没有;每晚的散步时间也让张伯伦累得有点过了头,根本不能再在晚上集中精力学习了。

好在张伯伦的母亲及时发现了这一时间表存在的问题,于是她果断地做了改动,让张伯伦午饭后有点午睡时间,下午看完儿童节目后再开始做功课,到了晚上的散步时间,也视孩子的需要增多或减少。

时间表变得具有弹性了,张伯伦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比从前高涨了许多。

在为孩子制订时间表时,一定要注意长、短期计划相结合。

长期计划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应当达到的目标,它的第一步,是注重孩子内在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只关心他们表露在外面的不满与反抗。

至于短期计划虽然只是每天的具体作息表,却也应当注重“模糊概念”,如避免具体规定每天几点几分该起床、睡觉,几点几分该吃饭、看电视、做作业,应当规定在几点前休息,几点钟几点起床,作业一定在看电视前完成,看电视的时间在多少时间内等等。

总之,只有制订有弹性,符合孩子性格的时间表,才有助于帮孩子培养成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而不是相反的状况。

妙招31.引导孩子养成学习时精力集中的习惯

有些孩子很聪明,可由于上课不注意听讲,在家里写作业时注意力又不集中,影响了学习成绩。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在培养中形成的。如,孩子坐下来刚学习时,父母可以先让他们学习最感兴趣或较容易的东西,待精神集中后,再学习其他东西,这样效果会好些。

美国有个教育研究所,曾把一些学习好的孩子与学习差的孩子混编在一起,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验。结果发现学习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即学习好的孩子能够长时间地精神集中在学习任务上,而学习差的孩子在学习时总是心猿意马,不能专注。

要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注意力,父母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专注的学习习惯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知识学习十分重视,但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认识不深。实际上在入学前,家长不要只着力于抓孩子的识字、写字、背诗、数数等,更要帮他们养成仔细、耐心、专注的学习习惯,教育他们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这件事是有趣还是无趣,是易做还是难做,都必须有始有终,专心致志,而不能分心旁顾。

(2)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家长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一般不宜太长。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7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为15分钟,7~10岁的孩子为20分钟,10~12岁的为25分钟左右。

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该让孩子放松活动或休息一下。

孩子疲劳了就让他们动一动,喝点水,吃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都强迫孩子坐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孩子就越不能专心。

(3)保持孩子学习环境的清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地方忙这忙那,或出出进进,更不要从事一些对孩子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看电视、聊天、打扑克等。否则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养成东张西望,心神不定的不良习惯。所以在孩子学习时,家长最好也能坐下看点书读点报,或做一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

(4)游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在家庭活动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比如玩拼图、搭积木等,使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养成专注的习惯。此外,孩子在玩游戏时常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其聚精会神的时候,家长切不可随意打扰、干涉。因为此时不断地干扰孩子,会弄得他们一阵急、一阵恼,不利于他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习惯。

妙招32.赞赏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培养,它的成长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

在美国,孩子上绘画课,经常是老师给一个题目,让孩子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说--好哇!好哇!

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没有规矩的孩子到了大学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美国大学的VLSI设计课程上到深处,学生就可以做出实实在在的ASIC芯片,然后拿着自己的设计去硅谷或别处去面试,说:“这是我做的东西。”是的,大学学生就可以开发设计自己的专利产品,可以用它来敲开微软公司的大门。

念到硕士博士,考核内容就更加“离谱”了。

美国教授一般会让自己的学生多参加研究工作,而不是做重复性项目。美国的博士生一般有一个资格考试,在硕士期将近结束时进行。考试时提出一个新兴课题,摆出方案,由五人评议小组审核课题的新颖程度、意义和方案可行性等。通过资格考试,你才可以在这个课题上开始你的论文研究。如果评议期间有人就同一课题发表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你就必须修改课题甚至从头再来。

UCLA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系博士资格考试有这么一项:几个教授从某篇新发表的文章中提取课题,让博士生在两三天内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测验学生对前沿研究的敏锐程度。这种考试是很难通过的。

国内的小学学习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所以,家长才应该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毕竟,在以后的考试中,孩子是要自己独立面对的。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1)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知识家长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一段时期学到的知识讲出来。要求是越通俗越简单越好。把课本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就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让孩子对各种题型整理归纳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做了一定题目的基础上,对题型分类整理,概括出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通过这种独立的思考,孩子再见到类似题型,就能够按部就班得出正确答案。

(3)陪孩子讨论难题,按思考的点打分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讨论难题,孩子只要想出了一个角度或者一个步骤,都给加分。这样可以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题目,明白只要多思考一点,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4)让孩子编题目考父母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所学知识,编题目来考父母。编题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的过程。当孩子能在题目中设置各种圈套,家长就有理由相信,这些圈套在考试中再也难不倒自己的孩子了。

(5)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当孩子的独立思考后的结果不符合标准答案,被老师判为错误,父母也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大声夸奖孩子了不起,想得比老师都多。同时也要跟孩子讲清楚,我们既然要在考试中拿分,就得按照出题人的水平来做题。

(6)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在生活中,当孩子对父母说出了真实看法,无论是错是对,首先都要鼓励孩子能独立思考。如果想法不对,父母可以以平等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由孩子来自行判断,切记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妙招33.鼓励孩子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哲学家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没有问题的孩子,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

指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作为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提问习惯呢?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孩子克服提问前的畏难情绪“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这是养成提问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