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必知的160个形象细节
2108200000012

第12章 智慧篇 智慧为你的形象增添知性魅力

§§§Chapter 34 学习:积累人生智慧,塑造知性形象

134.知识创造财富奇迹

21世纪,知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成为宝贵的资源。在这里,资本将让位于知识,它向一切拥有知识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一句名言。它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使得科学知识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

以前,对世界首富进行排名时,前10名基本是石油大王,石油是工业经济时代名副其实的润滑剂,是资源经济的命脉。而今天,排在前10名的一半以上与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相关,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润滑剂。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其财富则存在于计算机软件所包含的知识当中。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摘取世界首富的桂冠,靠的是他的思维、知识和观念。

1976年,比尔·盖茨与同窗好友保罗·艾伦正式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这家公司即是后来的微软公司。奠定比尔·盖茨成功基础的是为IBM公司开发一种用于IBM新型微机的操作系统——MS-DOS,这一设计成为整个行业使用的操作系统。1982年5月MS-DOS版正式完成,26岁的盖茨已成为同行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被首次选为《金钱》杂志的封面人物。之后,盖茨又推出MS-DODS2.0版,并不断挤垮竞争对手。1986年3月13日上午,微软公司的股票正式上市,开盘价25.17美元,收盘价29.25美元。一年后微软股票冲至每股90.75美元,31岁的盖茨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盖茨决定向网络进军。同时他意识到,微软必须控制这一新兴行业的咽喉。1995年,微软推出的Windows95大大增强了联网功能。以后微软公司又推出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等更先进的操作系统,现在微软正在大力发展其“微软网”。比尔·盖茨所拥有的个人财富,是“知识”创造的奇迹。如今,比尔·盖茨已成为新的“美国梦”的代表人物。

如今,人们对于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任何质疑,所以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或者拥有一项技能。知识的含义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社会交往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知识就是力量是因为知识可以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知识本身具有诸多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态,从而通过学习铸就成功的人生。

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西汉文学家扬雄说:“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之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曾国藩则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

《论读书》一书的作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相反,一个不读书、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这样说: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但是,如果他开始走向读书、求知道路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改变,即使他只是开始读一本书。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歌德读书的经验。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辽宁青年》杂志登载过一篇文章《你错过了什么》(作者孙盛起)。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声名、财富和权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美丽的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进了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往往失去的不是机会,而是准备。谚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还没等到过招,胜负早已定了。就像“华山论剑”,最终是靠内功,靠武学的修为和领悟(学习与创新)而一招定胜负。因此竞争早就开始,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诗外”。要击败对手,最终的办法就是比对方准备更充分,积累更多知识。

这种积累和准备,从广义上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从狭义上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爱迪生说:“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

没有上述知识的准备,你不会找到什么,也不可能碰到什么,当然,最后也只能是一无所获。

135.求知是最聪明的投资

求知,使你富有知识,让你的形象中更散发着一种知性的魅力。一个人“优秀”的记号与“胜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进步精神。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没有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因而不想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这无异于认为自己收入来源不多,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

知识的价值之高,在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日趋激烈的生活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分的学识作为甲胄。这一切,只有学习方可达到。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就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功而懒于长期的努力。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也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下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储备能量。

一个没有知识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而知识源于书籍,小孩会在接触书本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读书的兴趣,并不自觉地获取知识。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在古代家庭藏书是一种奢侈,在现代已是一种生活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一种取向。

学生在学校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你要学会在汗牛充栋的庞大藏书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这种能力,对于人的一生,是大有裨益的。这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以开拓知识,以利于今后为社会服务。

请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加你的知识。假使遇见的是一个印刷匠,他能帮助你掌握印刷技术;是一个泥瓦匠,他也能告诉你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会比你聪明得多……重要的是你自己开放的态度。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努力获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唯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他的人品将是宽厚的、仁和的。

因家境困难或身体不健康而无缘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往往认为他们遭受的损失是不可补救的。他们以为不管日后再怎样学习,也还是无济于事。但就事实而言,世间最有学问、最有知识、最有效率的人物中,有不少是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有的甚至早年连中学的校门都没有跨进过。但这并未阻碍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近,他们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而且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许多落后的东西。

因此,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这所学校中的教师。只要我们开放我们的耳目,那么生活或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如果你愿意,知识的无穷力量也会给予你无尽的快乐。

而且你要认识到,成功并非终点,它只不过是你一段时间的小结而已。成功是下一个开始的起步,应该准备好,走好下一步,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应该再接再厉。从古到今,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础”,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弃学习;若有浪费,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带来终身遗憾。利用闲暇时间学一些对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识,这既是投资,也是保险,更是将来的利润。

136.做“有心人”,读懂“无字之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就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保持头脑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没有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所以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掌握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因此,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加以借鉴,避免走岔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尽快、尽好地读透“有字之书”,必须结合读“无字之书”,才能记忆深刻、牢固。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鲁迅先生一贯主张读“无字之书”,他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非常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从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杂文,其犀利的语言,也来自对“无字之书”的知识积累。如果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读“无字之书”,最好在缤纷的“社会大学”中读,唯有如此,才能读得通透。

凡是读过高尔基《我的大学》的人都会知道,高尔基只读到五年级,但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这个苦难的学徒工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辛酸。不过,他在流浪漂泊之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到了很多知识。

高尔基在社会的底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使得他对俄罗斯社会有了更浓厚的感情。他从伏尔加河码头的搬运工们那儿学到了劳动的习惯,从流放的政治犯那儿学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从面包师那儿学到的则是可贵的人生哲学。

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之书”所获得的一切,为他日后创作“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这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已得到了充分体现。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谬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还能赐予你在社会上用得着的知识。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红楼梦》第三回描写了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形,“唯恐被人耻笑了”,于是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因此观察到了贾府很多“与别家不同”的地方。

因此,能读懂“无字之书”者不简单,正因为“无字”,所以不为人注意,甚至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认真读就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知识。

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科学上的发明、艺术上的创造、科学真理的发现,往往是有人受到实际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启示,引发了某些联想,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最后才得以揭开奥秘的。

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就曾经从石狮子的雄伟体态中受到了启发,经过琢磨后,提炼出了舞台上既矫健又英武的身姿。他从香烟的袅袅飘动中,产生了艺术的联想,并演化出了妩媚的舞姿。

因此,往往只有“有心人”才能读懂“无字之书”,才能从中获得无限的珍宝。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在平凡之中见其奇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那些不愿意付出心血、对生活漫不经心的人,是绝不可能从“无字之书”中获取知识的。

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137.培养学习能力,方法很重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拥有现代知识的人才是当前的关键,要搞现代化的事业,要办现代化的工农业,要进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舍此皆为妄谈。在人的一生中,要想树立知性的形象、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地使用多种工具书的能力;(2)阅读学术书籍和科技刊物的能力;(3)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4)检索数据库的能力;(5)在因特网上查阅信息的能力。

为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但素质教育并不是对基础知识的排斥和抵制;相反,不练好一定的基本功,就难有“功夫”的长进,就达不到学习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处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绝不可浮躁冒进,急功近利,心存幻想;对业已步入社会而基础知识不牢固的人而言,趁早尽快“充电”才是上策。

2.老师只是个拐杖

对待拐杖的正确态度是,开始要利用它,又要尽快适时地丢掉它。我们向老师学习,目的是为了超越他,为了争取个人学习的主动权,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心理上摆脱对老师的长期依赖性,把自学精神、自主意识贯穿到学习过程中去,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尝试着将学习进程安排在老师讲解和传授之前。

3.多思考,多动笔,多总结

要巩固学习的成果,总结学习所得,尤其是要了解某些学习方法是否对自己最有效,就必须多动笔,以及时修正学习方法,碰撞和载录自己的思维火花与灵感,感受进步的喜悦,从而训练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4.尽可能尝试着去做

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改变那种把脑袋视为统计数据和堆砌知识的仓库的观念,将大脑用于思维和创新,用于贮存“怎么做”的方法论。知识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要大胆地尝试着独立构思,独立应用工具书,独立收集资料,甚至独立设计、独立制作,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在工作上就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5.要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

现时代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过去的“听听写写”,绝不仅仅是翻翻书本,看看报纸,听听老师的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为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对学习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更现代的要求。比如不懂操作电脑,就谈不上到因特网上查阅信息,获取新知识,就谈不上去网上大学随心所欲地接受教育,进行远程学习。

畅销书《学习的革命》也在告诫世人:“每个人必须通晓电脑。不要等待政府的行动,不要等待将来用语音控制电脑信息处理器。从学习在文字处理机上进行触摸式打字开始,尽量将电脑工业与你正在学习的其他一切结合起来,并由此开始积累你的知识”。因此,一定要注重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138.终身学习是成功者的共同秘诀

美国曾召开了有全美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学者和管理学家参加的美国质量大会,专题研讨新世纪质量问题。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与企业家们在大会上提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则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

的确,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技术、经济、社会、政治上的变革频率更快,世事变化更频繁。所以,终身的学习,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

正如辍学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一样,中断学习的人更容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遇到麻烦。而比较完美的人则始终在不断提高自己,他们观察、跟别人交谈、倾听人家的经验,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

有一次,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某在谈起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话题时,刘总说:“我们的公司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我们必须比我们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一些,否则,我们就会在技术上落后而输给人家。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是公司对我们领导层的要求。”

为什么成功的人都会普遍提倡学习要贯穿一生的始终呢?因为:

1.教育不再只是年轻时学习,成年后运用了,学习已成为终身的要求。

2.教育不再是课程沿用时代。在我们有生之年,课程也在持续地变化。

3.我们的组织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中心。对于“在职学习”这一做法,必须予以鼓励。

4.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碰到挑战及发展中的问题,为了增强竞争力,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5.由于你的知识比较丰富,你做出的判断和决定会更快、更好些。

6.不提倡继续学习的组织注定会走向失败。

有一位公司董事长,在他的汽车里摆满了最新出版的《中国企业家》、《中外管理》和《财富》中文版,还有《时尚》、《女友》等刊物。为什么还有《女友》?他解释说:“了解一下女性在想些什么和谈些什么,她们也是我最大的顾客群!”

的确,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习惯于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地丰富自己,挤出时间不间断地学习。他们常采用的方法是:

1.与同行们交谈

作为企业领导者,他们惯用的做法是“到处走走看看的管理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要深入到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社区中间去。每个阶层的人对所涉及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同他们谈谈,了解一下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可以让你学到很多知识。

2.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

大家知道,经验是通过犯错误而总结出来的。犯错误为你提供了进行学习的最好机会。当你努力奋斗的时候,你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3.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

注意研究你所观察的人,学习他们身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观察比通过传统的学习提高更快。仔细地观察别人身上最显著的优点,选择那些你所钦佩的素质,努力朝着它改变。

139.才智是永远穿不破的衣裳

谚语云:“才智是永远穿不破的衣裳。”衣裳是与形象美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自身外貌形象外,还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意识结构、情感结构和智力结构,积极接受艺术熏陶,使自己的形象攫取浓重的才智之光,尤其是女性。

才智的魅力,是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状态和自尊自重的情感状态。才情女性勇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善于从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这两部书中采撷才情,从而不再留有“男性附庸”的余味。

富于才智的女性,善于对日常应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艺术的提炼。例如,遇人、遇事如何以有效的思维方式,迅速采用最恰当的接待方式,以便使行为方式表现出稳重有序、落落大方的风度。

才智女人的优雅举止令人赏心悦目,她们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她们时尚、得体,懂得尊重别人,同时也爱惜自己。才情女人的女性魅力和她们为人处世的能力一样令人刮目相看。

灵性是女性的才智,是包含着理性的感性。它是荡漾在意识与无意识间的直觉。灵性的女人有那种单纯的深刻,令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韵味与极致魅力。

真正的才智女性具有一种大气而非平庸的小聪明,是灵性与弹性的结合。她们不仅能征服男人,还能征服女人。

才智女性不必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容貌,但她必须有优雅的举止和精致的生活。

才智女性不必有魔鬼身材、轻盈体态,但一定要重视健康、珍爱生活。

才智女性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总是处于时尚的前沿,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保有好奇、纯真的童心。

才智女性不乏理性,也有更多的浪漫气质。春天里的一缕清风,书本上的一句妙语,都会给她们带来满怀的温柔、无限的生命体悟。

才智女性因为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所以更加懂得包容与期待。

才智女性内在的气质是灵性与弹性的完美统一。

具体来说,女人才智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的个性

女性的美貌往往具有最直接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交往的加深、广泛的了解,真正能长久吸引人的是她的个性。因为这里面蕴涵了她自己的特色,是别人身上没有的。正如索菲娅·罗兰所说:“应该珍爱自己形体的缺陷,与其消除它们,不如改造它们,让它们成为惹人怜爱的个性特征。”刚柔并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条原则,温柔并非沉默,更不是毫无主见。相反,开朗的性格往往透露出女性的天真烂漫,更易表现其内心世界。

2.丰富的内心

有理想、有知识,是内心丰富的两个重要方面,这是现代女性必不可少的。知识将使女性魅力大放光彩。除此以外,还需要宽广的胸怀。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3.高雅的志趣

高雅的志趣会使女性锦上添花,使她的生活充满迷人的色彩。

每位女性的气质不尽相同。女性的气质跟女性的人品、性情、学识、智力、身世经历和思想情操是分不开的。要想有优雅的气质和风度,就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和修养。

4.优雅的言谈

言为心声,言谈是窥测人们内心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言谈中,对长者尊敬,对同辈谦和,对幼者爱护,这是一个女人应有的美德。

一个有才情的女人展现出来的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形象,她对生活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思考,她不是胜在外貌,而是胜在丰富的内心与高雅的气质。

§§§Chapter 35 思考:向大人物学习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140.长期持续思考能创造奇迹

科学思维是人的特有能力。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内在品格。一个具有科学思维的人能够理性地看待事情,他的形象也必然是理性的,令人信服的。

心理学家曾将思维方式分成三种形式。一是实践思维或动作思维,即以直观的、具体的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任务,用实践行动解决问题。发明创造者运用的就是实践思维方式。二是理论思维,即运用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思想家、理论科学家们惯于运用这种思维形式。三是形象思维,即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去解决问题的方式。艺术家们正是利用这种形式来创造作品的。

这三种思维又常常被交互使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追求成功的人需要锻炼这几种思维的能力,并力求有所侧重。这样,才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逐步进入较高的思维层次。

思维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更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思维是科学艺术的创造之母。思维的结晶——“金点子”能救活一个企业,振兴一个国家。科学思维可以改天换地。

世界上一切革新、发明、创意、主张,都是思维的产物。科学的思考,创造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推进了文明的演进。

长期持续思考能创造奇迹。睡梦也是思考的延续。有时,甚至在梦中也会有所得。在科学史上,这种“奇迹”比比皆是,缝纫机的发明即是一例。

当时,埃利阿斯·毫将全部财富均投资于缝纫机的发明,但这个项目的最后一个问题,即缝纫机针的针孔应设在什么部位?经千思万虑,都得不到确切的结果。有一次,在睡梦中,他见有一群野人在他周围唱歌、跳舞,蛮族王下令他必须在24小时之内制成缝纫机的针,若是超过规定时间,就将他放进大锅煮熟给大家分食。他烦恼万分。突然,他发现野人手中的长矛,在尖刺上有个孔。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惊醒时,是夜里3点钟。于是,他急忙起床,赶到工作室,借梦中得到的启示,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的设计。

正因为思考的神奇魅力,人们才总是十分重视思维能力的开发。

俄罗斯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高尔基热忱地鼓励人们进行认真思考,让思想自由腾飞。他深情地讴歌“思想的力量”,指出:“这思想时而迅如闪电,时而静若寒剑。”“只有思想是人的女友,他唯独同她永不分手,只有思想的光焰才能照亮他路上遇到的障碍,揭示人生的谜,揭开大自然的重重奥秘,解除他心中漆黑一团的混乱。”“思想是人自由的女友,她到处用锐利的目光观察一切,并毫不容情地阐明一切。”“思想把动物造就成人,创造了神灵,创造了哲学体系以及揭示世界之谜的钥匙——科学。”

唯有思考,才能开发出智慧的潜能,才能叩开才智的大门。当今,人类知识总量已超过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知识爆炸”的态势警策我们,只会积累知识,即使皓首穷经,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双脚书橱,难有多大作为。而思维能力强的人,却能再造知识,开发智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据科学家计算,现代人的大脑潜在能力十分惊人。人的神经元每秒钟可接受14~25比特的信息量,即是说,一个正常人的大脑能容纳的信息量,相当于5~7.5亿册书籍。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脑力开发量是微乎其微的,人的“脑力资源”尚有不少尚待开发。我们每一个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调动大脑的思维功能,采取多种方法,激活大脑,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

141.创新思维让你独树一帜

模仿别人而不能创新,那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要做回真正的自己就必须创新。

对现在的职场新人来说,能成功地被公司录取,充分说明你具备了公司所要甄选的职员的能力,这是公司吸纳你的唯一理由。因此,合格的新职员不但是企业未来的支柱,更能给企业输入新鲜“血液”,激活企业新的生命力。企业要依靠新职员的新观念,以创新的形象,开拓未来。

只可惜并不是每一个新职员都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

20世纪90年代,国家还没有改变对大学生的分配制度。梁峰从省财经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这家企业本来就人浮于事,作为一个新职员,也就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给他做了,他本人呢?也安于现状。领导也只有在酒楼喝酒时,为了应酬,才会把他带上陪客人喝酒。几年过去,梁峰的锐气更是消磨殆尽,终将就此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

相反,有一些毕业生是这样诠释自己的新角色的。

李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服装厂,可是到厂里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工厂已经亏损达400多万元,厂里连给工人发工资都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李伟本来想打退堂鼓,就这样离开这家服装厂。可后来他转念一想,这家工厂难道真的就无药可救了吗?如何才能帮它从困境中走出来呢?

他主动找到厂长,两人一合计,觉得首先应该转产,因为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创新的产品。然而什么样的产品才是适合他们生产的呢?他们决定把生产制服改成适合大众的特色服装,结果彻底扭转了产品积压仓库的被动局面,新服装上市后供不应求,李伟自然也在厂里站稳了脚跟,厂长决定让他负责分管新产品开发的工作。

李伟又继续组织人马,研制出另一种新产品——红外健身裤。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成了抢手货。而李伟呢?已成了厂里有名的“小诸葛”,被厂长破格任命为主管市场开发的副厂长。

不要认为得到一份工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不思进取、放任自流。竞争是残酷的,如果不能得到公司的承认,你就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唯有调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才能在公司立住脚,真正获得归属感。创新往往使你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效率,更有价值。

对于一个成功的人来说,创新又意味着什么呢?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创新看做是“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新是生活的最大乐趣。幸福寓于创新之中。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似的创新性劳动之中,寓于高超的技艺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充满美好的东西,生活的伟大、幸福就寓于这种劳动之中。”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创新与幸福的内在联系,说明创新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在创新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障碍,碰到难题。但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试过了才知道自己行不行。

所以,下一次别人问你会不会做某件事情时,别急着说:“不会。”仔细想想,或许你该试试看,也许你的某项天分就会被发掘出来。而当你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定会让人刮目相看。

当你在工作或事业中遇到困难时,是束手无策、退避三舍,还是逆流而上、勇于创新呢?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事在人为,做一个勇敢的创新者吧!拿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去做一个真正的勇士,也许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就会有奇迹发生。

142.创造性思维是成功的关键

拿破仑曾说:“创新能力可统治整个世界。”不断开发创新能力,是从事管理活动的智慧源泉,也是其工作的主要动力;反之,很难有所作为。

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要想把自己的企业搞好,当然离不开创新思维。现代企业的发展都把创新放到了第一位,如果缺少创新思维,企业将会很快衰亡。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领导者如果缺少创新思维,那他注定平庸,永远无法拥有成功的形象。

要想让企业走出困境,领导者必须时时让“金点子”在脑中激荡,以便摆脱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否则企业发展将寸步难行。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子之父”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一位富有智慧、善于洞察未来的传奇人物,每当人们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靠的是比别人稍微走得快了一点。”

1917年,松下幸之助在确立自己事业的方向上,靠的就是在自己智慧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超前意识。严格地讲,松下幸之助能同电器结下不解之缘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他的祖父经营土地,父亲从事米行,而他进入社会首先是涉足商业,所有这些都与电器制造相隔甚远,况且有关电的行业在当时只是凤毛麟角。然而,他深信电作为一种新式能源,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欲望。灿烂的电气时代如同电灯一样将会照亮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投身电器制造,也一定会前途灿烂。尽管在创业伊始,他就受到了挫折和打击,然而,这种超前意识使他具有坚强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又恢复了和平。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民,在新的和平环境里又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睿智的松下幸之助又“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将带来世界性的“家电热”。这对于松下电器,既是一次发展壮大的难得机会,也是一次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松下幸之助正是凭借着“稍微走得快了一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调整和技术改革,从而使松下电器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问美国和西欧时发现,欧美强大的生产主要基于民主的体制和现代的科技,尽管日本在上述方面还相当落后,然而这一趋势将是历史的必然。松下幸之助正是把握住了这一超前趋势,在日本产业界率先进行了民主体制改革。政治上给予产业充分的自主权,建立了合理的劳资体制和劳资关系;经济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资制,使员工工资超过欧洲,接近美国水平,并建立了必要的员工退休金,使员工的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实现每周5天工作日,这在当时的日本松下幸之助的企业还是第一家。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一改革并非单纯增加1天休息,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品的质量,好的工作成就产生愉快的假日;愉快的假日情绪会导致更出色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生产才能突飞猛进,效益才能日新月异。

“时势造英雄”,被改变了的环境就是一种新的时势、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地理环境、交际环境,还是职业环境、人文环境,每一次改变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验证明,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并不是有意识思考的结果,而是当意识不再想难题转而想其他事情时,新想法就会突然产生。不过,开始时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思考难题,创造性的思想也不会自动降临。这些事实证明了一个结论:为了接受“灵感”或“预感”,一个人必须对这个特殊的问题给予关注,或对寻求这个特殊问题的解答有极端的兴趣,必须在意识上加以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尽力收集所有的资料,并考虑所有可能的行动。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框定问题,想象可能导致的结果,并尽力收集资料与事实时,焦急、暴躁、忧虑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如何训练你的思维呢?

试着做这样的测试,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你面前有一块大的黑板。现在假设你有很长的手指甲,当你的指甲擦着黑板慢慢地往下滑时,能听见它们摩擦发出的声音,你是否感到一股寒意,好像你真的在黑板上刮指甲一样?

当你有能力对任何情形作出反应,并且完全控制你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个人能力就随之产生了。你的每一种想法都会引起你身体上的一种生理反应,并且与那种想法同步向外释放出能量。大脑无法以化学方式将现实和一种生动想象出来的念头区分开来,这就是人们观看悲剧电影时流泪的原因。

每当你头脑中有一种想法,假设它正确并按照它来行动,这个想法就变成了现实。以任意的频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想法,这个想法将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所有的想法都转化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将头脑中显现的想法转变为现实。如果你想要积极的表现,必须得有积极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既然你在控制你的注意力,就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你决定要实现的形象有帮助的想法上来吧。没必要让消极的想法、流言飞语、恐惧、嫉妒等支配你的生活,影响你的注意力。但如果你听任不管,它们必然会影响你的生活。

当你开始每一天的生活时,养成习惯不断问自己:“这种特殊的想法或行为是否能帮助我得到我想要的呢?”养成留心你的想法的习惯,你会渐渐地让它们与你的愿望保持一致。切记,你的信念会变成你的一种潜意识,同时产生出对你的现实有影响的能量。因此,那些对你毫无帮助的信念应该被对你有益的信念替代,让它们来改变你的世界。

你要始终如一地采取行动,向自己选定的人生目标靠近。在脑海中描绘一幅生动的图画,详细地勾勒出你渴望的生存状态。在假定你已经达到这种状态的情况下,对你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将会是什么状况进行描述。例如,“我是一位充满爱意、有着影响力的领导,为帮助我遇到的每个人取得巨大成功而奋斗。我以欣赏的姿态倾听别人的喜怒哀乐,在加强我的人际关系的同时,我总是为每一个人寻找改善生活的可能性。”每天至少两次朗读你已公开宣称的宣言,并始终将其置于容易看见的位置。万一你偏离了你的轨道,只要从头再来就行了,不要为此苛刻地评价自己。当你具备了与你希望的身份相符的所有品质,你就会发生转变,变得与你幻想中的形象一致。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你离希望成为的形象应该不会相差太远。不要忘记时常要训练自己的思维,时刻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

§§§Chapter 36 变通:任何时候保持最佳形象的法宝

143.外圆内方,你的人生便可左右逢源

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有效方法。方是对原则的遵循,对道德标准的维护;圆是思路的变通,是手段的灵活。人们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方圆之道是其安身立命、杀出重围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与地位较高的人相处时,更要掌握方圆之道。命运掌握在当朝皇帝乾隆手里的纪晓岚,其处世之道就是一例。

其实清朝才子纪晓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风流倜傥,据史书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另外,跟纪晓岚交友数十年的朱珪有诗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

看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当然,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其间有审音官通过对话、目测等检查其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以免上朝时影响朝仪“形象”,应该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但无论如何,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为何如此说,其实这与乾隆的用人标准有关,他对身边近臣的标准是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例如,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真是怪人一个!而纪晓岚如此之丑,如何能得有此怪癖的皇帝的真正重用呢?因此,有人说,纪晓岚只不过是乾隆蓄养的文学词臣而已。但是这位“词臣”却以自己的处世方式在乾隆嘉庆时期走上高位,并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国的史册上,成为文化巨人。

究其原因,这不仅仅是由于纪晓岚主持编著了《四库全书》,或者多年主持着科举考试,对朝廷贡献重大,更因为他懂得方圆处世之道。有一个故事即可证明纪晓岚的这种处世方法。

有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以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吧!”

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

“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

这就是纪晓岚的处世智慧,他活到82岁,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60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他逝世以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写了碑文。我们不能不赞叹其为官之道的高超。

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思想,一种以“方”为代表,好比刺猬,以不变应万变;另一种以“圆”为代表,好比狐狸,遇事灵活机智。二者可谓是优劣参半,如果兼收并蓄,融二者之精华于一身,你给人的印象就是圆融通达,你的人生就可以纵横捭阖,立于不败之地。

144.灵活变通,应对人生各种境遇

所谓变通,就是以改变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人生如棋,变幻莫测。做事既要有执著于目标的勇气,又要懂得灵活变通。有时候,在险境面前,不妨明智地后退一步,结果可能会化险为夷,出奇制胜。所以,对自己的目标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去追求,但同时也要学会变通。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觉得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继续背着棉花。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有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不愿丢下棉花,还是那副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两人走到山下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足了雨水,重得已无法背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了。

我们形容顽固不化的人常说他是“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些人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他们注定不会成大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方向稍有偏差,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早年就曾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失败之后,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放弃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研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脱颖而出。

因此,在一些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走不通的路,就立即收住脚步,检查其原因,调整原来的方向,从而突破桎梏,延伸视野,拓展新的思考空间。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标,这是人生的起点。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但这个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即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合乎社会道德的,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不是,那么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千百倍努力,也不会获得成功。

人生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个时候,你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去把握机会。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要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

145.适当自嘲也是维护自尊的好办法

自嘲就是用巧妙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缺点,从而获得妙趣横生的效果,这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也是维护自尊、维护形象的好办法。许多驾驭语言的高手都善于运用自嘲的说话方式。

但是,没有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是无法做到自嘲的。自嘲可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回击无理取闹的小人。

人际交往中,有时难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在人前蒙羞、处境尴尬,这时候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仅能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使谈话能顺利进行下去,达到双赢的效果。

自嘲运用得好,可以使交谈平添许多风采;如果用不好,会使对方反感,造成交谈障碍。自嘲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不宜到处乱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积极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不过是当事者采用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这项处世策略对我们大有裨益,但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而许多有能力的人往往利用这项策略,而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一次,陈毅到亲戚家过中秋节。进门就发现一本好书,便专心读起来,边读边用毛笔批点,主人几次催他去吃饭,他都不去,主人就把糍粑和糖端来。他边读边吃,竟把糍粑伸到砚台上蘸墨汁直往嘴里送。亲戚们见了,捧腹大笑。他却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人们喜爱陈毅,难道和他的这种品质没有关系吗?

其实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善于运用自嘲都可以让你备受欢迎。在社交场合中借助自嘲可以让你很轻松地摆脱尴尬,在别人的笑声中愉快地融入那个社交圈子。

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

有时,你陷入难堪的境地,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言行失误等。这个时候,机智的你就可以用自嘲来维护自尊。

传说古代有个石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

所以,一旦因自己失误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聪明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掩饰;多些自嘲,少些自以为是;多些低姿态,少些趾高气扬。像上面的无意中触人隐痛的男同学那样,用调侃自嘲之法,低调退出,便能轻松地走出难堪境地。

大量事例证明,适时适度地自嘲是一种良好的修养,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轻松和谐的交流气氛,能使自己活得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有人情味,有时还能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更加受人欢迎的形象。

146.拒绝别人也要讲策略

当你不得不拒绝别人时,也要讲究礼貌,这对于你的形象是大有益处的。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而如果话语中让他感觉到“不”的意思,从而委婉地拒绝对方,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掌握好说“不”的分寸和技巧就显得很有必要。

有人认为受人请托,倘若拒绝,面子上过不去,若不拒绝又实在无能为力。如此一来,只好勉强答应,结果发生后悔的情形就相当常见了。

事实上,那些顾于面子不敢说“不”的人其实是自己意志不坚定。他们通常认为断然拒绝对方的请求未免显得太过无情,而若是在答应后方觉不妥,且又力不从心难以履行诺言时,再改变心意拒绝对方,显然已经太迟。因为,等无法做到允诺的事情,再提出拒绝,给人的印象更糟,甚至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去弥补缺失或兑现承诺。如果这件事只限于个人的烦恼,还称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而如果因为拒绝产生怨恨甚至敌视,演变成双方人际关系上的对立与冲突,岂不更得不偿失?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时,只要我们轻易地说出一个“不”字,也许就能轻松、坦然了,但有些人就感觉这个“不”一字千金,憋足了劲也说不出口,结果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所以,该说“不”时,我们要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不”。

敢于说“不”的人是果断的人,做事情不会拖泥带水、犹豫不决;敢于说“不”的人是有主见、有魄力的人。当然,随意说“不”的人也可能是轻率而怕负责任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在慎重考虑、权衡利弊以后的断然否决。敢于说“不”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不敢说“不”的人往往缺乏勇气,顾虑太多。敢于说“不”能给自己树立一个硬朗的形象,这是一种人格魅力。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部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地看着他,“我也能。”他的朋友明白了罗斯福的意思,不再打听了。

敢于说“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应该说“不”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无理的要求,另一种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要求。对于无理的要求,当然应该断然拒绝,否则可能既害自己又害别人。面对一个输红了眼、要你从银行挪用10万元的赌徒,如果你抱着侥幸心理再加上同情心和哥们儿义气,满足他的要求,结果必然是一同被绳之以法。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要求,也应该婉言拒绝,否则,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麻烦,而且因为最终满足不了别人的要求,不光影响自己的信誉,也可能让人产生误解。有时,说“不”利己也利人。

很多人担心的就是由于人情关系、利害关系,而很难开口说个“不”字。这时候,你可以采用婉拒。

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你可以利用第三人的原因作为借口,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销一套家具,而你却并不需要,这时候,你可以对对方说:“这样的家具确实比较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据说有些人对家具的要求是比较复杂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只好离去,因为他们听出了“不买”的意思,“更适合现代家庭”,是一个十分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这样,即使同事想组织“第二次进攻”,也因为找不到明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委婉地说出“不”字,能帮你打破人际关系的僵局。

“今晚打几圈麻将吧!”“下班后一起到××餐厅喝一杯吧!”当你面对这些请求时,该如何拒绝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亲人作为“挡箭牌”,你可以这样说:“抱歉,母亲在等我回家呢!”“说实在的,我妻子……”“小孩今天身体不舒服,我得赶回去……”这样,别人就不好强求了。

还可以以工作或功课为理由来拒绝对方。有位朋友,如果有人对他说:“今晚去喝一杯吧!”他总是回答:“今晚我必须到××教师家学习外语……”

还有位司机常有同事邀请他一同参加他们的聚会,由于这位司机不太习惯那种场合,总是尽力推辞。从他的工作性质来说,每天很忙,所以也往往以此为理由,对他们说:“我明天要早起出车,今晚必须早点休息。”就这样轻易推辞了。

用拖延来表示拒绝,也是一种方法。比如你不想去参加某人的宴会,可以对他说:“谢谢,下次我有空一定去,可今晚我不去了。”表面上并没有拒绝对方邀请,只是改个日期而已,但这个“下次”是没期限的,聪明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种委婉的拒绝。当然,这比“没空,不去”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对于朋友的过分要求,你无须大动干戈,那样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容易伤了对方的自尊心,破坏了彼此的友谊。切记,好友相争,忌讳的就是“正面冲突”。

迂回曲折地婉拒对方无意中的“不尊重”,或坦言相告,直接用开玩笑的方式提醒对方不要越位,既能使朋友不至于身处尴尬之境,也能让你的真诚显露出来,加强别人对你好形象的认可,更能使友谊之树常青,让彼此间的友谊愈久愈浓郁。因此,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有可能得罪了朋友,也总比失去友谊要好。

拒绝别人也要注意把握好你的声音、语调等,这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与客户打交道,难免会遭遇一些无理的要求,怎样能让紧张尴尬的场面轻松缓和下来,又不会因拒绝而使客户不快呢?首先要明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没有错,但拒绝的方式不好,以致影响了工作,可就成了错误。一句话能让人笑,一句话也能让人生气,同样一句话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说话者的语气、语速、方式等不同所造成的。

一家空调公司的销售总监一次在跟大客户谈生意,突然客户要求看该空调公司的成本分析数字,谁都知道这些数据是公司的绝密资料,不能给外人看的。但如果正面拒绝,势必会影响两家公司的和气,甚至可能失掉这位大买主。

这位销售总监没有说“不,这不可能”之类的话,而是婉转地回绝了他的要求。请看如下的几种回答:

“对不起,连我也无法得到这些数字呀!”

“公司是不容许这样做的,否则我会丢掉饭碗的。”

“这个……好吧,下次有机会我给你带来吧!”

“公司还未做过此类分析,倘若要做的话,恐怕得一阵子。”

不论他的话是上述哪一种,明白的买主听过后都不会再来纠缠他了。

拒绝需要一定的策略,拒绝得巧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了加薪的问题,员工代表使出了眼泪战术,向老板哀求说:“老板,请你一定要帮帮忙,现在这点薪水我实在无法和我太太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呀!”

老板回答说:“好吧!那么我会出面来说服你太太不要跟你离婚。”

在拒绝别人时,不宜一开口就说“不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先说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那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当拒绝别人时,不但要考虑到对方可能产生的反应,还要注意准确恰当的措辞。比如你拒聘某人时,如果悉数罗列他的缺点,只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可以先称赞他的优点,然后再指出缺点,说明不得不这样处置的理由,对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时候,推托其辞是一种比较策略的办法。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盾牌挡一挡呢?如有人托你办事,假如你是领导成员之一,你可以说:“我们单位是集体领导,你的事,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不过这件事恐怕很难通过,最好还是别抱什么希望。如果你实在要坚持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不算数。”这就是推托其辞,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我办不了。听者听到这样的话,一般都要打退堂鼓,会说:“那好吧,既然是这样,我也不难为你了,以后再说吧!”

有策略地拒绝别人,不仅无损于你的形象和别人的脸面,相反,它还会有助于树立你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所以,当你想要拒绝别人时,一定要想好策略再拒绝别人。

拒绝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给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或者运用缓兵之计,当着对方的面暂时不答复,或者用一种模糊笼统的方式让对方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请求不感兴趣,从而达到巧妙的拒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