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生经验
2107600000010

第10章 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平衡

§§§第一节 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薪水

你对工作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且要乐在其中,甚至在酬劳仅够温饱的情况下,也无怨无悔。你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因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工作只是为了薪水,既没有远大理想,也没有高尚目标,不关心薪水以外的任何东西,那么他的能力就无法提高,经验也无法增加,机会也就不会垂青于他,成功自然与他无缘。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正确、更专注而不计较报酬,你就会获得比薪水更好的奖励。

“我每天拼命工作,是因为我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为自己当前的工作倾注了大量时间,甚至不在乎领不领工资。我刚发现我是全州工资最低的院长,可我不在乎。我是说,我干这活不是为了钱。”这是某学院院长拉腊对工作与薪水之间关系的观点。

一个人若只从工作中获得薪水,而其他一无所得,那真是太可怜了!因为他无疑主动放弃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在工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

在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始终不放弃努力,始终保持一种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满怀希望和热情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提升了个人能力。你做得越多,你能做的就越多。如果你做到了这点,就已经超越了自我,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比尔·盖茨的财产净值大约是400亿美元。如果他和他太太每年用掉1亿美元,也要400年才能用完这些钱-这还没有计算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那么,他的工作目的是什么?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财产净值估计为10亿美元,虽不像比尔·盖茨那么多,不过也足以让他在余生享受优越的生活了,但他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拍片呢?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在六十三岁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六十三岁,在多数人看来是尽享天年的时候,他却在此时做出重大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直围绕Viacom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他哪来的这么大的工作热情呢?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不但每天工作,而且相当卖力。如果你跟着他们工作,一定会因为工作时间太长而感到精疲力竭。那么,他们为何要这么做,是为钱吗?

在励志电影《为人师表》中饰演角色的演员爱德华·奥尔莫斯应邀参加大学生的毕业典礼时,满怀激情地对大学生说:“在大家离开前,我有一件事要提醒各位,记住:千万不要为了钱而工作,不要只是找一份差事。我所说的‘差事’是指为了赚钱而做的事情,在座各位当中许多人在校期间已经做过各式各样的差事。但工作是不一样的,你对工作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且要乐在其中,甚至在酬劳仅够温饱的情况下,也无怨无悔。你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因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不论你所选择的事业会为你带来多么丰厚的财富或是多么微薄的报酬,只要你用满腔热忱全身心投入,必然能够创造出崭新的局面,每天工作的时候也会感到充实快乐。

不管你喜欢与否,使命感、满足感、个人成长,还有升职加薪等,都是工作的收获,这不是单单准时上下班就可以拥有的,只有在我们施展所长的时候,才能得到这些收获。

§§§第二节 精简自己的忙碌

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会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事,也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

一位专栏作家曾这样描述过一个美国普通上班族的一天:

7点铃声响起,开始起床忙碌:洗澡,穿职业套装——有些是西装、裙装,另一些是大套服,医务人员穿白色的,建筑工人穿牛仔和法兰绒T恤。吃早餐(如果有时间的话)。抓起水杯和工作包(或者餐盒),跳进汽车,接受每天被称为高峰时间的惩罚。

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工作……显得忙忙碌碌,不停地掩饰错误,微笑着接受不现实的最后期限。当“重组”或“裁员”的斧子(或者直接炒鱿鱼)落在别人头上时,自己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扛起额外增加的工作,不断看表,思想上和内心的良知斗争,行动上却和老板保持一致。再次微笑。

下午5点整,坐进车里,行驶在回家的高速公路上。与配偶、孩子或室友友好相处。吃饭,看电视。

晚上睡觉8小时,天赐的大脑空白。

文章中描写的那种机械无趣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上班,熬夜,加班,开会,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用了你所有的时间。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担心明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应接不暇的杂务明显成为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态毕露。放眼四周,“我好忙”似乎成为了一般人共同的口头禅。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头,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而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不够”。这是最常听见的说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事实上,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会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事,也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根据一份调查,有50%的美国人承认,每天为了选择医生、旅游地点、该穿什么衣服而伤透脑筋。

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忙碌是因为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一些无谓的小事上。泛滥的忙碌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的自由,没时间陪父母,没时间和分别多年的老友见面,很多未婚的人甚至忙得没有时间谈恋爱。其实生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只是你没有为自己清除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清理之后,你会发现另一种生活方式。

每天的忙碌你要进行选择:第一,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以后再说;第三,保留最重要的,将剩下的统统丢弃。

第一种选择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选择,所以迟早会将自己累死,而第二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比较可行,但是你会发现:今天的你总在赶昨天的计划,明天又在补今天的计划,这样做补丁的工作多得没完没了。而第三种选择让我们的生活精简了很多,而那些丢掉的某些东西,你一辈子可能都不需要它们。生活一下子由杂乱无章变得井然有序。其实,每天只要将必须做好的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了,那些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完全可以放弃。

生活中,当你发现自己被四面八方的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应当停下自己的脚步,细细地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罗列出生活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必须做的事情,哪些事情不是很需要的,然后,放开手脚大胆地将排在第四位以后的删除,不要吝惜舍弃,否则自己将会被琐事一直缠绕下去。

精减生活,给自己的生活减负,给自己降压。

§§§第三节 不堪重负就归零

一个人在自己觉得不堪重负的时候,应当学会做“减法”,减去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简单一点,人生反而更踏实。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

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智者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

智者说:“这也就是你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来越累的感觉。”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当你觉得不堪重负时不妨学会“卸载”:将自己的包袱一一卸除,让自己的心态“归零”。

年轻的时候,李丽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她手上同时拥有十三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有利必有弊,事业愈做愈大,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李丽发觉拥有更多、更大的不是乐趣,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她的内心始终被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后来,“灾难”发生了,她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四五千万元,交往了七年的男友和她分手……一连串的打击直奔她而来。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她甚至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即将崩溃之际,她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那么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也让她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她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动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李丽体悟到了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但最后也留不住;反而是放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的能量。

她学会了“生活的减法”。为了简化生活,她谢绝应酬,搬离了一百五十平方米的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在一个十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掉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做伴的狗。

她突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都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朋友不解地问她:“你为什么都不爱自己?”她回答:“我现在是从内在爱自己。”

一个人在自己觉得不堪重负的时候,应当学会做“减法”,减去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简单一点,人生反而更踏实。我们可以减去人生旅途中不必要的行李,以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工夫去欣赏沿途的风景,更轻松地享受旅程的乐趣。

简单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乱减一气,而是在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之后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个雕刻家,能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是因为他胸中有丘壑。如果你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要害,不知道什么最能体现内在品质,就可能将不该减掉的东西减掉。

§§§第四节 抱怨只会让生活更不如意

抱怨远不如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努力地去改变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摆脱困境。

人生路上,遭遇逆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听到很多抱怨的声音:“我的出身不好”“我家里没有钱”“我上学的学校不好”“我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爸爸”“我的男人比较穷”“我的女人丑”“我的工作条件不好,工资少”“没有一个能赏识我的老板”……那些抱怨的人生活似乎一直都不怎么好,有时候抱怨会产生连锁反应,越抱怨,倒霉的事情就越是不断。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雀向王后朱诺抱怨:“王后陛下,我不是无理取闹来诉说,您赐给我的歌喉,没有人喜欢听,可您看那黄莺小精灵,唱出的歌声非常婉转,它独占春光,风头出尽。”

朱诺听到如此言语,严厉地批评道:“你赶紧住嘴,嫉妒的鸟儿,你看你脖子四周,如一条七彩丝带。当你行走时,舒展的华丽羽毛,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好像色彩斑斓的珠宝。你是如此美丽,你难道好意思去嫉妒黄莺的歌声吗?和你相比,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鸟能像你这样受到别人的喜爱。一种动物不可能具备世界上所有动物的优点。我们赐给大家不同的天赋,有的天生长得高大威猛;有的如鹰一样的勇敢,鹊一样的敏捷;而乌鸦则可以预告未来。大家彼此相融,各司其职。所以我奉劝你去除抱怨,不然的话,作为惩罚,你将失去你美丽的羽毛。”

孔雀羡慕黄莺清脆的嗓子,所以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拥有和黄莺一样婉转、美妙的歌喉,孔雀的美本来就让自然界的各个动物羡慕,但它还是因为自身的一些不足而抱怨。由此看来,实际上抱怨者不是因为本身拥有的条件不够好,而是自己不知足。很多时候当你不断抱怨因为自己拥有的条件和资源少而不能取得成功的时候,后来的不成功就会排着长队等着你,接连不断地到来。

当你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抱怨别人或者上天的不公时,用于努力改变局面的时间就少了,大量的抱怨会让你在自己的抱怨声中不断地肯定上天没有厚待自己,从而心里更不舒服,更容易抱怨,而这样往往只能让生活更加不如意。

喜欢抱怨的人向别人倾诉不幸的时候,起初可能会有人同情,但是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厌烦,因为大部分人都喜欢和乐观的人在一起,一个经常发牢骚的人会影响别人的心情。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很可能因此导致孤独、抑郁、厌世等。

面对生活,要尽量减少自己的抱怨,要一直向前看,只要生活积极乐观,工作勤奋努力,那些曾经被你抱怨过的事情状况就一定会得到改善。地底下的种子从来不怀疑,所以终有一天它会破土而出。它从来不问自己,怎么才能突破压在头上的厚厚的土层。它从不抱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了顽固的石头和沙砾,而是不断地把自己柔嫩的绿芽一点一点向上顶出,透过石头和沙砾,坚韧勇敢地生长着,直到露出地面,长出枝叶,开花结果。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努力去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糟,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怎么去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出了问题要从自身找原因,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走出困境,迈向成功。

§§§第五节 有苦劳,更要有功劳

成功,有时只需要我们在过程中多一点坚持,少一点放弃;多一点磨炼,少一点退缩。

做一份工作,结果是考核优劣的重要标准。工作不仅要去做,更要做成、做好。因为没有功劳的所谓苦劳实际上是在浪费资源。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明确记录着: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

柳传志曾告诉大家: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过于轻信人,而被人骗走了一大半。而且,骗他们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某个部门的干部。这样一来,公司元气大伤,甚至逼得员工要去卖蔬菜来挽回损失。

毫无疑问,刚刚创办联想,大家都有对事业拼命的干劲和热情,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并不能保证财富的增加与事业的成功。不仅如此,商场如战场,如果光有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而缺乏智慧和方法,那么完全有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当时就那么一点点的资金,万一没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产!这时,如果只是强调繁忙、勤奋、卖命、辛苦,就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

经过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而且特别重视策略和方法。如今,联想已经从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创办的小公司,变为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只有忙在点子上,不断创造功劳的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一位企业领导让李梅去买书,李梅先到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她又去了第二家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隔几天才有。李梅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

快到中午了,李梅只好回公司,见到领导后,李梅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李梅,欲言又止……

其实,去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才是有效落实。李梅的确跑了三家书店都没有书,这意味着李梅已经付出了劳动,但却没有将任务有效地落实,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白费?只要李梅执著地去落实,有效的方法是:

方法一:打电话问其他书店是否有这本书,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跑书店的时间。

方法二:向书店打听,或者上网查这本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邮购。

方法三:到图书馆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就问领导愿不愿意花钱复印。

但李梅没有这样做,她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你安排我做这件事,我就做了这件事,我只对事情的过程负责,不对结果负责。

有效落实应放在第一位,执行的本质就在于达成结果,实现预期目标,没有结果一切过程都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讲,如果任务没有落实,那么所有的苦劳都是没有价值,因为过程追求的目的是获得有效的结果。

成功,有时只需要我们在过程中多一点坚持,少一点放弃;多一点磨炼,少一点退缩。尤其是在工作中,许多人之所以付出了苦劳,却享受不到功劳带来的喜悦,是因为他们在砥砺的过程中轻易地选择了与自己妥协。结果的到来,往往就在最后五分钟。人们永远期待着那些能创造结果的人,因为只有结果,才使得一切过程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也使得一切苦劳散发出光彩。

§§§第六节 成功也会成为包袱

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子一定,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

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再也飞不远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暂时的成功有时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人们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停止了不断进取的脚步。

自古以来,人类就盼着有朝一日能飞上月球,并由此产生了难以胜数的神话传说。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成功无疑是划时代的壮举。可是,据闻,登月人埃德温·奥尔德林,在获此殊荣后不久,却精神崩溃了。巨大的成功,使他回到地球的生活顿然丧失了值得眷恋的魔力,使他好似处于一片虚无与真空之中,感到生命中有价值的活动已经到达了终点。梦想的实现,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埃德温·奥尔德林的悲剧,主要是他对科学进步认识上局限的人生观所导致的。的确,登月飞行是人类宇航事业破天荒的壮举,但它绝不是人类宇航科学发展的终点,而仅仅是起点。即使退一步说,就人类登月活动的远景、就人类试图在月球建立生存的另一处基地这一点来说,埃德温·奥尔德林他们的成功尝试也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把登月飞行的成功既看做一项突破,又看做一项事业的开端,就不会产生这样无所适从的结果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激情澎湃,不断奋进,而当他奋斗到拥有更多的资源,获得最高的荣誉,享有最优越的生活的时候却感到迷茫、失落和没有方向,甚至更加不快乐。其实,这是因为在条件不够优越的时候,人会有一个追逐的目标,或以某种成就为目标,或以某个人的成就为目标,当有一天赶上并超过这个目标的时候,人就会突然之间失去追逐的目标,从而产生失落感,并失去继续奋斗的动力。

不过有人却不这么认为。

爱因斯坦是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据说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说:“老师的知识那么渊博,为何还能做到学而不厌呢?”爱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释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个圆的话,那么圆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所以说圆越大,其周长就越长,他所接触的未知部分就越多。现在,我这个圆比你的圆大,所以,我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自然比你多,这样的话,我怎么还懈怠得下来呢?”

为了启发人们谦虚处世,列夫·托尔斯泰也打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就好比分母,分子一定,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

因此,一个人不管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多大的成绩,或是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而获取更大的业绩。如能这样,于己、于人、于社会便都会有益处。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际,如果只是沉溺于现状,就会很容易觉得生活乏味空虚,就像有人说诺贝尔奖对许多作家而言是“死亡之吻一样”。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肯定,许多人被压得再也难以创作,连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得奖之后都说:“声誉也很容易成为使才能枯竭凝滞的根源……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其实,暂时的成功只是对你目前成绩的一个肯定而已,它并不代表你的最终成就,真正伟大的人是绝对不会因此而停止成长的。

不要让眼前的成功成为你前进的包袱,没有任何成功是永远的。只有前20年成功,后20年成功,甚至再过20年也还能成功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成功!梦想永无止境。

§§§第七节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做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只有极少数人。

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这样说,“做好人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人”。那么是否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呢?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每一件简单的事都做得非常好。

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于坚持的人。能够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好,其实就是最大的不简单。

一个新学期的清晨,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在坚持着?”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80%。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做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只有极少数人。半途而废者经常会说“那已足够了”“这不值”“事情可能会变坏”“这样做毫无意义”。而能够持之以恒者则会说“做到最好”“尽全力”“再坚持一下”。龟兔赛跑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竞赛的胜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乌龟而不是灵巧的兔子,是因为兔子在竞争中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者往往是笑在最后、笑得最好的胜利者。

能够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不简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便是再简单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去做也包含了深刻的内容。

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就很难成功。因为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它需要你耐心地等待。同样,一个人做事不坚持,就很难成功,因为他在成功到来之前就已经放弃了。一个人的毅力决定了他在面对困难、失败、挫折、打击时,是倒下去还是屹立不摇。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如此,一个企业不能单单靠着“一时的冲劲”,还需要能长期坚持才能做好,常常看到一些饭店刚开张时,饭菜能得到不少的顾客的认同,但等到有了起色,他们就开始懈怠了,不仅饭没有以前好吃了,而且服务也日渐不如从前,所以原有的顾客群也渐渐对其失去信心不再光顾。所以,要成功,必须要有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的毅力。

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不难,但能够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好并非易事,不仅要有恒心和毅力,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够坚持自我。惟其如此,才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变得意义非凡,也唯有如此,才能将简单的招式练成自己的绝招。

§§§第八节 每次只走一千米

你与你的目标无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个街口的距离。别让那遥远的未来烦闷你。

两组人分别沿着两条10千米的路向同一个村子前进。第一组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的远近。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第二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千米就有一块里程碑。

行进过程中第一组的人刚走了两三千米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到达。走了一半时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千米大家便多一些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由此看来,只有具体、明确并有时限的目标才具有指导行动和激励自己的价值。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在特定的时限内要完成的特定任务,才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激发自己和他人的潜能,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如果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和时限,那么任何人都难免精神涣散、松松垮垮,而要完成自己所制定的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十五岁的时候,雷因因失业而挨饿。他白天就在马路上乱走,目的只有一个,躲避房东讨债。一天他在42号街碰到了著名歌唱家夏里宾先生。雷因在失业前,曾经采访过他。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夏里宾竟然一眼就认出了他。

“很忙吗?”他问雷因。

雷因含糊地回答了他。

“我住的旅馆在第103号街,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

“走过去?但是,夏里宾先生,60个路口,可不近呢!”

“胡说,”他笑着说,“只有5个街口。是的,我说的是第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

这里虽然有些所答非所问,但雷因还是顺从地跟他走了。“现在,”到达射击场时,夏里宾先生说,“只有11个街口了。”

不多一会儿,他们到了卡纳奇剧院。

“现在,只有5个街口就到动物园了。”

又走了12个街口,他们在夏里宾先生的旅馆停了下来。奇怪得很,雷因并不觉得怎么疲惫。

夏里宾给他解释为什么要步行:“今天的走路,你可以记在心里。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教训。你与你的目标无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个街口的距离。别让那遥远的未来烦闷你。”

不要迷失自己的目标,每次只把精力集中在面前的小目标上,这样,遥不可及的目标便近在眼前了。如果我们对目标的期望太高,那么事情发展的结果往往会同原先的期望不符合,而期望越高,失望就越沉重,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同自己的能力相当的目标。有时候,目标虽然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符合,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也会招致失望情绪,这时更应注意调整期望值,减少失望情绪。

获取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都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许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困难大,而是因为与成大事者距离较远,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因素导致了失败,如果把长距离分解成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它,就会轻松许多。

没有人能一步登天、一口吃成个胖子,所以梦想一举成名,一下子成大事是不可能的。每次只做一件事,慢慢来,积少成多,成功便指日可待。

§§§第九节 最好的不见得是最合适的

不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可以承受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求最好的,也常常因为得不到而徒生一些不快,但拥有最好的真的就开心吗?那么,为什么一些人在别人看来什么都拥有,而且都是最好的时,反而不开心呢?

有一只城里老鼠和一只乡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乡下老鼠请城里老鼠来家里吃东西。城里老鼠心里嘀咕乡下食物的口味是什么样的呢?于是立刻动身去乡下了。乡下老鼠看到城里老鼠真的来了,特别高兴,它把城里老鼠引到谷仓去,那里堆满稻谷、地瓜,还有花生。

乡下老鼠对城里老鼠说:“城里朋友,不要客气,尽情地吃,东西多着呢!”可是城里老鼠见到这些食物一点胃口都没有。

乡下老鼠还以为城里老鼠客气,于是抓了一把花生给城里老鼠,说:“朋友,这些花生味道特别好,唉,你不要这样客气嘛!”

城里老鼠觉得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好吃,勉强吃了一些,最后只好对乡下老鼠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你们这里的东西太粗糙了。这样吧,改天你也到城里去,我让你尝尝美味可口的食物。”

乡下老鼠也想开开眼界,且特别向往城里食物的口味,于是没过几天就来到城里老鼠的住处。城里老鼠见到乡下朋友果真来了,可高兴了,它把乡下老鼠引到厨房去。哇,这里东西可丰富了,有蛋糕、汽水、苹果、香肠、蜂蜜,还有鸡、鸭、鱼、肉等,看得乡下老鼠口水直流。

它们正要享用时,一个人走进厨房,它们连忙吓得躲进洞里,不一会儿那个人走出厨房。哪知它们刚刚钻出来,“喵——喵——”一只猫突然出现,吓得它们再度躲起来。

乡下老鼠胆战心惊,既怕又饿,最后,它长叹一声:“唉!朋友,吃东西这样担惊受怕,实在划不来。我们乡下东西虽然粗糙点,倒是悠闲自在,我现在就回去,朋友,若不嫌弃,欢迎到乡下来玩!”

乡下的老鼠见到美味的实物时,难免会羡慕和自卑,但是却发现拥有这些美食的代价是每天担惊受怕。后来,它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可以承受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也一样,守着自己的东西,却总觉得别人拥有的比自己的好,于是羡慕、嫉妒、抱怨……各种各样的情绪都产生了。终有一天,你幸运地享受到了以前让你魂牵梦萦的“美好”,才发现别人的鞋穿在自己脚上,不一定合适。回头看看自己的,其实也并非那么的不堪入目。

那些看起来很好的东西,到你用的时候不见得会很好。就如谈恋爱都想找漂亮、气质好、人品好、家庭出身好的恋人,但交往了一段时间却发现,条件好的情侣未必是自己的最佳选择。最后能和自己走到一起的还是彼此情投意合、有共同语言、脾气性格符合自己的。所以说,不考虑自己实际的需求,盲目追求高、大、全,结果反而是得不偿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要被途中的花花草草迷住了双眼,面对选择时,定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所长所短,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第十节 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成才没有公式可以套用。试图用一个成功案例来总结成才规律,或寻找某些成才捷径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很多人认为成功只是一元化,然而李开复博士告诉我们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么,他是如何追寻多元化成功的呢?

多元化成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去刻意重复别人的成功之路,或者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自己,但它要求我们重视诚信的价值观,拥有完整、均衡的人生态度,善于用智慧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并能不断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如果从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那么,无论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种努力本身都是最可嘉许的成功。所以说,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径,只有一元化的成功才会强迫人们复制他人的成功模式。

其实仔细深入思考下去就不难发现,财富、名利等外在指标往往是社会整体意识强加给个人的镜子、标尺和参照物。在李开复的看法中,大多数追求外在名利的人其实都是在竭尽全力地模仿他人的成功,而忽视了自己的特点、潜能和兴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东施效颦”的闹剧。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做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那么,这个人所做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李开复就是这样,因为他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所以他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近乎完美;所以他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并最终得到快乐和幸福。

国内某大学教师曾对李开复说:“优秀是有标准的,我们有一个给学生打分的指标体系。”这种给人才贴标签、分类别,给成功评等级、定指标的做法在国内教育界几乎是根深蒂固的。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老师们就习惯于将孩子简单地划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两种类型,就好像他们分别是从两个不同的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

而美国教育界的思维方式恰恰与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个人就都有成功的机会。

成才没有公式可以套用。试图用一个成功案例来总结成才规律,或寻找某些成才捷径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曾有这样一起事件,复旦附中高三女生汤玫捷,在校成绩排在100名左右。在国内的许多老师看来,汤玫捷并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学生。

但是,汤玫捷因为自身优异的综合素质,成为2004年唯一被哈佛提前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的中国学生。

顿时,汤玫捷的成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来自上海的“哈佛女孩”炙手可热。那段时间汤玫捷每天都会接到不少电话,希望她出书介绍成功经验。但汤玫捷告诉记者,她不愿出书,不愿把自己的经历简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而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

的确,每个人都有条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成功,李开复就是这样做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成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管理者。平凡的你我也是如此,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影响自己所处的世界,影响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