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诡异的谜团
2105500000012

第12章 历史上中外名人的重重悬疑(1)

他们也许是你崇拜的英雄,也许是你厌弃的小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令你或喜、或怒、或忧、或疑的作古之人,在他们的生前死后都流传着无数扑朔迷离的传说,孰真孰假?拨开历史的谜云,他们能否在千百年后找到一个懂他的知己?

九五之尊的秘密——秦始皇的身后谜团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他出生在赵国邯郸;公元前246年,他13岁时便登基成王;公元前238年,21岁的他开始在雍城亲政,公元前230—前221年间,他率军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帝王——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一生征战,励精图治想要建立千秋功业,历史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赞颂他伟大,有人痛骂他暴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一生都在为他的帝国奋斗,从不知停歇,至死他也未能享受过真正的安宁。公元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结束了他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他的猝死也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和探险家前来解密。

谜团一:始皇帝的生父究竟是谁

历史至少是公认这一点的,秦始皇的生母是“赵姬”,但这个女性的身份很特别,她先是吕不韦的爱姬,后又嫁给了当时在赵国作为人质的子异,之后才有了赵政的诞生。赵姬的特殊身份成为人们怀疑始皇生父的最主要原因。而在书中对他出生的记载也很少。从宋代开始便有人对始皇的生父有了两种不同的猜测。

首先,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庄襄王即异人。这段简洁的记载其实已经将秦始皇的身世交代得很清楚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异人和赵姬所生的儿子,司马迁并没有对他的出生有所质疑。

但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相矛盾的记载,司马迁在这一段中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子楚,即异人归秦国后改名为“子楚”。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知道,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本是吕不韦的情人,她与吕不韦同居有身孕以后,才由吕不韦送给异人,成为异人的夫人。赵姬隐匿身孕嫁给异人以后,“至大期时”生下的儿子取名为“嬴政”,这便是秦始皇,也就是说司马迁在这里又将他说成是吕不韦的儿子。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何《史记》中会有两段不同的记载呢?

史料上对于秦始皇出生到他21岁登基这段时间的记载是残缺的,没有人知道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也没有人可以凭借残缺的史料推断出历史的真相,也没有人知道秦庄襄王是否怀疑过这个“儿子”的真实性,但最后我们能看到的是,嬴政以太子的身份登上了王位,并在21岁开始亲政。

对于《史记》的不同记载有相关专家认为,这纯属司马迁在处理资料时出现的失误。司马迁一个人写了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当中还有无数次的修改、增减和再编,随着收集的资料增加,出现这种失误是难免的。毕竟历史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而《史记》更注重的是事件的整体性,在细节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谜团二:秦始皇为何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多华里,因此被人称为“万里长城”。

修筑长城是一件耗损民力的事情,秦统一之后之所以会迅速灭亡与它有密切关系。明知道这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那么为何秦始皇还是毅然决定修筑长城呢?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各诸侯国筑长城的事了,只是当时的规模较小。他们修长城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当然也不排除可以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防御各诸侯的目的已经没有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匈奴了,很显然,当时的匈奴在北方给中原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匈奴民族一直处于中国的北方,被称为“北戎”,他们是一群彪悍的游牧民族。由于在长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这个民族的男女老少大多都善于骑射。他们没有经过中原礼仪文化的熏陶,在战场上他们是粗鲁的,但也是骁勇的,他们并不以攻占城池为目的,而主要是以抢劫财物和人为目的,加上他们多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令与其交界的秦、赵、燕三国十分恼怒,因此,修长城防止他们侵扰边界是三国唯一能想到的办法。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北方的匈奴仍然是他极大的威胁,他们仍然时时骚扰秦国的边界,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秦边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结束这种被动局面,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进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并开始着手修筑“万里长城”,希望借此将匈奴人隔绝在长城之外,确保国家的永世太平。这便是始皇帝筑长城最单纯的动机。

谜团三:“焚书坑儒”的真相

焚书坑儒树立了“千古一帝”暴虐的形象,在古今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多受人指责,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会做出如此残暴的事情来呢?是长久的战争让他变得血腥?是政治斗争让他变得无情?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这里淳于越建议秦始皇恢复“分封制”。

随即丞相李斯反驳了他,并认为自古以来天下之所以混乱的原因就是没有实现统一,现在既然皇帝已经统一了各国,那么就不用再说什么分封,更应该统一言论,防止天下有异心,并请求始皇焚书:“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于是始皇便同意了李斯的焚书建议。

不久,他又听到自己厚待的方士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他,于是愤怒之下便决定“坑儒”以止“妖言”,于是便形成了历史上令始皇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可能并不是真正坑杀了儒生而仅仅是“方士”,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道:“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于是“坑儒”一事便不可断真假了,但秦始皇的确坑杀过400多书生却是一个事实。

谜团四:中华第一帝王的猝死之迷

公元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死在了他第五次东巡的路上。千古一帝的猝死自然也给人留下了诸多猜测。病死还是谋杀,这两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死有很多记载。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又有人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迷信的秦始皇对这些现象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就病倒了。不久便病死在沙丘行宫。很显然司马迁认可了始皇死于疾病的说法,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死于非命。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进行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这次出游随从人员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赵高在秦始皇病重时遣走蒙毅,也为自己后来计谋的实施清掉了一块绊脚石。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等到赵高派人假传圣旨之后才绕道返回咸阳。扶苏死后,胡亥即位,此时赵高大权在握并将李斯腰斩,自己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并可以出入禁宫,赵高的本性才真正暴露,他是想要做皇帝。而秦始皇不可能受他控制,贤明的公子扶苏也不可能受他控制,只有这个胡亥可以。根据这些史料基本上可以推断,赵高是在一步步的计划中害死了秦始皇并助胡亥登上帝位,从而达到自己真实掌权的目的的。那么秦始皇的死是否跟赵高有关呢?没有史学家给出过明确的史料记载,只能是一种猜测,所有正史仍认为始皇帝是死于疾病。

关于这个中华历史上的“始皇帝”,相去今天已经2000多年,历时越久他留给人们的疑惑就越多。

伊凡四世的几个秘密

1530年,莫斯科出生了一个男婴,他是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也就是后来的伊凡四世——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他三岁即位,孤儿寡母面对的是各集团间激烈的争权夺利,还有恐怖的谋杀,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样拥有美好快乐的童年,但同时也决定他不可能如此平凡地度过一生。1547年,他加冕称沙皇,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他南征北战,施雄才大略,让俄罗斯逐渐走上统一与强盛的道路,确立了它在东正教世界的领袖地位。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一样,他传奇的一生给历史留下了种种扑朔迷离的传说,在他身殁后400余年引起好事者的种种猜测。

谜团一:在艰难中崛起的孤儿

伊凡四世1530年8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1533年其父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晏驾,年仅三岁的伊凡匆匆继承了王位。并由其母叶琳娜·格林斯卡娅辅助执政,在残忍的斗争中,这对孤儿寡母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可就是这个三岁的孩童在14年之后,却蓄积了实力战胜各种力量,成为了“俄罗斯的太阳”。伊凡四世的崛起简直是一个奇迹,里面也包含着一个又一个谜团。

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由其母叶琳娜摄政。五年之后叶琳娜暴亡,死因不明,宫廷大贵族重新得势。那些大贵族整天忙于争权夺利、火并厮杀,根本未将八岁的大公小伊凡放在眼里,此刻的他只是有名无实的傀儡,没有人会在意他的存在,也没有人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可能带来的威胁。

年纪小是缺点,但在艰难的政治斗争中,这也成了伊凡四世韬光养晦、瞒天过海的护身符。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长大,亲眼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丑恶,使伊凡四世增长了阅历。舒伊斯基长期把持朝政,假借大公名义发布法令。这在伊凡幼小的心里早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13岁那年,经过周密筹划后,伊凡命令亲信放狗咬死了舒伊斯基,并将之暴尸宫门。把权者一死,对年轻的伊凡来说,可称之为“一箭双雕”。这样既除掉了肘腋之患,又树立了自己“铁血幼王”的铁腕形象,震慑了朝野,站稳了脚跟。

1547年1月16日的加冕礼上,东正教大主教玛卡里将莫诺马赫皇冠戴在17岁的伊凡四世头上,他就成了“全俄罗斯君主、上帝加冕的神圣沙皇”。“沙皇”一词源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恺撒(Caesar)的名字,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伊凡四世称“沙皇”,体现了他追慕罗马先王、意欲大有作为的勃勃心态。伊凡四世踌躇满志地宣布,他将为俄国带来新秩序。他立志改革愚昧落后的俄罗斯,力图创立一个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大帝国。亲政伊始,他便向大贵族势力宣战,以加强皇权。他宣称:“君主的称号就意味着承认不受任何限制的沙皇政权。”“朕生于皇家,长于朝中,掌握自家天下,并非窃自他人。俄罗斯君主自古以来皆亲临朝政,贵族大臣不得干预。”

他建立缙绅会议,取代大贵族杜马(议会)的特权;废除地主贵族的司法权、征税权和行政权;摈弃旧吏,在平民中选拔新官;限制僧侣和教会干预朝政;没收大贵族领地,将往日声名显赫的大贵族流放边关。从1565年起,他雷厉风行地推行了著名的特辖制,建立直属沙皇的特辖军,在全国实行恐怖政策,惩处反对皇权的大贵族。特辖军身着黑袍,跨骑黑马,马头上挂着狗头和扫帚,象征他们的使命:将沙皇的仇人咬死,扫地出门。在特辖制实行的七年中,伊凡四世既惩处了大贵族,也诛杀了众多无辜的平民——尖桩刑、炮烙刑、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刑法使人不寒而栗。七年间有数万人被处死,因此当时人们称伊凡四世为“雷帝”,即恐怖的伊凡沙皇。伊凡四世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还是他个人的才能与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谜团二:血腥屠子的残暴父亲

当伊凡四世的地位巩固之后,便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伊凡四世对长子小伊凡非常器重,视其为未来皇位继承人,加封为王储,命其跟随左右,悉心培养。但从1581年年初起,伊凡四世开始怀疑王储有欲夺皇位之意,父子关系紧张。是年11月15日,太子意外地死去,世人传言伊凡四世有杀子的重大嫌疑。

法国传记作家亨利·特罗亚在《一代暴君——伊凡四世》中记述了伊凡四世杀子的经过。11月15日,伊凡四世看见王储妻子叶莲娜仅穿一件薄裙在宫中走动,违反了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致使叶莲娜当即因惊吓而流产。王储闻讯后,对父皇大发雷霆。伊凡四世虎威大发,骂儿子是“可耻的叛徒”,举起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正中王储的太阳穴。王储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去。这是伊凡四世“盛怒杀子”的重要记载,西方的传记作品多是严肃的历史著作,绝少“戏说”性的小说家言,因此此记载不容忽视。

但是其他历史著作和传记中的记载却与此大相径庭。苏联历史学家斯克伦尼科夫认为,1581年11月15日,伊凡父子虽发生激烈争吵,但父亲只在儿子身上用权杖戳敲了几下,王储并未受重伤。王储主要因丧子和恨父极度悲伤以致突发癫痫病,后又继发热病死亡的。他的论据是伊凡四世在1581年11月9日信中的记述:“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斯克伦尼科夫认为王储是病死,而非父杀。

谜团三:谜一样的猝死

1584年3月18日,身无大恙的伊凡四世浴后正欲下棋时突然暴卒,终年54岁。对于沙皇的猝死,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伊凡四世死后两个月,他的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继位加冕,同时郑重宣告伊凡四世“领受了天使的圣像升入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