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1种类型的父母教子方法的得与失
2104300000037

第37章 不能让孩子吃一点‘苦’--溺爱型父母的教子方法(6)

现今这些亲历过专制制度下的家庭教育,再亲历过民主制度下的家庭教育的人 ,其感慨之多,恐非亲历两种制度下的家庭教育对比者所不能道出。家长制实在是 专制制度的一种缩影,即便你后来受到了民主制度的洗礼,知道即便是子女也要尊 重他的人格,但理论知道的事情,你未必不在潜意识里表现出与其相左的更顽固的 东西,其根由在家长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既然家长的权威不容挑战,那么就只有 子女俯首称臣了,因而我们的文化中从农业遗存下来的,注重经验,依重老人,抵 制创新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就是我们的家庭文化中棍棒教育的内在因由。等得子女 们长大成人,他们的个性已被磨光,创造力萎顿,但是已经很符合社会规范了,然 后他们便继续用这种方式来扼杀他的下一代,一代一代地杀下去,洋洋大观,历千 年而不衰。以致于现在一些家长在棒打子女之后坦然,且振振有词:我小的时候就 是在父母的棒棍下长大的,从而形成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

体罚孩子,自食苦果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 为更加不规矩,这种父母自己造成的恶果并非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会表现出来 。

过去的研究已将体罚同孩子们身上日益增强的攻击性联系在一起。这项新的研 究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已经找到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

研究人员在《儿童青少年医学文献》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 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份研究报告的主要起草人、第一作者、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研究实验室副主 任、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 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全国807名6-9岁儿童孩子的母亲 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 的程度差异。

研究人员说,44%的母亲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 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

研究人员说,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 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 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古话说,惩罚应该是适用于罪行的,但你如何将这句话用在一个4岁小孩的顽 皮行为和一个存心考验你的忍耐限度的十几岁小孩身上呢?

好心而且大度的观点是: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你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 ,你就会失去你的道德权威。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你,但 你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 叫骂。

但我们避免虐待性惩罚的努力常常会以完全不进行惩罚告终,目前最好的观点 并不主张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相反,这种观点寻求的是创造一种不必非要进行惩 罚的局面。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弗里利说:

多年以前,我取得了一项巨大的成功,当时我的孩子10岁。

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男孩子 就是这样。

我没有对他进行说教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说如果他能够一个 月不发一次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等到他一个月没有发 一次脾气后,这时我就能够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 的。于是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想象一下说这样的话来吓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让他规规矩矩,接受束缚:如 果再这样下去,你知道吗,你就再没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是:我受够了,你回房间 去!这不是任何主张平等的小孩所愿意接受的。

专家观点公正而且考虑周到的惩罚远比过度的宽容更能使孩子适应生活这所 大学校。对任何孩子而言,你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还没有教他们知道不良 行为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就将他(她)送入外面的世界。

棍棒教育已为许多家长带来不可挽回的痛苦,那么如何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 情感的桥梁呢?

3.批评与惩罚孩子的尺度和方法?管教孩子要用恰当的言辞有位女作家,为她 的孩子写了一本《教育幼儿备忘录》。事实上,这位女作家并未结婚生子,这个孩 子是她所领养的。

当这个名叫右文的孩子上小学时,要求能有一个玩具手枪,当时因战争的关系 ,市面上流行许多类似的战争玩具。

这位女作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种杀人的玩具,因此感到非常困扰,但最 后她还是买了一把给右文。因为她想:我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么做,致使右文无 法参加同伴之间的游戏,那样孩子未免太可怜了!不过,在她的作品结尾处她又写 :

右文必然会终生牢记,身为母亲的我,并不喜欢这种玩具。

这就是管教态度上的最基础问题。母亲只要一看到孩子不听话,就立刻板起脸 孔,然后忍不住斥责孩子,这是不对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其管教要让孩子有深刻 的记忆,且终生难忘才是。

就这个观点而言,语言能力是相当了不起的。有些人认为,对幼儿采取劝阻态 度,孩子根本听不懂,所以干脆打屁股算了!结果,孩子在挨打之后只会因为觉得 很疼痛,所以才不敢这么做,却不代表已了解不能做那件事的理由。在孩子做了什 么不好的事时,应该先明白地告诉他:不行,然后说明为什么不行。这样,不行这 两个字将会深深地刻印在孩子的脑海中。这种禁止的方式会随着孩子成长而成长, 牢牢地扎根在孩子心中。这种管教才是最基本的态度。就这点而言,语言是很有效 率的。可是,如果父母只是不停地说教,孩子会毫不在意地当作耳边风,根本得不 到效果了!也就是说,在管教孩子时,父母本身的态度比其教条更重要。

不过,父母为孩子所感觉到的事找出恰当的言语表现也是相当要紧的。要使孩 子很有系统地记起容易忘记的事,首先就要给予恰当的言辞,并且要找对时机。

孩子在三四岁时,进入一种转变期。这时,语言对孩子会造成很强烈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要对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讲一句有鬼,孩子就会被这语言所惊吓倒。

换言之,这是感觉再加上语言能力的表达。不过,在这时期内,偶尔会发现一 些矛盾,可说孩子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完全不一致,但不会维持太长的时间。过不 了多久,孩子会将自己的经验与周围其他人所说的话连结在一起,然后就能掌握以 往自己所忽略的事了!

专家观点在管教孩子时,不要因当时的行动就骂个没完,希望能当场解决这 个问题。事实上,父母应将这视为以后要继续审议的问题,在思绪通过大脑的思考 、过滤之后,母亲再将理由说给孩子听,这种方法才是正确而又有效的。

训诫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父母的训诫或责备,往往没有什么计划性。为了消 除这种情形,劝告各位不妨将训诫孩子的时间规划在时间表内,如此就不会整天唠 叨不停了!

例如规定晚上7点到7点15分为训诫孩子的时间,在7点之前,母亲就会想今天 该告诉孩子些什么?如此一来,可以多利用自己的脑筋思考,而不会很冲动地随便 责骂孩子。同时,将时间限定为15分钟,而且训诫时也只选择一个项目,使母亲心 中所想的能清楚地交待给孩子。例如,今天告诉他作业问题,鞋子乱放的问题,就 等明天再说吧!

同时,到了6点50分左右,孩子会感觉到有心理准备,因为妈妈快来训诫我了! 而且在那之前,孩子不会有什么压力与负担。

如果有了规定的时间后,那么,什么事情都可以不急于在当天解决,同时孩子 也不会产生听母亲唠叨听懂没、要了解才行或为什么没说对不起时的压迫感了!现 在的孩子和过去的孩子不同,不会在表面上轻易地说知道了或好,同时,在自己不 同意时,也不会轻易答应下来。这也可说是现代孩子的优点。

不过,除此之外,也有必须在当场指责的情况。例如孩子在打架,如果没有立 刻劝阻,也许其中之一,或是双方都可能受伤;尤其是孩子在玩火或刀等危险物品 时,就应在发生危险之前加以阻止。

但一般说来,母亲很冲动地责骂孩子,大多是在不需要当场指责时,另外,孩 子年纪还小,即使必须当场斥责孩子时,母亲应在开口之前先在心中考虑这孩子到 底想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么蠢的事,至少自问三次,如此才能冷静地判断情况,决 定是不是应责骂孩子。

小学生挨骂多半是为了作功课的问题。以第三者的立场看来,母亲要孩子快点 去作功课

的次数委实多了些。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的母亲之所以叫孩子快去做功课,主 要都是以此来判断孩子的成绩而已。其实,做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自动自发 地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让成绩单中的优更多。

事实上,成绩单只是学校老师在管理一班学生时,一面按照整个学期的进度, 一面为拟定自己的计划,采用常态分配法来计算分数而已,所以,如果母亲不了解 这种情况,只要看到成绩由优变成良就生气而责骂孩子,实在是没有必要。

在家庭中,并不是母亲一想到就马上要孩子去做功课,而是应决定其做功课的 固定时间才对。在这样的时间表中,再搭配组合其间做功课的时间、预习的时间和 复习的时间等。

由母亲的立场来看,孩子的功课好像只是做习题而已。可是,在孩子的心中, 希望回家能够做点什么好玩的事。母亲毫不在意他自己的计划,任意地加以改变, 实在太没道理了!如果说孩子一回家,妈妈就叫:

你回来得正好,快帮妈妈去买东西!

这么一来,孩子很容易产生反抗心理,于是母亲又多了一项指责孩子的理由了 !

另外,要孩子帮忙做事,也应规定一个时间才好。有些母亲认为,只要孩子好 好做功课,其他的事一概可以不管,这种态度也是不对的。还有在做功课的时间快 到时,母亲就迫不及待地说:做功课的时间快到了等,那也毫无必要,应该等时间 超过5分钟后再对孩子说:

时间已经过了哟!

又如孩子刚准备去做功课时,又听到母亲开始唠叨,这是很难忍的。这时候孩 子若反抗说:

我正要去做嘛!母亲可千万别说:那快去呀!,而应以充满体贴之心的口吻回 答:妈妈只是提醒你。

小错当场纠正一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犯的小错都将就过去,对于大的错误才狠 狠把他打骂一顿。

但是事实上,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效果正好相反。

有一位叫麦克裴逊的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项调查工作上所出差错的研究报告 。他用两种方法来测验,第一种是每隔0.7秒就以铃声来公布正确或错误,另一种 则是一直不通知作业的结果,到最后再结算。结果是前一种的正确性要高出很多。 在这种单调地作业过程中,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做错,用这种即时确认的方式,给予 警戒,效果非常显著。

教养可以说和这些情况类似。当然小孩的判断力比不上大人,但是区别好与坏 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如果他犯了什么大错,在小孩子的意识里,也会自觉到自己 做了错事。

但是不只是小孩,连大人都一样,我们自己知道的事,又让别人来指责,一定 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譬如每次对高中年级的孩子说:要用功啊!他们一定会回 一句:知道啦,每次都讲,烦死了!而且连讲的时候都不一定会去看书,就更别说 一下子又跑出去玩的人了!

专家观点小一点的孩子也是一样,他自己会自觉到错误,父母在旁严厉指责 时,原本已经有点后悔的自省心,又缩回去了,反而会用别的理由强辩,如此一来 即使给他什么特别的提醒也是徒然无益。换一句话说,当小孩子犯下了一个很大的 错误时,切忌在旁边气呼呼地指责、叱骂。

最好先给孩子一个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间再问他:那件事情怎么 啦?那个时候真是太过分了!孩子因为已经检讨过自己的缺点,就能坦然地接受别 人的意见。HT话说回来,关于那些小毛病的地方,仍应遵守即时确认的原则,父母 一察觉孩子有错,就该当面训戒他。因为小错容易被原谅,孩子就常常心不在焉, 以致于一犯再犯,结果小错也可能成为致命伤。为了防患于未然,当孩子犯小错时 ,要立刻纠正他。

巧施惩罚的艺术小东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闯点祸,诸如打碎花 瓶,和别的孩子打架。每次闯祸回家都免不了挨父母的揍或训斥。刚开始时,父母 发现打骂还有点效果,时间长了,小东仍旧屡教不改,好像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打骂 ,有时明知父母会揍他,他也毫不在乎。父母面对小东,不知该怎么办了。

有位家长碰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16岁的儿子骂人了,当时他一气之下说:如果你不承认错误,就将 你的腿打断!这位父亲手里拿着铁棍面对儿子,儿子就是不承认错误,双方僵持了 一个小时左右,这位父亲实际上不可能将他儿子的腿打断,但已经说出的话就要维 护老子的尊严。正在双方僵持之时,幸好这时邻居来了,否则这位父亲还真的下不 了台阶!

以上两例都是教育失败的例子,失败的原因在于父母不能正确运用惩罚这种教 育手段。

教子误区小东父母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总是使用惩罚方式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无论小东犯多大错误,犯什么性质的错误,他的父母无一例外地采用打骂的惩罚 方式,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适应现象,可以忍受这种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有时 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大不了回去挨父母的骂,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有意冒险犯错 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耳朵说疲了的现象。

父母应切记:惩罚只有偶尔使用才是最有效的。

第二位父亲失败的原因于在他所说的惩罚是根本做不到的。孩子知道你根本不 可能这么做,当然也就有恃无恐。有的调皮的孩子甚至故意做错事,看父母怎么下 台。这样一来,孩子掌握父母的弱点,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管教,反而会对父母产 生轻蔑之心,使父母威信大减。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爱说:打死你或你要再犯错误,看我怎么收拾你。其结果只 能和那位尴尬的父亲一样。

父母要注意,千万不要说出你做不到的惩罚,惩罚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同时配合表扬奖励单靠惩罚确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惩罚还会伤害 孩子的人格尊严,是一种负性强化。因此,当孩子出现某一行为时,首先应肯定, 表扬他做得对的地方,然后再惩罚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或某一不良行为稍有改进即 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