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0位优秀父母的独特家教方法:感动中国的教育
2104200000011

第11章 金春明、李振霞:深沉的爱托起四个博士(2)

1911年10月10日,由国民党领导的武昌新军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和清军展开了激战。清政府从奉天(现在沈阳)调第二十镇(相当于师)入关,到了冀东的滦州。名为举行秋操,实为调集兵力保卫皇廷。

但这支军队的统制(师长)张绍曾却在10月29日,联合一起举行秋操(秋季军事演习)的四个协(旅)的协统(旅长)联名打电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召开国会,起草宪法。实际上支持了起义的武汉新军。这件事被称为“滦州举义”。

同一天,山西省的新军将领阎锡山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就从东西两个方面给了清政府以严重的打击。虽然这支滦州举义的军队后来被分化了,统制张绍曾也被迫离开了这支军队,但这件事本身对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是有功劳的。所以,民国以后有关方面为它建立了纪念碑。

在讲了这段故事之后,金春明又说:“这段历史在过去埋没了多年,我过去没来过这里,也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块纪念碑。”

孩子反应很敏捷,说:“爸爸,你怎么知道那么多东西呀?”

金春明回答说:“我是学历史的嘛!”

孩子问:“那妈妈呢?”

金春明立刻说:“妈妈是学哲学的、教哲学的。妈妈知道的东西也是很多的。”

几个孩子喊着说:“爸爸说得对。”

通过这两次郊游,金春明夫妇觉得,孩子有一个玩中乐、乐中学的问题,父母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多教给孩子-些知识。

专家感言:

在游玩的环境下,孩子获得知识是很容易记住的,印象深刻,而且,自然而然地会启发孩子的求知欲,并会终生受益。

有段时间,李振霞外出讲课,请来东北的表妹做助手。表妹回忆起三十多年前来姐姐家的情景说:“上一次来姐姐家时,是小四(金延)带我游颐和园,一路给我讲解,讲得最多的是颐和园长廊中的彩绘。”

她还说:“我们一路走,小四一路讲,又一路看,脖子都疼了,可是,特别有意思。小四讲到,有的绘画,画的是《三国演义》里的事情,有的是《西厢记》里的故事,还有的是《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我当时想:’一个十岁的孩子,怎么能够知道那么多东西?‘我问他:’小四,你讲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学来的?‘孩子回答:’我们经常来看,爸爸常常讲,我们回去还看书,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就都记住了。‘”

表妹这样一讲,李振霞也回忆起了当时的一些情景。

因为老四记忆好、会讲,他们的亲戚从东北来,多半让他陪同去游颐和园。

中央党校与颐和园只有一路之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园门票很低,金春明夫妇经常带孩子们去游园。孩子们对建筑有兴趣,特别对长廊中的各种彩绘的内容感兴趣。李振霞看到孩子们不停地问,金春明不厌其烦地讲。当时李振霞想:“这有多累!”真没有想到,金春明的讲述,让古代文学名着和美丽的彩绘,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的兴趣。不但当时记下了爸爸讲述的内容,而且回家又主动找书看,使知识更广泛充实。

所以,金春明夫妇认为:孩子们的知识就是在课堂、家教、参观、郊游、日常交谈、看书等多方面的交汇中,逐渐丰富和积累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耐心回答问题引发的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所结出的硕果,显示出自然诱导之功,如春雨润物生根发芽,远远胜于强制灌输的客观功效。

教子智慧:一个好家长,教孩子在玩中学,需要轻松愉快地启发孩子的智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地猎取知识,积累知识。

5、培养孩子有计划的学习习惯

金春明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有很缜密的计划。他的计划时间有长有短,有长计划,还有短安排。比如年度计划,一学期的基本任务,月计划和周安排,包括每天的大体日程。比如,在工作上,根据学校给他的教学任务和社会活动,按其时间前后和重要性排列出顺序。然后,把完成每项任务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需要的文章和书稿的交稿时间作大体上的估算。并将要看的资料排好队,而且计划多长时间看完,甚至,每天要看多少页,他都写得一清二楚。有的时候,他要出差到哪里去,我们在他的书桌上总能看到一张纸,上面写着出发前的安排:一、二、三、四、五……有人也常写计划,学习计划或工作计划。但是多数人写了计划以后,几天就忘了,或者丢在一边不去管它。所以,免不了学习和工作上的忙乱。金春明总是显得按部就班,很有秩序,很有条理。这不仅和他写计划有关系,而且和他严格地执行计划有很大关系。

金春明每次制计划时,反复思考,写出计划后就不轻易改动,要求自己严格地一一执行。而且,在金春明的日历本上,记上他执行计划的情况。当然,他的日历本所记的范围很宽,不仅是执行计划的情况,还有家里经历的重要事情,他都一一地记录。

李振霞有的时候,有些事情忘记了,回忆不起来,还要去问金春明。他总能用日历本很准确地回答李振霞。在日历上写下执行计划的情况,是对自己的一个严格检查。金春明有的时候,一天规定读书的页数没有完成,就好像自己出现了失误,心里很不舒坦,总是想方设法来弥补。

有一次,金春明夫妇在中央党校的大礼堂看电影,散场后,本来应该一起回到家里去路虽然不很远,但当时路上坑坑洼洼,得走半个小时左右。看完电影后,金春明说:

“我今天不回家了,你一个人回去吧。计划看的书没看完,我回到办公室补一补”。

当时,每个教员都有一个小办公室,放着书架,还安了一张床。所以,李振霞很明白,他要熬夜看书,当然就要在那里过夜了。李振霞当时没有说别的,只说:“好吧,你去看书吧。”可是,当李振霞往家走的时候,黑黑的夜路,看见不少人成双成对地往回走,她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一方面,觉得先生能够严格地执行自己的读书计划是好事;另一方面,也觉得他做得有点过分,哪有天黑乎乎的,看完电影不回家,又不送爱人,让她自己独自回去的?真是不知道照顾人,不懂人情事理。于是,李振霞有些生气,当时就流了眼泪,边走边抹眼泪。好在天黑,路上谁也看不清楚,李振霞就这样一人独自走回了家。

当时,金煜两岁多,是在幼儿园全托,家里就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李振霞只好独守空房。“我对这位’书生‘先生可怎么办呢?”当时这样想。不过,李振霞的理解还是多于抱怨,慢慢地自己也就平静了。

第二天晚上,金春明回家,李振霞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今天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吗?”本来这有点儿挑衅的味道,可是金春明像没听出来似的,高高兴兴地回答李振霞:“今天可完成了。”李振霞看他这种老实厚道的样子,就什么也不说了,两个人又高高兴兴地欢度良宵。

金春明在学习和工作上严格的计划性,又一个一个地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在李振霞写出《我家走出四个博士》一书的时候,曾经在国际长途电话里问几个孩子:“妈妈在写书,写你们的过去,能不能参看一下你们的日记?”

在电话里,孩子们有的回答说,“我们支持妈妈写书”;有的说,“日记尽管看。我们没什么向妈妈保密的”;还有的说,“只是希望把我们的话和我们所引用的名人的话区分开来,否则,会把我们拔高了”。

李振霞在孩子们的日记中看到,不论女儿还是儿子,他们都有学习和工作计划,在读大学的时候,学习计划非常周详。有一个月的、有一周的、有课内学习计划、也有阅读课外书的计划。

孩子们的这种计划性,一直保留到他们攻读博士、做博士后,以及走上工作岗位。

1995年,李振霞到美国去探亲,看到大女儿的门上有个小钉,钉上总是挂一张纸,写着本周计划。每一天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写得清清楚楚。“备注”里写的是执行情况。一周执行完了,她又贴上新一周的计划。

一个人的好习惯是不大容易养成的。这种有计划、有安排、有秩序、有条不紊的状况,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这种好的习惯,有人是自己摸索的,有人是家庭影响促成的。孩子们的计划性,都是从金春明那里学来的。

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很发愁。金春明在讲课时,不少人提出“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有一位记者还在采访金春明之后,写了一篇《四个博士的妈妈谈习惯》的文章。

金春明夫妇认为:孩子很多好的习惯是从父母的身上学来的。他们家孩子的许多好习惯上面已经讲过,是从父亲的身上学来的。正像革命家恽代英在他的日记当中所写的:“儿女之善恶,纯由父母之所陶铸,儿童不是之处,皆因归责于父母当然。”说“纯由”、“皆因归责”,有点绝对。

因为,学校、社会、同学、朋友等等,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父母身上的好习惯影响着孩子,父母身上的坏习惯也在影响着孩子,而且影响颇大,这确实是千真万确的。

教子智慧:要使孩子改掉身上坏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父母首先要很好地陶冶自己、铸造自己。

6、培养孩子不怕风险善于奋斗的精神

金春明夫妇带领孩子们郊游时特别注意锻炼孩子的胆量,提高孩子的体能,给他们以承受风雨的力量。

有一次,他们全家去爬香山。一路上金春明带着孩子走在前面,金萤和金煜已经上小学,能够自己走,两个人跑得最快。金春明两只手分别牵着小三和小四走在前面,李振霞始终是走在后面。李振霞本来身体不很好,因为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东北的严冬不愿意穿棉衣棉裤,所以,很早就得了膝关节炎,走路比他们都慢。

金春明带着孩子在前面走,让小三、小四回头喊:“妈妈,加油!妈妈,加油!”当李振霞赶上去的时候,听孩子问:“爸爸,爬到’鬼见愁‘还很远吧,妈妈能爬上去吗?我们会不会害怕,爬不上去?”

“鬼见愁”是当时人们对香山公园最高峰的称呼。现在已有缆车,很容易上去了。但那时只能靠双脚登爬。对孩子来说是第一次爬那么高的山又有一个吓人的名字叫“鬼见愁”。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鬼见愁”有些神秘,深奥莫测,可能有点怕。

金春明就鼓励他们:“咱们都能爬上去,妈妈也能上去,你们更能爬上去。”他还开玩笑地对孩子说:“那里是’鬼愁人不愁‘.你们到那儿就知道了,有很多阿姨、叔叔,还有小朋友都爬上去了。”

小三反应得总是很快,立刻问:“爸爸,你不是说没有鬼吗?”

金春明回答说:“是没有鬼,只是把它比喻成’鬼见愁‘.”

李振霞也对孩子说:“世界上本就没有鬼,人们想出来一个鬼,觉得鬼特别厉害、可怕,比人还凶。所以,在那个山头上写了三个字,叫’鬼见愁‘,好像鬼见了都愁,人就更上不去,说明那里很难爬上去。”

由于金春明一再鼓励,孩子们就嚷:“我们能爬上去,我们能爬上去,我们什么都不愁。”所以,像这种郊游,金春明既帮助孩子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勇气。

当登上“鬼见愁”的顶峰时,金春明和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高涨,激情满怀地呼喊着:“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这个“胜利”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好身体,而且磨炼了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