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2103900000009

第9章 超前的理念,明智的策略(2)

可是,没过几天,我的外语测验只考了40多分,您那粗大的巴掌便一个劲地落在我的脸上、头上。要不是妈妈在一旁拉着,您不把我打死才怪呢?被打以后,我两天没有与您说一句话。想起您那毫无情义的巴掌和那愤怒的脸,我的心里就发毛,真是那么后怕。

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状态下,考试成绩忽高忽低,是正常现象。然而,这位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不是热情耐心地帮助她找原因,鼓舞信心,而是横眉冷对、恶语伤人,甚至拳脚相加,用“粗大有力毫无情义的巴掌”“一个劲地”打在一个女孩子的脸上、头上,往死里打,两天后还让孩子感到“发毛”、“后怕”,这简直是心灵的皮鞭!对孩子来说,亲人的不理解、不信任的打击,比来自老师、同学的白眼更难受,它只能起设置心理障碍的坏作用。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他们接触儿童内心的是一把生锈的锯而不是可以安抚痛苦、治愈悲伤的清泉。家长在教育上的‘无知’——不学无术和冷酷无情,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悲哀!”

爸爸,亲爱的爸爸,您不会改一改您那种暴躁和喜怒无常的脾气吗?

每当我看到王荣的爸爸对她那么和蔼,我是多么羡慕她啊!她进步了,能得到爸爸的支持和夸奖;错了,能得到爸爸的教育和鼓励。可是您却不是这样去做,而是打我。

爸爸,女儿懂得您的心,您是恨铁不成钢呀!但是,您打我是不对的。您没听说,有位家长也是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她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活活打死,自己也自杀了的悲剧吗!我建议您还是去学学心理学吧!打,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多么好的孩子啊!她理解自己的父亲,摆事实、讲道理,对父亲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和中肯的建议。孩子的话值得父亲深思,孩子给父亲做出了正确地开展批评的榜样。

她的任课老师每次看到这篇作文时,仿佛又看见了这个身高足有一米六,剪着齐耳短发,一向不爱说话的小姑娘的泪眼,仿佛又听见了她对父亲的声声哭诉。这篇作文也深深打动了那位家长。后来,这位父亲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的孩子毕业考试时不但门门及格,语文还考了80多分。

尊重可以使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养成自信的能力。相反,缺乏尊重的孩子,内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这无助于他们缺点的改正,更有害于他们正常的身心发育,会彻底段掉孩子的上进心。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应当是现代家教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更容易使他自觉地改正自身的缺点。

4.在维护自尊的需要中赏识

孩子在家庭中建立真诚尊重的态度,孩子就能走向灵活,走向自主;赏识孩子就能使他离开束缚,发挥潜能。——家庭教育一定要以此为基点。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强烈的需要是对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其中,对尊重的需要又是这三种需要中最重要的需要。

父母爱孩子,父母希望孩子成材,但父母切不可倚仗强权者的“权威”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甚至挥舞“权力大棒”一路打下去,使自己成为让孩子心惊肉跳的“南霸天”。要知道,这“权力大棒”若使用不当,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独创性、自主性和对家庭、对父母的敬爱。

作为家长,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成员,承认每个孩子人格平等权,真正像对待一个人那样重视他,欣赏他,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这份尊重并不取决于孩子的行为,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不但包括他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他的缺点和短处。尤其是对有缺点的孩子,要相信和尊重他们的价值和潜能。尊重孩子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的要求和批评,只是在严格要求和批评中要体现出爱和尊重。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家长都要乐意去教育他,帮助他,尊重他。

赏识教育,就是从孩子的自尊、情感需要入手,多鼓励、引导,坚持正面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方法,更是一种使孩子舒展心灵、发掘潜能的教育方法。比如孩子爱打架骂人,家长只知道训斥一通,写份检查了事。而老师却不同,他问前来告状的孩子:“这个学生打人的次数比从前多了还是少了?打人的程度比从前轻了还是重了?”别的孩子说:“打的次数少了,也轻了。”老师笑着告诉大家:“既然这样,说明他比从前进步了,我相信以后他就不会再打人了,我们应当为他的进步鼓掌!”这个打人的学生在一旁听到这暖烘烘的话语,受到这热烈的掌声鼓励,感动得直掉眼泪。从那以后,他真的再也不打人了。

有一位经常迟到的孩子头天当着父母的面说:“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迟到了。”没想到第二天早晨上学,他又迟到了。家长怎么办?大声训斥、挖苦一通,说他不守信用,让他在家里永远抬不起头?不能这样。父母不妨这样对他说:“昨天下了保证,那是很真诚的,今天一定是有特殊原因才又迟到。这个原因,我们不想深究,但我们更相信,没有极特殊的原因,以后你一定不会再迟到了。”在这种信任和鼓励下,孩子能不进步吗?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家庭关系具有对孩子的心理治疗作用。一旦家庭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建立起来后,“孩子就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走向一种创造性。”

建立在爱、尊重和鼓励基础上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走向成功的一道曙光。

5.放下家长的架子,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和孩子成为朋友,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变化,也会使孩子感到幸福快乐,有利其改正缺点,有助孩子健康成长。渴望家教成功的父母们,当从成为孩子的朋友开始!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基础。有缺点的孩子在成长进步中,更需要家长做自己最值得信赖和帮助的大朋友。现代家教中,父母们只有先学会做孩子的朋友,才能当好一个称职的家长。

曾有一位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谈道:

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家长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真是一点也不假。

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分析事物、明辨是非,鼓励他对家庭的任何事情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将与他的谈话录下来。我们把孩子的启蒙画保留下来,把他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曲线图,从小就教他唱歌、游泳、吹口琴、钓鱼,带他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节目,有空还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在各种活动中,我们不以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就说一不二,或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做能给予他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经常组织家庭会议,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

孩子有事跟我们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问好,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也不当时顶嘴,过后再解释。我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们,也应该得到你们的帮助,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正常的。因此,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在家里,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我们都认真思量,有道理的就接受。我们的想法也都和孩子讲,共同商讨。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有地位,受重视,所以也就对家庭更加关心。

我认为,只有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家长。

这位家长的体会深刻、经验丰富,其做法令人敬佩。

在这样和谐的家庭中生活,孩子们会感到幸福快乐,有利于缺点的改正,更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由于孩子与家长像朋友似的交心,也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变化。

掌握孩子的心理需要,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6.与孩子多一些推心置腹的交流与沟通

“代沟”的产生源自父母与孩子缺乏良好的沟通。父母应客观地看待孩子,设身处地,多与孩子交流,从而找出教育孩子更好、更恰当的方法,这样也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的态度是获取彼此好感的灵丹妙药,父母与孩子沟通、相处,更是如此。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近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早熟,由于缺乏交流与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一个女同学曾对她的老师说:“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无形之中有什么东西隔着我们,只能找一些干巴巴的废话来说……”这是亲生骨肉之间应有的感情吗?

有时候,父母在一起谈论起孩子们,往往边夸别人的孩子,边说自己的孩子如何不争气。

有时,谈到伤心处甚至会声泪俱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感情的沟通是要父母与孩子共同努力的,而不是一方的事情。

那么,产生隔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们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孩子们虽说年龄不大,但自尊心很强。他们都希望父母与自己进行情感沟通,做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家长总是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身上有了缺点后,家庭教育中最要不得的方法,就是父母的打骂和冷嘲热讽,这也是隔阂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孩子们最大的弱点就是幼稚、易激动。一旦遭到父母的白眼,往往就会丧气、寒心。这样,也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对立情绪,总觉得父母是在有意刁难他们。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孩子不理解?”父母们常会扪心自问。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父母,但再聪明能干的父母遇到此类问题也往往无法再保持清醒的头脑。

心理学家在研究许多现象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最好的父母往往不一定是真正最适合孩子的。

父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时,父母更应真诚地对待孩子,决不应再矜持、隐瞒。向孩子们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与孩子进行真诚沟通重要的内容。

老一辈革命家李立三就是一个对子女非常坦诚的人。一次,他的儿子人纪、人俊初到北京和他见面,身为父亲的李立三就坦率地问:“我曾犯过错误,你们听到了吗?”孩子们说,听过一些,但搞不太清楚。于是,李立三原原本本地将错误讲了出来,又说:“这好比墙上有个钉子,你碰了一下,就应该记住,别再去碰它,不但自己不要碰,还要别人不要碰,这里有钉子,我就吃过亏,你们千万要注意,大家都不要去碰钉子。”

还有一次,人俊在老家看到父亲李立三与另一同志很早以前的合影,照片背面有李立三的题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虽不必有此事实,亦不可无此志气,非感自负,实自勉也。”

人俊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李立三很快回了信,他说:“关于那个问题,充分反映了我少年时期狂妄自大的坏习气,我在这上面吃过不少亏,后来犯错误,是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思之痛心,望你们千万以此为戒。”

有如此胸怀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极大的教育和帮助作用。因为父母的话总是很有分量的,而与孩子开诚布公地谈自己所犯错误更加使真诚之意表达出来,也就会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为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孩子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真诚的魅力还在于父母必须直面自己所厌恶的世界。父母千万不要常陷入“我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之中。时间最无情,时代的变迁已改造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需要的与父辈需要的已大为不同,孩子们喜欢开明的父母。

鲁迅先生读私塾时,曾问先生什么叫“怪哉”,先生的回答是“不知道”,鲁迅受到了冷遇。无独有偶,鲁迅先生的儿子海婴也喜欢问“什么、为什么”,鲁迅总是含笑倾听,耐心解释,他不愿让儿子遭受自己那种不能问、不敢问的待遇。

“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是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爷爷奶奶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

鲁迅先生告诉他是从细胞来的,但海婴依旧咬定青山不放松:“没有细胞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可讲清楚的,也不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所理解的,”鲁迅先生说:“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鲁迅先生毫不吝啬地把自己全部闲暇用来回答小海婴没完没了的问题,而海婴正是这样得到许多知识,认识了许多汉字。

鲁迅先生对儿子的诚心可见一斑。当初先生受的冷遇已不在了,先生不是不知道什么是“怪哉”,只是不想解释罢了,小海婴却幸运地有一位想解释疑难的父亲。

真诚还在于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明白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中肯的评价,对此父母们要善加对待,要及时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以及不足,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坦诚地对待孩子,会使孩子明白更多的事理,了解更多的知识,学会怎样处理问题、怎样做人。

父母坦诚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7.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

孩子都渴望被赞扬,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会导致孩子心灵麻木,不求上进。反过来,多鼓励优点,则会引导孩子积极进取。以进制退,是家长应掌握的策略。

在我国,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家常便饭,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家长、老师、大人们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又表现出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遇到父母们不顾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唠叨,没完没了。

其实,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父母们不如多下些功夫,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