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媒大唐
21024400000211

第211章 :胡编

“儒学啊”孙道眨几下眼,沉默一阵子,尽力撇去头脑中刚才兴起来的那股隐隐的躁动不爽与回忆之痛楚。在长孙皇后有意无意之下营造出的这种不浓不淡的温柔气氛中,孙道的情绪缓慢却是逐渐地安静与平复下来“诗词鉴赏的话,我接受的教育是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经历的知识”

“作者所属朝代政治颇为清明不谈,可作者的生平似乎很坎坷,幼年丧父少年丧兄,诗负盛名却是屡试不第。为谋生技,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据说三十五岁就客死异乡。而这句诗出自他十七岁那年的一篇习作,诗名《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满腹才华却考不上功名,由是情绪低落,独自飘零。十七岁的阳光少年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现实中却是内心充满悲苦,于是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发完一通牢骚之后开始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穿了,这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就是一时的反话气话”

“可惜没有人知道他怀的才究竟在哪里,仅仅是因为你诗做得好,就能算是应该做官、可以得到重用之人吗?便如一个词人,写下许许多多的渴求抗击外敌的脍炙人口的词,但是你对于军事武功的什么也不懂,也不可能就让你凭着一腔可能害死数万士兵的热血去做军官的吧?再者,有一句很鸡肋的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可是如果把金子扔到沙漠里,你怎么发光?毛遂囊锥出头,但锥子在厚实的铁箱里,又如何出头?他就没有那种方面的才能,或者说用错了地方,又要他何用?”

“不可否认真的会有人是怀才不遇,所以忍不住把内心的疾苦诉诸笔尖,便是所谓的史家不幸诗家幸。不过这样的人其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抬,夸张地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一辈子只知道读书考取功名。考取功名后眼高手低纸上谈兵不说,觉着苦尽甘来后便是开始追求个人享受,不管曾经的所谓正事!而如若功名没有考上,花费一辈子在上面或者是生活不能独立自主,又有何用?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永远是一副自命清高的样子!”

“便如诗歌这种东西,极端一些的评价,如果只有书生诗人们才能看得懂,对百姓的生活与国家的生存发展又有何意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渴望着身居高位的他们,何曾为百姓实现了基本要求?或者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仍旧是淡淡的嗓音与淡淡的表情,孙道伸出手放在头下,似是嫌弃这枕头有些矮。这样之后的数十秒,孙道把目光投向正上方,仿佛是想要穿过这帷幔屋顶看到房间上方遥远到触不可及的天空。如此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他深深地吐出一口气“有些乱,直接谈谈儒学吧”

“作为中原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的儒家。由孔子创立,经历上千年的发展,从司仪遵礼逐步成为以尊卑等级的所谓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而千古形成的中原文化的基本内涵,被后世分为三个方面。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儒家《易传》中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崇尚和谐统一则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你觉得如何?”孙道自此停下来,露出说不准是虚伪还是无奈的笑。

“你觉得呢?”仍旧是一副思考的目光,李世民轻拍了拍妻子搭在自己肩上的温润的手,点点头,并没有不高兴的意思。虽然孙道此刻露出的类似虚伪的笑,让人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这一点,看着令李世民有些许火大。

“报忧不报喜,我只讲我愿意知道的”而听了李世民的话,孙道的表情变得有些古怪起来。从李世民夫妇看来,孙道突然间转过脸去的动作,分明是有一种羞涩的意思在里面。于是夫妇俩无声地笑得欢快。这场厚脸皮的坦白从宽,终于是他先承受不住。

“商业发达,后世的法律中曾经有这样的一条——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逐渐地政府发现这条法律又损消费者的利益,最后宣布此条法律作废。之后便出现这样一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本店保留本活动的解释权。而由此引发的所谓不大不小的纠纷,对于有财势的商家而言,完全可以用所谓的人情世故来解决”

“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后世里人情世故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有习俗。有礼游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遇到难处学会忍耐,要不你会头破血流。不要轻易排斥“功利性”朋友。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不可得罪一个小人——谨慎言行。逢人且说三分话。做人要中庸。别要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儿。说话办事掌握好分寸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要扫了大家的雅兴。旁敲侧击绕道纡回地回答别人的问题。这只是后世系统的有关人情世故的书本目录,而这也可以是所谓的和谐与中庸,因为难得糊涂,因为枪杀出头鸟!”

“至于那些自身利益受到损坏的人,则是所谓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因为他们可以这样安慰说,坚韧也是传统美德,是天将降大任。那么这是要忍一时,还是忍一世或者是一个朝代生生世世?那如若是中原被外族如突厥吐蕃之类压迫的时候,如果也是能忍一辈子怎么办?这种有意无意地国民人为奴性的培养,是否是对于所有人都是这样?包括外敌与曾经的整个国家的不共戴天之敌?如此不顾朝代的更迭与外敌的入侵?即便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概念对于此时的你们多少有些无所谓,可也不愿意此时的突厥能够占领、称霸中原吧?”

而孙道的隐约奚落,也没让李世民夫妇的脸上浮现出想象中的那种微微的怒气,反倒是脸上含着若有若无的笑容。对此早已恢复了厚脸皮的孙道也不在意,他只是在阐述事实。

“注重的人的内在修养,差不多便是主观上的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学士们认为如此便可以天下平定,垂拱而治,因而天下大同后,他们自然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因而士农工商,治理国家的士排第一,解决他们温饱问题的农排第二,解决他们出行方式等生活便利的工排第三,而唯一有可能与他们相同物质享受的商人则是排在最后一位”

“而实际上应该是什么?王者以民为天,民者以食为天,为何农不能排在他们之前?工涉及发明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利民利军的器具,直接为生产粮食与保卫国家安全作出前提贡献,没有工与农民出身的兵,要士又有何用?为敌国做奴治理国家吗?而直接联系着农、工生存必须品交换的商人,令各行各业可以交换各自富裕的生活必须品,为何又是排在最后?没有这些农工商来保障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前提下,要他们士又有何用?做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识时务的俊杰?或者说,在还没有客观规律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让其他所有人都受苦受难来支持他们自己的不知感性理性的内外精神文明建设?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命清高的士人们难道就不怕,饥饿下的贫苦百姓疯狂到撕烂他们来裹腹?”

“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的经世致用的思想,经历了数次的起起落落,现在你的国子监中的士子们,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地记住?”

而这样的言语告一段落的时候,孙道望向李世民那边,正巧捕捉到的是,李世民正在似笑非笑地打量着他,目光对上后便一直盯着孙道的眼睛看。孙道躲开他的目光,可李世民依旧是盯着他不动。

关于李世民小金库的问题他们无形中争辩得不少,孙道自然明白,李世民这是在认为自己是有意无意地暗示着那些从商的话。

不过这种必然会碰到的事虽然不怎么复杂,可如果去解释的话,也是解释不清,因而孙道没有理会李世民的想法。而且他也懒得去理会这些。

移过目光望向微风吹动下薄纱窗帘轻轻飘动的窗外,天色微暗,孙道突然没有了多少继续再白费口舌的兴致“你们不会是在等饭点吧?”

“崇文殿里所有的开销都是我的!”而孙道的一副“千万别留下来”的欠扁表情,顿时李世民气得七窍生烟“我留下来也是吃我自己的!”

“婶婶的话我欢迎”对于李世民的跳脚,孙道淡然的表情装作根本没有看见的样子“可如果加上你的话,我不愿意留”

“我和陛下还要去一趟承乾那里呢”暗叹一声,及时来到孙道身边的长孙皇后,屈指装作用力地敲了孙道脑袋一记“知道你吝啬,婶婶不会打扰你被三位妹妹欺负的”

不欢迎李世民的自然不会是孙道,而玲珑剔透的长孙皇后瞬间明白过来孙道拒绝的原因。因此长孙皇后快步朝着孙道走来,巧妙地挑开这发展下去注定会令人不愉快的话题。

可惜聪明如长孙皇后,对此也束手无策。因为当年的她,便已经做过努力了。而她倔强的丈夫,选择的是对自己狠心来。

而时至今,临川那个几乎是被遗忘的可怜孩子,却又阴差阳错地出现在他们眼前。

“那就快些吧”固执地扭过脑袋,孙道面对着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