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33

第33章 五代十国——被害妄想症的夜宴(5)

第三,贬斥王峻等老臣。很显然,很多开国皇帝镇得住开国功臣,但汉隐帝这种小孩儿就被老臣们斗死了,周太祖也怕死后郭荣镇不住老臣,所以就在生前帮他解决。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想法,但因此而带来的勾心斗角反而使形势更加恶化。但周太祖不一样,他是个胸怀凛凛的大丈夫,说当忠臣就当忠臣,搞了政变都不当皇帝(虽然被部下逼上了位),所以也不跟部下玩阴的,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各位:“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几位老兄弟也赶紧退休吧,免得我儿子登基后大家都难办。”贬斥了王峻、王殷等几位老臣,让郭荣的亲信赵匡胤、韩令坤等人提前接掌大权。而对于李重进、张永德,周太祖在定储后将他们和郭荣一起召于榻前,推心置腹,直言请他们安心忠于郭荣,郭荣也对他们表达了共同创造历史的殷切期望。由于郭威的超凡人格魅力,这种正大光明的坦诚更令人心服口服,所以后周没有通过阴谋政变、勾心斗角,给郭荣留下了一个干干净净没有内伤的朝廷。

第四,人事问题可以在生前解决,制度才能持久传承。这是最重要的。周太祖对朝政和军制都作出了一些改动,极大的集中了皇权,这个问题我们结合郭荣登基后的情况一起说。

显德元年(954),后周太祖驾崩,晋王郭荣继位。由于他明显改变了世系,所以后来庙号为世宗,谥睿武孝文皇帝,史称后周世宗。

周世宗即位后立即就要面对一个危机,周太祖刚当了后汉的伊尹时,召宗室刘贇前来继位,走到半路就发生了黄袍加身事件,周太祖只好派人截杀了刘贇。刘贇之父刘崇时任北京留守,镇守太原,得知消息悲愤交加,在太原自立为帝,延续汉祚,史称北汉。北汉只有十余个州县,大概相当于今山西北半部,由于当时山西煤老板还没有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这个国家非常贫弱,比阎锡山还要弱一点点。不过刘崇手下毕竟有五代用于防御契丹的精锐部队,再加上现在他反身投靠辽(契丹)帝国,有了这个大老板的后台支持,底气更足。作者甚至可以提前透露一点剧情:北汉虽然打不赢后周,但其实比后周亡得更晚,也勉强可算精神胜利。

北汉乃至辽国一直都很忌惮郭威,现在他一死,岂能不教训下周世宗这个毛头小子,两国联兵,大举南侵。联军很快包围了后周北镇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时后周正在为周太祖治丧,但也必须立即整军抵抗,可这时就周世宗亲征还是遣将出征发生了激烈争论。以老臣冯道为首的大多数人认为皇帝不宜轻出,可派一大将领兵,而周世宗本人则坚持要御驾亲征。

周世宗说:“刘崇欺我年少新立,有并吞天下之心,他必亲自上阵,我又岂能不亲征迎战?”

冯道坚持不可,周世宗又说:“昔日唐太宗定鼎天下,全靠亲征,我又岂能偷安?”

冯道说:“你以为你是唐太宗吗?”

周世宗大怒:“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

冯道又说:“你以为你是山吗?”

冯道,从唐朝就开始当官,历经五代屹立不倒的那根极品老油条。他苟活于乱世的秘诀之一就是无原则的服从命令,随便上层发下什么指令,我只是一台执行的机器,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而现在即便这样一根老油条,也这么直率的顶撞周世宗,可见他坚持的是再明显不过的真理。

五代很多君主就爱亲征(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武将),前脚刚出门后脚就有人造反,唐庄宗、汉隐帝都是这样死的。当然,你不亲征也很危险,唐明宗、杜重威都是率兵出征的将军,刚把兵带出门就造了反,掉过头来把你灭了。所以五代就是这样,随便你怎么选择,只是早死晚死的问题。不过很显然,周世宗的情况遣将出征还相对安全一些,油条的顶撞不无道理。但最后周世宗还是在一群少壮派军官的支持下通过了亲征的决议,假设您没看过史书,看到这里一定会很揪心——又一个汉隐帝出现了。

然而就算您没看过史书,看本书的目录也应该知道,这是五代的最后一代,汉隐帝的悲剧没有再现。冯老油条这台传真机这次虽然忠心爆发,难得雄起了一次,但又低估了周世宗的境界。尽管周太祖做了很多安排,但周世宗本人还必须拿一次像样的胜仗来树立威信,否则依然是等死,这就是个机会!只有亲自去打并打赢这一仗才能破解五代十国这个君臣博弈的困局,走过这个最艰难的历史瓶颈。周世宗愿做历史的马前卒,以血肉之躯去冲破重重铁障,夺回太平盛世,还于天下百姓!历史,既需要冯道这样的职业公务员负重前行,也少不了周世宗这样的热血英豪披荆斩棘。

另外,冯道还低估了一个人,当然,此时所有人都还没高估这个人:赵匡胤。

赵匡胤是中下级军官赵弘殷之子,周世宗在开封府尹位置上锻炼时见他聪颖干练,便招致帐下,成为一员干将。赵匡胤和李重进、张永德等名将一起为周世宗制定了作战计划:北汉总兵力不多,但骑兵较多,更有万余辽军助阵,周军必须充分发挥人数优势,在磁州(今河北武安)到晋州(今山西临汾)一线形成庞大的凹形防御面,分散消化北汉军进攻火力后,在反击中形成战略包抄,以梯队攻击实施逐步毁灭打击,并在刘崇的后路预设埋伏,如果顺利的话,或许能一战成擒!

当然,刘崇敢以区区3万兵马(另有一万辽援)南下,自有其道理。北汉兵马本就精锐,近年来在辽帝国的支援下,骑兵建设更是一日千里,在开阔的河北平原作战,优势明显。周世宗调兵北援,刘崇得报后绕开潞州南下会战,周世宗也立即下令周军加速前进迎敌,控鹤军都指挥使赵晁私下说其实应持重缓行。周世宗听闻大怒,立即下令将赵晁押回大牢听候发落。控鹤军,还记得这个番号吗?就是唐五代皇帝的御前近卫,五代很多人都是利用控鹤军发动政变,是一个暧昧而又敏感的阴谋策源地。但刚刚登基的周世宗军令如山,毫无畏惧的拿控鹤军开刀,一时三军无不骇然,再无贰言,加快速度,两日抵达泽州,与北汉军前锋相接。两军主力在泽州高平县的巴公原列阵决战,史称高平之战。

北汉军左翼悍将张元徽率4000铁骑先攻,对位的周军右翼是老将樊爱能、何徽,北汉军以重骑兵冲锋取得了第一波优势。樊爱能、何徽二将是武将版冯道,混迹于五代沙场自有一套,该逃命时绝不含糊,见北汉铁骑来势凶猛,率先逃遁,周军右翼顿时乱成一团。见这么轻松就旗开得胜,刘崇得意洋洋,心想郭荣果然是个小狗屁,这么不经打,看来第五代又是过眼云烟,我可以再次光复大汉了。以后我的庙号叫什么?太祖、世祖、高祖都已用过,难道我要叫烈祖?唉,我们汉朝的祖是不是多了点……刘崇越想越轻松,在战场上换上一套羽扇纶巾,摆开美酒,奏起音乐,准备在谈笑间让强虏灰飞烟灭。这真是一幕载入史册的浪漫武士情怀,难道100年后苏轼写的不是周郎而是你刘大爷?

不过此刻却出现了一个相当不识趣的人——辽军主帅耶律敌禄。耶律敌禄率万名辽军作为北汉军的梯队,准备后续投入战斗,但他观察两军布阵后觉得对方不能小觊,更可怕的是这时战场上开始刮起了越来越强的南风。这不得不让他想起当初辽太宗南征后晋的白团卫战役,实力明显占优的辽军顺着北风尚且惨败,现在风向逆转,着实不是个好兆头!耶律敌禄立即找到刘崇,要求重新研究阵法。这让兴头上的刘崇很不是滋味,虽然你是上级领导派来的,但也太会扫兴了吧。我请你是来助拳的,不是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更何况现在我已经赢了,不需要人帮,你就到一边去,不要跟我抢功。耶律敌禄气呼呼的率军离开战阵,看你刘崇单打独斗。

其实北汉军已经冲开了周军右翼,但毕竟兵力太少,无法继续投入,如果此刻耶律敌禄能分出数千辽军发起梯队攻击,可将周军右翼彻底摧垮,之后随便怎么蹂躏阵型全失的周军估计问题都不大,但由于刘崇和耶律敌禄赌气而失去这个机会。

年轻的周世宗见右翼败军不断向后涌来,却丝毫没有慌乱,用剑拨开射来的箭支,大声为己方将士鼓气。见皇帝陛下尚且不惧,本已慌乱的周军稍稍安定下了情绪。这时一个真正改变历史走向的人及时出现了,没错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疾驰到阵前,对张永德高喊:“既然敌军从两翼包抄,则我们从两翼反击,稳住阵型待后队插上即可全线反击!”周军将士都已被周世宗的豪情所染,皆高喊愿意杀敌。赵匡胤又说:“我军右翼已经崩溃,张元徽势猛,我愿率军前去迎他!”说罢赵匡胤率2000精骑直冲张元徽而去,赵匡胤一马当先,虽左臂中箭,血满征袍,却毫不动容,专门从敌军最密集处穿过,沿途敌将纷纷落马,如一支长刃插过北汉军的胸腔,右翼周军在他的率领下借助南风发起了潮水般的反攻。

周世宗见状更是豪气大发,突然率领50名御前近卫跃上一线,亲自向刘崇发起了冲锋!

这确实太出人意料了,刘大爷吓得半死,急忙召回前线的张元徽才勉强抵住这次亡命猛攻。但本已占据绝对优势的左翼也失去了最佳战机,赵匡胤重整周军右翼发起反击,阵斩张元徽。而周军的预备队河阳节度使刘词终于率军赶到并立即投入战斗,北汉军的骑兵优势已经挥发,这时就该周军发挥人数优势了,北汉军全线溃败。遗憾的是后周本来在刘崇的退路设有埋伏,但伏兵听信了樊爱能败兵的谣言而撤走,不然极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直接翦灭北汉!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赏罚分明,重奖赵匡胤、张永德等将,并将樊爱能、何徽等70余人处斩,一时军纪肃然,周世宗乘胜进围太原。此时北汉已被打残,辽帝国不得不派出大批援军救命。本来周军士气旺盛,又将仓促来援的辽军击败,结果先锋官史彦超兴奋过头,追杀辽军败兵时冲得太猛,冲进了人堆,被砍了,辽军趁机反败为胜。这事确实有点奇特,也不好明确责任人,周军诸将议论纷纷,人心涣散,最后无奈只好解除太原之围,撤军南返。

尽管周世宗没能一举翦灭北汉,但在即位之初顶住了北汉和契丹的联合攻势,避免了契丹帝国再次入主中原。上一次辽太宗灭后晋入主中原却又被赶走,有很大的偶然性,再来一次难道还会犯同样错误?如果被高度文明而非野蛮部落的契丹帝国入主中原,汉文明可能会从此失去生存的空间,真正终结。所以,高平之战对历史走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被后人严重低估了。不可否认,周世宗获胜也有很大运气成分,但他的英勇奋战无疑是保卫家园的首要因素,所以说周世宗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毫不为过!

不过有人当了大英雄,也有人颜面尽失,这人就是老油条冯道。史称老油条“历事八姓,身为宰辅,不闻献替,唯谏世宗亲征一事”。意思是他一共在八姓老板手下打过工(说实话作者只数出来他事奉过七个政权,而且其中有大量同姓的),身为宰辅,但连政权更迭这样的事都不过问,一辈子就直谏了一次——就是反对周世宗亲征——结果人家没听他的就打赢了,简直一个耳光打在老脸上,皱纹都全部打平了。最悲剧的是周世宗凯旋归来不久,72岁的老油条油尽灯枯,一命归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数十年,临死前自己讨了这么个耳光,说来也是晚“节”不保。

度过了这场重大危机,接下来就该认真思考如何长治久安,怎么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重整纷繁复杂的武人江湖?办法有且仅有一个:构建科学的公共管理尤其是军事指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