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28

第28章 贞观长歌传四海——唐太宗李世民(7)

再次是贻害后世的过度开放政策。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唐朝开放的民族和外交政策是中华帝国强盛开放的象征,造就了一个繁荣的大时代。但也有人指出正是唐太宗开启了这种国界不设防的模式,导致大量部族进入中原,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巅峰盛世极速坠入乱世深渊,200年不得解脱。

适当开放可以增加交流,促进发展,海纳百川的姿态也是一个超级大国应有的胸襟气魄,然唐太宗采用过度开放的政策却是有严重的私心作祟。唐太宗得国不正,急欲创建不世之功以掩其罪,但国力有限,不容过度征伐,于是他利用政策杠杆,驱使大量游牧部族去为他立功。这当然不是没有代价的,他必然对这些部族的领主施以厚赏,并允许他们的部族进驻中原。唐太宗之后的几届朝廷延续了这个国策,尤以其曾孙唐玄宗(李隆基)为甚。唐玄宗朝的开元之治表面上看更胜贞观,其实埋藏了更大隐患,最终以安史之乱的形式爆发出来。

文明帝国雇佣游牧部族作战在全世界范围都引起过激烈争论。许多大帝国都雇佣蛮族作战,靠杠杆效应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辉煌战功,但最终都因为无法控制进入国土的诸多蛮族而自取灭亡。罗马之亡于哥特,波斯之亡于阿拉伯,阿拉伯又亡于塞尔柱,其实都不是从外部攻破,而是淹没在一大片自己请来的蛮族大潮中。

中国人历来讲华夷之辨,非常提防游牧部族渗入中原。但晋朝开了不好的例子,大量部族被引进中原,终有五胡乱华。这在当时就已经引发过激烈争论,以名士江统为代表的一派反对中原王朝借助夷狄的力量作战,并要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后来长孙晟将这个理论运用于实践,取得极大成功。不过西晋时无人采纳江统的正确意见倒是有当时的实际困难,西晋恢复分封,各个封建领主竞争激烈,必须引入外援助战,不然会在内战中败下阵来,这是体制决定,并非某一两个人的高瞻远瞩所能改变。可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汉式帝国,没有内战压力,却因为唐太宗开疆拓域、建立个人功业的私欲,将国家民族带上一条明知是错的道路,不得不说是极大的罪孽!

最后是可怕的藩镇节度使。行省制度在隋末已经被证实不利于维护汉式中央集权帝国的统一,唐朝虽然没有继承这套制度,但也没有创出更合适的新制度。也就是说:隋朝的好遗产,唐太宗照单全收,而且功劳还算在自己头上;而隋朝未竟之事业,唐朝就任其荼毒。唐太宗在登基前曾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但他也深知行省这个制度绝非正确的前进方向,就像他深知不能任由次子争权一样。不过他确实也没拿出什么解决办法,唐朝的节度使比汉朝的州刺史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中国地方割据史上的一朵奇葩。

所谓节度使,应该是源于魏晋的持节都督,即皇帝赐予元帅使节,可以节制调度一方兵马,本身是一个临时军职。唐朝最初继承隋朝府兵制,中央对军权的控制很强,但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也名存实亡。对此,唐王朝的对策是设立藩镇,招募士兵。从后来的历史看,募兵制确是历史前进方向,但唐朝的具体措施相当失策。招募士兵并非不可,但朝廷应牢牢掌握募兵权,不能让募兵成为节度使的私兵,更不能让节度区域成为他的私有王国。本来唐朝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掌控地区行政财税权力,作为节度使的牵制,但唐朝历届政府都秉承唐太宗急功近利的私欲心态,为了让节度使更方便地调用资源用于招兵,唐玄宗允许节度使兼任采访使,兼掌地区的行政、税收权力。这样,节度使终于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一方诸侯,和汉朝的州刺史并无二致。更由于唐朝过度开放的国境政策,许多部族领主渗入中原,以节度使之名发展出一方势力,但绝不直属于唐廷,为安史之乱以及之后的大割据场面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个看似强大的唐帝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藩镇的力量在支撑,但朝廷又缺乏对藩镇的约束,一旦捅破这层纸,等待中国人民的,就是一个比三国演义更加血腥恐怖的乱世。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唐季藩镇节度之祸,是终宋一代300余年,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七、亦正亦邪,谜样丰采

如果要问最伟大、最优秀的太宗是谁?或许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但如果要问人气最高的太宗是谁,毫无疑问,只能是唐太宗。甚至跳出太宗范畴,在所有历史人物中,唐太宗也是顶尖人气角色。

然而事实正如前文所说,唐太宗除了有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同时也是个劣迹斑斑的恶徒,他的成就更带有极大吹嘘成分,他给历史进程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比正面影响还要大得多。但是,他就是拥有历朝历代数不清的拥趸,连最会损人、最不顾忌历史真相的明代小说家群体,也非常默契的选择了为他隐恶扬善,文过饰非,塑造成一个聪明仁惠、忠厚善良的完美男人形象。最恐怖的是连岳飞、文天祥都要试着去打倒的现代网络文化,却唯独坚持着对唐太宗的高度赞誉,揭批、污蔑、中伤甚至连调侃统统与他绝缘。这种程度的人气到底是为什么?不仅是被李老二冤掉的隋炀帝,还有长期任由野史污蔑调侃的曹操、魏延、潘仁美、陈世美一起发出了内心深处的怒吼!

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唐太宗强大的宣传攻势,尤其是他篡改史料的行径。但篡改史料的也并非他一人,而且他那点篡改,漏洞百出,连作者都看得出来,真可以一叶障目,骗过所有宋明学者吗?还有人说是宋太宗和明太宗的狂热吹捧,由于他们垄断着话语权,所以很容易将唐太宗打造成一个完美偶像。且先不论他们是否真的能垄断话语权,只说这两位自己都还是野史演义中被调侃的喜剧角色,就凭他们能打造出唐太宗这尊完美的神像?或许我们必须暂时超出历史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范畴,用一个文艺学上的原理来解释——如果主角太正义、太完美、太高大全,观众就会觉得脸谱化,就算理性认可,也无法加大感性投入,那种亦正亦邪的复杂个性才有可能调动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澎湃感情。

举个比较浅显的例子,金庸小说创造了一系列经典人物,我们可以从14部小说的主角形象看出他创作思路的一条清晰脉络——主角渐渐由完美型向缺陷型转变。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并不受欢迎。作者甚至相信,如果您不是一个较高级别的武侠迷,那么应该没听说过这位完美主角的大名。之后的袁承志,尽管武艺和陈家洛一样完美,但身世坎坷,稍许博得了一点同情,但他的人气显然不如同书中一位配角——金蛇郎君夏雪宜——一位邪道出身,但又极具魅力的反派人物。再后的主角郭靖甚至有智力上的缺陷,而且刚出场时武艺也很低微,但他的人气就远远高于前几位。最后,《神雕侠侣传》推出了金庸小说的终极主角——神雕侠杨过。这位身世坎坷,品性顽劣,行为乖张,与邪魔外道过从甚密,断了一条手臂甚至对基本人伦做出挑战的怪人无疑是所有金庸人物中的人气之王。更重要的是乔峰、郭靖的拥趸们都还算理智,而杨过的亲迷们对他却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非理性热爱——杨过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他的缺点也会被视为缺陷美,一些恶劣行径也会被找到各种理由来辩护。事实上,杨过的拥趸们从未表示过杨过比郭大侠、乔帮主更伟大,甚至可以承认杨过有着诸多缺陷。但是,我们就是更喜欢过儿。

没错,就是喜欢,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文艺创作的巨大魅力。完美得呆板的陈家洛并不讨喜,亦正亦邪,优点与缺陷共存的杨过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佳作。同样的道理,低调稳重,完全符合儒家传统审美观的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能在史书上得到儒家的无数赞誉,却难以得到民间的狂热追捧。只有唐太宗这位特殊主角,他既可以通过篡改史料来塑造正史上的圣君名号,又因为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丰满形象吸引着后世的读者;他既有宋太宗和明太宗在官方媒体上为他摇旗呐喊,又有无数偏执的拥趸抓住一切机会用或真或假或已吹破的牛皮继续完善他的形象。所以1000年后,这样一个太宗,他必将成为政治史上最大的偶像,没有之一。

不过话又说回来,比起杨过,段延庆、游坦之的身世更坎坷,性情更乖张,为什么没有人像杨过一样狂热的喜欢他们呢?原因再简单不过——他们实在是太丑了!喜欢这种鬼脸还不如亲自去做鬼。杨过的各种缺点被视为“个性”的前提是英俊的相貌,您如果离了这个前提那就请自觉归入段延庆一党。放心,不会有人同情您,同样的事帅哥做了就是好有个性,您做了就是丑人多作怪。现实就是这样。

而唐太宗能被归入杨过一党自然也是有其合理前提的,尽管他受到过分吹嘘,但他那大杀四方的战神气概却当属实,大唐帝国的恢弘气象亦非捏造。曹贼,你不服气吗?你那宛城征张绣、濮阳攻吕布、割须断袍、火烧赤壁的战绩要拿出来和天策上将比比?你那只占据半个中国最后还被人篡了位的所谓魏朝还要拿出来和大唐王朝比比?再不服气比比你的长相?你接见匈奴使节时因为自己貌丑而找崔琰代替,自己站在旁边冒充侍卫。丑到不敢见人,不说你是段延庆,没人敢认自己是游坦之。

所以,一个唐太宗级的偶像,必须要同时具备正邪两方面的高度魅力,缺一不可。缺了邪的一面只能当教科书上呆板的绣像,而如果正的一面实力欠缺,那就恭喜啦,从此您可以与曹操、魏延、潘仁美、陈世美为伍,以稗官野史笑话主角的身份长期作为中国人民欢乐的源泉,人民不会忘记你们。而唐太宗,他非常凑巧的同时具备了两个极端,所以才能成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