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10

第10章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汉文帝刘恒(4)

此事史称“汉文天铢之湮杀地盘”,遗憾的是汉代史官经济学基础太差,没有充分意识到这场改革表面上看波澜不惊,实则是一场精彩的暗战,留下的史料和时评太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方利益博弈的游戏托盘中盛有四海之财,却系于一发之际。皇权、相权、民权都小心游走在最敏感的私处,却非要去挑动对方最根本的利益命脉。非常幸运的是,汉文帝是最后的胜者,他不但没有因此丢失汉室江山,还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文景之治”,造福了一世之民,更将自己的名号永远铭刻在了万卷青史最耀眼处!

岂止是汉文帝啊,中华帝国的三大仁君都有过战场上的难堪纪录,汉文帝不得不向匈奴送出女眷求和,宋仁宗对西夏遭受“陕西三大败”,明孝宗更未能在瓦剌身上取得哪怕是一场值得吹嘘的大胜。

但是,汉文帝敢于改革汉初币制,剥夺官商们的经济特权,还财富于民。宋仁宗只因不能为民解难,于一日之内将四名宰相全部罢免。明孝宗更是向强大的明朝文官集团宣战,彻底整顿盘根错节的明代官场。可以说这些都是所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流做不到,更没胆量去碰的事情!

为什么他们会被毫无争议的列为三大贤主?现在,您明白了吗?

六、北方的草原很危险

汉文帝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治理思想,必然不会是一个开疆拓域的雄主。然而完全不打仗也是不现实的,尤其当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开始崛起时。

黄河-长江流域地处温带,非常适合人居,尤其适合大规模农耕,所以这里诞生了伟大的华夏文明,但这片国土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直面危险的蒙古草原。

蒙古利亚高原,大致指今内蒙古、新疆北部、蒙古国、南俄罗斯、中亚、东欧这一大片高海拔草原地区。蒙古利亚(Mongolia)这个名称来源于一千年后的大蒙古国,本书也有篇章讲到这个帝国的太宗,但现在还远远不到他们出场,这个名称是大蒙古国崛起后才用于描述该地区的。汉代以前汉语将这个不甚了解的地域称为鬼方、朔方、荤粥(xūnyù,字面上是肉稀饭的意思,发音却是熏芋)等,或者含糊的称为北胡。而到周末,开始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匈奴(Hun)。

匈奴的起源不太好确切考证,《史记》称其是夏人的一支,夏为商所灭后逃亡北方,所以匈奴也是华夏民族的分支。西方人则认为匈奴是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斯基泰人的一支。不过这些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您千万不要以为匈奴是和秦汉一样的国家,它其实只是草原上诸多部落之一。但是后来通过战争,使其他部落臣服,也没有像炎黄那样合并成一个部落,而是形成了一个共同攻守进退的部落联盟。各领主继续领有自己的私有部落,但领主本人有义务听命于匈奴部的首领——大单于。后世经常为了渲染这种部落联盟的强大,将其称为“匈奴帝国”、“突厥帝国”,法国史学家格鲁塞还将他们的故事编著成一本《草原帝国》。怎么说呢,其实这就和刘永好的“猪饲料帝国”、史玉柱的“脑残药帝国”一个意思,仅用于形容其强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如果广义用词的话,那这片草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恐怕还得算“蒙牛帝国”吧!

虽然蒙古草原的生产力和社会形态都谈不上先进,但掌握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马。

马是冷兵器时代骑兵必备装备之一,作为一种生物,马适合生长在高寒地带,喜食干草,绝大多数汉区都不适合养马。蒙古草原是马匹主产地,蒙古马种的质量显然比不上中亚或更西方一点的阿哈尔捷金马(汉语称汗血宝马)和阿拉伯纯血马。但蒙古马吃苦耐劳,极易大量繁殖,草原游牧部族不需要掌握太高的畜牧技术就可以放养出大量马匹,用以组建至少在数量上很庞大的骑兵军团。所以,这些草原部族一旦能够联合起来,将是非常可怕的军事力量。从汉代的匈奴起,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北方草原的边患将成为每个中原王朝国家战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然而,如果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最重要的方面恐怕未必是汉人。

匈奴曾击败月氏(Yueh-chih)部族,将月氏人赶到了西方。月氏是汉语说法,西方称吐火罗,印度称塞人,印欧人种。他们迁徙到西方后,其下属的一个分支贵霜部族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KushanEmpire)。希腊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曾东征亚洲,在阿富汗、伊朗和北印度留下了深深的希腊化痕迹。而贵霜,这个“意想不到的帝国”却攻灭希腊巴特克里亚王国(汉语称大夏国)为核心的诸多希腊化国家,一笔抹去了这些痕迹,终结了希腊文明的东向传播,极大的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走势。后来匈奴反复遭到汉人袭击,也步月氏后尘西迁。首先白匈奴部(嚈哒)西迁,以善战参与到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欧亚争霸,后攻灭波斯,建立安息王朝(Arsacid,西方亦称帕提亚帝国,Parthia),一统伊朗高原500年。而东汉名将窦宪远征匈奴直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大量匈奴部落被迫西迁,造成原住于东欧的大量日耳曼(German)部落西迁,一波接一波的蛮族迁徙大潮,终于让罗马帝国不堪重负,日渐衰落。其中一个融合了匈奴和日耳曼血统的哥特(Goth)部攻入罗马城,终结了西罗马帝国。

而匈奴西迁诸部中在西方最具威名当属马扎尔(Magyar)部,该部在被西方人视为传奇的阿提拉(Attila)大帝的率领下痛殴东罗马帝国,成为东欧的一个重要民族,后来还和日尔曼人的奥地利王国联合为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Empire),玩了一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分裂回到匈牙利共和国(TheRepublicofHungary)。这些才是匈奴这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重点,而他们在中国的历史除了懵懂期被汉人赶到西方,还有刘渊复辟匈奴称号,参与了下五胡乱华,不过比起他们在西方的历史,这些都只能算小头。但对秦汉而言,匈奴就是汉人不把钱用来修娱乐场,却用来修长城的唯一理由。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中原王朝形成统一之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汉人自己打得不亦乐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秦汉以后汉民族形成统一汉式帝国,游牧部族反而成了严患。其实这正是因为汉人的文明在进步,游牧部族也在跨越式发展。

首先是技术方面,周代游牧部族逐渐掌握了大规模放牧的技术,才能组建较大的马队,而汉代匈奴从西域学习了初步的锻冶技术,开始使用金属武器。不过汉初匈奴主要以兽皮甲和兽骨箭簇为武器,相当落后。最重要的技术跨越则是马镫,马镫是骑兵史上划时代的发明,使骑士和战马融为一体。马镫发明前,骑士无法在马上坐稳,要想发挥马力就必须配备工业化产品——战车,这显然超出了游牧民族的能力范围。而马镫发明后,一人一骑就取代了战车,骑兵从此驰骋战争舞台上千年。不过马镫发明的确切时间还有争议,大概是在汉代,也可能更晚。

除了科技,更重要的是组织管理。秦代以前汉人没有形成统一帝国,但草原上更是一盘散沙,游牧部族成千上万,无数马匪比战国七雄打得更欢。正是匈奴部的头曼单于、冒顿单于等强势领主树起赫赫声威,才将这些部族整合到一起。虽然还只是部族联盟而非帝国,但号称“控弦之士30万”,30万马匪一旦组织起来也还是很恐怖的。

那么汉代面临的匈奴到底有多强?能不能直观一点描述?

这样比喻吧,秦军鼎盛时期的战斗力绝对值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武警总队(不配重装备),汉初汉军大概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匈奴帝国则大概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简称城管局)。何谓普通地级市城管局呢?就是比县级市的强一点,比副省级城市的就不如了,比地级市城管局里面评了优的也要差点。不过据说匈奴和城管局里的英雄积累一定经验值,可以升级“狼图腾”光环,全军攻击力加15%。

有人就更奇怪了,北京市公安局连个地级市城管局都搞不定?别忘了匈奴最大的优势,就是想打就打,打了随时跑。草原那么大,他随时出一支马队到一个边城来收摊——也不占领,收完摊立马就走,等你北京市局的步兵赶到,早就没影了。反过来组织大规模兵团深入草原讨伐匈奴却不太现实,一则草原太大,找不到敌人;二则过于深入容易被马匪切断补给线;三则中原王朝出动大军攻入草原,他反正没有城市,你要践踏草场请便,我自领军趁机攻入中原——放心,也只是抢一把,不会占领国土,但你也不可能不回救,你要是回救我又没影了。所以针对这三点,从战国的燕赵等国起,历代中原王朝大都要修建长城,以对抗游牧部族。有人说这是什么被动防御、中国人自己把自己圈起来、缺乏进取精神云云。这就好比一口气把盗贼抓完,然后生产防盗门的企业就可以通通转行了一样。圣斗士的圣衣也是防具而不是攻具,穿起铠甲才能更好的进攻,而不是缩在壳里等人来砍。那些认为长城只能被动防御的人,难道是缩壳缩习惯了吗?

虽说组织大军讨伐草原性价比很低,但严打总是有用的。狠打他一次,很长时间内他都不敢再来。就算不能狠打人家一次,也不能让人家狠打自己一次,所以就需要嫁几个公主给人家……但就算嫁公主,前提也还是要打得赢,不然人家可以直接来抢,无需你嫁。

汉文帝还算幸运,秦始皇赔上基业,修好了长城留给他用现成的。汉高帝亲征匈奴,遭遇“白登之围”,靠给冒顿单于的老婆行贿才捡回一条命。后来冒顿单于又写情书挑逗寡妇吕后,大政治家吕后忍一时之气,低声求和,但将此列为国耻,遗命子孙定要雪耻。文帝登基时,汉朝已经册封了好几个宫女冒充公主嫁到匈奴去了,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和平。文帝手持吕后雪耻的遗训,但并不急于进攻。这一方面是要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不愿轻开战端;另一方面是时机确实还不成熟,要实力积累够了才能打。

为了积累实力,文帝、景帝一方面对匈奴委曲求全,送钱送女人,开放贸易。匈奴有了钱和女人,冒着生命危险来打劫的冲动就克制住了很多。而且通过贸易,匈奴可以买到盐、铁、布等物资,一旦开战就买不到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贸易能够交换比较优势,使每个人的情况都更好(剥削式的不对等贸易除外),匈奴通过与汉人和平贸易,比打劫更能促进本民族的文明进程。

另一方面汉文帝也绝非老好人,和平发展同时,也在整军经武。汉朝采取全民兵役制,寓兵于民,每位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不过汉文帝把秦朝17岁开始服役,每年一番的政策改为23岁开始服役,3年一番,已经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文帝朝兵役制度执行得很好,汉军的指挥、训练、后勤、装备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为后来汉武大帝麾下那支所向披靡的铁血汉军奠定了良好基础。文帝还在西北边境开设了许多马场,并鼓励民间养马。据粗略统计,最多时官马便达40万匹。武帝征讨匈奴的思路就是以骑制骑,不仅是冲锋在前的那一小部分战马,负责后勤保障和轮休所用的马匹更是多如牛毛,如果没有文帝的积累,这样的战争简直无法想象。

所以文帝包括后面的景帝朝,汉帝国始终没有和匈奴,也没有和其他任何人大动干戈,直到景帝朝后期的“七国之乱”,汉军才真正面临大战考验。如果非要挑文帝开疆拓土的功绩,勉强只能算上对南越的和平收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