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逸民。
知其不可而为之。
无可无不可。
逸民举,王道兴。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成长与感悟——
仁者,求仁而得仁。
无论是“去之”,还是“为之奴”“谏而死”,各得其所,故无怨。
人物——
微子、箕子、比干:微子,即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箕子、比干都是商纣王的叔父。商纣王无道,不听大臣进谏,于是微子启最先从商逃离到周。箕子因为不忍心彰君之过、丢弃宗庙,便装疯卖傻,被商纣王降为奴隶。比干仍然进谏,被商纣王剖心而死。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词汇——
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员。
三黜:多次被降职或免职。三,多次。黜,降职或免职。
成长与感悟——
为官出仕,须直道事人。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成长与感悟——
任用“直道事人”者,唯有王者。
齐景公“谈待遇”是挡箭牌,曰“吾老”是托词,终非王者。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成长与感悟——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退隐藏身。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成长与感悟——
孔子周行于列国之间,奇人频现。本章楚狂接舆,下章长沮、桀溺、丈人皆是。
比孔子于凤,凤鸟待圣君乃现,今孔子周行屡不合,是凤德之衰。
已而,已而,言世乱已甚。再言之,见伤之深。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词汇——
耦:两个人一起耕作。
津:渡口。
易:改变。
耰:播种之后,覆盖以土,然后抹平地面。
辍:停止。
成长与感悟——
圣人之仁,不以天下无道而弃之。
人非鸟兽,故鸟兽不可与同群。人系人,故与之人。当自明我道以救大伦。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词汇——
丈人:年老之人。
以杖荷蓧:用拐杖挑着除草的竹筐负在背上。荷,背负。蓧,除草的竹质器具。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从事劳动。
成长与感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者,知“道之不行”,知“不仕无义”。
为者,“行其义”,行“长幼之节”“君臣之义”。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词汇——
逸民:隐遁之士。
言中伦,行中虑:言行符合伦理,经过思虑。
身中清,废中权:隐居独善,合乎清。放言自废,合乎权。权,权变。
成长与感悟——
同为逸民,他们有相同之同,也有不同之处。孔子的选择是“无可无不可”。
士,有着全然的担当。止,有着全然的接受。
18.9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词汇——
大师、亚饭、三饭、四饭、鼓、播鼗:乐官名。
挚、干、缭、缺、方叔、武:人名。
成长与感悟——
由乐官之名,知周之礼乐文明兴盛。
由乐人四散(适齐、适楚、适秦、入于河、入于汉、入于海),知礼坏乐崩。
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词汇——
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
施:同“弛”,怠慢。
成长与感悟——
上章是反面教材,本章是正面举例。
君子贤其贤,亲其亲。
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成长与感悟——
唯王者可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逸民举(成为周之八士),见王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