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阎锡山传
2089600000037

第37章 、中原大战前后的沉浮(5)

至此,蒋、阎双方彻底决裂,各自厉兵秣马,剑拔弩张,一场大战在即。

4、中原大战爆发,阎冯联军先胜后败,阎锡山被迫下野

1930年5月11日,以蒋介石下达对阎冯联军的总攻击令为标志,历时5个月,在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地域最广,投入兵力最对多,伤亡最重的中原军阀大混战正式开始。

阎冯联军共出动70多万人马,分别在津浦、陇海及鲁西南、平汉、湖南4个战场同时进攻。联军编成8个方面军,其作战地域为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李宗仁率兵3万,经湖南进攻武汉;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冯玉祥率26万大军,担负河南境内陇海、平汉两线作战任务,分别东向徐州、南向武汉进攻,计划与一方面军南北对进,会师武汉,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阎锡山,出动20余万人马,一部担负山东境内津浦、胶济两线作战任务,一部在豫东北陇海线与冯军合攻徐州,然后合兵,沿津浦路直捣南京;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石友三,倾其10万之众,先东攻鲁西济宁、兖州,然后与晋军合攻济南;第五方面军拟给东北未果;第六方面军总司令刘文辉,第七方面军总司令何健只暗地里接受任命,不愿公开发表,在军事上也未起作用;第八方面军总司令樊钟秀,由原驻许昌的杂牌部队组成,作战归冯玉祥指挥。这样,参战的阎冯联军8个方面军实际上只有5个方面军。为统一指挥2、3、4三个主力方面军,特任命鹿钟麟为这三个方面军的前敌总指挥,徐永昌为副总指挥。

针对阎冯联军的部署,蒋介石除令各地方驻军继续围剿红军之外,令粤系军队负责对付桂军,并使何成浚在武汉组织杂牌部队牵制反蒋联军攻汉主力,让投蒋的韩复榘、陈调元、马鸿逵、刘珍年等杂牌部队在津浦和山东战场应付阎锡山、石友三所部,而将中央主力大部集中于陇海战场,准备以压倒优势兵力一举粉碎阎冯联军的南下东进攻势。由于蒋的重点所指为冯玉祥所部,所以,晋军作战地域无中央军主力。

大战初起,因河南省主席韩复榘不愿也不敢同冯军作战,向蒋介石请调山东作战,所以,联军顺利占领了河南省境大部。阎即任万选才为河南省省长。5月3日,阎锡山与冯玉祥在郑州召开军事会议,二人认为开局良好,形势十分有利,桂系“李、白对讨蒋军事已准备就绪,东北的张学良虽暂不出兵,但已允为弹药之助;汪精卫也复电表示同意合作,共举大事,各友军均愿戮力同心,反蒋到底,从总的形势来看,时机已经成熟,应即积极准备进攻。他们对此次大举讨蒋信心很强”(刘骥:《蒋冯阎关系和中原大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第9页)。因而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陇海路豫东、平汉路豫南两个方面,均采取攻势防御,在津浦路之鲁北方面则采取攻势,俟有进展后,再全线出动,并在兵力上做了相应的调整:陇海线阎冯两部共同担任,辅以万选才、石友三、刘春荣、刘茂恩、孙殿英等部;平汉线由冯部担任,辅以樊钟秀部;津浦线由阎部担任,平汉、陇海两路军,统由驻郑州的第二方面军前敌总指挥鹿钟麟指挥。

但这个部署刚开始实施,在陇海线方面,就受到严重挫折。首先,由于刘茂恩怨恨阎锡山没有把河南省主席一职交与其兄刘镇华,而是交给了万选才,刘茂恩于5月21日诱捕万选才于宁陵并杀害,在他兼并了万的部队后,又马上倒戈袭击了杨效欧军,还扣留了一个炮兵团长和一营炮兵,致使陇海线前线的杨效欧、孙楚、关福安3个军失去豫西宁陵、雎县、民权等地友军屏障,不得不后退百余里。所幸冯玉祥及时派驻扎郑州的机动预备队孙良诚部提前投入战斗,又调去吉鸿昌协同孙良诚部迎头痛击当面蒋军的陈诚11师,在晋军的积极配合和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孙、吉两部主力军将11师几度包围,幸该师装备优良,火力炽盛,始得突围而出,但蒋军全线动摇,直至6月上旬,蒋军援军开到,才在鲁西南定陶、曹县至豫东民权一线稳住了战线。西北军在这次反击中,大显威力,但由于两翼之晋军和庞炳勋部进攻跟不上,虽然其间挺进到蒋军后方的郑大章骑兵集团烧毁蒋军多架飞机,几乎袭击到蒋介石所乘坐的列车,并缴获了大量作战物资,却未能围歼更多的蒋军。

刘茂恩的前线倒戈,也使孙殿英部被隔断在亳州成为孤军,孙部战斗力颇强,进行了顽强抵抗,吸引了蒋军相当多的兵力,两个多月的被围困作战中,几乎弹尽粮绝,后冯玉祥派从大西北赶到的孙连仲部率四五万兵力前去解围,双方在这一带交战激烈,援军付出两万多官兵的生命,才于7月中旬解了亳州之围。之后即命孙连仲、孙殿英合兵,由亳州长驱东进,直取蚌埠、宿县,切断蒋军后路,配合陇海、津浦两线作战,但二孙均以士兵过于疲劳,损失也很惨重为由,要求总部在粮、弹和饷项方面给予充分的接济,否则恐难完成任务,可是由于冯军长期驻防于瘠苦的陕、甘、宁、青等地,几乎没有什么积蓄,而阎锡山对冯军的供应也大不如开战之初,不但数量少,而且也不及时,因此,冯玉祥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只好打消原意,令二孙两部撤至柘城、大康一带。这样,毫州复入蒋军之手,二孙的撤出也为蒋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并能使其抽出两师兵力,分别开往陇海线正面和山东曹县一带。

尽管陇海一线的冯军遭到这些挫折,并在粮饷供给上遇到很大困难,但冯玉祥发动进攻的决心并未动摇。8月上旬,冯军在陇海战场发起连续攻势,除在平汉线上控制小量兵力外,把主力全部投入到陇海战场。冯玉祥以徐州为目标分七路总攻,决心一举夺取徐州。总攻开始后,各路部队奋力作战,取得了相当战果,蒋军左翼战线连连后撤,为确保退路,蒋介石分电各将领固守豫、皖、苏边界各重要城池,并下令凡敌兵至而守城不失者各晋升两级,赏洋5万元,以激励士气。在情势危急时,蒋介石甚至已经准备自陇海战场正面及归德以南撤退。但参谋长杨杰和军政部陆军署长曹浩森力主再苦撑数日待变,恰在此时,连降大雨,河水泛滥,迟滞了冯军的进攻,蒋军危险局势才得以扭转。

在山东战场上,由于石友三的第4方面军在新乡以东渡过黄河后,即占领了东明、考城,向济宁挺进,与蒋军几经争夺,在鲁西南站稳了脚跟,牵制了大量蒋军兵力,所以,给津浦路向南进攻的晋军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而阎锡山亲自指挥的在津浦路方面的晋军,当面又无蒋介石嫡系主力,并且,投蒋后被蒋委以全权指挥山东战场的韩复榘,本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他见讨蒋联军进展顺利,颇有回头报效冯玉祥之意,在津浦战线连避三舍,自然也有观望待变的意思在内,不作认真抵抗,所以,晋军5月29日在姜家沟渡过黄河后,进展顺利,6月25日即攻占济南。之后,兵分两路,一路东进追击韩复榘部,一路南下攻取泰安。至7月下旬,津浦战场已全部牢牢控制在晋军手中,大有兵临城下,直取徐州之势。

可以说,到7月下旬,讨蒋联军,除张发奎和桂系联军败退回广西外,其他各部都在战场上取得了主动权,特别是冯阎两部对陇海、津浦两战场的控制,更奠定了对蒋军作战胜利的基础,从总的战场态势来看,讨蒋联军处于攻势,而蒋军则处于守势。

但是,随着战事的进展,这种局面很快发生了逆转,蒋军逐渐转为主动,而讨蒋联军则日益陷入被动。

阎锡山在攻克济南后,便集中主力猛攻兖州。可是,由于孙殿英部由皖北撤往豫东后,为蒋军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之能抽调出两师兵力开往陇海线正面和山东曹县一带,这就增加了冯阎两部各自战场的压力。而冯玉祥发动总攻后,又是在大雨滂沱、遍地泽国的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奋战,攻取每一个蒋军据点,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加之官兵过度疲劳,又得不到及时补给,致使冯军不得不忍痛停止进攻,使本可以被击溃的蒋军,得到了喘息之机。不但得到了援助,使其在全线动摇之中逐渐稳定下来,而且,还能抽出兵力支援危急战场,所以,当兖州危急时,蒋介石即从陇海线调兵增援兖州。阎锡山面对这一局势,便不敢继续南下,转将主力调到胶济线,进攻韩复榘。韩复榘本已取“观战”态度,阎锡山若不向其进攻,或许真能化敌为友,增加自己的一分力量,阎如此一来,反而使自己多了一个劲敌。更大的失误是阎锡山临阵换将,由傅作义任总指挥的第2路军,由6个军另3个独立团组成,作战初期,战事相当顺利,不日即攻克济南,正当傅作义准备扩大战果时,阎锡山忽命张荫梧为联军总指挥。阎锡山这样做,是因为傅作义攻克济南后,张荫梧给阎去了一个密电,说是张学良和蒋方代表吴铁城、张群、方本仁在北戴河开会,傅作义秘密参加了会议,要阎注意这一动态。于是,阎锡山对这位曾被他称之为“关云长”的战将产生了怀疑,临时变更了津浦线上的总指挥。由于张、傅二人互相攻讦、掣肘,严重影响了津浦战局。不仅如此,当初阎锡山为笼络也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的石友三,曾给予石山东省主席的位置,可是却又在暗中操纵当地青红帮与石捣乱,并在晋军进入山东后,占领一县就委派一县的县长和税务局长,使石友三的省主席成了空头职位,从而招致石的不满。其后在北平组织政府时,阎又以“石友三反复无常,贪得无厌,又是一个粗人”为由,坚不同意由石出任军政部长职位。因此,当冯玉祥在陇海战场展开八月攻势的时候,石友三即与张学良取得联系,准备休战投张,另起炉灶。他在致张的电报中称阎锡山狡猾无信,排斥友军,万难与共大事,愿率部北上,听张指挥云云。该电被蒋方截获后,在冯军猛烈攻势下,正准备全线总撤退的蒋介石,遂命各部苦撑坚持,以待时机。阎锡山的这些失当举措,都严重破坏了在津浦战场上晋军取得的有利局面,所以,7月27日,当蒋介石亲到兖州督战,决定兵分左中右三路发起兖州以北的会战,先从晋军处打开缺口后,山东战场上的晋军,很快全面溃败。8月5日,在蒋军优势兵力和德国大炮的攻击下,晋军退至泰安、肥城、平阴一线。蒋介石的参谋长杨杰力排众议,亲率一军穿插到张荫梧、傅作义两路晋军的后方大汶口,迂回作战大获成功。在兖州一带与蒋军对峙的傅作义部,以及在胶济线与韩复榘作战的张荫梧部,相继被迫撤往济南。在各路蒋军的追击下,阎锡山只好于8月15日弃守济南,随即晋军纷纷撤退至黄河北岸。

晋军退出济南,撤往黄河以北,使蒋军得以抽出大部兵力转用于河南战场。冯玉祥攻取徐州虽已无望,但还与蒋军在陇海一线对峙。蒋介石为扩大战场的军事优势,一方面通过赠给金钱,许以官位,派人拉拢等办法,一个个收买冯玉祥的部将,以此来削弱西北军的战斗力。由于战事历时日久,损失惨重,而物资供应又相当匮乏,冯部中的厌战情绪上升,不少官佐暗地里向蒋输诚。另一方面,蒋介石为了防止战局反复,在军事上取得彻底胜利,又加紧了促张学良拥蒋入关的活动。在战事开始不久,蒋介石便于6月3日专派李石曾到沈阳为张学良祝贺30岁生辰。6月21日,派张群把特任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的特任状及印信送往沈阳,劝张出兵入关。7月份,又派吴铁城、刘光到葫芦岛参加张学良举行的该岛建港工程开工典礼,将任命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的任命状密交于张。这时,他又命吴铁城、张群携巨款在东北进行活动,吴在东北兵工厂以每支价格高过日本25元的高价为南京订购步枪10万支,等于送给张250万元。8月以后,蒋介石根据吴铁城的电请,拨给张学良1000万元,用以整理奉票及偿付外债,又允许东北军入关后,驻平津部队的薪饷由中央负担。蒋介石所以“舍得这样花钱,就是因为张学良的一句话可以决定战事的胜败”(《中原大战内幕》第482—483页),为此增加了委东北方面的胡若愚为青岛市市长、王家桢为外交部长、朱启钤为北平市长、藏启芳为天津市市长的任命,许以“北方诸事托汉卿全权处理,内政、参谋两部部长,平绥、平汉、正太、沧石等铁路局长、平津中央直属机关各负责人均可由东北方面保荐”。这样,张学良不仅可以控制整个东北和华北,而且把势力伸入到了中枢和北中国的铁路系统。这对张学良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张学良在蒋介石的利诱和吴铁城、张群的不断推促下,向吴、张二人口头表示,“如蒋军能将济南攻下,东北即可出兵”,并以此意告诉阎锡山的代表贾景德。

张学良的这个表态,使阎锡山大为震惊,为了稳住张学良,起码令张继续保持中立,阎锡山、汪精卫一面派人赴沈阳,以察绥平津永久让与为条件,希望张出兵援助,一面加紧成立政府的步伐,以期增强政治上的号召力。原来,中原大战开始不久,阎锡山即积极筹备扩大会议,进行政治设计,以便大战胜利后,使他组织的新政权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正常运行。7月下旬,汪精卫由日本返回转赴北平后,经与西山会议派协调,提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的七项基础条件。8月4日,由阎、汪主持,有反蒋联合阵线各派代表参加的会议通过了即将召开的扩大会议的基本文件。8月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通过发表了“党务宣言”,并推举汪精卫、赵戴文(代表阎锡山)、许崇智、王法勤、谢持、柏文蔚、茅祖泉7人为常务委员,主持扩大会议一切工作,随即,扩大会议开始了紧张地组织政府工作。9月11日,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大纲》,公布了由阎锡山、唐绍仪、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并未征得本人同意)、谢持7人组成的国民政府委员名单,推阎锡山为主席。因此,在得知张学良这个表态后,尽管当时反蒋联军在军事上已由优势转为劣势,并且日显颓势,但阎锡山等人为造成既成事实,使张学良对反蒋势力有所顾忌,不致贸然行事,仍于1930年9月9日在北平组成“国民政府”,阎于当日9时零9分在中南海怀仁堂宣誓就职国民政府主席。因前线军事吃紧,阎宣誓就职后不到两个小时,即离开北平登车前往津浦战线督战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