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2083800000009

第9章 统天下者关键在统人心:汉武改革文治武功(1)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天下,又打了四年仗,结果刘邦赢了,建立了汉王朝。汉王朝建立后,基本上沿用了秦制,如刘邦自己称皇帝,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直属地区实行郡县制(诸侯封国内实行郡国并行的双重体制)等。但在治国的指导思想上,汉王朝却摒弃了秦朝奉行的法家治国理论,崇尚黄老思想,实行无为政治,采取约法省刑、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措施,积极发展生产,鼓励生育,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

汉武帝,名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即位后,没有躺在爷爷和父亲的功业上睡懒觉,而是以其雄才大略,继续深化改革,讲文治,修武功,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从而把西汉王朝推向鼎盛。

汉武帝的改革,涉及政治、吏治、军事、法制、财政等多个方面,内容很多,效果不一,但对后世影响比较深远的主要有统治思想的变革、用人制度的变革、军事制度的变革、监督制度的变革和财政经济制度的变革五个方面。

1.统治思想的变革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想。汉初崇尚黄老思想,实行无为政治,对于恢复战乱引发的创伤、稳定民心、发展生产、促进社会繁荣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增加和国力的增长,同时也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统治阶层都不再甘心“无为”,而是静极思动,想有所作为。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的“新儒学”应运而生。

董仲舒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以研究《公羊传》知名于世。他的新儒学以孔孟学说为基础,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的精华,“王霸杂用”,颇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接受了。

世间事知易行难!任何一种学术思想被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接受容易,但要被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都接受,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用新儒学统一全国的思想,汉武帝“软硬兼施”,出了两个狠招,收效明显。

其中,“软”的一招是,树立崇尚儒学的用人导向。汉武帝先是任命尊崇儒学的窦婴为相,后来又任命田蚡为相,并任用数百名儒士为官,如平民出身的公孙弘,因为研究《公羊传》出名,不仅当了官,而且当上了大官--丞相,后来还被封了侯,这让天下读书人羡慕不已。在这种用人导向的激励下,读书人纷纷趋向学习儒学。

汉武帝采用的“硬”的一招是,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新儒学作为施政纲领,作为选用官员的重要标准,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其他各家学说则进行封杀,从而比较彻底地完成了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同时也开启了儒学统治中国人思想的漫长历史,这段历史一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才算结束。

2.用人制度的变革

千秋大业在用人。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是汉武帝所有改革举措中最重大的改革,也是对后世最有影响的改革。

西汉前期,官员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军队,所谓“吏多军功”,“公卿皆武力功臣”;一个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就是郎官,所谓“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这种选拔官员的渠道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拓宽选官的视野和渠道,汉武帝建立并实行了三项制度:

(1)察举制。规定公卿和郡国有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任务,明确“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一次,主要是察举孝廉,也就是孝子和廉吏;特科则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主要是察举贤良方正,也就是有才学者。董仲舒、公孙弘等就是特科的产物。

(2)征召制。就是由皇帝下诏,对社会贤达和隐逸之士进行直接聘任。

(3)太学养士制。就是在国家设立的大学中设“五经博士”①,“养天下之士”。具体做法是,由朝廷太常选拔18岁以上的贵族子弟入学受业,做博士弟子,郡国也可以挑选优秀青年经郡守及国相察选后输送到太学学习一年,经过考试,成绩优胜者或任郎官,或任文学掌故,或到郡国为吏。

除了以上三种选官的渠道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一个新措,即“公车上书”,鼓励全国的官员和老百姓向朝廷建言献策,而朝廷则从他们的上书中考察才学识见,量才录用。这个“公车上书”没有门第、名望等条件限制,实际上是为那些才德兼备的寒门士子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

3.军事制度的变革

纵观中国历史,在与外族的斗争中,被动防御的多,主动出击的少。而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开疆拓土的帝王更是凤毛麟角。屈指算来,也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康熙等几个。开疆拓土,除了要有雄心壮志外,还必须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因为土地多是打出来的。

为了达到强军的目的,汉武帝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1)着眼于维护中央帝国的权威,大力加强中央常备军建设,把“刀把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其主要措施是,从陇西六郡的良家子弟中选拔勇猛之士,组建期门、羽林两军,充实南军系统;创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七校尉,设八校尉健全骑、射、步、车各个兵种,充实北军系统;增设城门校尉,加强京师守备军建设等。

(2)着眼于优化和扩大兵源,建立募兵制,改变过去单一的征兵制为征兵、募兵并行制。募兵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失去土地的流民,他们为了生计只有选择当兵;一个是内地的少数民族中的勇士,他们精于骑射,为了发挥特长也愿意选择当兵。募兵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上的重大变革,算是开了军队国养、军人职业化的先河。

(3)着眼于保证军队给养,建立屯田制度。民以食为天,兵以粮为本。打仗,一方面打的是勇气,一方面打的是粮草。为了解决军粮供养问题,汉武帝建立了屯田制度,要求边地军队有仗打时打仗,没有仗打时种田产粮自给。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当时发动大规模拓边战争所需的军粮问题,同时也给后世提供了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都借鉴了这项举措。

4.监督制度的变革

监督的源起很早,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监督的雏形,到秦朝时已比较完善。秦朝设立的“三公”中,御史大夫就是专管监督监察工作的。其时,御史工作的主要方式就是到各地巡察。这种方式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容易“走马观花”,了解不到真实情况。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废止了御史制度,实行刺史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分析起来,此监督制度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监督范围全覆盖。汉武帝把全国除京师周边的其他地区划分为十三个州,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豫、荆、益、凉、交趾、朔方,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本州的豪强和官吏进行监察。

(2)监督内容简单明了。刺史的监督任务有六个,除第一个任务是监督豪强地主外,其余五个任务都是监督官吏奉职守法的情况。这六个任务可概括为“六看”,即一看豪强地主是否欺压百姓,二看官吏是否认真贯彻执行朝廷的典章制度,三看官吏是否公正执法,四看官吏是否公道选人,五看官吏是否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子弟,六看官吏是否与豪强勾结。这六个任务看起来简单,但却很奏效,既防止了官吏和豪强违法乱纪,又防止了监督者干涉地方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