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道的一点真骨血
2083800000014

第14章 改革越平和越卓越:太宗改革缔造盛世(1)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

官场有时如牌场,有的人运气好,一抓就是一手好牌,不用费劲就能赢钱;有的人却运气背,一抓就是一手臭牌,结果是费尽心机也打不赢。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就属于前者,他本事不怎么样,但运气确实很好。好在哪里呢?其一,他有一个很好的家庭背景,祖父曾在西魏担任柱国大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他的父亲也曾在北周当大官。李渊从小就沾了他们的光,袭封唐国公,隋朝末年时任太原留守。

其二,他有一个好儿子,即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凭着超群的谋略和才干,先是劝说李渊认清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形势,抓住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机遇,打着“护隋”的旗号,一举占领长安,建立唐朝,让李渊“坐上”了皇帝位。接着又用七年时间,率领手下的一批精兵猛将,打败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地方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全国,让李渊“坐稳”了皇帝位。

遗憾的是,李渊在坐稳皇帝位后,不搞任人唯贤,而是论资排辈,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这下李世民不服气了,于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了李建成等人。此后不久,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在位二十三年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盛世--“贞观盛世”。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想得最多、最深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到“享国久长”。因为在之前的几百年里,中国大地上曾经出现了几十个政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政权等,没有哪一个能“享国久长”,尤其是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剧促使李世民不得不深入思考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寻找一个维系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而这个根本之策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字--安。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与长孙无忌说的一段话中看出来。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

这段话很短,只有八十多个字,但内涵很丰富,充分体现了唐太宗执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以及最终取得的执政成效。主要有以下三层意思:

首先,在执政的基本理念上,唐太宗充分汲取了隋炀帝的教训,没有像他那样给自己定一个“耀兵振武,慑服四夷”的目标,一上台便急于威加四海;而是采纳魏征的意见,“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沿用了“文景之治”的老办法,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其次,在执政方法上,唐太宗也没有听从别人的主意,搞“威权独运”,而是“进善人,共成政道”(《新唐书·褚遂良传》)。

最后,在执政成效上,唐太宗也取得了与隋炀帝截然不同的效果。隋炀帝原本想通过耀兵振武,称霸四方,结果弄得民叛国亡。唐太宗则恰恰相反,通过偃兵息武,大力发展经济,优惠民生,最终和平崛起,使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富强之国,引得“万国来朝”,四海臣服。这是何等的高明啊!

从具体措施上看,唐太宗的高明主要体现在决策、执政成本、军事控制等六个方面。

1.决策高明,既扩大了民主,又强化了中央集团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与相权一直是一对矛盾。如果皇权太集中,相权就会太小,皇帝便容易陷入“具体事物”的汪洋大海中,累死自己;而如果皇权太小,相权过大,皇帝则容易被架空。

汉武帝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实行了中外朝制度①,一方面以自己为中心,把尚书、中书、侍中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决策系统,称为中朝;一方面以丞相为首,形成一个政务执行系统。这样,便把决策权牢牢地抓到了自己手里,使皇帝成了真正的“马夫”,丞相成了真正的“马”。马夫的鞭子指向哪儿,马便跑向哪儿。后来隋文帝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干脆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由原来的一个丞相变成了三个丞相,使之相互牵扯制约,自己居中协调,从而掌控全局。

唐太宗则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设了个专供丞相议政的“政事堂”,将一些品秩不高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名义,吸收进“政事堂”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这些人虽然不是三省的最高长官,但因为具有与丞相一样的发言权、建议权,实际上也相当于丞相。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就等于把三个丞相变成若干个丞相,以至于相权进一步分散,民主进一步扩大,更有利于集思广益,也更有利于皇帝掌控朝政。

2.执政成本控制上高明,既减少了财政开支,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任何一个政党或团体执政,都存在一个执政成本问题。这个成本主要是指维系执政机器运转的一切费用。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演变的规律看,执政成本的高低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政权的盛衰,能看出当时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

大凡一个政权刚刚诞生,其执政队伍一般很精干,执政成本较低,执政效率也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越来越多,官吏越来越多,甚至会出现“十羊九牧”的局面,财政收入主要用来养官、养兵,而对于社会民生,则很难兼顾,最终会形成恶性链条,即为了维持政权的运转,不得不多派苛捐杂税,加强老百姓的负担,而老百姓到了难以负担时,便不得不起来反抗,甚至推翻这个政权。

唐太宗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便采取了两条措施:

(1)实行州县合并,扩大州县的管辖范围,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机构。

(2)裁减官员。唐太宗认为,“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加大了官员的裁减力度,仅内官数就比隋朝减少了四分之三,确实改变了当时“民少吏多”的局面,既减轻了财政负担,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提高了行政效率。

3.军队控制上高明,既提高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又防止了地方割据

政权是靠枪杆子和刀把子取得的,同样也需要靠枪杆子和刀把子来维护,这是历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故历朝历代的改革,只要是稍为深彻一点的,都难免会涉及军制的变革与完善。

唐王朝建立后,仍然沿用西魏宇文泰创建的府兵制,在中央重建了十六卫,在关中置十二军,每军统辖一道,每道设骠骑府和车骑府。与过去的兵制相比,这个府兵制主要有两大好处:其一是增强了中央(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其二是兵农合一,减轻了朝廷养兵的负担。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变更名号,降低了府级军官的地位。公元636年,唐太宗下令将掌管军队的机构改为折冲府,统军改为折冲都尉,别将改为果毅都尉。这一改,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把张三更名为李四一样,实际上则大有玄机!这个玄机在哪里呢?原来自秦汉至隋朝,统兵的长官级别都很高,均由中央级的郎将(隋朝的统军称为鹰扬郎将)担任。现在唐太宗把他们改为都尉,便是把他们的级别由中央级降到了郡县一级,“调皮捣蛋”的力量无形中减少了许多。